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超越,因此,自西汉末年到东汉中叶,但摹拟中也会有新变的因素。 代表作家:扬雄、班固 1、扬雄是成、哀之世的著名赋家,年轻时十分崇拜司马相如,“每 作赋,常拟之以为式”,主要作品有:《甘泉》、《羽猎》、《河东》、《长杨》 四赋 班固与京都赋 从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辞赋中出现了一种新题材一一京都赋。 缘起:杜笃《论都赋》,论都之自长安迁洛阳,其中对京都繁华宏 丽的描绘既新鲜又适宜于发挥辞赋特长,故引起时贤与后人的普遍兴 趣 如傅毅有《洛都赋》、《反都赋》,崔骃有《历都赋》、东汉张衡有《ˉ 京赋》、西晋的左思《三都赋》,皆文学史名篇。在东汉前期的京都赋中, 以班固之作最著名。在结构形式上模仿了司马相如,以“西都宾”与“东 都主人”的相互论辩展开内容,其它地方也可以看到模仿之痕迹,但它 仍有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典雅和丽。京都赋的基本格式,从此也确定下 来 四)转变期/创新期 体现在:内容上A由指写宫殿游措而只以帝王贵族为赏玩较为抒情 写志,表现个人胸怀情趣,题材也有所扩展;B叙述—一议论说理 形式上A、长篇巨制——短篇,B、语言有了骈偶成分。 代表作家:1、张衡:《二京赋》是汉代散体大赋的绝响,《归田赋》 则是汉赋抒情化与小品化的开风气之作 2、赵壹《刺世疾邪赋》,对现实无情揭露批判,末以秦客与鲁生的 五言唱和结束全篇:“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辞情激烈。 33
33 法超越,因此,自西汉末年到东汉中叶,但摹拟中也会有新变的因素。 代表作家:扬雄、班固 1、扬雄是成、哀之世的著名赋家,年轻时十分崇拜司马相如,“每 作赋,常拟之以为式”,主要作品有:《甘泉》、《羽猎》、《河东》、《长杨》 四赋。 2、班固与京都赋 从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辞赋中出现了一种新题材——京都赋。 缘起:杜笃《论都赋》,论都之自长安迁洛阳,其中对京都繁华宏 丽的描绘既新鲜又适宜于发挥辞赋特长,故引起时贤与后人的普遍兴 趣。 如傅毅有《洛都赋》、《反都赋》,崔骃有《历都赋》、东汉张衡有《二 京赋》、西晋的左思《三都赋》,皆文学史名篇。在东汉前期的京都赋中, 以班固之作最著名。在结构形式上模仿了司马相如,以“西都宾”与“东 都主人”的相互论辩展开内容,其它地方也可以看到模仿之痕迹,但它 仍有自身的特点和风格:典雅和丽。京都赋的基本格式,从此也确定下 来。 四)转变期/创新期 体现在:内容上 A 由指写宫殿游措而只以帝王贵族为赏玩较为抒情 写志,表现个人胸怀情趣,题材也有所扩展;B 叙述——议论说理 形式上 A、长篇巨制——短篇,B、语言有了骈偶成分。 代表作家:1、张衡:《二京赋》是汉代散体大赋的绝响,《归田赋》 则是汉赋抒情化与小品化的开风气之作。 2、赵壹《刺世疾邪赋》,对现实无情揭露批判,末以秦客与鲁生的 五言唱和结束全篇:“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辞情激烈
3、蔡邕 诸赋者在题材选择和语言风格上十分逼近在魏晋以后大盛的那种 抒情小赋。 (1)述志赋《述行赋》直面现实的态度,得到鲁迅先生的肯定。 (2)《青衣赋》写奴婢的美貌和对她的爱慕,前所无的题材,见出 东汉末道德制约的松驰和艺术表现的自由化。 (3)《协和婚赋》、《检逸赋》等写男女之情,有时显得很大胆(今 存残篇)影响了后世,如宫体文学, 赋在汉以后发展 1、魏晋抒情小赋 建安以后,“诗赋欲丽”(《典论·论文》成为人们对赋的共同追求。在 内容上取材更加广泛,e《鹞雀赋》、《鹦鹉赋》、《莺赋》《柳树赋》《玛瑙 勒赋》,情感世界亦更加斑斓:友情、亲情、乡情、爱情等日常生活中的情 感,都在赋中得到抒写,说明了对生命和情感的珍重。 陶潜《闲情赋》 2、南北朝骈赋 追求对偶精工,字句雕炼、音韵和谐在语言形式上日趋整齐精巧。 如:梁简文帝《采莲赋》、江淹《恨赋》《别赋》 骈赋对偶,与骈文不同处在于赋押韵。 陆机的赋偶句已占较大比例,骈化痕迹较明显。《文赋》:“收百世之阙 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 海于一瞬。”对偶十分精当,颇见工力 海外之云,处处而秋色;河中之雁,一一而学飞。(江淹《横吹赋》)四 六复对,在南朝不是很普及,但对唐代律赋形成有促进作用
