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它令我们踌躇,使我们心甘情愿的承受长年之灾,否则谁背容忍人间之百般折磨,如暴君之政、骄者之傲、失恋之痛、 法章之慢、贪官之侮、或庸民之辱,假如他能简单的一刃了之?还有谁会肯去做牛做马,终生疲於操劳,默默的忍受其苦 其难,而不远走高飞,飘于渺茫之境,倘若他不是因恐惧身後之事而使他犹豫不前?此境乃无人知晓之邦,自古无返 者 所以,“理智”能使我们成为懦夫,而“顾虑”能使我们本来辉煌之心志变得黯然无光,像个病夫。再之,这些更能坏 大事,乱大谋,使它们失去魄力。 哈:又来一个!这不会是个律师的头颅吧?他的钻牛角尖式之弄法手段、他的分毫必争之雄辩、他的诉讼案子、他的契据 他的巧妙诡计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呢?为什么他现在肯让这位鲁葬的家伙用柄肮脏的铲子来敲他的脑壳子,而不去控告他犯 了殴打罪?哼,这位家伙在生前也可能是个地产的大买主,整天就与他的抵押、他的债券、他的赔偿、他的证人、他的收 回权为伴。 现在,他的上好脑袋里所装的仅是些上好砂土,难道这就是他的最後赔偿、最後收回吗?他的证人们还肯不肯为他作 证,去买两块地契般大小的地皮呢?现在,他的棺材可是恰够大小来存放这些证件喽。难道这位买主就无法得到比此更 多吗?哈! 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在《哈》剧中是一位篡位娶嫂的无行之徒,他人面兽心,骗得了哈姆莱特母亲的信任,使她甘心受他反指使。他还用 自己的政治手腕骗得了一帮朝臣的拥戴,像波洛涅斯这样的老臣对他是忠心不二。正像老王的鬼魂对他评价的那样:“那个乱 伦的、奸淫的畜生,他有的是过人的诡诈,天赋的奸恶,凭着他的阴险的手段,诱惑了我的外表上似乎非常贞淑的王后,满足 他的无耻的兽欲。啊,哈姆莱特,那是一个多么卑鄙无耻的叛徒!”(第一幕,第五场)。但对他的道德谴责是无济于事的。 重要的是在他的篡位娶嫂的行为中,包含着将世界作为冷静计算的对象的体验结构。克劳狄斯在剧中一直处于占尽先机的地位 他一出场就以“不忘记我们自己的本分”为由来祛除大家对于老国王死去的哀伤,并修书给挪威老国王,劝其制止小福丁布拉 斯的莽撞行为。在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后,马上将之谴往英国并密令处死哈姆莱特:最后利用莱阿替斯杀死了哈姆莱特。克 劳狄斯非常清醒地知道“我的罪恶是臭气熏天了”,他有过祷告,但始终占有着那些使他动了杀机的东西一一王冠、野心和王 后。克劳狄斯的性格明显是勇于攫取与占有的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九世纪的封建君王。在他身上体现出西美尔所说的现代人 的生存样式:“世界不再是真实的、有机的‘家园’,而是冷静计算的对象和工作进取的对象,世界不再是爱和冥思的对象, 而是计算和工作的对象。” 3.波洛涅斯 圆滑而又琐碎,愚蠢却自认聪明家伙,后来死在哈姆莱特剑下。人们对他印象最深的恐怕要算他对儿子雷欧提斯去法国之前的 番告诫以及让仆人去调查儿子的生活作风。在儿子临行前,他说到: 还有几句教训,希望你铭刻在记忆之中: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 对人要和气,但不要过分狎昵。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 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可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侮的 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可是保留你的判断。 尽你的财力购制贵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异,必须富丽而不浮艳,因为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法国的名流要人,就是在 这一点上显得最高尚,与众不同 不要向人告贷,也不要借钱给别人:因为债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向人告贷的结果,容易养成 因循懒惰的习惯 尤其要紧的,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以上台词充分体现出他的自私和狡猾 4.乔特鲁德 乔特鲁德并没有参与谋杀老哈姆莱特,但老哈姆莱特的鬼魂告诉我们,这个女人在他活着时就经不住诱惑而满足了克劳狄斯的 兽欲,说“一个淫妇虽然和光明的天使为偶,也会有一天厌倦于天上的唱随之乐,而宁愿搂抱人间的朽骨”。鬼魂的那一番死 不瞑目的血泪控诉,尤其对她的背叛行为的谴责,无疑就是莎翁对这个女人的相貌品行的介绍。 果然,乔特鲁德一出场就令人顿生厌恶。丧夫不足两个月的她,以新娘的身份对儿子说,“不要老是垂下了眼皮,在泥土 之中寻找你的高贵的父亲”。这只会更加激起哈姆莱特对母亲的憎恨:“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的长久一些,她那流着 虛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的裘被!”后来哈姆莱特干脆称自己的母亲为 “最恶毒的妇人
11 临? 它令我们踌躇, 使我们心甘情愿的承受长年之灾, 否则谁肯容忍人间之百般折磨, 如暴君之政、骄者之傲、失恋之痛、 法章之慢、贪官之侮、或庸民之辱, 假如他能简单的一刃了之? 还有谁会肯去做牛做马, 终生疲於操劳, 默默的忍受其苦 其难, 而不远走高飞, 飘于渺茫之境, 倘若他不是因恐惧身後之事而使他犹豫不前? 此境乃无人知晓之邦, 自古无返 者。 所以,“理智”能使我们成为懦夫, 而“顾虑”能使我们本来辉煌之心志变得黯然无光, 像个病夫。 再之, 这些更能坏 大事, 乱大谋, 使它们失去魄力。 哈: 又来一个! 这不会是个律师的头颅吧? 他的钻牛角尖式之弄法手段、他的分毫必争之雄辩、他的诉讼案子、他的契据、 他的巧妙诡计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呢? 为什么他现在肯让这位鲁莽的家伙用柄肮脏的铲子来敲他的脑壳子, 而不去控告他犯 了殴打罪? 哼, 这位家伙在生前也可能是个地产的大买主, 整天就与他的抵押、他的债券、他的赔偿、他的证人、他的收 回权为伴。 现在, 他的上好脑袋里所装的仅是些上好砂土, 难道这就是他的最後赔偿、最後收回吗? 他的证人们还肯不肯为他作 证, 去买两块地契般大小的地皮呢? 现在, 他的棺材可是恰够大小来存放这些证件喽。 难道这位买主就无法得到比此更 多吗? 哈! 2.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在《哈》剧中是一位篡位娶嫂的无行之徒,他人面兽心,骗得了哈姆莱特母亲的信任,使她甘心受他反指使。他还用 自己的政治手腕骗得了一帮朝臣的拥戴,像波洛涅斯这样的老臣对他是忠心不二。正像老王的鬼魂对他评价的那样:“那个乱 伦的、奸淫的畜生,他有的是过人的诡诈,天赋的奸恶,凭着他的阴险的手段,诱惑了我的外表上似乎非常贞淑的王后,满足 他的无耻的兽欲。啊,哈姆莱特,那是一个多么卑鄙无耻的叛徒!”(第一幕,第五场)。但对他的道德谴责是无济于事的。 重要的是在他的篡位娶嫂的行为中,包含着将世界作为冷静计算的对象的体验结构。克劳狄斯在剧中一直处于占尽先机的地位。 他一出场就以“不忘记我们自己的本分”为由来祛除大家对于老国王死去的哀伤,并修书给挪威老国王,劝其制止小福丁布拉 斯的莽撞行为。在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后,马上将之谴往英国并密令处死哈姆莱特;最后利用莱阿替斯杀死了哈姆莱特。