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一《黄帝内经》导读 去做人和生, [黄帝内经) 2010.3.31
2010.3.31 2010.3.31 2010.3.31 2010.3.31 2010.3.31 2010.3.31 2010.3.31 2010.3.31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 ——《黄帝内经》导读
《黄帝内经》导读 《黄帝内经》的篇章结构 《黄帝内经》的思想来源 《黄帝内经》主要精神 《黄帝内经》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作用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诀窍 上古天真论解读
《黄帝内经》导读 ● 《黄帝内经》的篇章结构 ● 《黄帝内经》的思想来源 ● 《黄帝内经》主要精神 ● 《黄帝内经》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作用 ●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诀窍 ● 上古天真论解读 上古天真论解读 上古天真论解读 上古天真论解读
《黄帝内经》的篇章结构
《黄帝内经》的篇章结构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 醪醴论篇第十四 醪醴论篇第十四 醪醴论篇第十四 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篇第十八 平人气象篇第十八 平人气象篇第十八 平人气象篇第十八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阴阳别论篇第七 阴阳别论篇第七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生成篇第十 五脏生成篇第十 黄帝内经
素问灵枢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 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 ,唐 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 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 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 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年), 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北宋 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 行校勘,定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史载北宋有高丽献 《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 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史崧半其家藏《灵枢》 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至此,《灵枢》传本 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素问 灵枢 素问 灵枢 素问 灵枢 素问 灵枢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 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 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 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 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 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 ,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 ,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 ,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 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 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 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 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 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 全元起注本,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 全元起注本,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 全元起注本,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 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 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 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 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年), 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 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 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 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北宋 ,将已亡佚的第七卷。北宋 ,将已亡佚的第七卷。北宋 ,将已亡佚的第七卷。北宋 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 年间,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 年间,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 年间,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 行校勘,定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史载北宋有高丽献 。史载北宋有高丽献 。史载北宋有高丽献 。史载北宋有高丽献 《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南宋初期, 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南宋初期, 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南宋初期, 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 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 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 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 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史崧半其家藏 ,史崧半其家藏 ,史崧半其家藏 ,史崧半其家藏《灵枢》 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至此, 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至此, 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至此, 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至此,《灵枢》传本 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黄帝内经》的思想来源 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阴阳不偏不倚。 如果偏阴偏阳,就是病态,另外《周易》“防患于未 然预防观,“天人合一”整体观也能从其中概括,他 们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阴阳和合思想最完美的 继承者。 《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为指导,顺应自然的 原则,重视养神养气。它是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 延续和发展。 《道德经》:顺应天道,无为不争,见素抱朴 致虚守静。 《黄帝内经》:顺四时阴阳,节制嗜欲,情绪养 补
《黄帝内经》的思想来源 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强调阴阳不偏不倚。 ,强调阴阳不偏不倚。 ,强调阴阳不偏不倚。 ,强调阴阳不偏不倚。 如果偏阴偏阳,就是病态,另外 如果偏阴偏阳,就是病态,另外 如果偏阴偏阳,就是病态,另外 如果偏阴偏阳,就是病态,另外《周易》“防患于未 然”预防观,“天人合一”整体观也能从其中概括,他 整体观也能从其中概括,他 整体观也能从其中概括,他 整体观也能从其中概括,他 们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阴阳和合思想最完美的 们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阴阳和合思想最完美的 们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阴阳和合思想最完美的 们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阴阳和合思想最完美的 继承者。 《黄帝内经》以“天人相应”为指导,顺应自然的 为指导,顺应自然的 为指导,顺应自然的 为指导,顺应自然的 原则,重视养神养气。它是老子 原则,重视养神养气。它是老子 原则,重视养神养气。它是老子 原则,重视养神养气。它是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 延续和发展。 《道德经》:顺应天道,无为不争,见素抱朴, :顺应天道,无为不争,见素抱朴, :顺应天道,无为不争,见素抱朴, :顺应天道,无为不争,见素抱朴, 致虚守静。 《黄帝内经》:顺四时阴阳,节制嗜欲,情绪养 :顺四时阴阳,节制嗜欲,情绪养 :顺四时阴阳,节制嗜欲,情绪养 :顺四时阴阳,节制嗜欲,情绪养 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