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了解酒与中国诗人的不解之缘:能体会到诗歌的音 韵美;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有一定提高 2、过程与方法:读读、议议、唱唱、背背。 3、情感与态度:在多样的形式中能逐步体会到陶渊明诗歌情景交融中 蕴含的理趣,感受平凡生活的和谐恬静,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能 定程度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绪。 教学重难点:体会陶渊明诗歌中蕴含的理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我国古代比较著名的酒诗人有哪些? (介绍有关陶渊明喝酒的传说,激趣) 、说一说“饮酒” 古人喜相逢也罢,悲离别也罢,问苍天感“人生几何”之时,怀才情伤 君主不识之际,总爱一两杯淡酒寄托情感。(课件展示历代有代表性的“酒 诗”)酒与中国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酒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十分显著 的。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 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 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那么作为酒诗人之一的陶渊明的《饮酒》到 底想缘什么情言什么志呢? 、回顾关于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见课件) 诗题是《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 因为诗歌内容与饮酒并没有关系,而是酒后抒怀。这类《饮酒》诗共 20首,都是酒后抒怀,抒写自己的志趣。 《饮酒》(听朗诵),疏通字词含义 五、品一品 你能不能找到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词语,即“诗眼”来概括 本诗的情感? 悠然 2、按理说每天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生涯单调、枯燥和疲乏,陶渊明为什 么却如此“悠然” 因为田园风景的幽美淡适与官场生活的庸俗、黑暗、不自由形成了巨大 的反差。 3、你认为诗中哪些诗句能表现诗人的“悠然”之情? 学生自主回答,参考分析见课件 六、悟一悟
21 饮酒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能了解酒与中国诗人的不解之缘;能体会到诗歌的音 韵美;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有一定提高。 2、 过程与方法:读读、议议、唱唱、背背。 3、 情感与态度:在多样的形式中能逐步体会到陶渊明诗歌情景交融中 蕴含的理趣,感受平凡生活的和谐恬静,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能 一定程度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绪。 教学重难点:体会陶渊明诗歌中蕴含的理趣。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步骤: 一、我国古代比较著名的酒诗人有哪些? (介绍有关陶渊明喝酒的传说,激趣) 二、说一说“饮酒” 古人喜相逢也罢,悲离别也罢,问苍天感“人生几何”之时,怀才情伤 君主不识之际,总爱一两杯淡酒寄托情感。(课件展示历代有代表性的“酒 诗”)酒与中国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酒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十分显著 的。中国是诗的故乡,诗人离不开酒,诗中不能没有酒,从历代诗人雅士所 留传的浩瀚的酒诗酒词中,无不使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酒文化以及诗人那 种炽烈的情感,从而引起共鸣。那么作为酒诗人之一的陶渊明的《饮酒》到 底想缘什么情言什么志呢? 三、回顾关于陶渊明的相关文学常识(见课件) 诗题是《饮酒》,而内容却未提一字“酒”,为什么? 因为诗歌内容与饮酒并没有关系,而是酒后抒怀。这类《饮酒》诗共 20 首,都是酒后抒怀,抒写自己的志趣。 四、读一读 《饮酒》(听朗诵),疏通字词含义 五、品一品 1、你能不能找到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一个词语,即“诗眼”来概括 本诗的情感? 悠然 2、按理说每天带月荷锄归的劳作生涯单调、枯燥和疲乏,陶渊明为什 么却如此“悠然”? 因为田园风景的幽美淡适与官场生活的庸俗、黑暗、不自由形成了巨大 的反差。 3、你认为诗中哪些诗句能表现诗人的“悠然”之情? 学生自主回答,参考分析见课件 六、悟一悟
首好诗,不仅要写出美景、缘现美情,更要表达对宇宙人生的领悟。 这称为诗歌内容三美:意境美、情感美、理之趣。那么,你从本诗中领悟到 哪些理趣?请从原诗中细细探究。 其一:心远地自偏,心静自然凉的相对哲学 其二:生活越简单质朴,快乐越充盈真切 其三:飞鸟翩然归林,我悠然望山,万物各得其所,都找到了自己 的归宿。 其四:美妙的感受往往找不到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只有心领神会 (结尾有人认为是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和品味的余地,也有人认为是迫于当时 严酷的政治,不便明说。) 七、总结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八、唱一唱 (这首田园诗悠然自得,最好配一支舒缓轻松典雅的曲子。如《又见炊 烟》等歌咏农家乡村的歌曲) 九、背一背 默写时尤其注意关键字“喧”“欲辨”) 十、作业布置 思考探究: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 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①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和高洁的人格。 ②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 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 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 消极的一面
22 一首好诗,不仅要写出美景、缘现美情,更要表达对宇宙人生的领悟。 这称为诗歌内容三美:意境美、情感美、理之趣。那么,你从本诗中领悟到 哪些理趣?请从原诗中细细探究。 其一:心远地自偏,心静自然凉的相对哲学。 其二:生活越简单质朴,快乐越充盈真切。 其三:飞鸟翩然归林,我悠然望山,万物各得其所,都找到了自己 的归宿。 其四:美妙的感受往往找不到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只有心领神会。 (结尾有人认为是留给读者一个思考和品味的余地,也有人认为是迫于当时 严酷的政治,不便明说。) 七、总结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八、唱一唱 (这首田园诗悠然自得,最好配一支舒缓轻松典雅的曲子。如《又见炊 烟》等歌咏农家乡村的歌曲) 九、背一背 (默写时尤其注意关键字“喧”“欲辨”) 十、作业布置 思考探究: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 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①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和高洁的人格。 ②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 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 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 消极的一面
第二单元总体设计 1、本单元主要目标: 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经过近九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应当具备运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并掌握基本信息的能力,能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 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既能精读,也会“浏览”,一目三行 目五行直至一目十行,披沙拣金,逐步培养出快速阅读的能力,以适应信息 社会的学习节奏。 2、设计思路: 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能根据小说、散文、通讯、报告文学、传记 等不同的特点收集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作出归纳。本单元课文篇幅都比较 长,信息量大,要求读后能说出基本情节或文章梗概。读小说《热爱生命》, 要了解基本情节、环境,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读散文《藤野先生》、《生命 与和平相爱》,要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线索,了解表现手法;读传记《享受生 活》,要掌握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主要成就和社会评价。 3、课时安排建议: 第五课 3课时 第六课 2课时 第七课 2课时 第八课 2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4课时(含作文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共计14课时 精读;第五、六、八课。略读:;第七课。 藤野先生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 品质的写法。 