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新蒲新区2014高考语文模拟题 新舟中学刘承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 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试编号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须在答题卡上的对应处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古代还是现在,音乐与文 学始终如两支根茎相连的双生花,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西方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可 以追溯到古希腊时候的歌曲,受诗歌散文影响的作品最初出现在羽管键琴和击弦古 钢琴曲目上,有些曲目是以《圣经》和希腊神话为主题的。而有着强大影响力的歌 剧在古代就显示出音乐和诗歌的密切关系。歌剧的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悲剧, 16世纪末,意大利弗洛伦萨的艺术家认为,复调音乐的多声部织体严重阻碍 了诗歌的情感表达,提出复兴古希腊的悲剧的艺术主张。于是出现了一批取材于希 腊神话的歌剧,这类歌剧旋律呈现出单声部主调性的风格,具有朗诵性的特征。这 是音乐史上重要的一步,当然这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文学密不可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音乐的发展更加异彩纷呈,偶然音乐、概率音乐、 具体音乐、简约音乐等,各种难以归为某一流派的音乐大量涌现。现代派音乐作品 中有一首著名的《4分33秒》,作曲家约翰·凯奇让演奏者走上台,翻谱,静坐, 下台一共经历的4分33秒,由“无声的音乐”引导观众注意周围一切响动而形 成“有声的音乐”,而每人心中的音乐也不同,更呈现出一种唯心的、偶然的不确 定状态,这些音乐可以说与西方现代文学原本就是同根而生的。二战后,西方的物 质文明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精神文明的危机,这时期的西方文学作品也带有 很大程度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因此,音乐和文学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相同的背景下, 更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意识形态。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的诗集 《邪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典型代表作品,而印象派作曲家克劳迪奥·德彪西从《邪 恶之花》中所写的“飘在夜晚中的声音与香味”作出了他的《前奏曲》。西方如此, 在东方,音乐与文学则更是不可分割。公元前5世纪,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历 史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这时期思想活跃,最为著名的则是儒、墨、道三家, 而这时期的各种音乐思想也层出不穷,最为著名的就是“倡乐”和“非乐”。“倡 乐”的代表为儒家,孔、孟、荀三人都有自己“倡乐”的音乐美学思想;而“非乐” 的代表是墨、道两家,这些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音乐与文学都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文人感怀的主要方式,古琴这种乐器 在这时已经受到了格外的推崇,出现了一大批的文人音乐家,最为有名的为曹植、 嵇康、阮籍三人。“缘情度曲”是音乐对诗情的最好的解读方式,两宋时的周邦彦、 姜夔可谓之代表。这时的音乐对于他们已不仅仅是用于娱乐,而与诗歌一样成为他 们抒发感慨、寄托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下列关于“西方文学与西方音乐”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1 遵义新蒲新区 2014 高考语文模拟题一 新舟中学 刘承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为 150 分,考试 时间为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试编号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须在答题卡上的对应处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古代还是现在,音乐与文 学始终如两支根茎相连的双生花,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西方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可 以追溯到古希腊时候的歌曲,受诗歌散文影响的作品最初出现在羽管键琴和击弦古 钢琴曲目上,有些曲目是以《圣经》和希腊神话为主题的。而有着强大影响力的歌 剧在古代就显示出音乐和诗歌的密切关系。歌剧的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悲剧, 16 世纪末,意大利弗洛伦萨的艺术家认为,复调音乐的多声部织体严重阻碍 了诗歌的情感表达,提出复兴古希腊的悲剧的艺术主张。于是出现了一批取材于希 腊神话的歌剧,这类歌剧旋律呈现出单声部主调性的风格,具有朗诵性的特征。这 是音乐史上重要的一步,当然这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文学密不可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音乐的发展更加异彩纷呈,偶然音乐、概率音乐、 具体音乐、简约音乐等,各种难以归为某一流派的音乐大量涌现。现代派音乐作品 中有一首著名的《4 分 33 秒》,作曲家约翰·凯奇让演奏者走上台,翻谱,静坐, 下台一共经历的 4 分 33 秒,由“无声的音乐”引导观众注意周围一切响动而形 成“有声的音乐”,而每人心中的音乐也不同,更呈现出一种唯心的、偶然的不确 定状态,这些音乐可以说与西方现代文学原本就是同根而生的。二战后,西方的物 质文明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则是精神文明的危机,这时期的西方文学作品也带有 很大程度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因此,音乐和文学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相同的背景下, 更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意识形态。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的诗集 《邪恶之花》是象征主义的典型代表作品,而印象派作曲家克劳迪奥·德彪西从《邪 恶之花》中所写的“飘在夜晚中的声音与香味”作出了他的《前奏曲》。西方如此, 在东方,音乐与文学则更是不可分割。公元前 5 世纪,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历 史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这时期思想活跃,最为著名的则是儒、墨、道三家, 而这时期的各种音乐思想也层出不穷,最为著名的就是“倡乐”和“非乐”。“倡 乐”的代表为儒家,孔、孟、荀三人都有自己“倡乐”的音乐美学思想;而“非乐” 的代表是墨、道两家,这些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音乐与文学都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文人感怀的主要方式,古琴这种乐器 在这时已经受到了格外的推崇,出现了一大批的文人音乐家,最为有名的为曹植、 嵇康、阮籍三人。“缘情度曲”是音乐对诗情的最好的解读方式,两宋时的周邦彦、 姜夔可谓之代表。这时的音乐对于他们已不仅仅是用于娱乐,而与诗歌一样成为他 们抒发感慨、寄托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1.