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有那些特征呢?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有较为冾切的阐释: “赋者,铺也,铺采搞文,体物写志。” 二、汉赋兴盛的原因 赋在汉代特别兴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稳定,经淙实力雄厚,国威大振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 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国家得以富裕。汉武帝北击匈奴,用兵西南,结束了 这些地区的割据纷争局面。打通西域,国际商人,纷至沓来。中国与西方 文化物产广作交流,从而在统治者及其文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一统天下,威 震华夷的观念。从眼界上也改变了中国古代那种狭小的视界。汉大赋中的 那种俯瞰天地宇宙,吐纳万物的气概正渊源于此。武帝好大喜功,营造宫 室陵苑,皆宏伟豪华,西域沟通后又输入了异域珍宝,琳琅满目,以及统 治者奢侈淫逸的生活,都为赋提供了重要题材,成为赋铺陈的对象。 (二)统治者的提倡 汉代许多帝王都喜爱文学,武帝亦然,他“每宴见,谈论得失及方技 赋颂”,近旁有大批御用文人。汉赋的作者大多为“言语侍从之臣”,即所 谓“弄臣”。统治阶级出于“润色鸿业”(为宏大的事业作润饰)的需要而 喜好和提倡,直接有力地促进了赋体文学的兴感。武、宣、章、和帝时, 有相当多的文人如司马相如、枚乘、王褒、杨雄等人,都以写赋献赋而得 官 (三)学术思想的影响 武帝当权,政治、学术都起了变化。从儒家定于一尊,征圣、宗经, 原道的观念,成为文学理论的准则,大家都以此指导文学,批评文学。在 这种情况下,汉赋反带着讽谕的美名,古诗的遗意,顺利地滋生、发展起
28 汉赋有那些特征呢?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有较为恰切的阐释: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二、汉赋兴盛的原因 赋在汉代特别兴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稳定,经济实力雄厚,国威大振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 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国家得以富裕。汉武帝北击匈奴,用兵西南,结束了 这些地区的割据纷争局面。打通西域,国际商人,纷至沓来。中国与西方 文化物产广作交流,从而在统治者及其文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一统天下,威 震华夷的观念。从眼界上也改变了中国古代那种狭小的视界。汉大赋中的 那种俯瞰天地宇宙,吐纳万物的气概正渊源于此。武帝好大喜功,营造宫 室陵苑,皆宏伟豪华,西域沟通后又输入了异域珍宝,琳琅满目,以及统 治者奢侈淫逸的生活,都为赋提供了重要题材,成为赋铺陈的对象。 (二)统治者的提倡 汉代许多帝王都喜爱文学,武帝亦然,他“每宴见,谈论得失及方技 赋颂”,近旁有大批御用文人。汉赋的作者大多为“言语侍从之臣”,即所 谓“弄臣”。统治阶级出于“润色鸿业”(为宏大的事业作润饰)的需要而 喜好和提倡,直接有力地促进了赋体文学的兴感。武、宣、章、和帝时, 有相当多的文人如司马相如、枚乘、王褒、杨雄等人,都以写赋献赋而得 官。 (三)学术思想的影响 武帝当权,政治、学术都起了变化。从儒家定于一尊,征圣、宗经, 原道的观念,成为文学理论的准则,大家都以此指导文学,批评文学。在 这种情况下,汉赋反带着讽谕的美名,古诗的遗意,顺利地滋生、发展起
