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柴9 教,其后都传播到了新疆,甚至包括该地流行的一些教派团体。如 新疆的苏非派及其教团组织便是由中亚引入的。同时,也不能忽 视内地的影响。除道教是由内地传入外,大乘佛教实际上也是由 内地回传到龟兹、疏勒等地,藏传佛教则由蒙古和西藏地区传入新 疆。因此,新疆作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汇合地,在宗教的传 播方面也是双向的,既有东传也有西传。在思想文化上,西域特别 是吐鲁番地区受中原的影响更深。 宗教的演变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并受社会制度 和经济生活的制约。作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宗教信仰,是 为封建统治阶段利益服务的。一些宗教的消长兴替,都与封建统 治阶级采取的取舍态度有密切关系。佛教传人西域首先得到了各 地统治者的虔信和推崇。于闻、疏勒、龟兹、都善、高昌等国的王室 都是当地最早的佛教信仰者,因他们热心地加以推广、扶植,佛教 才在这些地区迅速传播并繁盛起来。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西域并 为统治者所接收,一方面说明天山南麓城郭诸国生产关系已过渡 到封建制度,社会经济和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以萨满教和自然崇 拜为标志的原始宗教意识形态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生产关系;佛 教所包含的等级制度、多神与最高神的观念以及其他教义更加符 合西域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各阶层民众也都乐于接受佛教关于 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极乐世界等宣传。社会制度的变 革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佛教不仅其教义 博大精深,富有哲理,而且它所代表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社会的 进步无疑对精神文化生活产生更高的追求。佛教文化取代当地较 原始的宗教文化,在当时是社会进步的反映。统治阶级通过大造 寺窟、佛像和铺张的佛事仪式,不仅满足其虚荣和奢侈,也树立了 自己的形象,巩固了统治地位。所以,西域各地封建统治者不仅带 头信仰佛教,而且也十分热衷于推广佛教文化。另外,由于当时来 往于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徒多从事商业活动,对社会特别是上层有 较强的影响力,弘法时注意使用当地人熟悉的语言,因此使佛教更
10张-一新疆宗教演变史 易于为统治者和民众普遍接受 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有着复杂的背景。10世纪的传播和 14世纪的发展,恰好都是新疆各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9世纪中叶回鹘人迁人西域后建立了喀喇汗朝,但这时候境内民 族成分和宗教信仰都很复杂,语言文字各异,统治集团内部也因各 种原因矛盾重重,派系林立,政权极不稳固。以萨图克·布格拉汗 为代表的喀喇汗朝统治集团利用伊斯兰教作为其统一思想意识的 旗帜,打击不同势力,巩固和加强王权,进行武力扩张,把伊斯兰教 迅速传播到新疆西部。他们带头信仰并推导伊斯兰教完全是出于 政治目的。 14世纪时新疆也面临相似的政治形势。这时候河中地区的 蒙古人已突厥化、伊斯兰化。统治新疆的蒙古察合台后裔则继续 保持游牧传统,远离农业区和城市,与被统治民族(古代维吾尔等) 的矛盾比较尖锐,境内割据严重,与河中政权关系紧张。秃黑鲁 帖木儿汗及其蒙古后裔以伊斯兰教统治其王国,首先使蒙兀儿人 皈依伊斯兰教,又以武力向东扩张,迫使库车、吐鲁番、哈密等地的 居民接受了伊斯兰教,把该教传播到新疆大部分地区。在这个过 程中,发生了民族融合,蒙兀儿人也融合到维吾尔族之中。在这个 融合过程中,伊斯兰教起了纽带作用。 喀喇汗朝统治者和察合台蒙古后裔都以伊斯兰教为其政治目 的服务,加以推导,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直接受到中亚伊斯兰 教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这两个时期,通过来自中亚传教士和商人 的宣传,伊斯兰教已对境内居民生活和统治上层产生了一定影响。 同时也应看到,在当时复杂、混乱的历史条件下,伊斯兰教的教义 及其思想对于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 之间的联系,以至于对于统治阶级排除异己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等 方面比之其他宗教具有更大的作币。此外,伊斯兰教的-一神论教 义,其简单易行的礼仪、教规和独特的传教方式,也使该教更容易 得到普及
