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 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3,必修4 第I卷 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斯文”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 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 予何?”孔子认为,“斯文”并没有随文王的去世而断绝,而是得到了“天”的 承认。“与于斯文”更是意指要继承周朝开国之君的遗志,顺应“天”的意愿。 显然,孔子赋予了“斯文”极高的内涵??天道,而天道便蕴藏于礼乐制度之中,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得更加透彻,“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 斯文即道,而礼乐制度是“道”的载体。一旦“礼崩乐坏”,道将不存,斯文不 在,国也将不国了。可以想象,“斯文”在先秦时期的士子心中和君王谋略中占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将其视为圣人先贤为人立世、明君霸主治国安邦的最高 境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斯文”并没有夭折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中,反而随 着六经的传世,一直延续成为儒家之经典。《隋书?经籍志》写道:“夫经籍也 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 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 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 何莫由乎斯道。”典籍被视为文化遗产,“斯道”便是“斯文”,“道在于文 斯文就在其中。同时,斯文还更多地体现在“教化”之中,政以体化、教以效化、 民以风化,古代王权正是借助“教化”正风俗、治国家,这些无不彰显斯文之意 蕴 汉代以降,自大儒董仲舒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中 国文化的正统,斯文也随即成为饱学之士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武帝纪赞》 中记载道:“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六经》自然成为儒家思想之精华, 而斯文也自然成为精华之要义。从这个意义说,经典便是斯文,儒学便是斯文, 教育便是斯文。所以修身需要斯文,齐家需要斯文,治国需要斯文,平天下更需 要斯文。“斯文”之风气开始弥漫在中华大地 三国之争、南北两朝,多事之秋竟使得“斯文扫地”。直到唐宋,斯文才迎来了 次转机。在那以前,朱熹将现状描述为“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 本趋末。”在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大家的努力下,一批儒者致力于“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是皆以“斯文”为己任, 如程颐赞誉其兄程颢说:“(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 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自此,“兴斯文”成为这一代儒学 大师的理想和使命,四书五经也就成为南宋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书目 (选自邬大光《“斯文”的渊源与意蕴》)
河北省邢台市 2015-2016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 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 3,必修 4。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斯文”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 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 予何?”孔子认为,“斯文”并没有随文王的去世而断绝,而是得到了“天”的 承认。“与于斯文”更是意指要继承周朝开国之君的遗志,顺应“天”的意愿。 显然,孔子赋予了“斯文”极高的内涵??天道,而天道便蕴藏于礼乐制度之中。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得更加透彻,“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 斯文即道,而礼乐制度是“道”的载体。一旦“礼崩乐坏”,道将不存,斯文不 在,国也将不国了。