来 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 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他把赋同儒家的经典联 系了起来,同儒家的文学思想统一起来,无形中鼓励了赋的创作, 、渊源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刘勰) 我们认为,“赋”若作为与“比兴”并列的表现手法,那就不能截然断 言它是文体之赋的“源”;作为朗诵诗文来言志的“赋”诗之“赋”,也不 能算是文体的赋的“源”。刘勰说赋受命于《诗》,这是着眼于形式而忽略 了内容的说法,是受“宗经”思想局限的脱离社会实践的赋体起源论。 赋,作为种文体,最早的篇章,当推荀况、屈原、宋玉诸作。 [小结赋,最早用此名的是荀况,他著有《赋篇》包括5首小赋, 而赋的语言形式一一纵横恣肆得益于战国纵横家的论辩,其文采及艺术风 格(如:驰骋想象)又是源于屈宋为代表的楚辞。 四、汉赋的分期 (一)创始期 贾谊(参前散文章) 2、枚乘 ①其人,字叔,淮阴人,曾为吴王濞郎中。谏吴王阻其叛未果,乃去 吴至梁。武帝安车蒲轮征召,不堪颠簸,死于途。《汉书·艺文志》载乘 赋九篇,今传《七发》(见《文选》)、《梁王菟园赋》(见《艺文类聚》、《古 文苑》)及《柳赋》(《西京杂记》)《柳赋》不可靠,剩下的只有《七发》 ②其赋
29 来。 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 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他把赋同儒家的经典联 系了起来,同儒家的文学思想统一起来,无形中鼓励了赋的创作。 三、渊源 “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刘勰) 我们认为,“赋”若作为与“比兴”并列的表现手法,那就不能截然断 言它是文体之赋的“源”;作为朗诵诗文来言志的“赋”诗之“赋”,也不 能算是文体的赋的“源”。刘勰说赋受命于《诗》,这是着眼于形式而忽略 了内容的说法,是受“宗经”思想局限的脱离社会实践的赋体起源论。 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的篇章,当推荀况、屈原、宋玉诸作。 [小结] 赋,最早用此名的是荀况,他著有《赋篇》包括5 首小赋, 而赋的语言形式――纵横恣肆得益于战国纵横家的论辩,其文采及艺术风 格(如:驰骋想象)又是源于屈宋为代表的楚辞。 四、汉赋的分期 (一)创始期 1、贾谊(参前散文章) 2、枚乘 ① 其人,字叔,淮阴人,曾为吴王濞郎中。谏吴王阻其叛未果,乃去 吴至梁。武帝安车蒲轮征召,不堪颠簸,死于途。《汉书·艺文志》载乘 赋九篇,今传《七发》(见《文选》)、《梁王菟园赋》(见《艺文类聚》、《古 文苑》)及《柳赋》(《西京杂记》)《柳赋》不可靠,剩下的只有《七发》 了。 ② 其赋
A、《七发》:说七事以起发太子,此赋的目的,显然是为了讽谕那些 贵族子弟,引导他们摆脱腐化享乐的生活而归于正道。作者“久为大国上 宾”,熟悉他们的生活,所以对其病根讲得很中肯: 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这种指责和深刻的比喻本身就是一剂猛药,对后世膏梁子弟都有普遍 的教育意义 该文以观涛一段写得最为出色。其具体描写潮来之势,是我国文学史 上第一次对潮水(也可以说对水)所作的最生动的描写 B、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七发》虽未以赋名,却已形成了汉赋的体制。是标志着新体赋 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七发》既奠定了典型的汉代大赋的基础, 又是辞赋中特殊的一支——“七”体的开创之作。清代平步青统计,自枚 乘以后到唐代为止,“七”体辞赋有目可查者四十多家,唐以后仍有仿作, 只是其中少有出色者。 )全盛期(武、宣、元、成时代) 出现了汉赋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BC179BC.117)的身世经历在汉赋家中很有代表性。在 景帝时代,以赀为郎,作武骑常侍,但景帝不喜辞赋,于是当梁王朝觐之 机,相如慕其好士之风投之,与梁孝王手下的游说纵横之士而而兼赋家的 邹阳、枚乘等人甚是投合,梁帝王死后,他只好回到故乡。武帝读其《子 虚赋》而击节叹赏,杨得意荐之,遂当上了武帝的文学侍从。 他最先献给武帝的,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就是在梁园所作的《子虚 赋》扩充而成的,即以天子游猎为主题的《子虚上林赋》。这篇赋在《史 记》、《汉书》的《司马相如传》中皆作一篇,《文选》开始析为两篇,姑
