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等。 体制宏大,喜作夸张铺叙的汉大赋正与武帝时代大一统帝国的强 感,蓬勃的时代精神相一致。 ②大著《史记》、《淮南子》 汉王朝繁荣强盛的大一统局面:要求对历史作出全面的总结,上述 汉官府的藏书也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史记》产生成为可能 这部书具有历史与文学的双重价值,我们后面将设专章进行介绍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群臣或宾客集体所著,对前代知识、成 绩作了一些整理,为“杂家”著作 ③大机构 大,扩大,动词 为适应礼教、祭礼、娱乐及观风俗之需要,扩大了乐府机关,对民 间作品加以收集、整理、加工。这样,不仅使民歌得以保存和提高,在 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歌的发展,也给文人诗的创作以启迪和借鉴。具体 情况后面再讲 3、西汉后期和东汉文学 西汉后期经学仍在泛滥,而谶纬学说兴起,并与经学融合,文学处 于停滞衰落状态。东汉,自开国皇帝刘秀“宣布图谶于天下”开始, 谶纬化的经学一直是东汉王朝的统治思想,愚弄人民。而一些有识之士 也看到了这种思想之危害,起而为文以批判之,从而构成了这一时期散 文的一部分内容,如:桓谭《新论》、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等。 历史散文则有与《史记》并称“史汉”的《汉书》,它是中国第 部纪传体断代史。 诗赋方面也有不少值得一提的,特别是东汉后期的文人五言诗和抒
18 林》等。 体制宏大,喜作夸张铺叙的汉大赋正与武帝时代大一统帝国的强 感,蓬勃的时代精神相一致。 ②大著《史记》、《淮南子》 汉王朝繁荣强盛的大一统局面:要求对历史作出全面的总结,上述 汉官府的藏书也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史记》产生成为可能。 这部书具有历史与文学的双重价值,我们后面将设专章进行介绍。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群臣或宾客集体所著,对前代知识、成 绩作了一些整理,为“杂家”著作。 ③大机构 大,扩大,动词。 为适应礼教、祭礼、娱乐及观风俗之需要,扩大了乐府机关,对民 间作品加以收集、整理、加工。这样,不仅使民歌得以保存和提高,在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歌的发展,也给文人诗的创作以启迪和借鉴。具体 情况后面再讲。 3、西汉后期和东汉文学 西汉后期经学仍在泛滥,而谶纬学说兴起,并与经学融合,文学处 于停滞衰落状态。东汉,自开国皇帝刘秀 “宣布图谶于天下”开始, 谶纬化的经学一直是东汉王朝的统治思想,愚弄人民。而一些有识之士 也看到了这种思想之危害,起而为文以批判之,从而构成了这一时期散 文的一部分内容,如:桓谭《新论》、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等。 历史散文则有与《史记》并称“史汉”的《汉书》,它是中国第一 部纪传体断代史。 诗赋方面也有不少值得一提的,特别是东汉后期的文人五言诗和抒
情小赋。前者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因其艺术性很强,被刘勰誉为 “五言之冠冕”。另外,乐府诗在这一时期也有突出成就,其高峰为《孔 雀东南飞》。 二)特点 1、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①出现了汉赋这样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 ②文学创作的兴盛 ③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体 在武帝宫廷中,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群体。 ④初步出现了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在以刘向、刘歆的《七略》为基础的《汉书·艺文志》中有《诗赋 略》一类。诗、赋是当时仅有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把它们作为同一门 类,而且与其它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著述相区别,也正说明他们正初步 意识到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出现了普及于全国的文学样式,和以京师 为中心的全国性的文学网络 秦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为全国性的文学交流准备了条件。汉 以后,地方性的文学格式逐渐消歇,代之以全国性的文学模式,如赋、 五言诗 汉这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重合;京师同地 方文化不再是平行关系,而是统驭关系。文学风尚的传播,以京师(特 别是宫廷)为中心向地方扩散,同时地方也向中央反馈。 3、汉代文人具有宏大的视野,创作出宏大的作品。 如《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体现出汉
