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关于人生道路三阶段的学说与他所谓的辩证法密切相关。他称黑格尔的辩证法为客观的 和量的,而他的辩证法是主观的和质的,只存在于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的主观体验之中。这种体 验不能对象化(客观化)、不能计量,无法用语言表达,不能作逻辑论证。黑格尔的“量的辩证法 可以作为科学认识的工具,而他的“质的辩证法”则只是与上帝保持关系的手段 第四节尼采的权力意志 、尼采的生平活动及其思想的基本倾向 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1890)是对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当代转型发生过重大 影响的德国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早年在一所贵族子弟学校上学热衷于希腊文化 对诗和音乐感兴趣,后来进波恩和莱比锡大学学习语言和神学。1869-1879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 古典语言学教授。由于厌倦教授生涯和疾病缠绕,1880年辞去教职,并到许多地方求医。1889年 他完全疯狂,被送到疯人院。后来到魏玛休养,直至逝世 尼采的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快乐的知识》(1882) 《札拉图士特拉如此说》(183-1891,亦译《苏鲁支语录》)、《超越善恶》(1886)、《道德的谱系》 (1887)、《偶像的黄昏》(1888)、《看哪这人》(1888),以及未完成的、死后由他妹妹整理出版的 《权力意志: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尼采的著作往往缺乏系统的、合乎逻辑的论证,而是通过散 文诗式的抒发、格言警句式的隐喻来表达作者的种种思绪,其中不少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尼采是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直接继承者。他与叔本华一样用非理性的意志来解释世界和人生及 激烈抨击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但他认为作为人和世界的本质的意志存在于现象世界 之中,人的意志就存在于人的具体的活动之中。他以权力意志取代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由此建立了 意志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能动性和诉诸行动的“实践哲学”。他虽也认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 但主张直面和战胜痛苦,在奋斗中寻求人生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肯定生命的积极的悲观主义。 尼采哲学形成于19世纪70-80年代,当时主要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开始暴 露,过去被奉为神圣的理性的秩序和道德观念已弊端百出,越来越与现实发生尖锐冲突。对以往一 切重新评价,给未来发展指出新道路,已是时代的需要。他明确指出19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人们 精神生活的堕落和虚无主义,它使人丧失了对自己的生命力的信念,使人被禁锢于异己的力量之中 使人麻木、软弱,而这一切都是理性主义等传统形而上学的过错。 重估一切价值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的著名口号,其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 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这也就是对由理性 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尼采认为它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 命和本能。在它的影响下,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 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 尼采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生命和本能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他从酒神狄俄尼索斯 ( Dionysus)的形象中找到了这面镜子。他认为代表真实、破坏、疯狂和本能的狄俄尼索斯精神比 代表幻想、追求、理性和道德的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 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 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感受最强烈的世界,是个人 的生命和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这是一个超越理性的世界,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 应是狄俄尼索斯哲学 认识和真理 正是从狄俄尼索斯精神出发,尼采认为哲学不应当译认识论为中心,而应以人的生活和行为为 中心,使哲学成为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他认为世界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只有从人出 发才能认识世界。人们的任何概念、判断和表象都是出于人们的需要、激情、本能、倾向,是非理 性的主体加工改造的结果。认识不可能是纯粹的,总是与人的某种利益和需要相关。理性派的认识