34 3、蔡邕 诸赋者在题材选择和语言风格上十分逼近在魏晋以后大盛的那种 抒情小赋。 (1)述志赋《述行赋》直面现实的态度,得到鲁迅先生的肯定。 (2)《青衣赋》写奴婢的美貌和对她的爱慕,前所无的题材,见出 东汉末道德制约的松驰和艺术表现的自由化。 (3)《协和婚赋》、《检逸赋》等写男女之情,有时显得很大胆(今 存残篇)影响了后世,如宫体文学。 赋在汉以后发展 1、魏晋抒情小赋 建安以后,“诗赋欲丽”(《典论·论文》成为人们对赋的共同追求。在 内容上取材更加广泛,eg《鹞雀赋》、《鹦鹉赋》、《莺赋》、《柳树赋》《玛瑙 勒赋》,情感世界亦更加斑斓:友情、亲情、乡情、爱情等日常生活中的情 感,都在赋中得到抒写,说明了对生命和情感的珍重。 陶潜《闲情赋》 2、南北朝骈赋 追求对偶精工,字句雕炼、音韵和谐在语言形式上日趋整齐精巧。 如:梁简文帝《采莲赋》、江淹《恨赋》、《别赋》。 骈赋对偶,与骈文不同处在于赋押韵。 陆机的赋偶句已占较大比例,骈化痕迹较明显。《文赋》:“收百世之阙 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 海于一瞬。”对偶十分精当,颇见工力。 海外之云,处处而秋色;河中之雁,一一而学飞。(江淹《横吹赋》)四 六复对,在南朝不是很普及,但对唐代律赋形成有促进作用
3、唐赋 除了继承前人的体式,还创造了三种新体: A、律赋应试 如:元稹《观兵部马射赋》以“艺成而动,举必有功”作各段的韵 脚 B、文赋如:《阿房宫赋》 C、俗赋(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民间文学) 4、宋元明清仍沿袭诗赋取士之法 在思想内容和体式上无大的发展,赋学批评盛,律赋在一些考试中 也作为一个内容 参考书目 马积高《赋史》 程章灿《汉赋揽胜》 裴晋南《汉魏六朝赋选注》 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 章沧授《汉赋美学》 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 作业/思考题 熟读《七发》“观涛”一段。 2、汉赋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3、汉赋有哪些特点
35 3、唐赋 除了继承前人的体式,还创造了三种新体: A、律赋 应试 如:元稹《观兵部马射赋》以“艺成而动,举必有功”作各段的韵 脚。 B、文赋 如:《阿房宫赋》 C、俗赋(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民间文学) 4、宋元明清仍沿袭诗赋取士之法 在思想内容和体式上无大的发展,赋学批评盛,律赋在一些考试中 也作为一个内容。 参考书目 马积高《赋史》 程章灿《汉赋揽胜》 裴晋南《汉魏六朝赋选注》 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 章沧授《汉赋美学》 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 作业/思考题 1、熟读《七发》“观涛”一段。 2、汉赋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3、汉赋有哪些特点
第三章汉代诗歌 第一节汉乐府 、定义(演变过程) 1、官署1976年秦始皇陵出土的编钟,刻有小篆“乐府”二字,证 明了秦时即设有“乐府”机构。汉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和职能都被大 大扩大了。《汉书·艺文志》说,统治者采集民间歌谣具有“观风俗知厚薄 的目的,这恐怕是按照儒家理想加以美化的解释,其实主要为娱乐。 2、诗体名称 乐府由音乐官署的名称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是东晋以后的事。 汉代,乐府所唱之诗称“歌诗”,至六朝才称它为“乐府”,为了区别于文 人制作的乐府歌辞,习惯上把采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 唐宋以后,人们把乐府的涵义扩大了,但是象新乐府”、“词”、“曲” 等各有专名,在概念上不会同古乐府混淆。 二、出现与兴废 1、概况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17首。武帝 到成帝这100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哀帝向来不好音乐,下诏罢乐府 官,尤排斥乐府中的民间部分。 2、原因乐教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武帝扩大乐府,或许本有观风 俗以助政教之意,但是对士大夫来说,乐府实际之用还是在于享乐。东汉 以后,人们对音乐更是体现出新的价值取向,一个突出方面就是尚悲。 3、分类郭茂倩《乐府诗集》12类。 三、特色与成就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
