第三节质量认证的产生、发展 、质量认证的产生与发展 1、质量认证的产生 1903年英国开始使用“BS标志作为普通商标 1919年英国政府制定“商标法”,规定对 质 量进行检验,符合BS标准的产品才准许使用风 筝标志 1921年英国成立了“英国标志委员会”,开始对 各类产品的标志进行注册 1922年风筝标志按英国商标法注册,成为受保护 的认证标志 1926年向英国电气总公司颁发了第一个“风筝标了 志”使用许可证
第三节 质量认证的产生、发展 一、质量认证的产生与发展 1、质量认证的产生 1903年:英国开始使用“BS”标志作为普通商标。 1919年:英国政府制定“商标法”,规定对产品质 量进行检验,符合BS标准的产品才准许使用风 筝标志。 1921年:英国成立了“英国标志委员会”,开始对 各类产品的标志进行注册。 1922年:风筝标志按英国商标法注册,成为受保护 的认证标志。 1926年:向英国电气总公司颁发了第一个“风筝标 志”使用许可证
2、质量认证的发展 令质量认证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较快。 1920年:德国标准化学会注册了DN标志,应用DN标 志的产品要接受DN的监督和检验。 1938年:法国颁布法令,建立了NF国家标志,1939年 授权法国标准化协会( AFNOR)负责管理。 在此期间奥地利、瑞典也先后开展了产品的认证作 1945年后:加拿大、日本、比利时分别采用 CSALJIS BENOR认证标志。 到50年代,所有工业发达国家已基本普及; 60年代起,前苏联及波兰等东欧国家、印度、爱尔兰 已陆续实施; 令罗马尼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从70年代 起也相继实施认证制度
2、质量认证的发展 ❖ 质量认证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较快。 ❖ 1920年:德国标准化学会注册了DIN标志,应用DIN标 志的产品要接受DIN的监督和检验。 ❖ 1938年:法国颁布法令,建立了NF国家标志,1939年 授权法国标准化协会(AFNOR)负责管理。 在此期间奥地利、瑞典也先后开展了产品的认证工作。 ❖ 1945年后:加拿大、日本、比利时分别采用CSA、JIS、 BENOR认证标志。 ❖ 到50年代,所有工业发达国家已基本普及; ❖ 60年代起,前苏联及波兰等东欧国家、印度、爱尔兰 已陆续实施; ❖ 罗马尼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从70年代 起也相继实施认证制度
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洲国际电气设备合格认证 委员会(CEE成立。 197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认证委员会 CERTICO 1972年:BC建立电子元器件质量评定体系 (ECQ) 1984年正C正式建立了电工产品安全认证体系 (IECEE) 1985年:ISO认证委员会改名为合格评定委员 (ISO/ CASCO。 1993年:ISO理事会批准建立“质量体系评定 国际承认制度”(QSAR),目前QSAR即将进入 实质性运行的阶段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际电气设备合格认证 委员会(CEE)成立。 ❖ 197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认证委员会 (CERTICO) ❖ 1972年:IEC建立电子元器件质量评定体系 (IECQ) ❖ 1984年IEC正式建立了电工产品安全认证体系 (IECEE)。 ❖ 1985年:ISO认证委员会改名为合格评定委员 会(ISO/CASCO)。 ❖ 1993年:ISO理事会批准建立“质量体系评定 国际承认制度”(QSAR),目前QSAR即将进入 实质性运行的阶段
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历经近一个世纪,大 致经历三个阶段: a)二战之前,一些工业化国家建立起以本国 法规、标准为依据的国家认证制,只对本国市场 上流通的本国产品实施认证制度 b)二战之后至本世纪70年代,开始了本国认 证制度对外开放,实行国与国之间认证制度的双 边、多边认可,并进而发展到以区域标准为依据 的区域认证制。 c)80年代之后,开始在几类产品上实行以国际 标准为依据的国际认证制。现在采用和实施 IS09000标准,已成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 个重要手段,且已是一个国际现象
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历经近一个世纪,大 致经历三个阶段: a)二战之前,一些工业化国家建立起以本国 法规、标准为依据的国家认证制,只对本国市场 上流通的本国产品实施认证制度。 b)二战之后至本世纪70年代,开始了本国认 证制度对外开放,实行国与国之间认证制度的双 边、多边认可,并进而发展到以区域标准为依据 的区域认证制。 c)80年代之后,开始在几类产品上实行以国际 标准为依据的国际认证制。现在采用和实施 IS09000族标准,已成为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 一个重要手段,且已是一个国际现象
二、实行质量认证的意义 1、指导消费 2、提高企业信誉,增强市场竞争力 3、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4、减少重复评定 5、节约大量社会检验费用
二、实行质量认证的意义 1、指导消费 2、提高企业信誉,增强市场竞争力 3、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4、减少重复评定 5、节约大量社会检验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