下列关于“西方文学与西方音乐”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候的歌曲,而歌剧在古代就显示出 对音乐和诗歌的强大影响。 B.歌剧的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悲剧,这类歌剧旋律呈现出单声部主调性的风格, 具有朗诵性的特征。 C.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音乐的发展更加异彩纷呈,各种音乐大量涌现,都 难以归为某一流派 D.现代派中有一首著名的音乐作品《4分33秒》,这类有声的音乐可以说与西方 现代文学原本就是同根而生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元前5世纪,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而这 时期的各种音乐思想也层出不穷。 B.“倡乐”的代表为儒家,“非乐”的代表是墨、道两家,“倡乐”和“非乐” 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音乐思想,二者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的文人音乐家,其中曹植、嵇康、阮籍三人最 有名,“缘情度曲”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文人感怀的主要方式。 D.两宋时期的音乐对于文人已不仅仅是用于娱乐,而与诗歌一样成为他们抒发感 慨,寄托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6世纪末,在弗洛伦萨艺术家的艺术主张下,出现了一批取材于希腊神话的歌 剧,音乐的这一重要发展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 B.二战后的西方文学作品带有很大程度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因此,西方某些现代 派音乐作品也呈现出一种唯心的、偶然的不确定状态 C.《前奏曲》的创作印证了,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音乐和文学呈现出一种水乳交 融、不可分割的意识形态。 D.音乐与文学都是人们抒发感慨的艺术方式,二者就如同两支同根而生的双生花, 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名。乐虚 心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无何,夏连疫卒,乐以时恤诸 其家。于是士大夫益贤乐。乐恒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碌 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于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资小泰。 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颀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戚容。乐 推食食之,则以手掏啖,顷刻己尽。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遂命主人割豚胁, 堆以蒸饼。又尽数人之餐,始果腹而谢曰:“三年,未尝如此饫饱。”乐曰:“君 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婴天谴;不可说。”问其里居,曰:“陆无屋, 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 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 乐异之,遂与偕行。途中曳与同餐。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益奇之。次日 渡江,风涛暴作,估舟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登客 舟,又破浪去;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夹货出, 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乐谢曰:“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
2 A.西方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候的歌曲,而歌剧在古代就显示出 对音乐和诗歌的强大影响。 B.歌剧的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悲剧,这类歌剧旋律呈现出单声部主调性的风格, 具有朗诵性的特征。 C.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音乐的发展更加异彩纷呈,各种音乐大量涌现,都 难以归为某一流派。 D.现代派中有一首著名的音乐作品《4 分 33 秒》,这类有声的音乐可以说与西方 现代文学原本就是同根而生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公元前 5 世纪,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而这 时期的各种音乐思想也层出不穷。 B.“倡乐”的代表为儒家,“非乐”的代表是墨、道两家,“倡乐”和“非乐” 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音乐思想,二者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的文人音乐家,其中曹植、嵇康、阮籍三人最 有名,“缘情度曲”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文人感怀的主要方式。 D.两宋时期的音乐对于文人已不仅仅是用于娱乐,而与诗歌一样成为他们抒发感 慨,寄托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6 世纪末,在弗洛伦萨艺术家的艺术主张下,出现了一批取材于希腊神话的歌 剧,音乐的这一重要发展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 B.二战后的西方文学作品带有很大程度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因此,西方某些现代 派音乐作品也呈现出一种唯心的、偶然的不确定状态。 C.《前奏曲》的创作印证了,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音乐和文学呈现出一种水乳交 融、不可分割的意识形态。 D.音乐与文学都是人们抒发感慨的艺术方式,二者就如同两支同根而生的双生花, 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乐云鹤、夏平子,二人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夏少慧,十岁知名。乐虚 心事之,夏亦相规不倦,乐文思日进,由是名并著。无何,夏连疫卒,乐以时恤诸 其家。于是士大夫益贤.乐。乐恒产无多,家计日蹙,乃叹曰:“文如平子,尚碌碌 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于是去读而贾。操业半年,家资小泰。 一日,客金陵,休于旅舍,见一人颀然而长,筋骨隆起,色黯淡,有戚容。乐 推食食之,则以手掏啖,顷刻已尽。乐又益.以兼人之馔,食复尽。遂命主人割豚胁, 堆以蒸饼。又尽数人之餐,始果腹而谢曰:“三年,未尝如此饫饱。”乐曰:“君 固壮士,何飘泊若此?”曰:“罪婴.天谴;不可说。”问其里居,曰:“陆无屋, 水无舟,朝村而暮郭耳。” 乐整装欲行,其人相从,乐辞之。告曰:“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 乐异之,遂与偕行。途中曳与同餐。辞曰:“我终岁仅数餐耳。”益奇之。次日, 渡江,风涛暴作,估舟尽覆,乐与其人悉没江中。俄风定,其人负乐踏波出,登客 舟,又破浪去;少时,挽一船至,扶乐入,嘱乐卧守,复跃入江,以两臂夹货出, 掷舟中;又入之,数入数出,列货满舟。乐谢曰:“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