克尔凯郭尔关于人生道路三阶段的学说与他所谓的辩证法密切相关。他称黑格尔的辩证法为客观的 和量的,而他的辩证法是主观的和质的,只存在于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的主观体验之中。这种体 验不能对象化(客观化)、不能计量,无法用语言表达,不能作逻辑论证。黑格尔的“量的辩证法” 可以作为科学认识的工具,而他的“质的辩证法”则只是与上帝保持关系的手段 第四节 尼采的权力意志 一、 尼采的生平活动及其思想的基本倾向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890)是对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当代转型发生过重大 影响的德国哲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早年在一所贵族子弟学校上学热衷于希腊文化, 对诗和音乐感兴趣,后来进波恩和莱比锡大学学习语言和神学。1869-1879 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 古典语言学教授。由于厌倦教授生涯和疾病缠绕,1880 年辞去教职,并到许多地方求医。1889 年 他完全疯狂,被送到疯人院。后来到魏玛休养,直至逝世。 尼采的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快乐的知识》(1882)、 《札拉图士特拉如此说》(1883-1891,亦译《苏鲁支语录》)、《超越善恶》(1886)、《道德的谱系》 (1887)、《偶像的黄昏》(1888)、《看哪这人》(1888),以及未完成的、死后由他妹妹整理出版的 《权力意志: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尼采的著作往往缺乏系统的、合乎逻辑的论证,而是通过散 文诗式的抒发、格言警句式的隐喻来表达作者的种种思绪,其中不少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尼采是叔本华唯意志主义的直接继承者。他与叔本华一样用非理性的意志来解释世界和人生及 激烈抨击以理性主义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但他认为作为人和世界的本质的意志存在于现象世界 之中,人的意志就存在于人的具体的活动之中。他以权力意志取代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由此建立了 意志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能动性和诉诸行动的“实践哲学”。他虽也认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 但主张直面和战胜痛苦,在奋斗中寻求人生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肯定生命的积极的悲观主义。 尼采哲学形成于 19 世纪 70-80 年代,当时主要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开始暴 露,过去被奉为神圣的理性的秩序和道德观念已弊端百出,越来越与现实发生尖锐冲突。对以往一 切重新评价,给未来发展指出新道路,已是时代的需要。他明确指出 19 世纪的时代特征就是人们 精神生活的堕落和虚无主义,它使人丧失了对自己的生命力的信念,使人被禁锢于异己的力量之中, 使人麻木、软弱,而这一切都是理性主义等传统形而上学的过错。 二、 重估一切价值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的著名口号,其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 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这也就是对由理性 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尼采认为它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 命和本能。在它的影响下,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 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 尼采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生命和本能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他从酒神狄俄尼索斯 (Dionysus)的形象中找到了这面镜子。他认为代表真实、破坏、疯狂和本能的狄俄尼索斯精神比 代表幻想、追求、理性和道德的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 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 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感受最强烈的世界,是个人 的生命和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这是一个超越理性的世界,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 应是狄俄尼索斯哲学。 三.认识和真理 正是从狄俄尼索斯精神出发,尼采认为哲学不应当译认识论为中心,而应以人的生活和行为为 中心,使哲学成为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他认为世界的问题与人的问题密切相关,只有从人出 发才能认识世界。人们的任何概念、判断和表象都是出于人们的需要、激情、本能、倾向,是非理 性的主体加工改造的结果。认识不可能是纯粹的,总是与人的某种利益和需要相关。理性派的认识
论的根本错误正在于把认识看做是无关于人的利害的。即将获得纯粹和绝对真理的过程,并把这种 抽象的、纯粹的真理当做进一步的认识以及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真理在他看来无非是主体用来满 足自己的某种目的的工具、手段,并无客观和实在意义,真理和实在被他归结为主体的只有的伪造 和虚构。他由批判理性派出发而走向了极端的主观主义。 但与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观主义的不同在于,他对作为主体的人作了非理性主义的解释。他认 为人的精神(内心)生活很大而且最重要部分是在意识以外发生的,即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发生的 因此,把意识、思维看做是主体,表示主体的各种状态的统一或者说基质,这不过是一种方便的虚 构。尼采根本否定实体。基质的概念,他认为真实存在的只能是倾向、活动、冲动、激情、过程, 只能是永无止境地在流动、变化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它们无法用任何理性、逻辑、概念的工具去 把握。 四、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尼采对欧洲理性主义传统的批判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基督教以及与基督教教义密切相关的 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尼采认为基督教所宣扬的绝对和永恒的道德观念与理性主义的绝对和永恒的 理性原则一致。包括道德观念在内的欧洲文化是基督教观念统治的产物,它们正是从基督教取得诚 实、服从命运、同情和怜悯弱者、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等观念。理性派传统的道德观念实质上就是基 督教的道德观念。它们扼杀个人所独特地拥有的生命力和原始的本能冲动,扼杀个人的个性和自由 以及人的创造性,使人消沉颓废、麻木不仁,因而应予以反对,代之以新的道德观念。 