克 劳狄斯非常清醒地知道“我的罪恶是臭气熏天了”,他有过祷告,但始终占有着那些使他动了杀机的东西——王冠、野心和王 后。克劳狄斯的性格明显是勇于攫取与占有的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九世纪的封建君王。在他身上体现出西美尔所说的现代人 的生存样式:“世界不再是真实的、有机的‘家园’,而是冷静计算的对象和工作进取的对象,世界不再是爱和冥思的对象, 而是计算和工作的对象。” 3.波洛涅斯 圆滑而又琐碎,愚蠢却自认聪明家伙,后来死在哈姆莱特剑下。人们对他印象最深的恐怕要算他对儿子雷欧提斯去法国之前的 一番告诫以及让仆人去调查儿子的生活作风。在儿子临行前,他说到: 还有几句教训,希望你铭刻在记忆之中: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 对人要和气,但不要过分狎昵。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 留心避免和人家争吵;可是万一争端已起,就应该让对方知道你不是可以轻侮的。 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 的批评,可是保留你的判断。 尽你的财力购制贵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异,必须富丽而不浮艳,因为服装往往可以表现人格;法国的名流要人,就是在 这一点上显得最高尚,与众不同。 不要向人告贷,也不要借钱给别人;因为债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向人告贷的结果,容易养成 因循懒惰的习惯。 尤其要紧的,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以上台词充分体现出他的自私和狡猾。 4.乔特鲁德 乔特鲁德并没有参与谋杀老哈姆莱特,但老哈姆莱特的鬼魂告诉我们,这个女人在他活着时就经不住诱惑而满足了克劳狄斯的 兽欲,说“一个淫妇虽然和光明的天使为偶,也会有一天厌倦于天上的唱随之乐,而宁愿搂抱人间的朽骨”。鬼魂的那一番死 不瞑目的血泪控诉,尤其对她的背叛行为的谴责,无疑就是莎翁对这个女人的相貌品行的介绍。 果然,乔特鲁德一出场就令人顿生厌恶。丧夫不足两个月的她,以新娘的身份对儿子说,“不要老是垂下了眼皮,在泥土 之中寻找你的高贵的父亲”。这只会更加激起哈姆莱特对母亲的憎恨:“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的长久一些,她那流着 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的裘被!”后来哈姆莱特干脆称自己的母亲为 “最恶毒的妇人
但这个最恶毒的妇人,居然让我产生了同情的倾向:确切地说,是在她呼喊“啊,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的 时候,一一那是狡诈的克劳狄斯为比剑获胜的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一一我,一个坚信自己的神思与几百年前的莎翁的神思水乳 交融的人,原谅了她。她才是个受害者,也许她自始至终都是个受害者。 如果没有乔特鲁德的死,《哈姆莱特》便不是世上最“完美的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乔特鲁德没有参与十恶不赦的谋杀,而老哈姆莱特死后(她并不知道丈夫是被恶叔毒死的),在有着“过 人诡诈,天赋奸恶”的克劳狄斯的淫威之下,乔特鲁德毫无选择余地,她只有嫁给克劳狄斯。 “慈母孝子”,也是东西方文化共奉的准则。老哈姆莱特就告戒儿子说,“不可对你母亲有什么不利的图谋,她自会受到 上天的裁判和她自己的荆棘的刺戳” 于是,哈姆莱特便依计而行。他在王后的寝室里误杀朝臣波洛涅斯之后,并未对乔特鲁德采取措施,而是百般羞辱,以全 世界最恶毒的语言,刺刀般地扎向自己的生身母亲。他对自己说“要我扭你的心”,对母亲却说,“羞啊!要是地狱里的孽火 可以在一个中年妇女的骨髓里煽起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吧”、“嘿,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 让淫邪熏没了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 乔特鲁德受不了了,哀求道,“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戳进我的耳朵,不要说了,亲爱的哈姆莱特”。就连老哈姆莱特的鬼魂 也忍不住劝儿子,“快去安慰安慰她的正在交战中的灵魂吧”。但哈姆莱特不为所动,他继续说,“不要自己安慰自己,以为 我这一番说话,只是出于疯狂,不是真的对您的过失而发:那样的思想不过是骗人的油膏,只能使您溃烂的良心上结起一层 膜,那内部的毒疮却在底下愈长愈大。向上天承认您的罪恶吧,忏悔过去,警戒未来……”可怜的乔特鲁德终于崩溃了,“ 哈姆莱特!你把我的心劈为两半了” 我们的王子仍没有完,“我不能禁止您不再让那肥猪似的僭王引诱您和他同床,让他拧您的脸,叫您做他的小耗子:我也 不能禁止您因为他给了您一两个恶臭的吻,或是用他万恶的手指抚摩您的颈项”,并刻意对母亲挑衅道,“把您所知道的事情 一起说了出来,告诉他我实在是装疯,不是真疯 但乔特鲁德没向国王说出真情,而是对动了杀机的克劳狄斯说,王子真疯了,竟把大臣当耗子杀了,并称“他的纯良的本 性就从他的疯狂里透露出来”了。这个谎言挽救了哈姆莱特。及至她喝下那杯国王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仍用那源自生命的母爱在呼喊,“啊,亲爱的哈姆莱特……”乔特鲁德一一这位“最恶毒的,而且良心已经溃烂的淫妇 又一次挽救了儿子 作为王后乔特鲁德,被安排首次出场在第一幕第二场。在前夫老哈姆莱特去世两个多月后就同他的弟弟克劳狄斯结婚了, 这时候她就在儿子哈姆莱特面前乔装出一副贤妻的形象。“对丹麦王应该和颜悦色一点”,她对儿子说,本应该在失去丈夫后 悲痛万分的她竟然振振有辞地说教起儿子对做自己父亲的叔叔要恭敬,并且对丈夫的死抱着这样平静的态度:“活着的人谁都 要死去,从生活踏入永久的宁静。”一开始就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女人究竟是怎么一个形象呢?可以说她是一个典型 的双重性格的人。在儿子面前,他永远是一个慈善和蔼无微不至的母亲形象。无论是刚一开始怕儿子冲撞新丈夫对他的教育引 导还是后来哈姆莱特跟雷欧提斯的决斗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和害怕都能体现莎士比亚对王后乔特鲁德双重性格的塑造。她的死 去,是作者对丑恶的否定,也算是对死去的国王的忏悔吧,不过作者安排她被自己爱的国王的弟弟的毒酒毒死应该是她作茧自 缚的批判,带有悲剧色彩。 5.奥菲莉娅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大多“优美绝伦”。她们天生丽质,有着“绝色的仙姿”。奥菲莉娅的美貌在《哈姆莱特》中是由 他人描述的。王后为儿子哈姆莱特的疯病伤心时,就把治愈的希望放在奥菲莉娅的美貌上。“奥菲莉娅,但愿你的美貌果然是 哈姆莱特疯狂的原因:更愿你的美貌能够帮助他恢复原状,使你们两人都能安享尊荣。”哈姆莱特也赞叹“那天仙化人的, 我的灵魂的偶像,最艳丽的奥菲莉娅”,连“发疯”时也称她为“迷人的东西”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不仅天生丽质,而且感情纯真,心地善良。但是女性的这种性格却奠定了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角色的 悲哀结局。因此,奥菲莉娅美丽而脆弱。她天真地认为哈姆莱特狂怒地咒骂她只是“疯病”发作,因而痛心惋惜。而哈姆莱特 全然没有料到他自己发泄狂怒和失望,竟叫这可怜的少女感到那样绝望的悲痛。父亲被恋人所杀,奥菲莉娅最终承受不了而 发疯,正如她哥哥说道:“啊,五月的玫瑰!亲爱的女郎,好妹妹,奥菲莉娅!天啊!一个少女的理智,也会像一个老人的生 命一样受不起打击吗?人类的天性由于爱情而格外敏感,因为是敏感的,所以会把自己最珍贵的部分舍弃给所爱的事物。”最 终,美貌又天真善良的奥菲莉娅,因爱情而耀眼,因爱情而陨落。 奥菲莉娅是一名中世纪丹麦宫廷中的美丽少女,她身上有着欧洲封建社会带给女性的巨大影响。奥菲莉娅坚守欧洲封建道德, 保守而软弱。她以家庭、父兄为中心,不会主动追求本可以得到的幸福。奥菲莉娅虽然爱慕哈姆莱特,相信他合乎一套理想的 标准,但是在父亲波洛涅斯和兄长雷欧提斯卑劣地怀疑和诽谤下,遵从他们的意恳,不与哈姆莱特接近,却又在“适当”的时