检视货财,并无亡失。益喜,惊为神人。放舟欲行,其人告退,乐苦留之,遂与共 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欲雨,闻 雷声。少时,乐倦甚,伏塌假寐。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塌上,开目,则在云气 中,周身如絮。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仰视星斗,在眉目间,遂疑是 梦。细视星嵌天上,如莲实之在蓬也。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星摇动,似可 摘而下者。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见城郭如豆。俄见二龙夭矫,驾缦车来,车上 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有数十人,以器掬水,遍洒云间。忽见乐,共怪之。 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因取一器,授乐令洒。时苦旱,乐接 器排云,遥望故乡,尽情倾注。未几,谓乐曰:“我本雷曹,前误行雨,罚谪三载 今天限已满,请从此别。”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使握端缒下,飑飑然瞬息及 地。视之,则堕立村外,绳渐收入云中,不可见矣。时久旱,十里外,雨仅盈指, 独乐里沟浍皆满 (节选自《聊斋志异·雷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是士大夫益贤乐 贤:贤能B.乐又益以兼人之馔益:增加 C.罪婴天谴,不可说也婴:遭受D.乐审所与壮士在焉与:跟随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雷曹“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3分) ①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 ②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 ③数入数出,列货满舟 ④因取一器,授乐令洒 ⑤乐与归,寝处共之 ⑥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云鹤谦虚好学,再加上好友的帮助,他文思才华大有长进;后来夏平子染病死 去,于是他便照顾接济已故好友的家人。 B.乐云鹤客居金陵时初遇雷曹,他让困顿不堪的雷曹饱餐一顿;雷曹心怀感激,就 把自己因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 C.乐云鹤与雷曹一起乘船渡江,忽遇狂风大浪,商船倾覆;雷曹将乐云鹤从水中救 出,然后多次下水,将其货物钱财全部捞出,乐云鹤认为他是神人。 D.乐云鹤在天阴欲雨伴有雷声的日子来到“云天”,亲眼目睹雷曹等人行雨的情 景,自己也参与其中;落到地面后发现,自己村庄沟渠里的水都注满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5分) (2)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游黄山白岳不果 [明]汤显祖 序: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注:①乏绝:潦倒,困穷。②黄白:即徽州境内的黄山、白岳山。明代中期, 徽州商业兴盛,商贾富甲天下
3 检视货财,并无亡失。益喜,惊为神人。放舟欲行,其人告退,乐苦留之,遂与共 济。 乐与归,寝处共之。每十数日始一食,食则啖嚼无算。一日,适昼晦欲雨,闻 雷声。少时,乐倦甚,伏塌假寐。既醒,觉身摇摇然,不似塌上,开目,则在云气 中,周身如絮。惊而起,晕如舟上,踏之,软无地。仰视星斗,在眉目间,遂疑是 梦。细视星嵌天上,如莲实之在蓬也。以手撼之,大者坚不可动,小星摇动,似可 摘而下者。拨云下视,则银河苍茫,见城郭如豆。俄见二龙夭矫,驾缦车来,车上 有器,围皆数丈,贮水满之。有数十人,以器掬水,遍洒云间。忽见乐,共怪之。 乐审所与.壮士在焉,语众云:“是吾友也。”因取一器,授乐令洒。时苦旱,乐接 器排云,遥望故乡,尽情倾注。未几,谓乐曰:“我本雷曹,前误行雨,罚谪三载。 今天限已满,请从此别。”乃以驾车之绳万尺掷前,使握端缒下, 飗飗然瞬息及 地。视之,则堕立村外,绳渐收入云中,不可见矣。时久旱,十里外,雨仅盈指, 独乐里沟浍皆满。 (节选自《聊斋志异•雷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于是士大夫益贤.乐 贤:贤能 B.乐又益.以兼人之馔 益:增加 C.罪婴.天谴,不可说也 婴:遭受 D.乐审所与.壮士在焉 与:跟随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雷曹“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3 分) ①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饫饱 ②君有大难,吾不忍忘一饭之德 ③数入数出,列货满舟 ④因取一器,授乐令洒 ⑤乐与归,寝处共之 ⑥十里外,雨仅盈指,独乐里沟浍皆满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乐云鹤谦虚好学,再加上好友的帮助,他文思才华大有长进;后来夏平子染病死 去,于是他便照顾接济已故好友的家人。 B.乐云鹤客居金陵时初遇雷曹,他让困顿不堪的雷曹饱餐一顿;雷曹心怀感激,就 把自己因罪遭贬而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原因告诉了乐云鹤。 C.乐云鹤与雷曹一起乘船渡江,忽遇狂风大浪,商船倾覆;雷曹将乐云鹤从水中救 出,然后多次下水,将其货物钱财全部捞出,乐云鹤认为他是神人。 D.乐云鹤在天阴欲雨伴有雷声的日子来到“云天”,亲眼目睹雷曹等人行雨的情 景,自己也参与其中;落到地面后发现,自己村庄沟渠里的水都注满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殁,而况于我?不如早自图也。(5 分) (2)君生我亦良足矣,敢望珠还哉?(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游黄山白岳不果 [明]汤显祖 序:吴序怜予乏绝①,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②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注:①乏绝:潦倒,困穷。②黄白:即徽州境内的黄山、白岳山。明代中期, 徽州商业兴盛,商贾富甲天下
8.《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志”,就是思想、抱负、志向。这首诗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志”?请作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两种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 ?”(《论语》)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 之 苏轼《赤壁赋》) L间波浪兼天涌 从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善亦有道 刘源 光绪某年,黄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陕西关中东南有一长丰镇来了几 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长丰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吝啬异常,真是铁公鸡 毛不拔,大伙儿私下里称长丰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们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 北的达好仁家忽然传出消息:达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长丰镇!