19 情小赋。前者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因其艺术性很强,被刘勰誉为 “五言之冠冕”。另外,乐府诗在这一时期也有突出成就,其高峰为《孔 雀东南飞》。 二)特点 1、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①出现了汉赋这样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 ②文学创作的兴盛; ③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体; 在武帝宫廷中,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群体。 ④初步出现了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在以刘向、刘歆的《七略》为基础的《汉书·艺文志》中有《诗赋 略》一类。诗、赋是当时仅有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把它们作为同一门 类,而且与其它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著述相区别,也正说明他们正初步 意识到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2、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出现了普及于全国的文学样式,和以京师 为中心的全国性的文学网络。 秦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为全国性的文学交流准备了条件。汉 以后,地方性的文学格式逐渐消歇,代之以全国性的文学模式,如赋、 五言诗。 汉这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重合;京师同地 方文化不再是平行关系,而是统驭关系。文学风尚的传播,以京师(特 别是宫廷)为中心向地方扩散,同时地方也向中央反馈。 3、汉代文人具有宏大的视野,创作出宏大的作品。 如《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体现出汉
代人那种第一次征服世界的新鲜感和恢宏气度。 又如汉赋“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气魄,那种上下左右、东西南 北地观览世界的目光,那种用尽一切语辞以穷形尽相地陈述事物的欲 望,也是与《史记》同样的时代意识的产物。 4、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汉代五言诗成型,并于东汉中后期在文人中流行。这种诗体在魏晋 南北朝文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唐以后又与七言诗并列,成为中国古典 诗歌的两大基本样式。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赋更是影响后世,此后直到清末,尽管发生过 许多变化,如有大赋、小赋、骈赋、律赋等,但作为一种独立诗体,始 终存在,其语言整饰华丽及重铺陈的特征,大体也是贯穿始终。 汉代政论为主的实用性散文,对后世文学发展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参考书目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许结《汉代文学思想史》 作业/思考题 1、熟读《谏逐客书》 2、为什么说:“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第一章汉代散文 第一节政论文 、汉初 秦汉易代,陵谷之变,触发了统治者与文人们自觉地反思历史的意
20 代人那种第一次征服世界的新鲜感和恢宏气度。 又如汉赋“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气魄,那种上下左右、东西南 北地观览世界的目光,那种用尽一切语辞以穷形尽相地陈述事物的欲 望,也是与《史记》同样的时代意识的产物。 4、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汉代五言诗成型,并于东汉中后期在文人中流行。这种诗体在魏晋 南北朝文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唐以后又与七言诗并列,成为中国古典 诗歌的两大基本样式。 作为一代之文学的汉赋更是影响后世,此后直到清末,尽管发生过 许多变化,如有大赋、小赋、骈赋、律赋等,但作为一种独立诗体,始 终存在,其语言整饰华丽及重铺陈的特征,大体也是贯穿始终。 汉代政论为主的实用性散文,对后世文学发展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参考书目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许结《汉代文学思想史》 作业/思考题 1、熟读《谏逐客书》。 2、为什么说:“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第一章 汉代散文 第一节 政论文 一、汉初 秦汉易代,陵谷之变,触发了统治者与文人们自觉地反思历史的意
识。如陆贾作《新语》12篇,但最能代表汉初文章风格的,则是贾谊与 晁错。 )贾谊 代表作《过秦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皆收入《新书》 中,鲁迅评之为“西汉宏文”。 《过秦论》由秦之兴亡,论及治国之道,谋篇严密、辞采赡丽,兼 采战国各家之长。《治安策》中,贾谊以政治家的敏锐目光,于一派升 平气象中透视到社会潜伏的危机。文章洋洋六千余言,分别陈说“可为 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言辞激切,感情强烈, 行文流畅。句式灵活,论辩有方,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论辩技巧和深厚的 文学功力。 思考题:背诵《过秦论》第二段“及至始皇……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也”,以体会贾谊政论文的特点。 二)晁错 代表作《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等。观点鲜明,言辞犀利,切 于时事,不尚空谈。同贾谊相比,虽文采、气势稍逊,但论说平实而深 沉,分析具体而透彻。 二、武帝到宣、元 )董仲舒 他的《贤良对策》三篇是汉代经学的奠基之作。刘熙载说:“汉家 文章,周、秦并法,惟董仲舒一路无秦气。”(《艺概·文概》) 二)刘向 代表作《极谏用外戚封事》,一生著述甚丰,有《说苑》、《新序》 等书,并为许多书写书录,可谓很好的文学散文
