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史记》 司马迁生平与著作 )其人 司马迁(约B.C.145-B C87),字子长,夏阳龙门 人。父司马谈在武帝建元年间 掌太史令,曾作《论六家要 指》,其思想兼采各家,而偏 重黄老。司马迁幼承父(庭) 川,诵读古文经传,青壮年时 期曾多次出游,对山川地理 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政 治多有了解。他作太史令后, 继父志而撰《史记》,数年后 因李陵事件而下狱,家贫无以 自赎,蒙受腐刑,次年出狱任 中书令。肉体与精神的摧残, 使司马迁经历了一次人生的大 转折,于《史记》的写作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 「写作动机、动力的转变 受刑之后以“刀锯之余”“隐忍苟活”,通过写这部史书抒发心中的 不平之气,寄托其生命价值 二)其著 1、《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2、《汉书·艺文志》著录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和《报任 安书》。 《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忍辱忍垢的痛苦心情, 是研究司马迁生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23 第二节 《史记》 一、司马迁生平与著作 一)其人 司马迁(约B. C.145—B. C.87),字子长,夏阳龙门 人。父司马谈在武帝建元年间 掌太史令,曾作《论六家要 指》,其思想兼采各家,而偏 重黄老。司马迁幼承父(庭) 训,诵读古文经传,青壮年时 期曾多次出游,对山川地理、 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政 治多有了解。他作太史令后, 继父志而撰《史记》,数年后 因李陵事件而下狱,家贫无以 自赎,蒙受腐刑,次年出狱任 中书令。肉体与精神的摧残, 使司马迁经历了一次人生的大 转折,于《史记》的写作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 [写作动机、动力的转变] 受刑之后以“刀锯之余”“隐忍苟活”,通过写这部史书抒发心中的 不平之气,寄托其生命价值。 二)其著 1、《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2、《汉书·艺文志》著录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和《报任 安书》。 《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忍辱忍垢的痛苦心情, 是研究司马迁生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他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 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二、《史记》 )概况 1、写作缘起 2、创作意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体例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一一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体例 十表,八书—一以事为纲的叙事体例。 二)自觉、强烈的历史写作意识 1、批判精神 、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史家态度 3、不分贵贱的民主性 4、爱国主义精神 (三)文学成就 1、成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传记写作技巧): (1)巧妙构思,严于取舍 (2)故事化刻划人物性格 (3)场面描写,烘托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24
24 《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他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 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二、《史记》 一)概况 1、写作缘起 2、创作意图:“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体例 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体例。 十表,八书——以事为纲的叙事体例。 二)自觉、强烈的历史写作意识 1、批判精神 2、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史家态度 3、不分贵贱的民主性 4、爱国主义精神 (三)文学成就 1、成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传记写作技巧): (1)巧妙构思,严于取舍 (2)故事化刻划人物性格 (3)场面描写,烘托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 学度 项庄舞剑 人物塑造方面,还有一点当是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了。我们把它放到 下一标题来讲 2、语言艺术 ①人物语言个性化 ②叙述语言通畅、精练、准确。 ③通俗化、当代化、规范化 ④多彩多姿的语言风貌 作品讲读: 《项羽本记》 第三节《汉书》 、概述 1、撰者始于班彪之续写《史记》,彪卒,班因维承父志,未竟 而卒,其妹班昭及马续奉诏相继完成。 时代断限汉高祖——王莽末年,共229年的时代历史
