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误吐而致胃气耗伤的变证 (原文120P77) 当恶寒、发热-寒邪束表,正邪交争 自汗出中阳不足,卫阳受损,开合失度 现证不恶寒发热-表证已解:吐后 太阳病 关脉细-9液不足 中阳损伤 数-脾胃虚阳躁动邪陷中焦 二日误吐饥而不欲饮食 两种 胃伤不重,尚有食欲 情形 三四日误吐朝食暮吐-不能腐熟水谷 胃伤较重欲食冷食-阳虚躁动 不喜糜粥一不能纳食化谷
太阳病误吐而致胃气耗伤的变证 (原文120/P77 ) 太 阳 病 当恶寒、发热---寒邪束表,正邪交争 现证 自汗出---中阳不足,卫阳受损,开合失度 不恶寒发热---表证已解; 关脉 细---阴液不足 数---脾胃虚阳躁动 吐后 中阳损伤 邪陷中焦 两种 情形 一二日误吐 饥而不欲饮食 胃伤不重,尚有食欲 三四日误吐 朝食暮吐---不能腐熟水谷 欲食冷食----阳虚躁动 不喜糜粥---不能纳食化谷。 胃伤较重
讨论胃虚呕吐证(原文122P7) 因机:误汗,过汗中虚寒,胃气上逆 虚证证「呕吐(清冷)-胃寒气逆 不思饮食--胃中虚冷,纳化不佳 脉数 脉:数无力--胃中虚阳躁动-数为客热 因机:胃热亢盛,机能亢奋 实证证:消谷引食目热亢盛 脉:数有力-胃中实热
讨论胃虚呕吐证(原文122/P77) 脉 数 虚证 因机:误汗,过汗----胃中虚寒,胃气上逆 证 呕吐(清冷)---胃寒气逆 不思饮食---胃中虚冷,纳化不佳 脉:数无力---胃中虚阳躁动----数为客热 实证 因机:胃热亢盛,机能亢奋 证:消谷引食---胃热亢盛 脉:数有力---胃中实热
(三)辨虚证实证(原文70P79) +恶寒甚,不发熟浒后伤阳 虚证 阳气大虚,机体失温 太阳病, 治则-温阳益气 发汗后 方药--根据三阴证而选 不恶寒但热,必烦、便秘-汗后阴伤 邪从燥化,内结阳明之腑 实证 治疗:当和胃气-通腑泻热,顺承胃气 方药:调胃承气汤
(三)辨虚证实证 (原文70/P79) 太阳病, 发汗后 虚证 恶寒甚,不发热 汗后伤阳 阳气大虚,机体失温 治则---温阳益气 方药---根据三阴证而选 实证 不恶寒但热,必烦、便秘---汗后阴伤 邪从燥化,内结阳明之腑 治疗:当和胃气---通腑泻热,顺承胃气 方药:调胃承气汤
下后复汗,表里阴阳俱虚的脉证 (原文60/P79) 因机「先攻下-明亏里虚 内外俱虚 后发汗-阳气外耗 太脉「微-阳虚推动无力 阳病 细-阴虚脉道不充 振寒—筋脉失温,身乏自持 证 恶寒-阳气亏虚,机体不得温煦 治法:温阳和阴 方药:以茯苓四逆汤化裁
下后复汗,表里阴阳俱虚的脉证 (原文60/P79) 太 阳 病 因机 先攻下----阴亏里虚 后发汗----阳气外耗 微---阳虚推动无力 细---阴虚脉道不充 振寒---筋脉失温,身乏自持 恶寒---阳气亏虚,机体不得温煦 治法:温阳和阴 方药:以茯苓四逆汤化裁。 内外俱虚 证 脉
重发汗损伤心阳及汗后水饮伤肺的证治 (原文75/P80) 望诊:病人叉手自冒心-心阳虚故喜按 闻诊:教试令咳而不咳「心肾不足 病 耳窍失养 人冲诊:耳聋无闻 原因:重发汗,虚故也-虚证耳聋 转机:饮水多必喘 形寒饮冷伤肺, 以水灌之亦喘 肺虚气逆
重发汗损伤心阳及汗后水饮伤肺的证治 (原文75/P80) 病 人 望诊:病人叉手自冒心---心阳虚故喜按 闻诊:教试令咳而不咳 心肾不足 耳窍失养 决诊:耳聋无闻 原因:重发汗,虚故也---虚证耳聋 转机:饮水多必喘 以水灌之亦喘 形寒饮冷伤肺, 肺虚气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