要知道,在众多 铁公鸡中,达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达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长 丰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达老爷子吝啬持家,达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 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 半糠麸,莱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 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达家放出话来:“领粥时,必须说‘达老爷真慷慨, 达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达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 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 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达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 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 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 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里 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 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那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 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 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达老 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达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达老爷子 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汪汪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 虽能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 让长丰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4 8.《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志”,就是思想、抱负、志向。这首诗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志”?请作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两种作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子曰:“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 ?”(《论语》) (2)盖将自其变 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 者而观 之, 。(苏轼《赤壁赋》) (3)江间波浪兼天涌, 。丛菊两开他日泪,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善亦有道 刘 源 光绪某年,黄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陕西关中东南有一长丰镇来了几 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长丰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吝啬异常,真是铁公鸡一 毛不拔,大伙儿私下里称长丰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们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 北的达好仁家忽然传出消息:达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长丰镇!要知道,在众多 铁公鸡中,达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达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长 丰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达老爷子吝啬持家,达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 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 一半糠麸,莱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 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达家放出话来:“领粥时,必须说‘达老爷真慷慨, 达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达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 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 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达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 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 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 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里 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 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那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 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 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达老 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达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达老爷子 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汪汪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 虽能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 让长丰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达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 的富户们则耻笑达老爷子做了件蠢事。达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 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达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达家哪有那么多活 给人干?于是达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向达老爷子讨说 法,达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 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 可就难了。”