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谷子栽培 • 主要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中国谷子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 [2]张喜文、武钊.谷子栽培生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 [3]李荫梅等.谷子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 [4] 郑彦苏.高产春谷的生理指标和技术措施.中国农业科 学,1982,(6) • [5]古世禄.谷子(粟)结实规律的研究.山西农业科学,1982,(6) • [6]朱佩华.播种时期对谷子生长发青及其产量结构的研究.沈阳农 学院学报,1990,(专辑) • [7]陆强等.旱地谷子综合栽培技术I.谷子株、茎、穗的数量动态 变化规律.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0,(2) • [8]刘为红等.谷子干物质积累分配运转及高产栽培.山西农业大学 学报,1990(专辑)
第十章 谷子栽培 • 主要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中国谷子栽培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 [2]张喜文、武钊.谷子栽培生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 [3]李荫梅等.谷子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 [4] 郑彦苏.高产春谷的生理指标和技术措施.中国农业科 学,1982,(6) • [5]古世禄.谷子(粟)结实规律的研究.山西农业科学,1982,(6) • [6]朱佩华.播种时期对谷子生长发青及其产量结构的研究.沈阳农 学院学报,1990,(专辑) • [7]陆强等.旱地谷子综合栽培技术I.谷子株、茎、穗的数量动态 变化规律.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0,(2) • [8]刘为红等.谷子干物质积累分配运转及高产栽培.山西农业大学 学报,1990(专辑)
第一节 概述 • 一、谷子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 谷子(Setaria italica(L.)Beaur V.)属禾本 科,黍族,狗尾草属,古称粟,是我国主要栽培作 物之一。 • 谷子耐旱、耐癖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是很 好的抗旱作物;子实外壳坚实,能防湿、防热、 防虫、不易霉变,可长期保存
第一节 概述 • 一、谷子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 谷子(Setaria italica(L.)Beaur V.)属禾本 科,黍族,狗尾草属,古称粟,是我国主要栽培作 物之一。 • 谷子耐旱、耐癖薄,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是很 好的抗旱作物;子实外壳坚实,能防湿、防热、 防虫、不易霉变,可长期保存
• 谷子去壳后称小米,含蛋白质11.7%,脂肪4.5%, 碳水化合物72.8%,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 和钙、磷、铁及维生素A、B1、胡萝卜素等,小 米还可以酿酒、制糖。 • 谷子是粮草兼用作物,粮、草比为1:1~3。据中 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分析,谷草含粗蛋白 质3.16%、粗脂肪1.35%、钙0.32%、磷0.14%, 其饲料价值接近豆科牧草。谷糠是畜禽的精饲 料
• 谷子去壳后称小米,含蛋白质11.7%,脂肪4.5%, 碳水化合物72.8%,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 和钙、磷、铁及维生素A、B1、胡萝卜素等,小 米还可以酿酒、制糖。 • 谷子是粮草兼用作物,粮、草比为1:1~3。据中 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分析,谷草含粗蛋白 质3.16%、粗脂肪1.35%、钙0.32%、磷0.14%, 其饲料价值接近豆科牧草。谷糠是畜禽的精饲 料
二、谷子生产概况与种植区划 • (一)谷子生产概况 • 谷子是我国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早在六七千 年前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一带就大量种植,殷 商时期已是人们的主食。谷子在世界上分布很 广,主要产区是亚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和中亚等 地,以印度、中国、尼日利亚、尼泊尔、俄罗 斯、马里等国栽培较多
二、谷子生产概况与种植区划 • (一)谷子生产概况 • 谷子是我国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早在六七千 年前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一带就大量种植,殷 商时期已是人们的主食。谷子在世界上分布很 广,主要产区是亚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和中亚等 地,以印度、中国、尼日利亚、尼泊尔、俄罗 斯、马里等国栽培较多
• 据1996-2000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统计,全国谷 子种植面积125万~152万hm2,占全国粮食作物 种植面积的1.2%~1.4%;总产量213万~357万t, 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0.5%~0.7%; 平均单产 1604~2359kg/hm2。谷子主要分布在北方各省, 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有黑龙江、吉林、辽宁、 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 肃、宁夏等省(自治区)
• 据1996-2000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统计,全国谷 子种植面积125万~152万hm2,占全国粮食作物 种植面积的1.2%~1.4%;总产量213万~357万t, 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0.5%~0.7%; 平均单产 1604~2359kg/hm2。谷子主要分布在北方各省, 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有黑龙江、吉林、辽宁、 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 肃、宁夏等省(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