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皮质类固醇可用于感染性休克和其他较严重的休克。其他 药物的应用有:钙通道阻断剂、吗啡类拮抗剂、氧自由基清除剂、调节体内前列腺素等。 4、讲解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诊治。 (1)失血性休克:补充血容量、止血。 (2)创伤性休克:补充血容量、手术治疗 5、讲解感染性休克的诊治 (1)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RS)的定义 (2)治疗:补充血容量、控制感染、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心血管药物的应用、皮质类固 醇激素治疗、其他治疗 【重点与难点】 重点:休克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难点:病理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法:休克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 (2)病例讨论式教学法:低血容量性、感染性休克的诊治。 ·围手术期的处理 【目的要求】 1、掌握手术前准备的内容及方法 2、掌握手术后的处理 3、熟悉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手术前准备、手术后处理 (1)手术前准备: ①一般准备:心理准备、生理准备(适应性锻炼、输血和补液、预防感染、热量、蛋白质 和维生素、胃肠道准备、其他) ②特殊准备:营养不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高血压者应在术前将血压控制在 160/100mmHg一下或控制在稳定状态)、肺功能障碍、肾疾病、糖尿病(术前血糖宜控制 在7.28-8.33mmo)、凝血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2)手术后处理
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皮质类固醇可用于感染性休克和其他较严重的休克。其他 药物的应用有:钙通道阻断剂、吗啡类拮抗剂、氧自由基清除剂、调节体内前列腺素等。 4、讲解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诊治。 (1)失血性休克:补充血容量、止血。 (2)创伤性休克:补充血容量、手术治疗 5、讲解感染性休克的诊治 (1)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的定义 (2)治疗:补充血容量、控制感染、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心血管药物的应用、皮质类固 醇激素治疗、其他治疗 【重点与难点】 重点:休克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难点:病理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法:休克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 (2)病例讨论式教学法:低血容量性、感染性休克的诊治。 ▪ 围手术期的处理 【目的要求】 1、掌握手术前准备的内容及方法 2、掌握手术后的处理 3、熟悉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手术前准备、手术后处理 (1)手术前准备: ①一般准备:心理准备、生理准备(适应性锻炼、输血和补液、预防感染、热量、蛋白质 和维生素、胃肠道准备、其他) ②特殊准备:营养不良、脑血管病、心血管病(高血压者应在术前将血压控制在 160/100mmHg 一下或控制在稳定状态)、肺功能障碍、肾疾病、糖尿病(术前血糖宜控制 在 7.28-8.33mmol/L)、凝血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2)手术后处理:
①常规处理、 ②卧位:大多数病人术后取半卧位。全麻清醒前平卧。头侧向一方,蛛网膜下腔麻醉平卧 12小时。休克者取下肢抬高20度,头部和躯干同时抬高5度体位;脊柱手术者俯卧或仰 卧。 ③术后各种不适的处理:切口疼痛、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尿潴留 ④起床、活动强调术后早期活动。饮食及输液腹部手术者,肛门排气后可进流质;非腹 部手术,小手术术后当天可进正常饮食,大手术在手术后23日亦可恢复正常。 ⑤饮食:非腹部手术、腹部手术 6缝线拆除:1、Ⅱ、川类切口;甲、乙、丙级愈合;拆线时间因部位而异:头、颈部4-5 天,下腹部67天,上腹部7-9天,四肢、躯背10-12天。腹部减张缝线14天。 2、重点讲解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1)术后出血多在术后24小时内发生。内脏出血,如有引流物者可发现引流的血液量 增大,有时需穿刺以了解体腔内出血。术后出血导致生命体征变化(心律加快,血压偏 低),应立即手术探查。 (2)术后发热与低体温:发热(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低体温。 (3)术后感染:伤口感染、肺不张、腹腔脓肿和腹膜炎、尿路感染、真菌感染 (4)切口裂开:原因主要是:愈合能力差、缝合技术缺陷、腹压增高 预防和治疗:减张缝合、腹壁松弛条件下关腹、处理腹胀、减轻腹压、腹部加压包扎 【重点与难点】 手术前准备、手术后处理和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法:手术准备和手术后处理 (2)病例讨论式教学法:术后并发症 ·外科营养代谢 【目的要求】 1、掌握外科病人的营养需要和补充方法。 2、掌握肠外营养的组成,适应症及并发症。 3、熟悉饥饿、手术及创伤后人体代谢变化