25 ] 人物塑造方面,还有一点当是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了。我们把它放到 下一标题来讲—— 2、语言艺术 ①人物语言个性化 ②叙述语言通畅、精练、准确。 ③通俗化、当代化、规范化 ④多彩多姿的语言风貌 作品讲读: 《项羽本记》 第三节 《汉书》 一、概述 1、撰者 始于班彪之续写《史记》,彪卒,班因维承父志,未竟 而卒,其妹班昭及马续奉诏相继完成。 2、时代断限 汉高祖——王莽末年,共 229 年的时代历史。 项 庄 舞 剑
3、体例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 入“列传”,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 4、相关史事班固撰史,曾受官方的干预,有章帝的上渝,内含 对司马迁、司马相如等的评论,影响了班固撰史的指导思想,使《汉书》 由私家著述变为官修史书。奉旨修史,如履薄冰。这是《汉书》不同于 《史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史记》与《汉书》比较 历来史汉“并举,班马”齐名,二者确乎有不少可比之处,《汉书》 作为后起者必然对《史证》有所借鉴,并在继承中有补充、有调整、有 发展。 (一)观点 定程度上推承了司马迁的求实精神,比较尊重历史事实,表现出 一些进步倾向,如爱国主义精神:《苏武传》,批判精神。但比起《史记》 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封建正统观念很强。 (二)体例 有一些新发展,如创立了《地理志》、《艺术志》等。《艺文志》始 创史志目录一体,反映了两汉以前的古代典籍的流传、存佚等情况。 (三)语言 如把他们比作诗人,杨万里说,司马迁是李太白,班固是杜少陵, 凌约言说:“子长之才,豪而不羁,李广之骑射也;孟坚之才,赡而有 体,程不识之部伍也。”(《汉书评林》引)说明《汉书》重视规矩文法。 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分寸准确《霍光传》
26 3、体例 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 入“列传”,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 100 篇。 4、相关史事 班固撰史,曾受官方的干预,有章帝的上渝,内含 对司马迁、司马相如等的评论,影响了班固撰史的指导思想,使《汉书》 由私家著述变为官修史书。奉旨修史,如履薄冰。这是《汉书》不同于 《史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三、《史记》与《汉书》比较 历来史汉“并举,班马”齐名,二者确乎有不少可比之处,《汉书》 作为后起者必然对《史证》有所借鉴,并在继承中有补充、有调整、有 发展。 (一)观点 一定程度上推承了司马迁的求实精神,比较尊重历史事实,表现出 一些进步倾向,如爱国主义精神:《苏武传》,批判精神。但比起《史记》 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封建正统观念很强。 (二)体例 有一些新发展,如创立了《地理志》、《艺术志》等。《艺文志》始 创史志目录一体,反映了两汉以前的古代典籍的流传、存佚等情况。 (三)语言 如把他们比作诗人,杨万里说,司马迁是李太白,班固是杜少陵, 凌约言说:“子长之才,豪而不羁,李广之骑射也;孟坚之才,赡而有 体,程不识之部伍也。”(《汉书评林》引)说明《汉书》重视规矩文法。 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分寸准确《霍光传》
2、强调起始性事件。 3、追叙、补叙作结《于定国传》。 四、班固之后的汉代历史写作 1、汉代文人对历史写作的热衷。 2、历史写作与文学写作的相互分离。 参考书目 中华书局《史记》、《汉书》 岳麓书社《史记》 北京出版社《史记名篇赏析》 作业、思考题 1、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试比较《史记》与《汉书》。 3、自读《苏武传》。体会《汉书》与《史记》在艺术风格上的异同。 4、背诵《过秦论》第二段“及至始皇……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以体会汉初政论文的特点。 第二章汉赋 、名称(什么是赋) 1、铺叙手法 2、用诗方法 3、文体形式 作为文体,赋是较为特殊的。从外表看去,是非诗非文,而其内涵, 却又有诗有文,可以说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混合体
27 2、强调起始性事件。 3、追叙、补叙作结《于定国传》。 四、班固之后的汉代历史写作 1、汉代文人对历史写作的热衷。 2、历史写作与文学写作的相互分离。 参考书目 中华书局《史记》、《汉书》 岳麓书社《史记》 北京出版社《史记名篇赏析》 作业、思考题 1、为什么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试比较《史记》与《汉书》。 3、自读《苏武传》。体会《汉书》与《史记》在艺术风格上的异同。 4、背诵《过秦论》第二段“及至始皇……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以体会汉初政论文的特点。 第二章 汉 赋 一、名称(什么是赋) 1、铺叙手法 2、用诗方法 3、文体形式 作为文体,赋是较为特殊的。从外表看去,是非诗非文,而其内涵, 却又有诗有文,可以说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混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