36 第三章 汉代诗歌 第一节 汉乐府 一、定义(演变过程) 1、官署 1976 年秦始皇陵出土的编钟,刻有小篆“乐府”二字,证 明了秦时即设有“乐府”机构。汉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和职能都被大 大扩大了。《汉书·艺文志》说,统治者采集民间歌谣具有“观风俗知厚薄” 的目的,这恐怕是按照儒家理想加以美化的解释,其实主要为娱乐。 2、诗体名称 乐府由音乐官署的名称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是东晋以后的事。 汉代,乐府所唱之诗称“歌诗”,至六朝才称它为“乐府”,为了区别于文 人制作的乐府歌辞,习惯上把采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 唐宋以后,人们把乐府的涵义扩大了,但是象“新乐府”、“词”、“曲” 等各有专名,在概念上不会同古乐府混淆。 二、出现与兴废 1、概况 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17 首。武帝 到成帝这 100 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哀帝向来不好音乐,下诏罢乐府 官,尤排斥乐府中的民间部分。 2、原因 乐教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武帝扩大乐府,或许本有观风 俗以助政教之意,但是对士大夫来说,乐府实际之用还是在于享乐。东汉 以后,人们对音乐更是体现出新的价值取向,一个突出方面就是尚悲。 3、分类 郭茂倩《乐府诗集》12 类。 三、特色与成就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
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第二,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中等篇幅的如《陌上桑》,长篇的《孔雀东南飞》,则是另一种写法 这里有更多的描叙,情节的展开和矛盾冲突的起伏。(简单回顾中学课 文《孔雀东南飞》,并联系上面内容有所提高。) 开六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可以说 完全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 。诗,在分类上一般都归属于 乐府体。许多名篇,直接以 地“歌”、“行为名,如唐代白居 易的《长恨歌》、《琵琶 4行》。这是表示对乐府民歌 传统的继承,因为歌”、“行” 原来是乐府诗专用的名称 在写作手法上,无论短篇和 长篇,也都受到汉乐府民歌 的影响 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第四,汉乐府民歌中,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 哀 第五,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整个趋势 则是整齐的五言体越来越占优势 四、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操诸人的古 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歌诗合
37 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第二,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中等篇幅的如《陌上桑》,长篇的《孔雀东南飞》,则是另一种写法。 这里有更多的描叙,情节的展开和矛盾冲突的起伏。(简单回顾中学课 文《孔雀东南飞》,并联系上面内容有所提高。)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可以说 完全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 诗,在分类上一般都归属于 乐府体。许多名篇,直接以 “歌”、“行”为名,如唐代白居 易的《长恨歌》、《琵琶 行》。这是表示对乐府民歌 传统的继承,因为“歌”、“行” 原来是乐府诗专用的名称。 在写作手法上,无论短篇和 长篇,也都受到汉乐府民歌 的影响。 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第四,汉乐府民歌中,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 哀。 第五,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型;杂言体和五言体。其整个趋势, 则是整齐的五言体越来越占优势。 四、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题写时事”(建安曹操诸人的古 题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 →“歌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