尼采在《超越善恶》中指出两种主要道德类型: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尼采所谓奴隶道德是指 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遵奉的道德。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没有奋发有为的 生活理想和自我创造的愿望,他们把获得功利当作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把怜悯、同情、仁慈、宽恕 等品性赞为美德,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当作恶人。这种奴隶道德正是基督教的道德、以之 为标准的文化必然是颓废的文化,以这种道德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个人必然是丧失了人的本真的自 我的个人,也就是被异化了个人。尼采由此认为欧洲文明的堕落、颓废正是这种道德原则支配的产 物。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发有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这些人的生命和 本能得到了充分表现,不受任何确定的、被认为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的约束,超出于奴隶道德的善恶 标准之外、他们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制定道德观念。高贵的人把一切高尚的、威 严刚毅和值得骄傲的东西,即一切能发挥个人的内在生命力和本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的 东西当作善。把一切卑劣的、柔弱平庸、循规蹈矩、没有创造新神的东西,一切乞求同情、怜悯之 类的东西当作恶。总之,主人道德是一种以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为出发点的道德原则。 五、权力意志 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者其 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 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做是生命的愿望、意志,认为哪 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 志”( Der wille zur macht)。 尼采由人的生命取决于权力意志,进而推论出生物的本质也是权力意志。生物有机体摄取营养 就是为了表现其生命力而去占有和吞噬环境。不仅具有生命的有机物的本质是权力意志,一切自然 事物和自然过程的本质也都是权力意志。人和世界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而权力意志又内在于人和 世界的存在本身之中。因此,人作为权力意志或者说作为非理性的生命力与人的现实存在不是分裂 的。人的欲望、激情、本能冲动与人的肉体存在及人的思想和行动是构成个人存在的统一整体。这 样的个人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不受其本身以外的任何力量支配。尼采认为人是不断地创造生命本身 的价值的积极主动的人,人不能满足于“已经如此”,而要代之以“我愿如此”。尼采之提出要重新估 价一切价值也正是基于对人生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一种肯定,因为重估意味着重建,而重建正意味 着人的奋发有为。人是评价者,他最先给事物以意义一一一种人类的意义,而人之给予事物以意义
论的根本错误正在于把认识看做是无关于人的利害的。即将获得纯粹和绝对真理的过程,并把这种 抽象的、纯粹的真理当做进一步的认识以及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真理在他看来无非是主体用来满 足自己的某种目的的工具、手段,并无客观和实在意义,真理和实在被他归结为主体的只有的伪造 和虚构。他由批判理性派出发而走向了极端的主观主义。 但与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观主义的不同在于,他对作为主体的人作了非理性主义的解释。他认 为人的精神(内心)生活很大而且最重要部分是在意识以外发生的,即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发生的。 因此,把意识、思维看做是主体,表示主体的各种状态的统一或者说基质,这不过是一种方便的虚 构。尼采根本否定实体。基质的概念,他认为真实存在的只能是倾向、活动、冲动、激情、过程, 只能是永无止境地在流动、变化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它们无法用任何理性、逻辑、概念的工具去 把握。 四、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尼采对欧洲理性主义传统的批判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基督教以及与基督教教义密切相关的 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尼采认为基督教所宣扬的绝对和永恒的道德观念与理性主义的绝对和永恒的 理性原则一致。包括道德观念在内的欧洲文化是基督教观念统治的产物,它们正是从基督教取得诚 实、服从命运、同情和怜悯弱者、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等观念。理性派传统的道德观念实质上就是基 督教的道德观念。它们扼杀个人所独特地拥有的生命力和原始的本能冲动,扼杀个人的个性和自由 以及人的创造性,使人消沉颓废、麻木不仁,因而应予以反对,代之以新的道德观念。 尼采在《超越善恶》中指出两种主要道德类型: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尼采所谓奴隶道德是指 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遵奉的道德。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没有奋发有为的 生活理想和自我创造的愿望,他们把获得功利当作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把怜悯、同情、仁慈、宽恕 等品性赞为美德,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当作恶人。这种奴隶道德正是基督教的道德、以之 为标准的文化必然是颓废的文化,以这种道德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个人必然是丧失了人的本真的自 我的个人,也就是被异化了个人。尼采由此认为欧洲文明的堕落、颓废正是这种道德原则支配的产 物。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发有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这些人的生命和 本能得到了充分表现,不受任何确定的、被认为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的约束,超出于奴隶道德的善恶 标准之外、他们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制定道德观念。