12 但这个最恶毒的妇人,居然让我产生了同情的倾向;确切地说,是在她呼喊“啊,亲爱的哈姆莱特,那杯酒,那杯酒”的 时候,——那是狡诈的克劳狄斯为比剑获胜的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我,一个坚信自己的神思与几百年前的莎翁的神思水乳 交融的人,原谅了她。她才是个受害者,也许她自始至终都是个受害者。 如果没有乔特鲁德的死,《哈姆莱特》便不是世上最“完美的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乔特鲁德没有参与十恶不赦的谋杀,而老哈姆莱特死后(她并不知道丈夫是被恶叔毒死的),在有着“过 人诡诈,天赋奸恶”的克劳狄斯的淫威之下,乔特鲁德毫无选择余地,她只有嫁给克劳狄斯。 “慈母孝子”,也是东西方文化共奉的准则。老哈姆莱特就告戒儿子说,“不可对你母亲有什么不利的图谋,她自会受到 上天的裁判和她自己的荆棘的刺戳”。 于是,哈姆莱特便依计而行。他在王后的寝室里误杀朝臣波洛涅斯之后,并未对乔特鲁德采取措施,而是百般羞辱,以全 世界最恶毒的语言,刺刀般地扎向自己的生身母亲。他对自己说“要我扭你的心”,对母亲却说,“羞啊!要是地狱里的孽火 可以在一个中年妇女的骨髓里煽起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吧”、“嘿,生活在汗臭垢腻的眠床上, 让淫邪熏没了心窍,在污秽的猪圈里调情弄爱——” 乔特鲁德受不了了,哀求道,“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戳进我的耳朵,不要说了,亲爱的哈姆莱特”。就连老哈姆莱特的鬼魂 也忍不住劝儿子,“快去安慰安慰她的正在交战中的灵魂吧”。但哈姆莱特不为所动,他继续说,“不要自己安慰自己,以为 我这一番说话,只是出于疯狂,不是真的对您的过失而发;那样的思想不过是骗人的油膏,只能使您溃烂的良心上结起一层薄 膜,那内部的毒疮却在底下愈长愈大。向上天承认您的罪恶吧,忏悔过去,警戒未来……”可怜的乔特鲁德终于崩溃了,“啊, 哈姆莱特!你把我的心劈为两半了”。 我们的王子仍没有完,“我不能禁止您不再让那肥猪似的僭王引诱您和他同床,让他拧您的脸,叫您做他的小耗子;我也 不能禁止您因为他给了您一两个恶臭的吻,或是用他万恶的手指抚摩您的颈项”,并刻意对母亲挑衅道,“把您所知道的事情 一起说了出来,告诉他我实在是装疯,不是真疯”。 但乔特鲁德没向国王说出真情,而是对动了杀机的克劳狄斯说,王子真疯了,竟把大臣当耗子杀了,并称“他的纯良的本 性就从他的疯狂里透露出来”了。这个谎言挽救了哈姆莱特。及至她喝下那杯国王为哈姆莱特准备的毒酒,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仍用那源自生命的母爱在呼喊,“啊,亲爱的哈姆莱特……”乔特鲁德——这位“最恶毒的,而且良心已经溃烂的淫妇”—— 又一次挽救了儿子! 作为王后乔特鲁德,被安排首次出场在第一幕第二场。在前夫老哈姆莱特去世两个多月后就同他的弟弟克劳狄斯结婚了, 这时候她就在儿子哈姆莱特面前乔装出一副贤妻的形象。“对丹麦王应该和颜悦色一点”,她对儿子说,本应该在失去丈夫后 悲痛万分的她竟然振振有辞地说教起儿子对做自己父亲的叔叔要恭敬,并且对丈夫的死抱着这样平静的态度:“活着的人谁都 要死去,从生活踏入永久的宁静。”一开始就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这个女人究竟是怎么一个形象呢? 可以说她是一个典型 的双重性格的人。在儿子面前,他永远是一个慈善和蔼无微不至的母亲形象。无论是刚一开始怕儿子冲撞新丈夫对他的教育引 导还是后来哈姆莱特跟雷欧提斯的决斗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和害怕都能体现莎士比亚对王后乔特鲁德双重性格的塑造。她的死 去,是作者对丑恶的否定,也算是对死去的国王的忏悔吧,不过作者安排她被自己爱的国王的弟弟的毒酒毒死应该是她作茧自 缚的批判,带有悲剧色彩。 5.奥菲莉娅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大多“优美绝伦”。她们天生丽质,有着“绝色的仙姿”。奥菲莉娅的美貌在《哈姆莱特》中是由 他人描述的。王后为儿子哈姆莱特的疯病伤心时,就把治愈的希望放在奥菲莉娅的美貌上。“奥菲莉娅,但愿你的美貌果然是 哈姆莱特疯狂的原因;更愿你的美貌能够帮助他恢复原状,使你们两人都能安享尊荣。” 哈姆莱特也赞叹“那天仙化人的, 我的灵魂的偶像,最艳丽的奥菲莉娅”, 连“发疯”时也称她为“迷人的东西”。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不仅天生丽质,而且感情纯真,心地善良。但是女性的这种性格却奠定了莎士比亚悲剧中女性角色的 悲哀结局。因此,奥菲莉娅美丽而脆弱。她天真地认为哈姆莱特狂怒地咒骂她只是“疯病”发作,因而痛心惋惜。而哈姆莱特 全然没有料到他自己发泄狂怒和失望,竟叫这可怜的少女感到那样绝望的悲痛。 父亲被恋人所杀,奥菲莉娅最终承受不了而 发疯,正如她哥哥说道:“啊,五月的玫瑰!亲爱的女郎,好妹妹,奥菲莉娅!天啊!一个少女的理智,也会像一个老人的生 命一样受不起打击吗?人类的天性由于爱情而格外敏感,因为是敏感的,所以会把自己最珍贵的部分舍弃给所爱的事物。” 最 终,美貌又天真善良的奥菲莉娅,因爱情而耀眼,因爱情而陨落。 奥菲莉娅是一名中世纪丹麦宫廷中的美丽少女,她身上有着欧洲封建社会带给女性的巨大影响。奥菲莉娅坚守欧洲封建道德, 保守而软弱。她以家庭、父兄为中心,不会主动追求本可以得到的幸福。奥菲莉娅虽然爱慕哈姆莱特,相信他合乎一套理想的 标准,但是在父亲波洛涅斯和兄长雷欧提斯卑劣地怀疑和诽谤下,遵从他们的意愿,不与哈姆莱特接近,却又在“适当”的时
候出现,成为刺探王子的工具。奥菲莉娅所受的宗法家庭的教养和管束决定她绝对驯服和无知。她被这样的教训压制着自己的 青春、激情和爱:“留心,奥菲莉娅,留心,我的亲爱的妹妹,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箭把你射中。一个自爱的 女郎,若是向月亮显露她的美貌就算是极端放荡了”。在父亲对自己理想的哈姆莱特作这样的诽谤 奥菲莉娅,不要相 信他的盟誓它们不过是淫媒,内心的颜色和服装完全不一样,只晓得诱人干一些龌龊的勾当,正像道貌岸然大放阙辞的鸨母 只求达到骗人的目的”时,奥菲莉娅只是“一定听从您的话,父亲”。这就足以证明她是绝对驯服的。绝对驯服和无知的少 女在当时社会并非少见,封建道德观念无情地压制了妇女的意恳。而奥菲莉娅仅是她们中的一员,莎士比亚仅是把她当作中世 纪欧洲女性的典型。奥菲莉娅在剧中的出场次数仅有5次,直接对白有56次,间接描写有5次。相对而言,对她的描写较 少。但无可否认,她的存在丰富了《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使得充满男性刚强气味的《哈姆莱特》有了女性柔情的滋润。