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1980年转业,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 200万字获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大文学 硕士。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代表作《昆仑殇》《补天石》,长篇小说《红 处方》、《血玲珑》等。她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正常而不烦琐: 第二:优美而不浮躁;第三:深刻而不偏激 (二)、学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发展的过程。 张师傅送票→公交车上为小也买票→公园门口因买票引发矛盾→小也 对妈妈的误会加深→陶影投书报社→矛盾解决。 2、本文的矛盾有以下几组:陶影与“红衣青年”的矛盾、陶影和小也 的矛盾、陶影和丈夫的矛盾。你能说说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吗?你的理由是 什么? 答:最主要的矛盾是陶影和小也的矛盾。依据是:陶影和“红衣青年 的矛盾焦点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形象;文章结尾,陶影请求那两位 爷爷对小也说一句:“妈妈没有错。”这也是为了给儿子“诚实”的印象:文 章的主题是在陶影和小也的矛盾中得到凸现的。 (三)、再次浏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分析陶影的形象。 1、你所了解的陶影是怎样的人?你的依据是什么?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 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没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 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2、陶影的台词中哪一句使你难忘,为什么?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思考本文的主题。 3、找出文中的对比,思考其作用
16 毕淑敏: 女,1952 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 年入伍,1980 年转业,从事医学工作 20 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 200 万字.获各种文学奖 30 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大文学 硕士。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代表作《昆仑殇》《补天石》,长篇小说《红 处方》、《血玲珑》等。她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正常而不烦琐; 第二:优美而不浮躁;第三:深刻而不偏激。 (二)、学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发展的过程。 张师傅送票→公交车上为小也买票→公园门口因买票引发矛盾→小也 对妈妈的误会加深→陶影投书报社→矛盾解决。 2、本文的矛盾有以下几组:陶影与“红衣青年”的矛盾、陶影和小也 的矛盾、陶影和丈夫的矛盾。你能说说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吗?你的理由是 什么? 答:最主要的矛盾是陶影和小也的矛盾。依据是:陶影和“红衣青年” 的矛盾焦点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形象;文章结尾,陶影请求那两位 爷爷对小也说一句:“妈妈没有错。”这也是为了给儿子“诚实”的印象;文 章的主题是在陶影和小也的矛盾中得到凸现的。 (三)、再次浏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分析陶影的形象。 1、你所了解的陶影是怎样的人?你的依据是什么?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 ——(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 1、1 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 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没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只请 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2、陶影的台词中哪一句使你难忘,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2、思考本文的主题。 3、找出文中的对比,思考其作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文章的主题 2、分析“以小见大”的写法,烘托、对比的作用 检查、交流作业 为什么陶影和小也都这么重视小也是否达到1.1米的问题?有人觉得老 奶奶为小也量身高的情节是多余的,完全可以省略。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儿子重视自己的身高,起初是为了证明自己长大了,后来是对妈妈 的诚实有了怀疑;陶影重视此问题,是为了讨回失去的尊严,是为了在儿子 眼里塑造一个完美的妈妈的形象 老奶奶为小也量身高的情节必不可省。因为这样就使陶影和查票小伙子 的矛盾转化为陶影和小也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陶影不能不把这个 问题弄个水落石出。 、讨论、交流: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以下两种理解,你赞同哪一个,为什么? A、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教育,是对下一代的精神塑造 B、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对人的尊严的赞颂。 答:赞同A。因为陶影在《妈妈无小事》中说:“当人们在无边的琐碎 中,朦胧了自己的价值观,我们的孩子被忽略之时,我希望有小也妈妈那样 的女人,站在土地上,温暖严格地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无论父母怎样卑微, 依旧含辛茹苦地培育着人类的良知和勇敢。” 赞同B。无论是从情节的发展看,还是从人物的性格看,都表现了陶影对尊 严的追求 三、浏览课文,交流下列问题: 1、找出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围观群众的反应和当时气氛 的短语或句子,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 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应和语音,烘托 了使陶影陷入尴尬境地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2、本文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两组并分析它的作用吗? 答:作品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 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 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 执着。对比,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 四、总结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
17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题。 2、分析“以小见大”的写法,烘托、对比的作用。 一、检查、交流作业: 为什么陶影和小也都这么重视小也是否达到1.1米的问题?有人觉得老 奶奶为小也量身高的情节是多余的,完全可以省略。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儿子重视自己的身高,起初是为了证明自己长大了,后来是对妈妈 的诚实有了怀疑;陶影重视此问题,是为了讨回失去的尊严,是为了在儿子 眼里塑造一个完美的妈妈的形象。 老奶奶为小也量身高的情节必不可省。因为这样就使陶影和查票小伙子 的矛盾转化为陶影和小也的矛盾,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陶影不能不把这个 问题弄个水落石出。 二、讨论、交流: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以下两种理解,你赞同哪一个,为什么? A、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教育,是对下一代的精神塑造。 B、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对人的尊严的赞颂。 答:赞同 A。因为陶影在《妈妈无小事》中说:“当人们在无边的琐碎 中,朦胧了自己的价值观,我们的孩子被忽略之时,我希望有小也妈妈那样 的女人,站在土地上,温暖严格地呵护着自己的孩子。