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生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第八版】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外科学》总论BZ0406014,《外科学》各论BZ0406008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总共7学分.总学时216.理论118学时.实验(见习)88学时。其中,《外 科学》总论:3学分,理论50学时,实训(见习)36学时;《外科学》各论:4学分,理 论68学时,临床见习52学时。 一、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 。由于其内容多 学时数多,需2个学期才能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将《外科 学》课程拆分为2部分(即总论和各论)在2个学期来进行教学。《外科学》总论部分 (第1~16章)主要讲述外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 生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过程中的一门重要纽带课程。《外科学》各论(第1771 章)是论述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 诊断、预防、治疗原则、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和预后判断等,是培养临床医学专业 本科学生初步临床实践能力的主要专业课程。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外科学》总论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外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外 科临床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外科学》各论的教学,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外科常见疾 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预防、治疗原 则、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和预后判断等,培养学生初步临床实践能力。 2建立能力目标
广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生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第八版)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外科学》总论 BZ0406014,《外科学》各论 BZ0406008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总共 7 学分,总学时 216,理论 118 学时,实验(见习)88 学时。其中,《外 科学》总论:3 学分,理论 50 学时,实训(见习)36 学时;《外科学》各论:4 学分,理 论 68 学时,临床见习 52 学时。 一、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 一。由于其内容多,学时数多,需 2 个学期才能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将《外科 学》课程拆分为 2 部分(即总论和各论)在 2 个学期来进行教学。《外科学》总论部分 (第 1~16 章)主要讲述外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 生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过程中的一门重要纽带课程。《外科学》各论(第 17~71 章)是论述外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 诊断、预防、治疗原则、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和预后判断等,是培养临床医学专业 本科学生初步临床实践能力的主要专业课程。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外科学》总论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外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外 科临床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外科学》各论的教学,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外科常见疾 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预防、治疗原 则、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和预后判断等,培养学生初步临床实践能力。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外科临床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外科诊治的临床思维能力,熟悉常 用的外科手术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正确诊治方法。 3建立态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循证医学方法,强调运用循证医学证据在现代外科诊治中的重要 性,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第一部分《外科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熟悉外科学的范畴和外科疾病分类。 2树立外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 3.了解外科学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1.外科学的范畴与分类:外科学是一门要求掌握外科疾病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知识和技 能,并研究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外科学教学内容包括外科学基础、外科疾病和外科 手术学。按病因,外科疾病大致可分为十七类即损伤、感染、种瘤、骑形、内分秘功能失 调、寄生虫病和其他性质疾病。 2.怎样学习外科学:必须坚持为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方向;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原则;必须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必须正确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指导外科实 践,并有所创新。 3.外科学发展简史;我国和现代外科的发展历史和成就 【重点与难点】外科学的范畴与分类。 【学时】理论1学时。 第二章无菌术 【目的要求】 1掌握: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的准备;手术无菌操作原则。 2了解: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的灭菌、消毒法;手术室管理规章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外科临床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外科诊治的临床思维能力,熟悉常 用的外科手术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正确诊治方法。 