①常规处理、 ②卧位:大多数病人术后取半卧位。全麻清醒前平卧。头侧向一方,蛛网膜下腔麻醉平卧 12 小时。休克者取下肢抬高 20 度,头部和躯干同时抬高 5 度体位;脊柱手术者俯卧或仰 卧。 ③术后各种不适的处理:切口疼痛、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尿潴留 ④起床、活动强调术后早期活动。饮食及输液腹部手术者,肛门排气后可进流质;非腹 部手术,小手术术后当天可进正常饮食,大手术在手术后 2-3 日亦可恢复正常。 ⑤饮食:非腹部手术、腹部手术 ⑥缝线拆除:I、II、III 类切口;甲、乙、丙级愈合;拆线时间因部位而异:头、颈部 4-5 天,下腹部 6-7 天,上腹部 7-9 天,四肢、躯背 10-12 天。腹部减张缝线 14 天。 2、重点讲解手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1)术后出血 多在术后 24 小时内发生。内脏出血,如有引流物者可发现引流的血液量 增大,有时需穿刺以了解体腔内出血。术后出血导致生命体征变化(心律加快,血压偏 低),应立即手术探查。 (2)术后发热与低体温:发热(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低体温。 (3)术后感染:伤口感染、肺不张、腹腔脓肿和腹膜炎、尿路感染、真菌感染 (4)切口裂开:原因主要是:愈合能力差、缝合技术缺陷、腹压增高 预防和治疗:减张缝合、腹壁松弛条件下关腹、处理腹胀、减轻腹压、腹部加压包扎 【重点与难点】 手术前准备、手术后处理和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法:手术准备和手术后处理 (2)病例讨论式教学法:术后并发症 ▪ 外科营养代谢 【目的要求】 1、掌握外科病人的营养需要和补充方法。 2、掌握肠外营养的组成,适应症及并发症。 3、熟悉饥饿、手术及创伤后人体代谢变化
4、了解人体营养状态的评定与监测。 5、掌握肠内营养的适应症、优点和并发症。 【教学内容】 1、讲解外科病人的代谢变化 (1)饥饿时体内代谢变化的主要特点。 (2)手术及创伤后人体代谢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谢变化的区别。 2、讲解人体营养状态的评定与监测 (1)身高、体重、脂肪储存以及肌肉储存等临床指标。 (2)讲解各种实验室检测指标机理、优缺点:内脏蛋白质状况.免疫功能测定,氮平衡 测定,尿3甲基组氨酸的测定。 3、讲解营养物质的需要计算公式,重点讲解能量的临床校正系数和严重应激状态下营养 支持的应用原则。 4、重点讲解营养支持的方法 (1)营养支持方法的选择依据和原则。 (2)肠外营养:各营养素的选择以及选择依据 (3)肠内营养:营养物质的选择和输入途径。 (4)肠内外营养的优缺点。 5、一般讲解营养支持并发症的防治 【重点与难点】 重点:病人营养状态的评定指标;肠内与肠外营养的制剂、输入途径、适应证、并发症及 其防治。难点:外科病人的代谢改变,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自学 ·外科微创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内镜技术的基本原理、内镜下的诊疗技术。内镜技术在外科临 床的应用
4、了解人体营养状态的评定与监测。 5、掌握肠内营养的适应症、优点和并发症。 【教学内容】 1、讲解外科病人的代谢变化: (1)饥饿时体内代谢变化的主要特点。 (2)手术及创伤后人体代谢变化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谢变化的区别。 2、讲解人体营养状态的评定与监测 (1)身高、体重、脂肪储存以及肌肉储存等临床指标。 (2)讲解各种实验室检测指标机理、优缺点:内脏蛋白质状况,免疫功能测定,氮平衡 测定,尿 3-甲基组氨酸的测定。 3、讲解营养物质的需要计算公式,重点讲解能量的临床校正系数和严重应激状态下营养 支持的应用原则。 4、重点讲解营养支持的方法 (1)营养支持方法的选择依据和原则。 (2)肠外营养:各营养素的选择以及选择依据。 (3)肠内营养:营养物质的选择和输入途径。 (4)肠内外营养的优缺点。 5、一般讲解营养支持并发症的防治 【重点与难点】 重点:病人营养状态的评定指标;肠内与肠外营养的制剂、输入途径、适应证、并发症及 其防治。难点:外科病人的代谢改变,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自学 ▪ 外科微创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内镜技术的基本原理、内镜下的诊疗技术。内镜技术在外科临 床的应用
1.了解内镜技术的发展。 【教学内容】 1、内镜技术的基本原理。 2、内镜下的诊疗技术。 3、内镜技术在外科临床的应用:内镜技术在普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及骨 外科临床的应用。 4、内镜技术的发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镜下的诊疗技术,内镜技术在外科临床的应用。难点:内镜技术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式讲授法 ·外科感染 第一节概述 【目的要求】 熟悉外科感染的特点、病因、常见病原微生物、机体的不同反应过程、疾病的转归和总的 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外科感染的特点。 2.外科感染的病因 3,外科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4.外科感染的分类。 5.外科感染的病程演变。 6,临床表现与诊治原则。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外科感染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预防、治疗。难点:外科感染的病理生 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1. 了解内镜技术的发展。 【教学内容】 1、内镜技术的基本原理。 2、内镜下的诊疗技术。 3、内镜技术在外科临床的应用:内镜技术在普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及骨 外科临床的应用。 4、内镜技术的发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内镜下的诊疗技术,内镜技术在外科临床的应用。难点:内镜技术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式讲授法 ▪ 外科感染 第一节 概述 【目的要求】 熟悉外科感染的特点、病因、常见病原微生物、机体的不同反应过程、疾病的转归和总的 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外科感染的特点。 2.外科感染的病因。 3.外科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4.外科感染的分类。 5.外科感染的病程演变。 6.临床表现与诊治原则。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外科感染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预防、治疗。难点:外科感染的病理生 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