奥 菲莉娅在该剧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她极大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为结局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她因爱情而脆弱,因欧洲封建宗 法制而驯服与无知。最终她因剧情的发展而美丽的逝去 四、作品鉴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这句经典的名言中,可以看出,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哈姆 莱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奷诈的新王为 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 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 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 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剧中除了描写哈姆莱特的复仇情节线索之外,还安排了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两条复仇线索,以相互联系和衬托 在复仇情节之外,莎士比亚还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莉娅之间的爱情,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友谊,哈姆莱特和背叛自己 父王的母亲复杂的关系等。在突出悲剧的阴郁、灰暗、紧张的氛围的同时,作者又穿插进嘲讽的诗句和插科打诨的幽默场面 使得戏剧达到“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显示出丰富的人物性格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鬼魂出现,超出自然段力量,类似于中国的十大悲剧之一——《窦娥冤》的手法相类 似。这一手法固然是因为情节的需要,同时也显示出悲怨之重,仅仅靠人的力量无法惩恶扬善 五、模拟测试(一) 1.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阐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莎士比亚与我国的关汉卿几乎同一时代,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戏剧家,为世界戏剧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B.“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是说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个性生动而复杂,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C.《哈姆莱特》中人物关系是复杂的,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也有仇恨,使整部戏剧背景充实、鲜活生动 D.哈姆莱特为报仇而装疯,但狡猾的克劳狄斯很快就发现了真相。 E.克劳狄斯在他的篡位娶嫂后有道德的自责,因而在观看哈姆莱特设计的戏剧时脸色大变。 答案:(D、E,D没有发现真相:E没有自责。) 2.有人说王后乔特鲁德是一个典型的双重性格的人,请你举出情节加以说明。(5分) 答案:在前夫老哈姆莱特去世两个多月后就同他的弟弟克劳狄斯结婚了,本应该在失去丈夫后悲痛万分的她,竟然振振有辞地 说教起儿子对做自己父亲的叔叔要恭敬,可见其无情:而在儿子面前,他永远是一个慈善和蔼无微不至的母亲形象,如没有向 克劳狄斯告密,对哈姆莱特跟雷欧提斯的决斗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和害怕。 3.老哈姆莱特告戒儿子说,“不可对你母亲有什么不利的图谋……”,你觉得他为什么这样告诫儿子?(5分 答案:老哈姆莱特对乔特鲁德很有感情。②“慈母孝子”,也是东西方文化共奉的准则,不能过分。) 模拟测试(二) 1.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阐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中,最令哈姆莱特难受的倒还不是没能继承照理来说应由他继承的王位,而是母亲乔特鲁德很快就 忘记了和老国王的恩爱。 B.有学问的霍拉旭是哈姆莱特的好朋友。他和宫廷警卫马西勒斯曾在夜半看见过一个鬼魂,长得和己故的国王一样,悲哀而 且愤怒地走过城堡的高台 C.霍拉旭他们竭力劝阻哈姆莱特不要跟鬼魂去,生怕鬼魂露岀狞恶的面目吓坏了年轻的王子。但睿智的哈姆莱特早就盘算着 揭开父王暴毙的秘密,不愿放弃这一机会
13 候出现,成为刺探王子的工具。奥菲莉娅所受的宗法家庭的教养和管束决定她绝对驯服和无知。她被这样的教训压制着自己的 青春、激情和爱:“留心,奥菲莉娅,留心,我的亲爱的妹妹,不要放纵你的爱情,不要让欲望的利箭把你射中。一个自爱的 女郎,若是向月亮显露她的美貌就算是极端放荡了”。 在父亲对自己理想的哈姆莱特作这样的诽谤——“奥菲莉娅,不要相 信他的盟誓它们不过是淫媒,内心的颜色和服装完全不一样,只晓得诱人干一些龌龊的勾当,正像道貌岸然大放阙辞的鸨母, 只求达到骗人的目的”时,奥菲莉娅只是“一定听从您的话,父亲”。 这就足以证明她是绝对驯服的。绝对驯服和无知的少 女在当时社会并非少见,封建道德观念无情地压制了妇女的意愿。而奥菲莉娅仅是她们中的一员,莎士比亚仅是把她当作中世 纪欧洲女性的典型。 奥菲莉娅在剧中的出场次数仅有 5 次,直接对白有 56 次,间接描写有 5 次。相对而言,对她的描写较 少。但无可否认,她的存在丰富了《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使得充满男性刚强气味的《哈姆莱特》有了女性柔情的滋润。奥 菲莉娅在该剧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她极大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为结局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她因爱情而脆弱,因欧洲封建宗 法制而驯服与无知。最终她因剧情的发展而美丽的逝去。 四、作品鉴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这句经典的名言中,可以看出,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哈姆 莱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 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 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 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 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剧中除了描写哈姆莱特的复仇情节线索之外,还安排了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两条复仇线索,以相互联系和衬托。 