2、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 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2、语言的感情色彩和修饰词语的准确运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23 第二单元总体设计 1、 本单元主要目标: 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经过近九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应当具备运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并掌握基本信息的能力,能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 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既能精读,也会“浏览”,一目三行、一 目五行直至一目十行,披沙拣金,逐步培养出快速阅读的能力,以适应信息 社会的学习节奏。 2、 设计思路: 了解不同文体的基本特点,能根据小说、散文、通讯、报告文学、传记 等不同的特点收集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作出归纳。本单元课文篇幅都比较 长,信息量大,要求读后能说出基本情节或文章梗概。读小说《热爱生命》, 要了解基本情节、环境,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读散文《藤野先生》、《生命 与和平相爱》,要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线索,了解表现手法;读传记《享受生 活》,要掌握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主要成就和社会评价。 3、 课时安排建议: 第五课 3 课时 第六课 2 课时 第七课 2 课时 第八课 2 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4 课时(含作文 2 课时), 诵读欣赏 1 课时 共计 14 课时。 精读;第五、六、八课。略读;第七课。 藤 野 先 生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 品质的写法。 2、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 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2、语言的感情色彩和修饰词语的准确运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给文 章划分段落层次,品读欣赏课文第一部分(1-3段)。 导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 1、由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注释告诉我们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 3介绍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 1、扫清字词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 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 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四、跟踪反馈 1、补充注释。 2提示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 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 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 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6段)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 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 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
2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给文 章划分段落层次,品读欣赏课文第一部分(1—3 段)。 一、导入新课 二、温故而知新 1、由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注释告诉我们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 3 介绍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 1、扫清字词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 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 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四、跟踪反馈 1、补充注释。 2 提示: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 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 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 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 38 段): 第一部分(第 1—3 段) 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 4—36 段)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 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 36—38 段) 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
我的激励与鼓舞 五、品读欣赏课文的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后思考 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 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一一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 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 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 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 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 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 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 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 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 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 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品读欣赏的内容。 2、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 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品读欣赏课文的主体部分—一第二部分 检查作业 复习第一部分品读的内容要点 、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 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5 我的激励与鼓舞。 五、品读欣赏课文的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后思考: 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 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 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 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 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 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 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 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第 3 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 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 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 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 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品读欣赏的内容。 2、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 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品读欣赏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一部分品读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第一层(第 4、5 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 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 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 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 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