达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 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长丰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长丰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达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 可闻,人们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一年达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 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 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 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 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欺,所以我恨透了讨饭。”达老爷子沉痛地说, “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 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长丰镇增 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达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达家孩子不 孝,但达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 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4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达老爷子将开粥棚。但是达老爷子规定,饥民 领粥时必须先干活再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饥民和家人的不满 B.达老爷子施舍遭骂,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 为干活,并遣走佣工。 C.水灾过后,达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达家为老爷子的丧事办得非常寒酸,让镇子上的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反倒让达 家在几十年后子孙兴盛 E.这篇小说的内容涉及“勤俭持家”“行善亦有道”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警示 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令人沉思良久,受益颇多 (2)请概括小说中达老爷子这一形象的特点。(6分) (3)小说中的“小儿子”出现了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4)小说结尾处达老爷子临终的那番话启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 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作为作家,喜 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 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
5 达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 的富户们则耻笑达老爷子做了件蠢事。达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 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达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达家哪有那么多活 给人干?于是达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向达老爷子讨说 法,达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 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 可就难了。”达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 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长丰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长丰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达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 可闻,人们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一年达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 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 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 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 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欺,所以我恨透了讨饭。”达老爷子沉痛地说, “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 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长丰镇增 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达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达家孩子不 孝,但达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 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1 年 4 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达老爷子将开粥棚。但是达老爷子规定,饥民 领粥时必须先干活再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饥民和家人的不满。 B.达老爷子施舍遭骂,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 为干活,并遣走佣工。 C.水灾过后,达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达家为老爷子的丧事办得非常寒酸,让镇子上的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反倒让达 家在几十年后子孙兴盛。 E.这篇小说的内容涉及“勤俭持家”“行善亦有道”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警示 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令人沉思良久,受益颇多。 (2)请概括小说中达老爷子这一形象的特点。(6 分) (3)小说中的“小儿子”出现了两次,请简要分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6 分) (4)小说结尾处达老爷子临终的那番话启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 理解。(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守望民间文化的知识分子 冯骥才很健谈,但大多谈的是守望文化,对他自己则很少提及。作为作家,喜 爱他的读者说,他的作品扎根于民间,来自于乡土;作为文化研究者,关注他的学 者说,他有着博大的文化责任感。 今天,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保护文化遗产与抢救民间艺术的事业之中,不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