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50余篇,获得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励及荣誉10余项。 王毅研究员,38岁,主要从事环境友好防污新材料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等项,发表 研究论文100余篇,包括SCI收录论文60余篇,论文发表在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Engineering等国际著名SCI收录期刊 刘娜珍,项目研究员,35岁。现从事核废料金属储存罐在深地质条件下的 腐蚀行为硏究,混凝土钢结构在海洋环境下的腐蚀行为监测等工作。已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Electrochimica Acta,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等囯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 张瑞永,项目研究员,35岁,主要从事地球微生物学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研 究。发表包括 New Biotechnology等期刊SCⅠ论文20余篇,并任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期刊编委。获得第20届 国际生物湿法冶金大会奖学金、欧洲微生物学会联合会(FEMS)青年科学家会 议奖学金等荣誉。 王静副研究员,39岁,主要从事海洋防腐技术的开发及示范应用,主持了 囯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性专项子课题等项目,发表研究 论文30余篇,包括SCI收录论文10余篇,获国家海洋局创新成就奖等奖励 田惠文副研究员,36岁,主要从事海洋防腐功能化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际人才资助计划,省级重点研发 计划、省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省级科技人才柔性引进项目。发表SCI 论文17篇,获得授权囯家发明专利9项,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建筑学会 科技进步奖等奖励 戚鹏副研究员,33岁,主要从事海洋腐蚀微生物状态测定研究,主持了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厅等项目6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包括SCI 论文30余篇,论文发表在 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等期刊,申请囯家发明专利8项,获授杈4项 孙萌萌副研究员,37岁,主要从事光生阴极保护新技术的研发,主持了囯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山东省博士后科 学基金项目等项,获得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论文
文 50 余篇,获得海洋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励及荣誉 10 余项。 王毅 研究员,38 岁,主要从事环境友好防污新材料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等项,发表 研究论文 100 余篇,包括 SCI 收录论文 60 余篇,论文发表在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Engineering 等国际著名 SCI 收录期刊。 刘娜珍,项目研究员,35 岁。现从事核废料金属储存罐在深地质条件下的 腐蚀行为研究,混凝土钢结构在海洋环境下的腐蚀行为监测等工作。已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lectrochimica Acta, Journal of Nuclear Materials 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0 余篇。 张瑞永,项目研究员,35 岁,主要从事地球微生物学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研 究。发表包括 New Biotechnology 等期刊 SCI 论文 20 余篇,并任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等期刊编委。获得第 20 届 国际生物湿法冶金大会奖学金、欧洲微生物学会联合会(FEMS)青年科学家会 议奖学金等荣誉。 王静 副研究员,39 岁,主要从事海洋防腐技术的开发及示范应用,主持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 A 类先导性专项子课题等项目,发表研究 论文 30 余篇,包括 SCI 收录论文 10 余篇,获国家海洋局创新成就奖等奖励。 田惠文 副研究员,36 岁,主要从事海洋防腐功能化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际人才资助计划,省级重点研发 计划、省级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省级科技人才柔性引进项目。发表 SCI 论文 17 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9 项,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建筑学会 科技进步奖等奖励。 戚鹏 副研究员,33 岁,主要从事海洋腐蚀微生物状态测定研究,主持了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厅等项目 6 项,发表研究论文 50 余篇,包括 SCI 论文 30 余篇,论文发表在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 等期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8 项,获授权 4 项。 孙萌萌 副研究员,37 岁,主要从事光生阴极保护新技术的研发,主持了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山东省博士后科 学基金项目等项,获得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表科技论文 20 余篇,论文
发表 Corrosion science, Electrochimica acta等材料腐蚀专业领域国际知名SCI收 录期刊上 徐玮辰副研究员,32岁,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材料的局部腐蚀,主持囯家 白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任务以及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等,发表 SCI收录研究论文近20篇,论文发表在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等囯际著名收录期刊。 吴佳佳副研究员,33岁,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腐蚀机理研究,主持了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 论文发表在 Corrosion science,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Electrochimica Acta等腐蚀与电化学国际知名期刊上 蒋全通副研究员,34岁,主要从事典型海洋服役环境轻合金耐腐蚀性能调 控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1项,发 表研究SCI论文20余篇,论文发表在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期刊,申请国家专利14项,获授权6项 翟晓凡副研究员,30岁,主要从事海洋污损与徵生物腐蚀防护硏究,主持 了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4项,发表研究论文20余 篇,论文发表在 Corrosion science,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等囯际知名SCI收录期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授权6项。 