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0年抽样测试 初三语文试卷 2010.6 考生1.语文试卷共包括六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答题纸共6页 须知2.所有试题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字迹要清晰,卷面要整洁。 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该答案的字母涂黑。 (共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庇护(bi) 赈灾(zhen) 脂肪(zh) 称心如意(chen) B.伫立(ch)踱步(duo) 镂空(10u) 追本溯源(su) C.惬意(xi)折本(she) 魁梧(wu) 鲜为人知(xn D 憎恶(zeng) 笨拙(zhu)装模作样(mu 2.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世外桃源 举世闻名 B.不言而喻 家喻户晓 C.默默无闻 鸡犬相闻 D.安然无恙 怡然自乐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 修改:把“规模”改为“力度”。 B.我国生产的棉花,现在已经能够自给自足。 修改:把“自给自足”改为“满足国人的需要”。 C.从大量的事实中告诉我们,要准确掌握天气的变化,最好每小时观察一次。 修改:去掉“从”和“中”。 D.这次失败了,我们要吸取教训,避免同样的错误不再出现 修改:把“不”删掉。 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过哪一个民族或者部落是没有语言的。 ②至于文字,那就不同了。 ③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 ④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语言是没有文字的 ⑤文字是在人类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 A.①②⑤④③B.③①②5④C.③⑤①②④D.①③⑤④2 初三语文第1页(共8页)
二、填空。(共8分) 5.默写。(5分) (1)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4)《曹刿论战》一文中“辙乱”,“旗靡”是曹刿在“ 之后发现的。 6.名著阅读。(3分)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他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 历与体验的10篇文章。其中的一些文章生动地描述了他身边的人物和故事。比如小时 候家里的女工 (人名)给他买《山海经》,闰土的父亲教他在冬天的百草 园里 (故事情节);青年时期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时, (人名)给予他教诲和鼓励。 三、综合性学习。(共8分 2010年3月27日20点30分,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按 照时区依次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为了扩大此项活动的影响,某校决定制 作宣传栏,请你参与筹备工作,完成下列任务。 7.阅读下面宜传栏的初稿,概括“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目的。(2分)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 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地 球一小时”旨在让全球民众了解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并让他们意识到个人及企 业的一个小小动作将会给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地球一小时”中国区活 动推广大使李冰冰表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因,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节约能源。我希 望能用我的力量,号召更多的人参加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一起表达我们应对气候变化 的决心。” 8.阅读下面关于“地球一小时”活动的统计表,提取信息。(4分) 时间涉及国家或地区(个)涉及城市(个) 涉及人口 2007.3.31 20(万户) 2008.3.29 36l 5000(万人) 2009.3.28 数亿人 2010.3.27 125 6000多 10亿多 初三语文第2页(共8页)
9.下面表格里的内容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对公众的呼吁,请你根据内容用一个俗语补全宣 传语,以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注意保持句式、字数的一致。(2分) “低碳生活周”活动内容 星期 节约一升水 重复高效利用家庭用水 星期 节省10张纸 尽量减少办公室的打印用纸 星期三每周少开一天车乘坐公共交通 星期四减塑行动 购物时带上自己的环保袋 星期五节约一度电 在家关掉不必要的电灯 宣传语:小处着眼环境好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第10-12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解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 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 复问其安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 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 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 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 谓战胜于朝廷。 1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吾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 B.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欲有求于我也 虽欲言,无可进者 D.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初三语文第3页(共8页)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语句。(4分) 今其地方千里 (2)能谤讥于市朝 2.阅读第②段,用自己的话说说“王之蔽甚矣”的原因。(3分) 五、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第二次考试》,完成第13~16题。(共13分) 第二次考试 何为 ①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二百多名考生中,有 个二十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都列入优等,尤 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城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 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②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 会的几位声乐专家面前,唱完了冼星海的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 通了递赞赏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唱的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 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一向以 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领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里,隐藏着一丝微笑。 ③复试是在一星期后举行的。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身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 人已经寥寥无几。本市有名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 都带着苛刻的挑剔神气。但是大家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人无 疑应该是陈伊玲。 ④谁知道事情却出乎意科。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 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而 影响声音?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 的围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可 是她迺体是明朗、坦率的,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芙笑,飘然走了 ⑤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 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是 永远也不能成为有成就的歌唱家的!他生气地侧过头去望着窗外。这个城市刚刚受到一次 严重的台风袭击,窗外断枝残叶狼藉满地,整排竹篱倾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一片惨淡的 景象。 ⑥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陈伊玲的声音极不稳定,很难逵就;另 种认为可以让她再试一次。苏林教授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觉得重要的,是应了解造成她声音 前后悬殊的原因,如果问题在于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态度,就是禀赋再好,也不能录取她! 初三语文第4页(共8页)
⑦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⑧苏林教授取来陈伊玲的报名单,在填着地址的那一栏上,他用红铅笔画了一条粗」 线。他端详着表上那姑娘的照片,是一张朝气蓬勃、叫人喜欢的脸,小而好看的嘴,明快 单纯的眼睛,笑起来鼻翼稍稍皱起的鼻子。这一切都像是在提醒这位声乐专家,不能用任 何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至少眼前这个姑娘的某 些具体情况,是这张简单的表格上看不到的。如果这一次落选了,也许这个人终生就和音 乐分手了。她的天才可能从此就被埋没。情况如果是这样,那他是绝对不能原谅自己的。 ⑨第二天,苏林教授乘早上第一班电车出发,根据报名单上的地址,好容易找到了在 杨树浦的那条偏僻的马路,他进了弄堂),不由得吃了一惊 ⑩那弄堂里有些墙垣已经倾塌,烧焦的梁柱呈现一片可怕的黑色,断瓦残垣中间时或 露出焦黄的破布碎片,所有这些说明了这条弄堂不仅受到台风破坏,而且显然发生过火 灾。就在这瓦砾场上,有些人大清早就在忙碌着清理什么。 ⑩苏林教授手持纸条,不知从何处找起,忽然听见对面的楼窗口,有一个孩子有事没 事地张口唱着:“咪——咿——咿——咿—一,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 在练声似的。苏林教授不禁微笑了:“这准是她的家!”他猜对了,那孩子就是陈伊玲的弟 弟 ⑩从孩子嘴里知道:他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到工厂 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青年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里弄也好,有事找陈 伊玲准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里 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 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③3“瞧,她还在那儿忙着哪!”孩子向窗外扬了扬手说,“我叫她!我去叫她!” ⑩“不用了。请转告你姐姐,通过第二次考试,她已经被录取了! ⑤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走得很快。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 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一个错误!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 口,他想赶紧回去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 (有删改) 【注】弄堂:小巷;胡同 13.请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在横线处将下面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4分) (1)陈伊玲初试成功。 (3)陈伊玲复试情况十分糟糕 (4)考试委员会对是否录取陈伊玲意见不 (5)苏林教授查阅陈伊玲的报名单。 (6) (7)苏林教授决定录取陈伊玲。 初三语文第5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