可以想象,“斯文”在先秦时期的士子心中和君王谋略中占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将其视为圣人先贤为人立世、明君霸主治国安邦的最高 境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斯文”并没有夭折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中,反而随 着六经的传世,一直延续成为儒家之经典。《隋书?经籍志》写道:“夫经籍也 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 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 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 何莫由乎斯道。”典籍被视为文化遗产,“斯道”便是“斯文”,“道在于文”, 斯文就在其中。同时,斯文还更多地体现在“教化”之中,政以体化、教以效化、 民以风化,古代王权正是借助“教化”正风俗、治国家,这些无不彰显斯文之意 蕴。 汉代以降,自大儒董仲舒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便成为中 国文化的正统,斯文也随即成为饱学之士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武帝纪赞》 中记载道:“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六经》自然成为儒家思想之精华, 而斯文也自然成为精华之要义。从这个意义说,经典便是斯文,儒学便是斯文, 教育便是斯文。所以修身需要斯文,齐家需要斯文,治国需要斯文,平天下更需 要斯文。“斯文”之风气开始弥漫在中华大地。 三国之争、南北两朝,多事之秋竟使得“斯文扫地”。直到唐宋,斯文才迎来了 一次转机。在那以前,朱熹将现状描述为“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 本趋末。”在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大家的努力下,一批儒者致力于“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于是皆以“斯文”为己任, 如程颐赞誉其兄程颢说:“(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辨 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自此,“兴斯文”成为这一代儒学 大师的理想和使命,四书五经也就成为南宋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书目。 (选自邬大光《“斯文”的渊源与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论语》记载之前,中国并不存在“斯文”这一说法,经过孔子的有关论 述,“斯文”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词语。 B.孔子的言论表明天道蕴藏于礼乐制度之中,天道是“斯文”极高的内涵,而 朱熹则认为斯文就是道,礼乐制度就是其载体。 C.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斯文”既是当时士子心中的理想追求,也 是君主借以达到治国安邦最高境界的极其重要的谋略。 D.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毁灭“斯文”,“斯文”却随着六经的传世而得以 延续,到汉朝大儒董仲舒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隋书·经籍志》认为,经籍是机智神明的高妙旨意,也是圣者的才能智慧, 有着经天地、纬阴阳、正纲纪、弘道德等作用 B.隋朝延续了儒家经典,形成“斯道”即“斯文”的认识,而,“道在于文” 的意思是斯文就在其中,因此典籍被看做文化遗产。 C.由于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都需要斯文,“斯文”风气开始弥漫在中华 大地,然而到了三国和南北两朝却变得“斯文扫地 D.汉朝的董仲舒对儒家的推崇,在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正统的过程中具有里 程碑意义,斯文成为大儒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纪赞》中关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的记载,已经充分体现了斯文的广泛性, 即经典便是斯文,儒学便是斯文,教育便是斯文 B.斯文体现在“教化”之中,政以体话、教以效化、民以风化,古代王权正风 俗、治国家,一般借助“教化”这些都显示了斯文的意蕴。 C.到了唐宋时期,斯文迎来转机,经过宋代的大儒周敦颐、张载等人的阐释和 弘扬后,南宋后儒生学子都以四书五经为必读书目 D.“斯文”渊源于儒家,其意蕴的丰富与发展也跟儒家有着内在的关联,以程 颢等为代表的宋儒对“兴斯文”有着相当高度的自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商挺,字孟卿,曹州济阴人。年二十四,汴京破,北走依冠氏赵天锡,与元好问 杨奂游。东平严实聘为诸子师。实卒,子忠济嗣,辟挺为经历,出为曹州判官。 未几,复为经历,赞忠济兴学养士。 癸丑,世祖在潜邸①,受京兆分地,闻挺名,遣使征至盐州。