2.实验室研究骨干筒介 (依次简要介绍实验室主任、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的情况,在实验室发挥的作用 以及在国家科技计划担任咨询专家的情况。) 张盾;黄彦良;段继周;侯保荣;陈卓元;李言涛;李伟华;张杰;王鹏;王秀通;王毅;刘 娜珍 侯保荣 身份类型 学术带头人 性别 年龄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得最后学位 所在院校 东京工业大学 任职时间 依托单位职务 研究员/院士 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 994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学习及工作经历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海洋腐蚀防护技术
发表 Corrosion Science, Electrochimica Acta 等材料腐蚀专业领域国际知名 SCI 收 录期刊上。 徐玮辰 副研究员,32 岁,主要研究领域为金属材料的局部腐蚀,主持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任务以及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等,发表 SCI 收录研究论文近 20 篇,论文发表在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等国际著名收录期刊。 吴佳佳 副研究员,33 岁,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腐蚀机理研究,主持了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项目 6 项,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 论文发表在 Corrosion Science,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Electrochimica Acta 等腐蚀与电化学国际知名期刊上。 蒋全通 副研究员,34 岁,主要从事典型海洋服役环境轻合金耐腐蚀性能调 控研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11 项,发 表研究 SCI 论文 20 余篇,论文发表在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等期刊,申请国家专利 14 项,获授权 6 项。 翟晓凡 副研究员,30 岁,主要从事海洋污损与微生物腐蚀防护研究,主持 了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4 项,发表研究论文 20 余 篇,论文发表在 Corrosion Science,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等国际知名 SCI 收录期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6 项,获授权 6 项。 2.实验室研究骨干简介 (依次简要介绍实验室主任、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的情况,在实验室发挥的作用 以及在国家科技计划担任咨询专家的情况。) 张盾;黄彦良;段继周;侯保荣;陈卓元;李言涛;李伟华;张 杰;王 鹏;王秀通;王毅;刘 娜珍 姓名 侯保荣 身份类型 学术带头人 性别 男 年龄 77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得最后学位 所在院校 东京工业大学 任职时间 无 依托单位职务 研究员/院士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67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 1994 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3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 年-1998 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海洋腐蚀防护技术
侯保荣院士是我国海洋腐蚀环境研究和海洋腐蚀与防护的学科带头 人之一,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近50年来一直从事 海洋腐蚀防护技术的研究,主持了我国近海腐蚀环境调査与研究,明确 提出了“海洋腐蚀环境”的概念,建立了海洋腐蚀环境的理论体系;发现 了海洋浪花飞溅区腐蚀规律,研发了模拟海洋腐蚀环境装置系统和不同 海洋环境下材料腐蚀的控制和监、检测技术;发明了“复层矿脂包覆防腐 蚀技术”、“氧化聚合型包覆防腐蚀技术”、“钢筋混凝土防腐修复与涂层保 护技术”等新型防腐蚀技术,并在海洋港口、码头、桥梁、管线、核电等 重大工程设施上获得广泛示范和大量应用。数次组织、起草院士建议 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及科技部和山东省等领导的批示。多年来,主持承 担的科技部、工信部、国家海洋局、基金委、科学院、工程院和地方 代表性工作企业及国际合作等项目达百余项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并获得“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滚动支持。主持承担 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2017年 项目发布了调查项目的总报告一《中国腐蚀成本 The Cost of Corrosion in China》专著,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全行业年度腐蚀总成本约占国内生产总 值(GDP)的3.34%,超过2.1万亿人民币。该调查结果引起了国家有关 政府部门及企业的重视,并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必将推动我国 在重大基础设施腐蚀防护安全技术领域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迄今 已发表论文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了《中国腐蚀成本》、 《海洋腐蚀环境理论及其应用》、《海洋钢结枃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 等专著9部,主编《腐蚀研究与防护技术》、《 Marine Corrosion and control》 等6本论文集,主持起草4项国家标准均已颁布实施,填补了国内空白。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山东省科 学技术最高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中国科学 院科技进步奖、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工程成就奖、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 个人荣誉成果奖等十余项奖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钢铁设施在海洋环 境中的腐蚀及其防腐蚀技术》是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领域的唯一国家级 奖项。