3.建立态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循证医学方法,强调运用循证医学证据在现代外科诊治中的重要 性,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态度。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第一部分《外科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熟悉外科学的范畴和外科疾病分类。 2.树立外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 3.了解外科学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1.外科学的范畴与分类:外科学是一门要求掌握外科疾病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知识和技 能,并研究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外科学教学内容包括外科学基础、外科疾病和外科 手术学。按病因,外科疾病大致可分为七类,即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内分泌功能失 调、寄生虫病和其他性质疾病。 2. 怎样学习外科学:必须坚持为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方向;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原则;必须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必须正确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指导外科实 践,并有所创新。 3. 外科学发展简史;我国和现代外科的发展历史和成就。 【重点与难点】外科学的范畴与分类。 【学时】理论 1 学时。 第二章无菌术 【目的要求】 1.掌握: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的准备;手术无菌操作原则。 2.了解: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的灭菌、消毒法;手术室管理规章制度
【教学内容】 1.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的准备;手术无菌操作原则。 2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的灭菌、消毒法;手术室的管理。 【重点与难点】重点:无菌观念和基本概念;术前准备和术中无菌原则。 【学时】理论2学时。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 【目的要求】 掌握:水和钠代谢紊乱:低钾血症;高血钾症;酸碱平衡失调;外科病人体液失调临床 处理的基本原则。 2.了解:体液及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的调节;水中毒;体内钙、镁、磷异常。 【教学内容】 1概述:体液平衡及渗透压的调节;酸碱平衡的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在外科的重 要性。 2.体液代谢失调:各种类型缺水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水中毒的概念」 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钾代谢异常(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及治疗;体内钙、镁、磷异常。 3酸碱平衡失调:各种类型酸或碱中毒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4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的临床处理基本原则。 【重点与难点】重点:水和钠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体 内钾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难点:代谢性酸碱中毒的病理 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学时】理论6学时。 第四章输血 【目的要求】 学握:输血的适应症、输血技术和注意事项;输血的并发症及防治。 了解:自体输血;血液成份制品和血浆代用品。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1.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的准备;手术无菌操作原则。 2.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的灭菌、消毒法;手术室的管理。 【重点与难点】重点:无菌观念和基本概念;术前准备和术中无菌原则。 【学时】理论 2 学时。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 【目的要求】 掌握:水和钠代谢紊乱;低钾血症;高血钾症;酸碱平衡失调;外科病人体液失调临床 处理的基本原则。 2.了解:体液及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的调节;水中毒;体内钙、镁、磷异常。 【教学内容】 1.概述:体液平衡及渗透压的调节;酸碱平衡的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在外科的重 要性。 2.体液代谢失调:各种类型缺水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水中毒的概念、 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钾代谢异常(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及治疗;体内钙、镁、磷异常。 3.酸碱平衡失调:各种类型酸或碱中毒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4.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的临床处理基本原则。 【重点与难点】重点:水和钠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体 内钾代谢异常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难点:代谢性酸碱中毒的病理 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学时】理论 6 学时。 第四章 输血 【目的要求】 掌握:输血的适应症、输血技术和注意事项;输血的并发症及防治。 了解:自体输血;血液成份制品和血浆代用品。 【教学内容】