无论父母怎样卑微, 依旧含辛茹苦地培育着人类的良知和勇敢。” 赞同 B。无论是从情节的发展看,还是从人物的性格看,都表现了陶影对尊 严的追求。 三、浏览课文,交流下列问题: 1、找出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围观群众的反应和当时气氛 的短语或句子,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 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应和语音,烘托 了使陶影陷入尴尬境地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 2、本文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两组并分析它的作用吗? 答:作品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 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 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 执着。对比,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 的艺术感染力。 四、总结写作特点: 1、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
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 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 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 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 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 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 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 在去公园的公交车上,先写了买票的一个波折。这个波折是陶影和儿子 小也之间的矛盾。儿子身高不够,但是坚持要买票,陶影起先不同意,后来 还是买了两张票。在公园门口,陶影因为儿子的身高和红衣青年发生矛盾。 离开公园后,量身高的老奶奶好心帮了倒忙,使母子矛盾更加突出。受了气 的陶影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又多了一重矛盾。人民来信寄出去,却迟迟没有 回音,失望中公园管理人员却找上了门。管理处的人提出了几个处理方案 陶影都不答应,最后的要求却是“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这样的情节安 排,不仅本身就具有一种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使主题在情节中得到凸现。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 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 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 观群众的反应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 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 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 “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 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 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 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 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五、拓展: 1、本文给了你哪些启发 2、比较陶影和你的家庭教育,说说你的母亲对你进行教育的特点 3、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原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诚信”的 看法。(不少于80字) 材料: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我们说实话,办实事,表里如 不弄虚作假;还要讲信用,作出承诺后一定要兑现。我们要努力做个以 诚实守信为荣,以虚假失信为耻的人
18 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 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 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 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 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 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 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节曲折 在去公园的公交车上,先写了买票的一个波折。这个波折是陶影和儿子 小也之间的矛盾。儿子身高不够,但是坚持要买票,陶影起先不同意,后来 还是买了两张票。在公园门口,陶影因为儿子的身高和红衣青年发生矛盾。 离开公园后,量身高的老奶奶好心帮了倒忙,使母子矛盾更加突出。受了气 的陶影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又多了一重矛盾。人民来信寄出去,却迟迟没有 回音,失望中公园管理人员却找上了门。管理处的人提出了几个处理方案, 陶影都不答应,最后的要求却是“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这样的情节安 排,不仅本身就具有一种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使主题在情节中得到凸现。 3、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公园 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出“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 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 观群众的反应和语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 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工卖票的 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 “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 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 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 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 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五、拓展: 1、本文给了你哪些启发。 2、比较陶影和你的家庭教育,说说你的母亲对你进行教育的特点。 3、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原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诚信”的 看法。(不少于 80 字) 材料: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求我们说实话,办实事,表里如 一,不弄虚作假;还要讲信用,作出承诺后一定要兑现。我们要努力做个以 诚实守信为荣,以虚假失信为耻的人