高贵的人把一切高尚的、威 严刚毅和值得骄傲的东西,即一切能发挥个人的内在生命力和本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的 东西当作善。把一切卑劣的、柔弱平庸、循规蹈矩、没有创造新神的东西,一切乞求同情、怜悯之 类的东西当作恶。总之,主人道德是一种以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为出发点的道德原则。 五、 权力意志 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者其 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 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做是生命的愿望、意志,认为哪 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 志”(Der Wille Zur Macht)。 尼采由人的生命取决于权力意志,进而推论出生物的本质也是权力意志。生物有机体摄取营养 就是为了表现其生命力而去占有和吞噬环境。不仅具有生命的有机物的本质是权力意志,一切自然 事物和自然过程的本质也都是权力意志。人和世界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而权力意志又内在于人和 世界的存在本身之中。因此,人作为权力意志或者说作为非理性的生命力与人的现实存在不是分裂 的。人的欲望、激情、本能冲动与人的肉体存在及人的思想和行动是构成个人存在的统一整体。这 样的个人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不受其本身以外的任何力量支配。尼采认为人是不断地创造生命本身 的价值的积极主动的人,人不能满足于“已经如此”,而要代之以“我愿如此”。尼采之提出要重新估 价一切价值也正是基于对人生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一种肯定,因为重估意味着重建,而重建正意味 着人的奋发有为。人是评价者,他最先给事物以意义――一种人类的意义,而人之给予事物以意义
意味着给自己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也就给了自己以意义。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但他又强调权力意志不是一种目的论的本原,它并 不朝向某种确定的目的,它作为一种不断改善、扩张、增长的生命力、冲力并无确定的终极的方向。 它永远不是作为一种确定的存在物、实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不断的生成、变化的活动、倾向而 存在。权力意志的存在就是这种活动。倾向的展开。尼采因此不满意达尔文的进化论,因为进化论 把生命理解为自我保存,并且过分地强调了外在因素的作用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与他的永恒轮回说密切相关。他认为世界的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世界 的图景就是权力意志在其永恒轮回中三各种表现。尼采以当时科学已经确定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 的学说为依据,认为权力意志在全体上是永恒同一的,就是说其总量是确定的,但在它表现的局部 的质的方面却是流动变化的。它不会永远停留于某种状态中,除了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变化本身以 外,它没有任何永恒的的东西。权力意志永远是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永远是自己破坏,自己创 造。尼采永恒轮回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对某种绝对的、彼岸的目标的追求 肯定现实的世界和人生。因为既然宇宙的一切即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那么它们的活动必然是圆 圈式的,其中任何一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都具有同等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排除了任何超越的彼岸 的目的和存在 尼采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为己任。从他把权力意志当作 种活动、倾向、过程而不当作派生万物的精神实体、甚至也不当做现象之后的的自在之物来说,他 的权力意志论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确有所不同。然而,他又将整个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权力意志的存在 将整个世界的发展归结为权力意志的流转易形、永恒轮回,这无异于是在破坏形而上学的同时又在 构建另一种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在高度评价尼采哲学的同时又称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六、超人哲学 尼采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关于人的哲学,而超人则是人的目标和理想,因此真正的哲学应 当成为超人哲学。从一种意义上说,尼采的超人是用来取代基督教的上帝和传统理性派哲学的绝对 理性概念的。他一再宣布“上帝死了”来意指以上帝或绝对理性概念为基础的基督教和理性派哲学的 终结。19世纪是西方传统文明和价值体系濒于崩溃、虚无主义抬头的时代。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 动被压抑和扼杀,人们处于一种麻木、无目标、无标准、失去依靠和理想、从而也失去价值和意义 的状态。尼采把处于现实世界的、有血有肉的“超人”当作新的上帝,当作挽救人类免于堕落和退化 的力量。 超人是生命力(权力意志)得到充分发扬的人,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是具有超群 的智力、坚强的意志、绝对的自主性、高昂的激情的人,超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立法者,是道德和真 理的准绳,但本身不受法律、道德和真理的约束和制约。总之,超人是人的生命力即权力意志的理 想化和人格化,是与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传统所确立的人的价值相反的新的价值观念的理想化和人 格化,或者说是狄饿尼索斯精神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尼采可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他在晢学上要求打倒偶像、重新评价一切价值、最大限度地 发挥个人的生命力等观点很有积极意义。然而,尼采把个人的生命力和本能的作用夸大到无以复加 的地步,由他的这些理论出发极易得出非常极端的社会政治结论 第三章新康德主义 本章概述 新康德主义继承和发展康德的“哥白尼变更”学说,旨在超越以二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 代哲学的形而上学。他们或用生理学的新发展来证明康德的“哥白尼变更”理论:或把客体当做主要 对象,从对数学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挥康德的先验逻辑学说,致力于发现各门科学的一般的逻辑 结构或形式,强调纯粹思维对知识的形式和内容的创造:或把先验主体本身当做主要研究对象,从 对主体的研究出发来研究客体及其与主体的关系,发挥康德的先验心理学,把先验主体对于对象的