1输血的适应症、输血技术和注意事项。 2输血并发症及其防治: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循环超负荷 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疾病传播;免疫抑制;大量输血的 影响。 3.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预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 4血液成份制品:血细胞成分;血浆成分;血浆蛋白成分。 5.血浆代用品。 【重点与难点】重点:输血的适应症、输血技术和注意事项;输血的并发症及防治。难 点:输血反应及并发症的诊断和防治。 【学时】理论3学时。 第五章外科休克 【目的要求】 1.掌握:休克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低血容量性及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 治要点。 2.了解:休克的病因分类和病理生理。 【教学内容】 1概述:休克的概念、分类、病理生理、诊断、监测和治疗。 2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 3感染性休克。 【重点与难点】重点:休克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难点:病理生理。 【学时】理论3学时。 第六章麻醉 【目的要求】 1.掌握:麻醉前准备事项: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和药物选择:气管插管术的适应证及并发 症;经口腔明视插管术的操作要点;乙醚麻醉的分期标准;全身麻醉期间监测的重要生理 指标及其意义;常用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臂丛神经阻滞中肌间沟径路和腋径路 的穿刺定位与操作要点;腰麻穿刺术和硬膜外穿刺术的操作要点、并发症、适应证和禁忌 证
1.输血的适应症、输血技术和注意事项。 2.输血并发症及其防治: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循环超负荷; 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疾病传播;免疫抑制;大量输血的 影响。 3.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预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 4.血液成份制品:血细胞成分;血浆成分;血浆蛋白成分。 5.血浆代用品。 【重点与难点】重点:输血的适应症、输血技术和注意事项;输血的并发症及防治。难 点:输血反应及并发症的诊断和防治。 【学时】理论 3 学时。 第五章 外科休克 【目的要求】 1.掌握:休克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低血容量性及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 治要点。 2.了解:休克的病因分类和病理生理。 【教学内容】 1.概述:休克的概念、分类、病理生理、诊断、监测和治疗。 2.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 3.感染性休克。 【重点与难点】重点:休克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难点:病理生理。 【学时】理论 3 学时。 第六章 麻醉 【目的要求】 1.掌握:麻醉前准备事项;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和药物选择;气管插管术的适应证及并发 症;经口腔明视插管术的操作要点;乙醚麻醉的分期标准;全身麻醉期间监测的重要生理 指标及其意义;常用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臂丛神经阻滞中肌间沟径路和腋径路 的穿刺定位与操作要点;腰麻穿刺术和硬膜外穿刺术的操作要点、并发症、适应证和禁忌 证
2.了解:麻醉概念和分类;麻醉前病情评估;常用麻醉前用药的作用、用法和剂量;全身 麻醉的概念、分类、方法、并发症及其处理;常用麻醉药的作用、用法和剂量;椎管内麻 醉的解剖基础;骶管阻滞麻醉;麻醉期间和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及管理;控制性降压和全身 性降温的方法、适应证、并发症、禁忌证。 【教学内容】 1.全身麻醉:吸入麻醉药强度和最低肺泡有效浓度的概念,影响肺泡药物浓度的因素;全 身麻醉常用药物乙醚、笑气、氟烷、安氟醚、异氣醚、硫喷妥钠、氯胺酮、丙泊酚等的临 床应用;常用肌肉松弛药的临床应用;气管插管术的适应证及并发症;经口腔明视插管术 的操作要点;全身麻醉诱导、维持和深度判断(乙醚麻醉的分期标准);全身麻醉并发症 的监测指标及处理。 2局部麻醉:局麻药的作用时间、成人1次限量、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普鲁卡因、地卡 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的临床应用:局麻方法的分类;臂丛神经阻滞中肌间沟径路和腋 径路的穿刺定位与操作要点。 3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的机理及生理;腰麻穿刺术和硬膜外穿刺术的操作步骤、并发 症、适应证和禁忌证。 4.监测与管理:麻醉期间监测的重要生理指标及其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麻醉前准备、麻醉前病情评估、麻醉前准备事项、麻醉前用药的目 的和药物选择。难点:麻醉前准备:特殊病情如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等病人的麻 醉前准备,麻醉前准备与麻醉手术安全性的关系。 【学时】理论3学时。 第七章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目的要求】 1.掌握:呼吸循环骤停的诊断标准;心肺脑复苏的主要措施。 2.了解:1CU的工作内容;危重症病情评估;心肺脑复苏的意义及给药种类、剂量、途 径、顺序;心肺脑复苏后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呼吸循环骤停的诊断标准;人工呼吸的原理及方法;心脏按压原理和方法。 2.重症监测治疗:1CU的概念、意义和工作内容,危重症病情评估。 3.心肺脑复苏 (1)概述:心肺脑复苏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麻醉概念和分类;麻醉前病情评估;常用麻醉前用药的作用、用法和剂量;全身 麻醉的概念、分类、方法、并发症及其处理;常用麻醉药的作用、用法和剂量;椎管内麻 醉的解剖基础;骶管阻滞麻醉;麻醉期间和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及管理;控制性降压和全身 性降温的方法、适应证、并发症、禁忌证。 【教学内容】 1.全身麻醉:吸入麻醉药强度和最低肺泡有效浓度的概念,影响肺泡药物浓度的因素;全 身麻醉常用药物乙醚、笑气、氟烷、安氟醚、异氟醚、硫喷妥钠、氯胺酮、丙泊酚等的临 床应用;常用肌肉松弛药的临床应用;气管插管术的适应证及并发症;经口腔明视插管术 的操作要点;全身麻醉诱导、维持和深度判断(乙醚麻醉的分期标准);全身麻醉并发症 的监测指标及处理。 2.局部麻醉:局麻药的作用时间、成人 1 次限量、不良反应和预防措施;普鲁卡因、地卡 因、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的临床应用;局麻方法的分类;臂丛神经阻滞中肌间沟径路和腋 径路的穿刺定位与操作要点。 3.椎管内麻醉:椎管内麻醉的机理及生理;腰麻穿刺术和硬膜外穿刺术的操作步骤、并发 症、适应证和禁忌证。 4.监测与管理:麻醉期间监测的重要生理指标及其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麻醉前准备、麻醉前病情评估、麻醉前准备事项、麻醉前用药的目 的和药物选择。难点:麻醉前准备:特殊病情如高血压、心脏病、支气管哮喘等病人的麻 醉前准备,麻醉前准备与麻醉手术安全性的关系。 【学时】理论 3 学时。 第七章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目的要求】 1.掌握:呼吸循环骤停的诊断标准;心肺脑复苏的主要措施。 2.了解:ICU 的工作内容;危重症病情评估;心肺脑复苏的意义及给药种类、剂量、途 径、顺序;心肺脑复苏后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呼吸循环骤停的诊断标准;人工呼吸的原理及方法;心脏按压原理和方法。 2.重症监测治疗:ICU 的概念、意义和工作内容,危重症病情评估。 3.心肺脑复苏 (1)概述:心肺脑复苏的概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