六、板书设计 厘米 毕淑敏 公共汽车一一少也买票一一责任感 公园门口一一多也不买一一正义感在孩子面前做完美母亲 陶影家里一—给也不要一一价值观 教学反思: 诵读欣赏 行路难李白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内容,积累名句。 2、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立志报国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重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回顾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 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 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 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 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 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写作背景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 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 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 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本想干 番大事业,但因得罪权贵,不到三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这首《行路难》可 能就是离京时所作。 解题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 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19 六、板书设计 一厘米 毕淑敏 公共汽车——少也买票——责任感 公园门口——多也不买——正义感 在孩子面前做完美母亲 陶影家里——给也不要——价值观 教学反思: 诵读欣赏 行路难 李白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内容,积累名句。 2、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立志报国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重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 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 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 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 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 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写作背景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 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 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 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本想干一 番大事业,但因得罪权贵,不到三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这首《行路难》可 能就是离京时所作。 三、解题: 《行路难》作于天宝三年(774 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 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四、研读赏析 1、前四句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宴席的档次很高,从哪里可以看出? 金樽、玉盘一一形容餐具华贵 清酒、珍馐一一形容酒肴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一形容酒菜价格高 2、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却难以下咽,想要舞剑助兴,却又茫然 不知所措? 因为其内心苦闷,所以有这样的动作神态。 3、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 情景。这两句有什么象征意义? 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虽然世路艰难,但生性豪爽的李白却并未对前途丧失信心。接着两 句引用两个典故——“垂钓碧溪”“乘舟梦日”一一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有 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 5、姜尚、伊尹的经历,又激起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但当他的思绪再 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 歧路甚多,不知出路在何方。“行路……安在”这几句在句式和修辞上有怎 样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 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再一次困扰着 诗人的心 6、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 仍然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他暗用典故,表示相信终有 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最后两句充满对未来的憧 憬,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五、归纳总结: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写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苦闷中不乏追求,失意中仍怀希 望。 2、本诗是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揭示了诗人感情 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六、拓展延伸 你一定在学习上遇到不少挫折,学了本诗后,面对中考,你有何感悟? 请你告诉老师、同学或父母,好吗?建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作一次 心与心的沟通
20 四、研读赏析 1、前四句写京城友人为李白饯行。宴席的档次很高,从哪里可以看出? 金樽、玉盘——形容餐具华贵 清酒、珍馐——形容酒肴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形容酒菜价格高 2、面对美酒佳肴,李白为什么却难以下咽,想要舞剑助兴,却又茫然 不知所措? 因为其内心苦闷,所以有这样的动作神态。 3、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想像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 情景。这两句有什么象征意义? 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 4、虽然世路艰难,但生性豪爽的李白却并未对前途丧失信心。接着两 句引用两个典故——“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有 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 5、姜尚、伊尹的经历,又激起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但当他的思绪再 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 歧路甚多,不知出路在何方。“行路……安在”这几句在句式和修辞上有怎 样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 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再一次困扰着 诗人的心。 6、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 仍然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他暗用典故,表示相信终有一 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彼岸。最后两句充满对未来的憧 憬,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五、归纳总结: 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写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苦闷中不乏追求,失意中仍怀希 望。 2、本诗是如何体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 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跳跃式的结构,揭示了诗人感情 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六、拓展延伸: 你一定在学习上遇到不少挫折,学了本诗后,面对中考,你有何感悟? 请你告诉老师、同学或父母,好吗?建议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作一次 心与心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