21 识。如陆贾作《新语》12 篇,但最能代表汉初文章风格的,则是贾谊与 晁错。 一)贾谊 代表作《过秦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皆收入《新书》 中,鲁迅评之为“西汉宏文”。 《过秦论》由秦之兴亡,论及治国之道,谋篇严密、辞采赡丽,兼 采战国各家之长。《治安策》中,贾谊以政治家的敏锐目光,于一派升 平气象中透视到社会潜伏的危机。文章洋洋六千余言,分别陈说“可为 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言辞激切,感情强烈, 行文流畅。句式灵活,论辩有方,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论辩技巧和深厚的 文学功力。 思考题:背诵《过秦论》第二段“及至始皇……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也”,以体会贾谊政论文的特点。 二)晁错 代表作《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等。观点鲜明,言辞犀利,切 于时事,不尚空谈。同贾谊相比,虽文采、气势稍逊,但论说平实而深 沉,分析具体而透彻。 二、武帝到宣、元 一)董仲舒 他的《贤良对策》三篇是汉代经学的奠基之作。刘熙载说:“汉家 文章,周、秦并法,惟董仲舒一路无秦气。”(《艺概·文概》) 二)刘向 代表作《极谏用外戚封事》,一生著述甚丰,有《说苑》、《新序》 等书,并为许多书写书录,可谓很好的文学散文
这一时期的散文著作,还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编写的《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一部理论著作,思想上以道家为主而杂以孔、黑 诸家之说。其文多引历史神话等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三、成、哀之世——两汉易代 刘歆 《移让太常博士书》,批评今文学家“皓首穷经”“因陋就寡”“保 残守学”的学风,“随声是非”、“党同门,妒道真”的态度,措辞尖锐, 刘勰称其“辞刚而乂辩,文移之首也。”(《文心雕龙·檄移》)。 2、、扬雄 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力求自我一家之言。 文字上能推承先秦诸子的一些优点,用简括的文字说理,对唐代古文家 亦有积极影响,在西汉作家中,“退之所敬者,司马迁、杨雄。”(柳宗 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政论文《谏不受单于朝书》值得 注意 四、东汉前期 代表人物:王充现存《论衡》84篇。全书融贯百家之说,对汉代的 天人感应、灾异祥瑞、谶纬迷信实行学术的理性批判,也包含政治的批 判。特点是深入浅出,反复论证。信笔所之,得心应手。书中《艺增》、 《超奇》等篇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学观点。 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王充、王符、仲长统。 五、东汉后期 代表:王符、崔寔、仲长统、蔡邕
22 这一时期的散文著作,还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编写的《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一部理论著作,思想上以道家为主而杂以孔、黑 诸家之说。其文多引历史神话等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三、成、哀之世——两汉易代 1、刘歆 《移让太常博士书》,批评今文学家“皓首穷经”、“因陋就寡”、“保 残守学”的学风,“随声是非”、“党同门,妒道真”的态度,措辞尖锐, 刘勰称其“辞刚而义辩,文移之首也。”(《文心雕龙·檄移》)。 2、、扬雄 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力求自我一家之言。 文字上能推承先秦诸子的一些优点,用简括的文字说理,对唐代古文家 亦有积极影响,在西汉作家中,“退之所敬者,司马迁、杨雄。”(柳宗 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政论文《谏不受单于朝书》值得 注意。 四、东汉前期 代表人物:王充现存《论衡》84 篇。全书融贯百家之说,对汉代的 天人感应、灾异祥瑞、谶纬迷信实行学术的理性批判,也包含政治的批 判。特点是深入浅出,反复论证。信笔所之,得心应手。书中《艺增》、 《超奇》等篇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学观点。 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王充、王符、仲长统。 五、东汉后期 代表:王符、崔寔、仲长统、蔡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