入对称旨,字而不 名。间陪宴语,因曰:“挺来时,李壇城朐山,东平当馈米万石。东平至朐山, 率十石致一石,且车淖于雨,必后期,后期罪死。请输沂州,使壇军取食,便 世祖曰:“爱民如此,忍不卿从。”杨惟中宣抚关中,挺为郎中。兵火之余八州 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期 月,民乃安。诛一大猾,群吏咸惧。且请减关中常赋之半。明年,惟中罢,廉希 宪来代,升挺为宣抚副使。 戊午,挺还东平。宪宗亲征蜀,世祖将趋鄂、汉,军于小濮,召问军事。宪宗崩, 世祖北还,道遣张文谦与挺计事。挺曰:“军中当严符信,以防奸诈。”文谦急 追及言之。世祖大悟,速遣使至军立约。召挺北上至开平,挺与廉希宪密赞大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论语》记载之前,中国并不存在“斯文”这一说法,经过孔子的有关论 述,“斯文”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词语。 B. 孔子的言论表明天道蕴藏于礼乐制度之中,天道是“斯文”极高的内涵,而 朱熹则认为斯文就是道,礼乐制度就是其载体。 C.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斯文”既是当时士子心中的理想追求,也 是君主借以达到治国安邦最高境界的极其重要的谋略。 D. 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毁灭“斯文”,“斯文”却随着六经的传世而得以 延续,到汉朝大儒董仲舒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隋书•经籍志》认为,经籍是机智神明的高妙旨意,也是圣者的才能智慧, 有着经天地、纬阴阳、正纲纪、弘道德等作用。 B. 隋朝延续了儒家经典,形成“斯道”即“斯文”的认识,而,“道在于文” 的意思是斯文就在其中,因此典籍被看做文化遗产。 C. 由于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都需要斯文,“斯文”风气开始弥漫在中华 大地,然而到了三国和南北两朝却变得“斯文扫地”。 D. 汉朝的董仲舒对儒家的推崇,在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正统的过程中具有里 程碑意义,斯文成为大儒的精神追求和人生信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帝纪赞》中关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的记载,已经充分体现了斯文的广泛性, 即经典便是斯文,儒学便是斯文,教育便是斯文。 B. 斯文体现在“教化”之中,政以体话、教以效化、民以风化,古代王权正风 俗、治国家,一般借助“教化”这些都显示了斯文的意蕴。 C. 到了唐宋时期,斯文迎来转机,经过宋代的大儒周敦颐、张载等人的阐释和 弘扬后,南宋后儒生学子都以四书五经为必读书目。 D. “斯文”渊源于儒家,其意蕴的丰富与发展也跟儒家有着内在的关联,以程 颢等为代表的宋儒对“兴斯文”有着相当高度的自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商挺,字孟卿,曹州济阴人。年二十四,汴京破,北走依冠氏赵天锡,与元好问、 杨奂游。东平严实聘为诸子师。实卒,子忠济嗣,辟挺为经历,出为曹州判官。 未几,复为经历,赞忠济兴学养士。 癸丑,世祖在潜邸①,受京兆分地,闻挺名,遣使征至盐州。入对称旨,字而不 名。间陪宴语,因曰:“挺来时,李璮城朐山,东平当馈米万石。东平至朐山, 率十石致一石,且车淖于雨,必后期,后期罪死。请输沂州,使璮军取食,便。” 世祖曰:“爱民如此,忍不卿从。”杨惟中宣抚关中,挺为郎中。兵火之余八州 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期 月,民乃安。诛一大猾,群吏咸惧。且请减关中常赋之半。明年,惟中罢,廉希 宪来代,升挺为宣抚副使。 戊午,挺还东平。宪宗亲征蜀,世祖将趋鄂、汉,军于小濮,召问军事。宪宗崩, 世祖北还,道遣张文谦与挺计事。挺曰:“军中当严符信,以防奸诈。”文谦急 追及言之。世祖大悟,速遣使至军立约。召挺北上至开平,挺与廉希宪密赞大计
世祖即位,以廉希宪及挺宣抚陕、蜀。中统元年夏五月,至京兆。年,进参知政 事。宋将刘整以沪州降,系前降宋者数百人来归,军吏请诛以戒,挺尽奏而释之。 兴元判官费寅有罪惧诛,以借兵完城事讼挺与希宪于朝。帝召挺便殿,问曰:“卿 在关中、怀孟,两著治效,而毁言日至,岂同寅有沮卿者耶?抑位高而志怠耶?” 挺对曰:“臣在秦三年,多过,其或从权以应变者有之。若功成以归己,事败分 “挺有功如是,犹自言有罪,若此,谁复为朕戮力耶!凡十有七,因叹曰 咎于人,臣必不敢,请就戮。”挺既出,帝数挺前后大计 (选自《元史·商挺传》有删改) 【注】①潜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 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B.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 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C.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 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D.