30 A、《七发》:说七事以起发太子,此赋的目的,显然是为了讽谕那些 贵族子弟,引导他们摆脱腐化享乐的生活而归于正道。作者“久为大国上 宾”,熟悉他们的生活,所以对其病根讲得很中肯: 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这种指责和深刻的比喻本身就是一剂猛药,对后世膏梁子弟都有普遍 的教育意义。 该文以观涛一段写得最为出色。其具体描写潮来之势 ,是我国文学史 上第一次对潮水(也可以说对水)所作的最生动的描写。 B、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七发》虽未以赋名,却已形成了汉赋的体制。是标志着新体赋—— 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七发》既奠定了典型的汉代大赋的基础, 又是辞赋中特殊的一支——“七”体的开创之作。清代平步青统计,自枚 乘以后到唐代为止,“七”体辞赋有目可查者四十多家,唐以后仍有仿作, 只是其中少有出色者。 二)全盛期(武、宣、元、成时代) 出现了汉赋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BC.179—BC.117)的身世经历在汉赋家中很有代表性。在 景帝时代,以赀为郎,作武骑常侍,但景帝不喜辞赋,于是当梁王朝觐之 机,相如慕其好士之风投之,与梁孝王手下的游说纵横之士而而兼赋家的 邹阳、枚乘等人甚是投合,梁帝王死后,他只好回到故乡。武帝读其《子 虚赋》而击节叹赏,杨得意荐之,遂当上了武帝的文学侍从。 他最先献给武帝的,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就是在梁园所作的《子虚 赋》扩充而成的,即以天子游猎为主题的《子虚上林赋》。这篇赋在《史 记》、《汉书》的《司马相如传》中皆作一篇,《文选》开始析为两篇,姑
从习惯之说作两篇吧。 二赋最突出的一点,首先是极度的铺张扬厉;其次,值得注意的是二 赋所表现的高度的修辞艺术和修辞技巧。 赋家常把同类事物统罗列出来,写水势,就征用大批 带水的字词;写楦物,就调动所有偏旁带木的字词,….,众多 同类名词联翩而出,鳞次欠栻匕,茂密地镶嵌于文中,一上来就在 感觉上先声夺人,天然地具备种渲染'势的交果。那些动词, 副词、形容词中,充满了联编帛词和拟音词,巧配辞纷至沓来, 也有很強的欣赏娱悦的功能和渲染装饰的效用(程章灿《汉赋揽 胜》) 《子虚》、《上林》的历史意义;反映藩国官文学向天子宫廷文学的转 变,反映皇帝对诸侯的胜利(《七发》仍是藩国文学)。 司马相如其它作品:《长门赋》。宫怨赋,诗词取材之源,名句每为后 人化用,典亦常用之。 这一时期还有东方朔,枚皋等。东方朔值得一提的作品主要是《答 客难》,对于自己被倡优蓄之,不得重用的不平之气,借以抒之。后世仿 之,如: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韩愈《进学解》等。 汉大赋的特点—4 汉代大赋是汉赋中的一种主要形式,亦称散体大赋,在内容与形式上 都有为鲜明的特征 、内容上大都铺写宫廷建筑、田猎巡游,都市风光,并以此来粉饰太 平,歌功颂德 如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假设楚国子虚和齐国乌有先生的互相夸 耀,大肆铺陈汉天子上林苑的壮观及天子射猎的宏伟场面,以压倒齐楚
31 从习惯之说作两篇吧。 二赋最突出的一点,首先是极度的铺张扬厉;其次,值得注意的是二 赋所表现的高度的修辞艺术和修辞技巧。 赋家常把同类事物统一罗列出来,写水势,就征用一大批偏旁 带水的字词;写植物,就调动所有偏旁带木的字词,……,众多 同类名词联翩而出,鳞次栉比,茂密地镶嵌于文中,一上来就在 感觉上先声夺人,天然地具备一种渲染气势的效果。那些动词, 副词、形容词中,充满了联绵词和拟音词,巧语丽辞纷至沓来, 也有很强的欣赏娱悦的功能和渲染装饰的效用。(程章灿《汉赋揽 胜》) 《子虚》、《上林》的历史意义;反映藩国官文学向天子宫廷文学的转 变,反映皇帝对诸侯的胜利(《七发》仍是藩国文学)。 司马相如其它作品:《长门赋》。宫怨赋,诗词取材之源,名句每为后 人化用,典亦常用之。 这一时期 还有东方朔,枚皋等。东方朔值得一提的作品主要是《答 客难》,对于自己被倡优蓄之,不得重用的不平之气,借以抒之。后世仿 之,如: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韩愈《进学解》等。 汉大赋的特点——4 汉代大赋是汉赋中的一种主要形式,亦称散体大赋,在内容与形式上 都有为鲜明的特征: 1、内容上大都铺写宫廷建筑、田猎巡游,都市风光,并以此来粉饰太 平,歌功颂德。 如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假设楚国子虚和齐国乌有先生的互相夸 耀,大肆铺陈汉天子上林苑的壮观及天子射猎的宏伟场面,以压倒齐楚
