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基础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填空。 (1)《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 。他字介甫,号半山,是唐宋八大家之 (2)《伤仲永》的“伤”的意思是 本文采用和 种表达方式,借 事说理,以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 道理。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1)从方仲永个人来 看 (2)从道理上来 说 。(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4.按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 少年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 青年已变得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解释加点字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借旁近与之(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稍稍宾客其父()(6).父利其然也 (7).从先人在家() (8).受之天也() (9).卒之为众人() 0.今夫不受之天( ①D.泯然众人矣( 0Z.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称前世之闻()040.父异焉( 或以钱币乞之( )固众人( 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四、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你怎样认识文中的“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伤仲永》基础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 填空。 ⑴《伤仲永》的作者是 代的 。他字介甫,号半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⑵《伤仲永》的“伤”的意思是 。本文采用 和 两种表达方式,借 事说理,以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 道理。 3. 方 仲 永 由 天 资 过 人 变 得 “ 泯 然 众 人 ” 的 原 因 是 :( 1 ) 从 方 仲 永 个 人 来 看 ;(2)从道理上来 说 。(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4.按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 ”,少年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 “ ”青 年已变得平庸了,表达这 个意思的句子是 “ ” 二.解释加点字。 ⑴.世隶.耕( ) ⑵.未尝.识书具( ) ⑶.借旁近与.之( )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⑸.稍稍宾客..其父( ) ⑹. 父利其然也 ⑺.从.先人在家( ) ⑻.受.之天也( ) ⑼.卒.之为众人( ) ⑽.今夫.不受之天( ) ⑾.泯然..众人矣( ) ⑿.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⒀.称.前世之闻( ) ⒁.父异.焉( ) 或以钱币乞之( ) 固众人(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 四、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你怎样认识文中的“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伤仲永》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12分) (1)未尝识书具( (2)指物作诗立就(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稍稍宾客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4分)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回答问题。(10分)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6分)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4分) 3)你从方仲永的变化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5)你怎样认识文中的“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6)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人的不同启迪 对家长 对学生 对教师 《木兰诗》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文学常识积累 民歌。本文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 本文选自 编的《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惟闻( 、愿为市鞍马( 、旦辞爷娘去 4、但闻 5、关山度若飞( 6、朔气传金柝( 7、不用尚书郎( )8、策勋( )9、赏赐百千强( 出郭相扶将 著我旧时裳( 12、傍地走( )13、安 能辨我是雄雌( )14、对镜帖花黄:( )15、出门看火伴: 16.扑朔迷离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伤仲永》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12 分)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宾客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4 分)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列句子。(10 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回答问题。(10 分)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 分)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4 分) 3)你从方仲永的变化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5)你怎样认识文中的“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6)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人的不同启迪。 对家长: 对学生: 对教师: 《木兰诗》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 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选自 代 编的《 》,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 民歌。本文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惟闻( ) 2、愿为市鞍马( ) 3、旦辞爷娘去 ( ) 4、但闻( ) 5、关山度若飞( ) 6、朔气传金柝( ) 7、不用尚书郎( ) 8、策勋( ) 9、赏赐百千强( ) 10、 出郭相扶将( ) 11、著我旧时裳( ) 12、傍地走( )13、安 能辨我是雄雌( )14、对镜帖花黄:( ) 15、出门看火伴: ( ) 16.扑朔迷离: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5、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8.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9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四、理解性默写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几句 是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5、《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两句: 6、《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 是 7、《木兰诗》中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是 8、《木兰诗》中体现木兰战功卓著的是 9、《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 五、问题 1本诗是写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为什么对十年的征战生活写得比较简单呢?请你探究一 下其中的原因 2木兰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优秀品 质?你还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故事,请说出至少两个。 3.找出写木兰恢复女儿装时的一系列动词,这些动词表现了木兰当时怎样的心情? 《孙权劝学》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重点字词 1、卿今当淦掌事()2、治经为博士邪()(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孰若孤 5、蒙乃始就学()()6、即更刮目相待() 7、何见毫之晚乎(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0权谓吕蒙曰()9.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1蒙辞以军中多务()12.及鲁肃过寻阳( 13.非复吴下阿蒙( 14.遂拜蒙母()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5、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8.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9.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四、理解性默写 2 、 《 木 兰 诗 》 中 表 现 木 兰 出 征 前 紧 张 繁 忙 、 周 密 有 序 的 预 备 情 形 的 几 句 是 : 4、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 5、《木兰诗》中简写木兰奔赴战场的两句: 6、《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 诗 是: 7、《木兰诗》中写征途遥远行军神速的语句是: 8、《木兰诗》中体现木兰战功卓著的是: 9 、《木兰诗》中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和军营寒 苦 : 五、问题 1 本诗是写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但为什么对十年的征战生活写得比较简单呢?请你探究一 下其中的原因。 2 木兰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的哪些优秀品 质?你还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故事,请说出至少两个。 3.找出写木兰恢复女儿装时的一系列动词,这些动词表现了木兰当时怎样的心情? 《孙权劝学》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重点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治经为博士邪 ( )( )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4、孰 若孤 ( )( ) 5、蒙乃始就学( )( ) 6、即更刮目相待 ( ) 7、何见事之晚乎(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 10.权谓吕蒙曰( )9.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 11.蒙辞以军中多务( ) 12.及鲁肃过寻阳( )( ) 13.非复吴下阿蒙( ) 14.遂拜蒙母(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蒙辞以军中多务。 6、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用原文语句填空 1.能表现孙权 三、读课文回谷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在你眼中,孙权与吕蒙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3、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答:劝学。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4,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答: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四.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朝代)的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 到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吕蒙读书是因为吕蒙“ ,但起初吕蒙以“ ”为由加 以推辞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 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 法是 五、文言文比较阅读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1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3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1炳烛:点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3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二)孙权劝学(略)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蒙辞以军中多务。 6、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 三、用原文语句填空。 1.能表现孙权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 2.在你眼中,孙权与吕蒙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3、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答:劝学。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4,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朝代)的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 到 共 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吕蒙读书是因为吕蒙“___________”,但起初吕蒙以“___________”为由加 以推辞。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 。给吕蒙指出的读书方 法是 。 五、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 1 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 2 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 3 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1 炳烛:点烛。2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3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二)孙权劝学(略)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A.恐已葺矣()B.安敢戏君乎()C.即更刮目相待()D.及鲁肅过寻 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不超过五个字 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世隶耕()(2)日扳仲永(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仲永从一个天才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而吕蒙由“吴下阿蒙”让鲁肃“刮目 相待”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4、仲永毁于之手,而吕蒙成于之劝。这两个关于学习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6分 5.鲁肃的话表现他 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 文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口技》复习 文学常识 1.《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字铁崖,这篇文章选 编的 写故事为中心 2.《社戏》体裁 作者,这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
A.恐已暮矣 ( ) B.安敢戏君乎 ( )C.即更刮目相待( ) D.及鲁肅过寻 阳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 _.(不超过五个字) 5. 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 分) (1)世隶耕 ( )(2)日扳仲永(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 )(4)及鲁肃过寻阳( ) 2、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仲永从一个天才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 ;而吕蒙由“吴下阿蒙”让鲁肃“刮目 相待”的原因是 。(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 分) 4、仲永毁于 之手,而吕蒙成于 之劝。这两个关于学习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6 分) 5.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 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 __;文末“________ _ 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口技》复习 一、文学常识 1.《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字铁崖,这篇文章选 自 朝 编的 小说 ,以叙 写故事为中心。 2.《社戏》体裁 ,作者 ,这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