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 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古代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的 B.“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而把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是从宋代 开始的 C.“宪宗崩”中的“崩”是死的意思。也可以用作诸侯的死亡,等同于“薨” D.千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我国历法一直使用干支纪年法,如文中的“癸 丑”“戊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挺有才能,重视办学。商挺曾被东平的严实聘为诸子的老师,严实死后,辅 助继承父亲封爵的严忠济兴办学校 B.商挺深受元世祖喜爱。他被征召到盐州时,对答很合元世祖心意,世祖称他字 而不呼他的名。 C.商挺关爱百姓,打击奸猾官吏。在关中担任郎中时,他不但杀了最奸猾的官吏, 还请求朝廷将关中的赋税减一半 D.商挺头脑机敏,有预见性。在回京途中,商挺多次和元世祖讨论应对时局变化 的对策,商挺建议严格管理军中符印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祖大悟,速遣使至军立约。(5分) (2)挺既出,帝数挺前后大计,凡十有七。(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8?9题。 赠任城卢主簿 李白 海鸟知天风,窜身鲁门东。 临觞不能饮,矫翼思凌空。 钟鼓不为乐,烟霜谁与同
世祖即位,以廉希宪及挺宣抚陕、蜀。中统元年夏五月,至京兆。年,进参知政 事。宋将刘整以沪州降,系前降宋者数百人来归,军吏请诛以戒,挺尽奏而释之。 兴元判官费寅有罪惧诛,以借兵完城事讼挺与希宪于朝。帝召挺便殿,问曰:“卿 在关中、怀孟,两著治效,而毁言日至,岂同寅有沮卿者耶?抑位高而志怠耶?” 挺对曰:“臣在秦三年,多过,其或从权以应变者有之。若功成以归己,事败分 咎于人,臣必不敢,请就戮。”挺既出,帝数挺前后大计,凡十有七,因叹曰: “挺有功如是,犹自言有罪,若此,谁复为朕戮力耶!” (选自《元史•商挺传》有删改) 【注】①潜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 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B. 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 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C. 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 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D. 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 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古代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的。 B.“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而把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是从宋代 开始的。 C.“宪宗崩”中的“崩”是死的意思。也可以用作诸侯的死亡,等同于“薨”。 D.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我国历法一直使用干支纪年法,如文中的“癸 丑”“戊午”。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商挺有才能,重视办学。商挺曾被东平的严实聘为诸子的老师,严实死后,辅 助继承父亲封爵的严忠济兴办学校。 B.商挺深受元世祖喜爱。他被征召到盐州时,对答很合元世祖心意,世祖称他字 而不呼他的名。 C.商挺关爱百姓,打击奸猾官吏。在关中担任郎中时,他不但杀了最奸猾的官吏, 还请求朝廷将关中的赋税减一半。 D.商挺头脑机敏,有预见性。在回京途中,商挺多次和元世祖讨论应对时局变化 的对策,商挺建议严格管理军中符印。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世祖大悟,速遣使至军立约。(5 分) (2)挺既出,帝数挺前后大计,凡十有七。(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 8?9 题。 赠任城卢主簿 李白 海鸟知天风,窜身鲁门东。 临觞不能饮,矫翼思凌空。 钟鼓不为乐,烟霜谁与同