在复仇情节之外,莎士比亚还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莉娅之间的爱情,哈姆莱特和霍拉旭之间的真诚友谊,哈姆莱特和背叛自己 父王的母亲复杂的关系等。在突出悲剧的阴郁、灰暗、紧张的氛围的同时,作者又穿插进嘲讽的诗句和插科打诨的幽默场面, 使得戏剧达到“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显示出丰富的人物性格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鬼魂出现,超出自然段力量,类似于中国的十大悲剧之一——《窦娥冤》的手法相类 似。这一手法固然是因为情节的需要,同时也显示出悲怨之重,仅仅靠人的力量无法惩恶扬善。 五、模拟测试(一) 1.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阐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莎士比亚与我国的关汉卿几乎同一时代,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戏剧家,为世界戏剧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B.“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是说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个性生动而复杂,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C.《哈姆莱特》中人物关系是复杂的,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也有仇恨,使整部戏剧背景充实、鲜活生动。 D.哈姆莱特为报仇而装疯,但狡猾的克劳狄斯很快就发现了真相。 E.克劳狄斯在他的篡位娶嫂后有道德的自责,因而在观看哈姆莱特设计的戏剧时脸色大变。 答案:(D、E,D 没有发现真相;E 没有自责。) 2.有人说王后乔特鲁德是一个典型的双重性格的人,请你举出情节加以说明。(5 分) 答案:在前夫老哈姆莱特去世两个多月后就同他的弟弟克劳狄斯结婚了,本应该在失去丈夫后悲痛万分的她,竟然振振有辞地 说教起儿子对做自己父亲的叔叔要恭敬,可见其无情;而在儿子面前,他永远是一个慈善和蔼无微不至的母亲形象,如没有向 克劳狄斯告密,对哈姆莱特跟雷欧提斯的决斗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和害怕。 3.老哈姆莱特告戒儿子说,“不可对你母亲有什么不利的图谋……”,你觉得他为什么这样告诫儿子? (5 分) 答案:老哈姆莱特对乔特鲁德很有感情。②“慈母孝子”,也是东西方文化共奉的准则,不能过分。) 模拟测试(二) 1.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阐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哈姆莱特》这部悲剧中,最令哈姆莱特难受的倒还不是没能继承照理来说应由他继承的王位,而是母亲乔特鲁德很快就 忘记了和老国王的恩爱。 B.有学问的霍拉旭是哈姆莱特的好朋友。他和宫廷警卫马西勒斯曾在夜半看见过一个鬼魂,长得和已故的国王一样,悲哀而 且愤怒地走过城堡的高台。 C.霍拉旭他们竭力劝阻哈姆莱特不要跟鬼魂去,生怕鬼魂露出狞恶的面目吓坏了年轻的王子。但睿智的哈姆莱特早就盘算着 揭开父王暴毙的秘密,不愿放弃这一机会
D.老国王鬼魂嘱咐哈姆莱特在复仇时千万不可伤害到他的母亲,让上帝去裁决她,让她不安的良心时时刺痛她自己就够了, 这是反语也是在考验哈姆莱特对他的忠诚程度 E.对宫廷阴谋这个秘密,哈姆莱特非常谨慎,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密友霍拉旭 答案:D、E,D中反语、考验错,E中告诉了霍拉旭 2.哈姆莱特善于思考的特征也暴露了他优柔寡断、生性软弱、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的特点,请你举岀情节说明。(5分) 答案:在接受父亲亡魂的托付时,他的决心很大,立即想到了初步的行动是装疯。但是,在两个月后,他还在装疯,并没有完 成任务,甚至在他叔父克劳狄斯的面目完全暴露后,哈姆莱特还放弃了复仇的最佳机会。) 3.奥菲莉娅在剧中的出场次数仅有5次,直接对白有56次,间接描写有5次。并不是一个主要人物,在这样铁血复仇的情节 中,你认为美丽柔弱的奥菲莉娅形象在剧中有何作用?(5分 答案:一方面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如她的死引起了哈姆莱特跟她哥哥雷欧提斯的决斗:另一方面,她的死加重的本剧的悲 剧性,第三方面,她的出现使得充满男性刚强气味的《哈姆莱特》有了女性柔情的滋润。)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女神》(苏教版高三选修)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女神》(苏教版高三选修)2008-09-14 《女神》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 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等人的著作。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 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 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1926年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 了南昌起义,1929年初写了《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研究中国古 代历史和古文字学,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回国,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 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 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 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二、内容辑要 内容辑要(故事梗概)提示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虽然略迟于胡适的《尝试集》,但却以它全新的精神和形式为"五四” 时期的白话新诗取得了强有力的突破,从而成为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包括1916-1921年间的诗作,以作品式样和形式的不同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个诗剧 《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它们取材于古代传说或历史,独具风韵,令人神驰,在中国开创了诗剧这种新形 式。《女神之再生》前面题写了《浮士德》的诗句:“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郭沫若心中的女神是创造力的化身,在堆 满男性残骸的世界上,女神创造出新的太阳,因此,女神又成为光明的象征。