2019年度,荣获全球最大的腐蚀国际组织—NACE(美国腐蚀 工程师协会)颁发的科技成就奖。 现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 学术兼职 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战略联 盟理事长、全国防腐蚀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全球腐蚀成本与防腐蚀策略调查大型公益项目中国委员会主席等职 学术期刊兼职 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编委会顾问、《腐蚀与防护》编委会顾问、 《材料保护》编委会高级顾问等职 姓名 张盾 身份类型 实验室主任 性别 女 年龄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得最后学位 所在院校 东京工业大学 任职时间 2013年5月 依托单位职务 研究员 1987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金属材料专业学士学位 1993年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金属材料硕士学位; 学习及工作经历 2003年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物质电化学博士学位; 2003年4月-2006年8月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6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 事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 研究方向 海洋微生物腐蚀与防护技术
代表性工作 侯保荣院士是我国海洋腐蚀环境研究和海洋腐蚀与防护的学科带头 人之一,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近 50 年来一直从事 海洋腐蚀防护技术的研究,主持了我国近海腐蚀环境调查与研究,明确 提出了“海洋腐蚀环境”的概念,建立了海洋腐蚀环境的理论体系;发现 了海洋浪花飞溅区腐蚀规律,研发了模拟海洋腐蚀环境装置系统和不同 海洋环境下材料腐蚀的控制和监、检测技术;发明了“复层矿脂包覆防腐 蚀技术”、“氧化聚合型包覆防腐蚀技术”、“钢筋混凝土防腐修复与涂层保 护技术”等新型防腐蚀技术,并在海洋港口、码头、桥梁、管线、核电等 重大工程设施上获得广泛示范和大量应用。数次组织、起草院士建议, 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及科技部和山东省等领导的批示。多年来,主持承 担的科技部、工信部、国家海洋局、基金委、科学院、工程院和地方、 企业及国际合作等项目达百余项。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并获得“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滚动支持。主持承担 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我国腐蚀状况及控制战略研究”, 2017 年 项目发布了调查项目的总报告—《中国腐蚀成本 The Cost of Corrosion in China》专著,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全行业年度腐蚀总成本约占国内生产总 值(GDP)的 3.34%,超过 2.1 万亿人民币。该调查结果引起了国家有关 政府部门及企业的重视,并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必将推动我国 在重大基础设施腐蚀防护安全技术领域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迄今 已发表论文 50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30 余项。出版了《中国腐蚀成本》、 《海洋腐蚀环境理论及其应用》、《海洋钢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 等专著 9 部,主编《腐蚀研究与防护技术》、《Marine Corrosion and Control》 等 6 本论文集,主持起草 4 项国家标准均已颁布实施,填补了国内空白。 个人荣誉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山东省科 学技术最高奖、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中国科学 院科技进步奖、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工程成就奖、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 成果奖等十余项奖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钢铁设施在海洋环 境中的腐蚀及其防腐蚀技术》是海洋腐蚀与防护技术领域的唯一国家级 奖项。2019 年度,荣获全球最大的腐蚀国际组织——NACE(美国腐蚀 工程师协会)颁发的科技成就奖。 学术兼职 现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 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海洋防腐蚀产业技术战略联 盟理事长、全国防腐蚀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委员、 全球腐蚀成本与防腐蚀策略调查大型公益项目中国委员会主席等职。 学术期刊兼职 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编委会顾问、《腐蚀与防护》编委会顾问、 《材料保护》编委会高级顾问等职。 姓名 张盾 身份类型 实验室主任 性别 女 年龄 54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得最后学位 所在院校 东京工业大学 任职时间 2013 年 5 月 依托单位职务 研究员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7 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金属材料专业学士学位; 1993 年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金属材料硕士学位; 2003 年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物质电化学博士学位; 2003 年 4 月-2006 年 8 月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6 年 8 月入选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 事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 研究方向 海洋微生物腐蚀与防护技术