归飞未忍去,流泪谢鸳鸿。 【注】鸳鸿:比喻贤人或同僚。诗中比喻卢主簿 8.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形容剑阁易守难攻的句子是 (2)《登髙》中杜甫道出郁积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艰,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的句子是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抓药 高军 眼睛紧盯着医生抓药的手,张鸣鸾由在心里嘀咕逐渐变得嘴里出声了:“这样能 行?准吗?” 正在为他抓药的高介宾,系中医世家,祖祖辈辈精研岐黄,到他这一代尤其是对 温热之症有颇深的研究。一般病人经他诊治,用八服之内的中药就能治好,故在 阳都有“高八服”之称。慕名来找他治病的人整日不断溜儿,所以也就养成了 些脾气,会时常就和人较起劲来。他听到张鸣鸾的话后,将已抓好的药快速倒回 了药柜,把处方推给了徒弟:“你给他用药戥子配上吧。”然后转身去接待下 位病人去了。 高介宾总是在纸上开出药方后,习惯从中药柜里用手去把药抓出来包给病人,了 解他的人都不会产生疑问,一是习惯了他的这种做派,二是他这样抓的药都是能 在八服之内治疗好病人,所以一般是没有人会提出疑问的。 所以,徒弟也就一般不用干抓药的活儿了,甚至对能“抬手取,低头拿,半步可 观全药匣”的中药柜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拉开那些药斗,对药戥子也用得很不熟 练,他对着师傅开的药方,很生疏地用半天工夫才为张鸣鸾包好了药。 两天后,张鸣鸾再次领着病人上门了,高介宾看到病人梦寐惊惕、胸脘痞闷、眼 角赤红等症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善让病人坐在案前,髙介宾搭手诊脉,发现左带微 数,右关微弦,肝木乘脾土症状明显,再这样下去会有七情之忧六淫之侮,于是 再次开出了包含人参、半夏、枳实、茯苓、干姜、小川连等几味药的处方 徒弟在一边看得很清楚,这个处方和上次开的完全一样,就是每味药的用量也没 有一点加减,徒弟看了病人一眼,又看了师傅几眼,嘴唇轻微动了动,还是忍住 了 高介宾拿着药方,慢慢走向药柜,把药方认真铺展在前面的柜台上,回过头去对 着药柜扫视了一眼,然后眼睛眯上了。当高介宾的眼睛再睁开的时候,人们发现
归飞未忍去,流泪谢鸳鸿。 【注】鸳鸿:比喻贤人或同僚。诗中比喻卢主簿。 8.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形容剑阁易守难攻的句子是 “ ▲ , ▲ ” 。 (2)《登高》中杜甫道出郁积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艰,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的句子是 “ ▲ , ▲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抓 药 高 军 眼睛紧盯着医生抓药的手,张鸣鸾由在心里嘀咕逐渐变得嘴里出声了:“这样能 行?准吗?” 正在为他抓药的高介宾,系中医世家,祖祖辈辈精研岐黄,到他这一代尤其是对 温热之症有颇深的研究。一般病人经他诊治,用八服之内的中药就能治好,故在 阳都有“高八服”之称。慕名来找他治病的人整日不断溜儿,所以也就养成了一 些脾气,会时常就和人较起劲来。他听到张鸣鸾的话后,将已抓好的药快速倒回 了药柜,把处方推给了徒弟:“你给他用药戥子配上吧。”然后转身去接待下一 位病人去了。 高介宾总是在纸上开出药方后,习惯从中药柜里用手去把药抓出来包给病人,了 解他的人都不会产生疑问,一是习惯了他的这种做派,二是他这样抓的药都是能 在八服之内治疗好病人,所以一般是没有人会提出疑问的。 所以,徒弟也就一般不用干抓药的活儿了,甚至对能“抬手取,低头拿,半步可 观全药匣”的中药柜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拉开那些药斗,对药戥子也用得很不熟 练,他对着师傅开的药方,很生疏地用半天工夫才为张鸣鸾包好了药。 两天后,张鸣鸾再次领着病人上门了,高介宾看到病人梦寐惊惕、胸脘痞闷、眼 角赤红等症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善让病人坐在案前,高介宾搭手诊脉,发现左带微 数,右关微弦,肝木乘脾土症状明显,再这样下去会有七情之忧六淫之侮,于是 再次开出了包含人参、半夏、枳实、茯苓、干姜、小川连等几味药的处方。 徒弟在一边看得很清楚,这个处方和上次开的完全一样,就是每味药的用量也没 有一点加减,徒弟看了病人一眼,又看了师傅几眼,嘴唇轻微动了动,还是忍住 了。 高介宾拿着药方,慢慢走向药柜,把药方认真铺展在前面的柜台上,回过头去对 着药柜扫视了一眼,然后眼睛眯上了。当高介宾的眼睛再睁开的时候,人们发现
他的眼里面精光四射,好像在看无穷远处似的。只见他紧握着的两手猛然张开, 左手拉开药斗,右手迅速伸进去,将好似漫不经心抓起的药快速放到徒弟铺展好 的草纸上。如此这般一会儿,三服药已经抓好,徒弟认真包好递给了张鸣鸾。 这次,张鸣鸾之所以没有提出异议,是因为他这次来之前,很多人嘱咐他不要多 说话,并告诉他髙介宾从来就是这个样子,用手抓药比用药戥子戥得都准,尽管 放心就是了。 三天后,病人复诊,舌苔已退,病减六七,但口中味淡,时或作酸,尤其大便燥 坚症状还很严重。高介宾换方,又给抓了三味药,这次主要用了柏子仁、苁蓉 小茴、车前等。 病人上门三次,服完高介宾用手给抓的六服药后痊愈。这时候,作为病人亲属的 张鸣鸾再次上门了,他除了感到有很多疑惑外,还对高介宾徒弟第一次给包的药 产生了怀疑。高介宾一眼就看透了他的心思,没等他开口就说道:“我的徒弟给 你包的药,一点也没有问题,这个请你放心。” 徒弟在一边也赶紧声明:“我就是按照师傅开的药方包的,可不敢乱来,哪敢不 弄准哪!” 