收入《女神》第二辑的30首自由体诗,包括代 表作《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是《女神》最重要的部分,是《女神》的精华和灵魂。这 些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期,明显地有着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最能体现《女神》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第三辑收23 首作品,大多是小诗。包括诗人最初的试笔及”五四”之后的作品。诗人受外国诗人泰戈尔的影响,诗作表现出一种恬淡清晰的 格调 主要内容概括 《女神》是“五四”狂飚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燃烧着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海啸般的呼 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通观整部《女神》,反抗、爱国、创造是贯穿诗集的基本思想内容 第一,追求个性解放的彻底反抗精神。 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他对长期封建社会中利用“忠”、“孝”观念禁锢人们思想,使人们完全丧失个性而
14 D.老国王鬼魂嘱咐哈姆莱特在复仇时千万不可伤害到他的母亲,让上帝去裁决她,让她不安的良心时时刺痛她自己就够了, 这是反语也是在考验哈姆莱特对他的忠诚程度。 E.对宫廷阴谋这个秘密,哈姆莱特非常谨慎,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密友霍拉旭。 答案:D、E,D 中反语、考验错,E 中告诉了霍拉旭 2.哈姆莱特善于思考的特征也暴露了他优柔寡断、生性软弱、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的特点,请你举出情节说明。(5 分) 答案:在接受父亲亡魂的托付时,他的决心很大,立即想到了初步的行动是装疯。但是,在两个月后,他还在装疯,并没有完 成任务,甚至在他叔父克劳狄斯的面目完全暴露后,哈姆莱特还放弃了复仇的最佳机会。) 3.奥菲莉娅在剧中的出场次数仅有 5 次,直接对白有 56 次,间接描写有 5 次。并不是一个主要人物,在这样铁血复仇的情节 中,你认为美丽柔弱的奥菲莉娅形象在剧中有何作用?(5 分) 答案:一方面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如她的死引起了哈姆莱特跟她哥哥雷欧提斯的决斗;另一方面,她的死加重的本剧的悲 剧性,第三方面,她的出现使得充满男性刚强气味的《哈姆莱特》有了女性柔情的滋润。)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女神》(苏教版高三选修) → →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女神》(苏教版高三选修) 2008-09-14 《女神》 一、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 1914 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等人的著作。1919 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 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 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 年出版的诗集《女神》,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 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1926 年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7 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 了南昌起义,1929 年初写了《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1928 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 10 年,研究中国古 代历史和古文字学,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只身回国,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 6 部充分显 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骆驼集》,文艺论 著《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等。郭沫若一生写下了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大量著作, 对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二、内容辑要: 内容辑要(故事梗概) 提示 《女神》出版于 1921 年 8 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虽然略迟于胡适的《尝试集》,但却以它全新的精神和形式为"五四" 时期的白话新诗取得了强有力的突破,从而成为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 56 首,包括 1916-1921 年间的诗作,以作品式样和形式的不同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个诗剧: 《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它们取材于古代传说或历史,独具风韵,令人神驰,在中国开创了诗剧这种新形 式。《女神之再生》前面题写了《浮士德》的诗句:“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郭沫若心中的女神是创造力的化身,在堆 满男性残骸的世界上,女神创造出新的太阳,因此,女神又成为光明的象征。收入《女神》第二辑的 30 首自由体诗,包括代 表作《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是《女神》最重要的部分,是《女神》的精华和灵魂。这 些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期,明显地有着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最能体现《女神》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征。第三辑收 23 首作品,大多是小诗。包括诗人最初的试笔及"五四"之后的作品。诗人受外国诗人泰戈尔的影响,诗作表现出一种恬淡清晰的 格调。 一、主要内容概括: 《女神》是“五四”狂飚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燃烧着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海啸般的呼 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通观整部《女神》,反抗、爱国、创造是贯穿诗集的基本思想内容: 第一,追求个性解放的彻底反抗精神。 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他对长期封建社会中利用“忠”、“孝”观念禁锢人们思想,使人们完全丧失个性而