从事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的研究,围绕海水的微生物腐蚀与控 制问题开展了海水中典型腐蚀微生物与腐蚀过程电化学反应作用机理的 研究,研发了一系列基于腐蚀微生物的抗体、代谢过程和遗传片段的生 物传感器,开发了具有防腐抗污性能的仿生超疏水和超滑材料、绿色光 催化杀菌剂和分子容器防污缓蚀剂。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海洋局公益 代表性工作才计划择优支持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出版专著《海洋环境腐蚀过程阴极 溶解氧还原反应》、《硫酸盐还原菌快速检测技术的设计与研究》、《仿生 材料开发及其在海洋生物污损腐蚀防护中的应用》和《层状无机功能材 料在海洋防腐防污领域的应用》4部,发表论文400余篇,申请及授杈国 家发明专利60余件 获海洋科学技术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中 个人荣誉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等十余项奖励 现为“亚太腐蚀控制联盟”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 学术兼职 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海洋腐蚀与生物污损专 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腐蚀电化学”和“水环境腐蚀与控 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腐蚀与防护》、《环境装备工程》和《腐 学术期刊兼职蚀防护之友》编委 姓名 黄彦良 身份类型 实验室副主任 性别 男 年龄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得最后学位 所在院校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任职时间 2013年5月 依托单位职务 研究员 1987年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0年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3年于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99年4月-2000年3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留学; 2006年3月-2007年3月,澳大利亚 Curtin University留学 993年7月-1995年6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后 995年7月-2000年4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20年5月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 环境敏感断裂机制及防护技术 发现硫酸盐还原菌(SRB)加速了均匀腐蚀速度和裂纹尖端的电化学 反应,促进了氢向金属内部渗透;正弦波交变载荷作用下氢渗透电流随 频率的变化有一个临界值存在,在临界频率以下,渗氢电流幅度随频率 的增加而减小,在临界频率以上则相反;弱阴极极化对海洋用钢在海水 代表性工作中腐蚀破裂有一定抑制作用,而较负的外加电位和较高的硫化氢浓度均 促进腐蚀开裂;改进了实验方法,设计制作了研究动加载条件下和大气 腐蚀过程中海洋用钢氢渗透行为的双电解池;得到了大气腐蚀过程中氢 渗透量与腐蚀失重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和腐蚀破裂敏感性之间的对应关 系,成为氢渗透电流法监测腐蚀速度和腐蚀破裂敏感性的理论依据 获英国腐蚀研究所颁发的2006年度TP.Hoar奖,为国内同行首次 个人荣誉获得此类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国际奖项。此外获海洋局海洋创 新成果二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5项, 学术兼职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 L学术期刊兼职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期刊编委
代表性工作 从事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的研究,围绕海水的微生物腐蚀与控 制问题开展了海水中典型腐蚀微生物与腐蚀过程电化学反应作用机理的 研究,研发了一系列基于腐蚀微生物的抗体、代谢过程和遗传片段的生 物传感器,开发了具有防腐抗污性能的仿生超疏水和超滑材料、绿色光 催化杀菌剂和分子容器防污缓蚀剂。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海洋局公益 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项目课题、中国科学院人 才计划择优支持项目、国家 973 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出版专著《海洋环境腐蚀过程阴极 溶解氧还原反应》、《硫酸盐还原菌快速检测技术的设计与研究》、《仿生 材料开发及其在海洋生物污损腐蚀防护中的应用》和《层状无机功能材 料在海洋防腐防污领域的应用》4 部,发表论文 400 余篇,申请及授权国 家发明专利 60 余件。 个人荣誉 获海洋科学技术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中 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等十余项奖励。 学术兼职 现为“亚太腐蚀控制联盟”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 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海洋腐蚀与生物污损专 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腐蚀电化学”和“水环境腐蚀与控 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 学术期刊兼职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腐蚀与防护》、《环境装备工程》和《腐 蚀防护之友》编委。 姓名 黄彦良 身份类型 实验室副主任 性别 男 年龄 53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得最后学位 所在院校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任职时间 2013 年 5 月 依托单位职务 研究员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7 年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0 年于西安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3 年于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1999 年 4 月-2000 年 3 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留学; 2006 年 3 月-2007 年 3 月,澳大利亚 Curtin University 留学; 1993 年 7 月-1995 年 6 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后; 1995 年 7 月-2000 年 4 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0 年 5 月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 环境敏感断裂机制及防护技术 代表性工作 发现硫酸盐还原菌(SRB)加速了均匀腐蚀速度和裂纹尖端的电化学 反应,促进了氢向金属内部渗透;正弦波交变载荷作用下氢渗透电流随 频率的变化有一个临界值存在,在临界频率以下,渗氢电流幅度随频率 的增加而减小,在临界频率以上则相反;弱阴极极化对海洋用钢在海水 中腐蚀破裂有一定抑制作用,而较负的外加电位和较高的硫化氢浓度均 促进腐蚀开裂;改进了实验方法,设计制作了研究动加载条件下和大气 腐蚀过程中海洋用钢氢渗透行为的双电解池;得到了大气腐蚀过程中氢 渗透量与腐蚀失重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和腐蚀破裂敏感性之间的对应关 系,成为氢渗透电流法监测腐蚀速度和腐蚀破裂敏感性的理论依据。 个人荣誉 获英国腐蚀研究所颁发的 2006 年度 T. P. Hoar 奖,为国内同行首次 获得此类在国际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国际奖项。此外获海洋局海洋创 新成果二等奖、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励 5 项。 学术兼职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山东省暨青岛市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 学术期刊兼职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期刊编委