张鸣鸾脸刷的红了,他嗫嚅了一会儿,才又开口:“那、那为什么不管用呢?” “怎么不管用!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你懂不懂?”高介宾口气严厉起来 觉得医生说的有道理,张鸣鸾用力点了点头,诚恳地说:“高大夫,我吧就是觉 得很奇怪,你用手去抓药它准吗你说说?” “病人属于湿热燥化,需要温干扶阳润燥,所以见效慢一些。”髙介宾不接他的 话茬,一边走向下一位求诊者,一边解释了一句。 等候的病人说他了:“你说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啊,高大夫要是抓药抓得不准能 治好病人吗?” 另一人说道:“再说了,高大夫的绝招就是抓药。他用手抓的药见效快,徒弟用 秤称的药反而见效慢,这个事儿谁不知道啊。你第一回嫌他抓得不准,你这不是 找事儿嘛,真傻。不的话,肯定还能早好几天呢。” 张鸣鸾在众人的议论中,眨巴了一阵子眼睛,起身走到高介宾前,深深鞠了一躬: “谢谢你。” 髙介宾摆摆手:“医生就是给病人治病的,谢什么谢,走吧走吧 张鸣鸾感到高介宾那并排在一起的细长手指上,好似有一股中药的香气正在逐渐 散发弥漫开来 (摘自《2015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版)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髙介宾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祖辈辈精研岐黄,艺术可谓有家学渊源,这个插叙 部分为他在阳都为病人看病用手抓药的习惯做了补充,突出他抓药奇准的特点。 B.徒弟由于一般不用干抓药的活儿了,对那些药斗,药戥子很生疏,用了半天功 夫才配好药。这才导致药效不佳。 C.人物对话富于口语化色彩,这让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情味,为小说蒙上了一层 传奇色彩 D.后来,张鸣鸾的病被治好,他特意登门感谢高介宾,由于心理作用,张鸣鸾感 到高介宾手指上好像有中药的香气 E.在打手脉诊时,高介宾不仅能够发现病人的当前病情症状,而且能够预判病人 的病情变化情况,表现了其医术的高明
他的眼里面精光四射,好像在看无穷远处似的。只见他紧握着的两手猛然张开, 左手拉开药斗,右手迅速伸进去,将好似漫不经心抓起的药快速放到徒弟铺展好 的草纸上。如此这般一会儿,三服药已经抓好,徒弟认真包好递给了张鸣鸾。 这次,张鸣鸾之所以没有提出异议,是因为他这次来之前,很多人嘱咐他不要多 说话,并告诉他高介宾从来就是这个样子,用手抓药比用药戥子戥得都准,尽管 放心就是了。 三天后,病人复诊,舌苔已退,病减六七,但口中味淡,时或作酸,尤其大便燥 坚症状还很严重。高介宾换方,又给抓了三味药,这次主要用了柏子仁、苁蓉、 小茴、车前等。 病人上门三次,服完高介宾用手给抓的六服药后痊愈。这时候,作为病人亲属的 张鸣鸾再次上门了,他除了感到有很多疑惑外,还对高介宾徒弟第一次给包的药 产生了怀疑。高介宾一眼就看透了他的心思,没等他开口就说道:“我的徒弟给 你包的药,一点也没有问题,这个请你放心。” 徒弟在一边也赶紧声明:“我就是按照师傅开的药方包的,可不敢乱来,哪敢不 弄准哪!” 张鸣鸾脸刷的红了,他嗫嚅了一会儿,才又开口:“那、那为什么不管用呢?” “怎么不管用!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你懂不懂?”高介宾口气严厉起来。 觉得医生说的有道理,张鸣鸾用力点了点头,诚恳地说:“高大夫,我吧就是觉 得很奇怪,你用手去抓药它准吗你说说?” “病人属于湿热燥化,需要温干扶阳润燥,所以见效慢一些。”高介宾不接他的 话茬,一边走向下一位求诊者,一边解释了一句。 等候的病人说他了:“你说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啊,高大夫要是抓药抓得不准能 治好病人吗?” 另一人说道:“再说了,高大夫的绝招就是抓药。他用手抓的药见效快,徒弟用 秤称的药反而见效慢,这个事儿谁不知道啊。你第一回嫌他抓得不准,你这不是 找事儿嘛,真傻。不的话,肯定还能早好几天呢。” 张鸣鸾在众人的议论中,眨巴了一阵子眼睛,起身走到高介宾前,深深鞠了一躬: “谢谢你。” 高介宾摆摆手:“医生就是给病人治病的,谢什么谢,走吧走吧……” 张鸣鸾感到高介宾那并排在一起的细长手指上,好似有一股中药的香气正在逐渐 散发弥漫开来。 (摘自《2015 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6 年 1 月版)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高介宾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祖辈辈精研岐黄,艺术可谓有家学渊源,这个插叙 部分为他在阳都为病人看病用手抓药的习惯做了补充,突出他抓药奇准的特点。 B.徒弟由于一般不用干抓药的活儿了,对那些药斗,药戥子很生疏,用了半天功 夫才配好药。这才导致药效不佳。 C.人物对话富于口语化色彩,这让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情味,为小说蒙上了一层 传奇色彩。 D.后来,张鸣鸾的病被治好,他特意登门感谢高介宾,由于心理作用,张鸣鸾感 到高介宾手指上好像有中药的香气。 E.在打手脉诊时,高介宾不仅能够发现病人的当前病情症状,而且能够预判病人 的病情变化情况,表现了其医术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