2、创作主旨上有“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因而汉大赋都以歌颂王朝 声威和气魄为其主要内容。这种赋颂传统在司马相如的时代乃是汉帝国的 昌盛在作者心中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折射)。但到后来,时代变化了,这种 传统便难免粉饰太平,甚至招来阿谀献媚之讥。“讽一”只是一种虚设,不 关痛痒。 3、艺术形式上铺张扬厉。结构上庞大恢宏,极力铺张宫殿田苑的规模。 汉赋美学风貌最重要的特征是尚大。 汉人十分欣赏壮大之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展现汉代社会这样 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璵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 的世界图景,最能体现汉代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 汉代作家作品在物质上,同时也在精神上,展示了大视野,开 拓了大心胸,呈现了大气势,实现了对大美境界的追求。司马相如 构思《子虚》《上林》时,在近百天的漫长时间里,心无旁鹜最大 限度地认真投入。他的《大人赋》和《子虚》、《上林》都出色地表 现了“大”的美学境界,但笔法去又有腾挪变换,同中求异。 4、语言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文辞华丽,夸奇炫博。 如:扬雄《解嘲》全篇基本用韵,但也有不押韵的:司马相如《子虚》 《上林》,首尾不押韵,《上林》中间也有不押韵的。 汉赋句式以四六言为主,继承了楚辞,但又有所变革,不仅有三、五、 七言句,还有许多长句;用词方面,喜欢用生僻字。曹植说“扬马之作, 趣旨幽深。读者非师傅不能析其词,非博学不能综其理,岂直才悬,抑亦 字隐。“此属风尚,不属特点 )摹拟期 由于司马相如的创作,汉赋的形式格调,已基本定型,后世作者无
32 2、创作主旨上有“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因而汉大赋都以歌颂王朝 声威和气魄为其主要内容。这种赋颂传统在司马相如的时代乃是汉帝国的 昌盛在作者心中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折射)。但到后来,时代变化了,这种 传统便难免粉饰太平,甚至招来阿谀献媚之讥。“讽一”只是一种虚设,不 关痛痒。 3、艺术形式上铺张扬厉。结构上庞大恢宏,极力铺张宫殿田苑的规模。 汉赋美学风貌最重要的特征是尚大。 汉人十分欣赏壮大之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展现汉代社会这样 一个繁荣富强,充满活力自信和对现实具有浓厚兴趣、关注和爱好 的世界图景,最能体现汉代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 汉代作家作品在物质上,同时也在精神上,展示了大视野,开 拓了大心胸,呈现了大气势,实现了对大美境界的追求。司马相如 构思《子虚》、《上林》时,在近百天的漫长时间里,心无旁鹜最大 限度地认真投入。他的《大人赋》和《子虚》、《上林》都出色地表 现了“大”的美学境界,但笔法又有腾挪变换,同中求异。 4、语言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文辞华丽,夸奇炫博。 如:扬雄《解嘲》全篇基本用韵,但也有不押韵的:司马相如《子虚》、 《上林》,首尾不押韵,《上林》中间也有不押韵的。 汉赋句式以四六言为主,继承了楚辞,但又有所变革,不仅有三、五、 七言句,还有许多长句;用词方面,喜欢用生僻字。曹植说“扬马之作, 趣旨幽深。读者非师傅不能析其词,非博学不能综其理,岂直才悬,抑亦 字隐。“此属风尚,不属特点。 三)摹拟期 由于司马相如的创作,汉赋的形式格调,已基本定型,后世作者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