意味着给自己创造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也就给了自己以意义。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但他又强调权力意志不是一种目的论的本原,它并 不朝向某种确定的目的,它作为一种不断改善、扩张、增长的生命力、冲力并无确定的终极的方向。 它永远不是作为一种确定的存在物、实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不断的生成、变化的活动、倾向而 存在。权力意志的存在就是这种活动。倾向的展开。尼采因此不满意达尔文的进化论,因为进化论 把生命理解为自我保存,并且过分地强调了外在因素的作用。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与他的永恒轮回说密切相关。他认为世界的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世界 的图景就是权力意志在其永恒轮回中三各种表现。尼采以当时科学已经确定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 的学说为依据,认为权力意志在全体上是永恒同一的,就是说其总量是确定的,但在它表现的局部 的质的方面却是流动变化的。它不会永远停留于某种状态中,除了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变化本身以 外,它没有任何永恒的的东西。权力意志永远是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永远是自己破坏,自己创 造。尼采永恒轮回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对某种绝对的、彼岸的目标的追求, 肯定现实的世界和人生。因为既然宇宙的一切即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那么它们的活动必然是圆 圈式的,其中任何一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都具有同等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排除了任何超越的彼岸 的目的和存在。 尼采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为己任。从他把权力意志当作一 种活动、倾向、过程而不当作派生万物的精神实体、甚至也不当做现象之后的的自在之物来说,他 的权力意志论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确有所不同。然而,他又将整个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权力意志的存在, 将整个世界的发展归结为权力意志的流转易形、永恒轮回,这无异于是在破坏形而上学的同时又在 构建另一种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在高度评价尼采哲学的同时又称尼采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 六、 超人哲学 尼采认为真正的哲学应当成为关于人的哲学,而超人则是人的目标和理想,因此真正的哲学应 当成为超人哲学。从一种意义上说,尼采的超人是用来取代基督教的上帝和传统理性派哲学的绝对 理性概念的。他一再宣布“上帝死了”来意指以上帝或绝对理性概念为基础的基督教和理性派哲学的 终结。19 世纪是西方传统文明和价值体系濒于崩溃、虚无主义抬头的时代。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 动被压抑和扼杀,人们处于一种麻木、无目标、无标准、失去依靠和理想、从而也失去价值和意义 的状态。尼采把处于现实世界的、有血有肉的“超人”当作新的上帝,当作挽救人类免于堕落和退化 的力量。 超人是生命力(权力意志)得到充分发扬的人,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是具有超群 的智力、坚强的意志、绝对的自主性、高昂的激情的人,超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立法者,是道德和真 理的准绳,但本身不受法律、道德和真理的约束和制约。总之,超人是人的生命力即权力意志的理 想化和人格化,是与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传统所确立的人的价值相反的新的价值观念的理想化和人 格化,或者说是狄饿尼索斯精神的理想化和人格化。 尼采可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叛逆者,他在哲学上要求打倒偶像、重新评价一切价值、最大限度地 发挥个人的生命力等观点很有积极意义。然而,尼采把个人的生命力和本能的作用夸大到无以复加 的地步,由他的这些理论出发极易得出非常极端的社会政治结论。 第三章 新康德主义 本章概述 新康德主义继承和发展康德的“哥白尼变更”学说,旨在超越以二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 代哲学的形而上学。他们或用生理学的新发展来证明康德的“哥白尼变更”理论;或把客体当做主要 对象,从对数学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挥康德的先验逻辑学说,致力于发现各门科学的一般的逻辑 结构或形式,强调纯粹思维对知识的形式和内容的创造;或把先验主体本身当做主要研究对象,从 对主体的研究出发来研究客体及其与主体的关系,发挥康德的先验心理学,把先验主体对于对象的