沦为君主的奴仆的封建道德规范极为反感。在文学上他要求张扬自我、尊重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代表当时觉醒的青 年一代发出要求个性彻底解放的强烈呼声。这种呼声往往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背定表现出来,显得强烈、热切 无所畏惧,从而构成《女神》的一个突出特色。《天狗》篇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旧世界叛逆者的典型形象。诗中 的“我”是一条把日月等一切星球和全宇宙都要吞了的天狗,具有“全宇宙底能底总量”。“我”不仅要摧毁一切枷锁而且要 毁灭掉旧我,在改造旧世界的同时还要改造自己。“天狗”这种冲破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 解放要求的极度夸张。《浴海》中那个“血和海浪同潮”、“心和日火同烧”、要决太平洋之水“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 掉”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宣泄。 第二,向往理想社会,无限思念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女神》的诗魂。“五四”运动激发起诗人巨大的爱国 热情,由于诗人旅居国外的独特经历而使这种感情表达的格外强烈,诗人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 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像我的爱人一样。我的那篇《凤凰涅粲》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眷恋祖国的情绪”的《炉 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沫若文集》第七卷)。《女神》中抒情主人公的爱国主义情感,不仅表现为对祖国的爱慕和 怀念,而且充满着对黑暗现实的强烈诅咒和对光明前途的热切向往以及为祖国而献身的坚定信念。《女神》不仅对旧制度作了 坚决的否定和猛烈的反抗,而且对新的理想社会表现了急切的向往和热切的追求。这种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既基 于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炉中煤》是《女神》中表达爱国激情的代表作,是一首爱国主义的 绝唱,正如诗的副标题所言,他表达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诗人把祖国喻为心爱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狂烧的煤块,它“为 我心爱的人儿燃烧到这般模样!”感情真挚而浓烈。《棠棣之花》中为反抗强敌而自我牺牲的精神,也是出自爱国之心。盼望 一个强盛的新中国的诞生,是与对旧中国无情的诅咒相联系的,《凤凰涅槃》中是烧毁了那"死期已到了"的旧凤凰,才在烈火 中飞出永生的华美凤凰。《女神之再生》因对残破的旧中国的愤恨,才产生了再造一个新太阳的要求。五四运动本来就是反帝 的爱国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中了。 第三,歌咏自然风光,充满向上进取的不断创造精神 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人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压制和摧残,在很大程度上损失了人的活力和创造性。经过”五四运动 的震撼,压抑的活力和创造力爆发出来了。诗人从中外泛神论思想中吸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的动因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的唯 物主义成分,相信自然和社会永远处在变动的状态之中,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法则。郭沫若在《女神 中塑造了积极主动、生气勃勃的创造者形象,表现了时代巨人“不断创造”的精神。它告诉人们,革命不仅是反抗和破坏,同 时也有创造。而这种创造精神,首先表现在描写与歌颂自然的诗篇中,如《太阳礼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晨安》 《金字塔》、《日出》、《光海》等。诗人描写和歌颂自然,不是单纯为了欣赏,而是把自然高度人格化,赋予自然以生命和 感情。在诗人笔下,宇宙的森罗万象都具有常动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量。这实际上是表现人、肯定人的价值。《立在地球边 上放号》中的“我”和“自然”俨然是合为一体的神圣巨人,具有恢宏的气魄和伟大的创造力:“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 创造,不断的努力呦!啊啊!力呦,力呦!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呦!”在《日出》中,把人 类创造的摩托车前的明灯,比作二十世纪的亚波罗,表示要与太阳神一道驱除黑暗,迎来“凯旋的鼓吹”、“田野的鸡鸣。” 《地球,我的母亲》中,诗人把地球当作哺育自己、哺育人类、哺育万物的“母亲”来写,而自己则是“地之子”。地球——“ 亲”的形象实际上是五四时代爱和美的理想的象征,是无限创造力的象征,是不断变革、蓬勃进取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诗人 造地球——“母亲”的形象同时,还满怀深情地把地球——“母亲”的“孝子”、“宠子” 农民和工人,说成是“全人 类”的“保姆”、“普罗美修士”,热情歌颂了养育世界的农民和工人。在诗中,诗人把自我和自然熔为一体,表现了诗人对 创造和劳动的赞美。这些歌咏大自然的诗篇,不仅倾心大自然的伟大和美丽,它们又和《女神》中的其他诗歌一样,向往光明、 新生和劳动,渗透着向上进取的创造精神。 《女神》的精神,是"五四"时期勃发的民主精神、创造精神的典型体现,它所创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一 个典型。这个巨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思想深邃,胸怀宽广,呼喊着时代最强音,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展开坚决、勇猛、不 妥协的进击,集中反映了当时一代青年的情绪和愿望,又给寻求者和徘徊中路的人以鼓舞,促其前进。 、重点篇目介绍 《女神之再生》 《女神之再生》是《女神》中的重点诗剧,运用了神话的题材、诗剧的体裁、象征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的。“女神之再生”是象 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一一美的中国 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 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 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