猪论—器11 伊斯兰教的传播过程也是西域佛教和其他宗教逐步消亡的过 程。佛教的衰亡除因伊斯兰教的排斥外,还有其内部的原因。实 际上,龟兹、高昌的佛教在伊斯兰教传人之前便已盛极而衰。10 世纪以后,新疆地区战乱频仍,经济衰退,吐鲁番等地遭到严重破 坏,依赖于农业经济的当地佛教已经衰落。但这些原来的佛教胜 地仍然有着众多的寺院和庞大的僧侣阶层。僧侣脱离生产,不劳 而获,依靠剥削农民过着优越的生活。遇有佛事活动,寺庙还要大 肆铺张,对当地经济造成沉重负担。有些大僧侣们本身又是封建 主或庄园主,掌握着大量土地等生产资料,有供其役使的农奴和家 奴,破产的农民只能依附于寺院或贵族庄园,忍受僧侣阶层和封建 地主的剥削压迫。这就不仅使阶级关系对立加剧,仇恨加深,而且 使贫苦民众对佛教信仰产生失望情绪,当伊斯兰教传入的时候,他 们宁愿放弃传统的信仰,而从这种新的宗教中寻求精神慰藉。 四、新疆在宗教信仰上的几次重要变化,都与西域民族的迁徙 运动有一定联系;这种变化的结果是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发展 古代西域游牧民族的迁徙运动是经常发生的。在每一次民族 迁徙的背后,都使新疆的民族结构发生了调整,对社会政治、经济 和文化产生了影响。在宗教信仰上,有些迁徙民族带来了自己的 宗教和文化,有些则接受了当地的宗教和文化。在宗教信仰多样 性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种地域性的或同种语言条件下的趋同性。 这种趋同性,对于民族间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公元前3世纪术到前2世纪中,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运动。匈奴击败月氏后,迫使月氏从河西走廊西迁到天山北部,原 来在这一带游牧的塞种,被迫大部南迁,越过帕米尔到达爵宾(克 什米尔)。乌孙也在这时候从敦煌一带西迁到伊犁河流域。月氏 人在匈奴的攻击下,又从天山北部南迁到阿姆河流域,占据大夏, 在这里建立了贵霜王朝。贵霜王朝和爵宾都是当时的佛教中心, 成为向新疆输送佛教的主要策源地,使佛教成为塔里木盆地居民 共同信仰的宗教。塔里木盆地的居民成分比较复杂,有操伊朗语
12米一新源宗教澜变史 的塞种、粟特,也有操汉藏语的西羌、汉等;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生产 的条件下,这些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居民交流融合,形成几大地 域性城郭之国土著民族,如龟兹人、于阗人、疏勒人、高昌人等,共 同的佛教信仰对于加强各地各族居民的联系和融合起了纽带作 用。 公元9世纪中回鹃的西迁,是新疆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西迁后回鹘人成为新疆的主体民族维吾尔族的主要成分。这中间 有个长期的突厥语化和维吾尔化的过程。迁入吐鲁番地区的回鹘 人,起初带来了摩尼教,后来又适应当地佛教文化,改宗了佛教,加 速了高昌、龟兹等地原有居民与回鹘融合的进程,形成西州回鹘或 高昌回鹘的民族群体。迁入葱岭西的一支回鹘,联合其他操突厥 语的民族部落建立了喀喇汗朝,并接受了伊斯兰教,将伊斯兰教推 广到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南部。这一过程,也是王朝境内各民族互 相融合的过程,逐步形成以突厥语诸族为主体、融合了塔里木盆地 原有居民的、以伊斯兰教为表征的一种新的民族共同体,即喀喇汗 朝人。 公元13世纪初以后,随着蒙古人统治西域,大批蒙古人迁入 新疆。在后来14~16世纪察合台蒙古后王推行伊斯兰化过程中, 整个天山南部的古代维吾尔人实现了语言文字、文化习俗各方面 的统一,融合为近代维吾尔族。进入新疆地区的这部分蒙古人,即 蒙兀儿人也大部分融入维吾尔族之中。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思想意 识和文化,在促进这种民族交流和融合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观新疆宗教的演变发展,它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不论 是多宗教信仰并存,还是从这种宗教形式变化为另一种宗教形式, 都离不开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发展的制约,又与新疆各 民族发展的历史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研究新疆宗教演 变历史的时候,必须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尊重事实,从宗教 演变中寻找社会历史根源,用历史说明宗教,才是科学的态度
月录—米1 录 绪论新疆宗教演变的基本特点.(1) 第一编远古 第一章西域先民与原始崇拜.(3) 第一节自然崇拜.(3) 第二节动植物崇拜和图腾.(14) 第三节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25) 第二章西域先民与萨满教 .(37) 第一节萨满教的起源和基本特点.(37) 第二节萨满教在西域的流行. (48) 第三节萨满教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遗留 .(56) 第二编古代(上) 第三章袄教在西域的传播 . (69) 第一节袄教及其教义礼仪.(69) 第二节袄教在西域的传播.(们6》 第四章佛教与西域.(91) 第一节佛教及其基本教义教派.(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