姓名 段继周 身份类型 实验室副主任 性别 男 年龄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得最后学位 所在院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任职时间 2013年5月 依托单位职务 研究员 1995年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200年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获硕士学位 203年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学习及工作经历 200309-2005.2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后; 其间:2003.11-2004.05东京工业大学访问学者; 2005.12—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3.05—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副 主任 研究方向 海洋微生物腐蚀与生物污损防护 主要开展海洋微生物腐蚀与生物污损的应用基础和防护技术研究工 作。从海洋钢铁锈层中发现并筛选了硫酸盐还原细菌,提岀了黴生物的 电活性腐蚀机理,建立了微生物-导体材料的电子传递测量技术,并提出 直接证据证明了SRB能够从极化石墨电极获得电子并产生电流。并进一 步发现了天然海水生物膜与导体材料之间存在电子传递过程,通过以上 研究,提岀了新的微生物腐蚀机理。开展了滨海电厂、滨海设施等领域 代表性工作大量天然和人造设施的生物污损调查研究、防污涂料防污技术和先进防 污材料技术的研究,防污涂料技术在中广核有关电厂获得示范。相关的 研究成果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十项,有 关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关注和赞誉,多次参加和参与组织国际及国 内学术会议。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 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大中型企业委托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 个人荣誉2011年获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2年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全国涂料与颜料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腐蚀与 学术兼职 污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山东省腐蚀与防护 学会理事,国际电化学委员会(ISE)委员,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 高级会员等 学术期刊兼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表面技术》杂志编委 姓名 李伟华 身份类型 学术带头人 性别 女 年龄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得最后学位 所在院校 中国海洋大学 任职时间 依托单位职务 研究员
姓名 段继周 身份类型 实验室副主任 性别 男 年龄 47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得最后学位 所在院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任职时间 2013 年 5 月 依托单位职务 研究员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95 年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2000 年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获硕士学位; 2003 年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2003.09--2005.12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后; 其间:2003.11--2004.05 东京工业大学访问学者; 2005.12—至今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3.05—至今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副 主任。 研究方向 海洋微生物腐蚀与生物污损防护 代表性工作 主要开展海洋微生物腐蚀与生物污损的应用基础和防护技术研究工 作。从海洋钢铁锈层中发现并筛选了硫酸盐还原细菌,提出了微生物的 电活性腐蚀机理,建立了微生物-导体材料的电子传递测量技术,并提出 直接证据证明了 SRB 能够从极化石墨电极获得电子并产生电流。并进一 步发现了天然海水生物膜与导体材料之间存在电子传递过程,通过以上 研究,提出了新的微生物腐蚀机理。开展了滨海电厂、滨海设施等领域 大量天然和人造设施的生物污损调查研究、防污涂料防污技术和先进防 污材料技术的研究,防污涂料技术在中广核有关电厂获得示范。相关的 研究成果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申请及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十项,有 关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关注和赞誉,多次参加和参与组织国际及国 内学术会议。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 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 A 类先导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大中型企业委托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 个人荣誉 2011 年获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2 年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学术兼职 全国涂料与颜料标准化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腐蚀与 污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山东省腐蚀与防护 学会理事,国际电化学委员会(ISE)委员,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 NACE) 高级会员等。 学术期刊兼职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表面技术》杂志编委 姓名 李伟华 身份类型 学术带头人 性别 女 年龄 48 最后学位 博士 获得最后学位 所在院校 中国海洋大学 任职时间 无 依托单位职务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