15 沦为君主的奴仆的封建道德规范极为反感。在文学上他要求张扬自我、尊重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代表当时觉醒的青 年一代发出要求个性彻底解放的强烈呼声。这种呼声往往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显得强烈、热切、 无所畏惧,从而构成《女神》的一个突出特色。《天狗》篇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塑造了一个旧世界叛逆者的典型形象。诗中 的“我”是一条把日月等一切星球和全宇宙都要吞了的天狗,具有“全宇宙底能底总量”。“我”不仅要摧毁一切枷锁而且要 毁灭掉旧我,在改造旧世界的同时还要改造自己。“天狗”这种冲破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 解放要求的极度夸张。《浴海》中那个“血和海浪同潮”、“心和日火同烧”、要决太平洋之水“把那陈腐了的旧皮囊全盘洗 掉”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宣泄。 第二,向往理想社会,无限思念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女神》的诗魂。“五四”运动激发起诗人巨大的爱国 热情,由于诗人旅居国外的独特经历而使这种感情表达的格外强烈,诗人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很葱 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她简直就像我的爱人一样。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眷恋祖国的情绪”的《炉 中煤》便是我对于她的恋歌”(《沫若文集》第七卷)。《女神》中抒情主人公的爱国主义情感,不仅表现为对祖国的爱慕和 怀念,而且充满着对黑暗现实的强烈诅咒和对光明前途的热切向往以及为祖国而献身的坚定信念。《女神》不仅对旧制度作了 坚决的否定和猛烈的反抗,而且对新的理想社会表现了急切的向往和热切的追求。这种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既基 于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炉中煤》是《女神》中表达爱国激情的代表作,是一首爱国主义的 绝唱,正如诗的副标题所言,他表达的是“眷念祖国的情绪”,诗人把祖国喻为心爱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狂烧的煤块,它“为 我心爱的人儿燃烧到这般模样!”感情真挚而浓烈。《棠棣之花》中为反抗强敌而自我牺牲的精神,也是出自爱国之心。盼望 一个强盛的新中国的诞生,是与对旧中国无情的诅咒相联系的,《凤凰涅槃》中是烧毁了那"死期已到了"的旧凤凰,才在烈火 中飞出永生的华美凤凰。《女神之再生》因对残破的旧中国的愤恨,才产生了再造一个新太阳的要求。五四运动本来就是反帝 的爱国政治运动,这场运动所激发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爱国激情通过诗的形式被反映在《女神》中了。 第三,歌咏自然风光,充满向上进取的不断创造精神。 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人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压制和摧残,在很大程度上损失了人的活力和创造性。经过"五四"运动 的震撼,压抑的活力和创造力爆发出来了。诗人从中外泛神论思想中吸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的动因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的唯 物主义成分,相信自然和社会永远处在变动的状态之中,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法则。郭沫若在《女神》 中塑造了积极主动、生气勃勃的创造者形象,表现了时代巨人“不断创造”的精神。它告诉人们,革命不仅是反抗和破坏,同 时也有创造。而这种创造精神,首先表现在描写与歌颂自然的诗篇中,如《太阳礼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晨安》、 《金字塔》、《日出》、《光海》等。诗人描写和歌颂自然,不是单纯为了欣赏,而是把自然高度人格化,赋予自然以生命和 感情。在诗人笔下,宇宙的森罗万象都具有常动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量。这实际上是表现人、肯定人的价值。《立在地球边 上放号》中的“我”和“自然”俨然是合为一体的神圣巨人,具有恢宏的气魄和伟大的创造力:“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 创造,不断的努力呦!啊啊!力呦,力呦!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呦!”在《日出》中,把人 类创造的摩托车前的明灯,比作二十世纪的亚波罗,表示要与太阳神一道驱除黑暗,迎来“凯旋的鼓吹”、“田野的鸡鸣。” 《地球,我的母亲》中,诗人把地球当作哺育自己、哺育人类、哺育万物的“母亲”来写,而自己则是“地之子”。地球——“母 亲”的形象实际上是五四时代爱和美的理想的象征,是无限创造力的象征,是不断变革、蓬勃进取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诗人塑 造地球——“母亲”的形象同时,还满怀深情地把地球——“母亲”的“孝子”、“宠子” ——农民和工人,说成是“全人 类”的“保姆”、“普罗美修士”,热情歌颂了养育世界的农民和工人。在诗中,诗人把自我和自然熔为一体,表现了诗人对 创造和劳动的赞美。这些歌咏大自然的诗篇,不仅倾心大自然的伟大和美丽,它们又和《女神》中的其他诗歌一样,向往光明、 新生和劳动,渗透着向上进取的创造精神。 《女神》的精神,是"五四"时期勃发的民主精神、创造精神的典型体现,它所创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一 个典型。这个巨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思想深邃,胸怀宽广,呼喊着时代最强音,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展开坚决、勇猛、不 妥协的进击,集中反映了当时一代青年的情绪和愿望,又给寻求者和徘徊中路的人以鼓舞,促其前进。 二、重点篇目介绍: 《女神之再生》: 《女神之再生》是《女神》中的重点诗剧,运用了神话的题材、诗剧的体裁、象征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的。“女神之再生”是象 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 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 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 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