评价当做统一全部哲学的基础和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标准,把对文化历史事件的评价当做哲学的主 要内容。新康德主义在哲学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20世纪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曾 度是新康德主义者,或出自新康德主义门下。本章主要介绍新康德主义的概况及其主要流派。 第一节新康德主义概况 新康德主义的基本特点 新康德主义是19世纪中期黑格尔派在德国解体后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后广泛流行的、具 有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倾向的哲学流派或思潮。其特点是企图通过复兴和重新解释康德的有关理论来 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思潮既反对把康德的自在之物融化于绝对精神之中,更反对对康德的“自 在之物”作出唯物主义解释。其根本立场是进一步发挥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康德的“哥白 尼变更”所体现的对主体的创造作用的强调 新康德主义之提出回到康德的含义是多层面的、就其深层意义而言,与其说是反对唯物主义和 辩证法,不如说是超越以二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这与现代哲学对近代 哲学的超越大体一致。 、新康德主义的产生和流传 新康德主义在德国的出现和盛行与19世纪下半期德国的特殊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848年德国 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德国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已显露出明显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哲 学上表现为理性主义的矛盾,对理性主义的怀疑和批判形成浪潮,而“回到康德那里去”则汇成了 当时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主要浪潮 促使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为一种哲学思潮的是德国哲学家李普曼( Otto iebmann)和朗格。 李普曼的《批判的论述:康德和模仿者》(1865)被认为是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他在该书 中明确提出了“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 从19世纪7年代起新康德主义进入其繁荣期,它形成了众多的支派,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马 堡学派和弗莱堡学派。以科内利乌斯和内尔逊为代表的心里学派(或哥廷根学派)、以及以黎尔和 屈尔佩为代表的实在论学派也有一定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一直以德国为中心,但其他西方国家也有流传。在法国,雷诺维叶的所谓新批判主 义就与康德主义极为相似,在奧地利和俄国,新康德主义通过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以及与他们密 切相关的一些西方哲学家的宣扬,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康德主义开始衰落。一战后新康德主义的许多代表纷纷转向了新黑 格尔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从而使新康德主义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存在 的意义。二战后,西方各国又出现了回到康德的新动向,但这已不同于原来的新康德主义 第二节早期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哲学 、朗格的生平活动 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朗格( Friedrich Albert Lange,1828-1875)是新康德主义的开创者之 新康德主义生理学派的主要代表。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科伦和杜伊斯堡担任过中学副校 长和校长,其间有几年在波恩大学任代课教师。1861年起他辞去教职,作为自由派5活动家参与 了当时德国的社会政治活动。他经常扮演工人领袖的角色,发表过一些维护工人利益的言论。他与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过不少交往,但他的改良主义立场与他们的立场有着原则的区别,因而受到了他 们的批评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工人问题》和《唯物主义史》,后者不是一般哲学史著作,而是表述朗格 哲学观点的代表作。它最早对新康德主义这种哲学思潮的基本观点作了较为明确而系统的阐述,对 以后新康德主义哲学思潮的发展在理论上起了重要作用 、论回到康德的意义 朗格认为康德是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史上最有贡献的哲学家,不仅克服了以往各种哲学的 缺陷,也为以后的哲学发展开辟了道路。康德哲学的关键部分是其关于理论理性的学说,必须到他
评价当做统一全部哲学的基础和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标准,把对文化历史事件的评价当做哲学的主 要内容。新康德主义在哲学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20 世纪很多著名的哲学家都曾一 度是新康德主义者,或出自新康德主义门下。本章主要介绍新康德主义的概况及其主要流派。 第一节 新康德主义概况 一、 新康德主义的基本特点 新康德主义是 19 世纪中期黑格尔派在德国解体后形成,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广泛流行的、具 有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倾向的哲学流派或思潮。其特点是企图通过复兴和重新解释康德的有关理论来 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思潮既反对把康德的自在之物融化于绝对精神之中,更反对对康德的“自 在之物”作出唯物主义解释。其根本立场是进一步发挥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及康德的“哥白 尼变更”所体现的对主体的创造作用的强调。 新康德主义之提出回到康德的含义是多层面的、就其深层意义而言,与其说是反对唯物主义和 辩证法,不如说是超越以二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这与现代哲学对近代 哲学的超越大体一致。 二、 新康德主义的产生和流传 新康德主义在德国的出现和盛行与 19 世纪下半期德国的特殊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848 年德国 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德国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已显露出明显的矛盾,这些矛盾在哲 学上表现为理性主义的矛盾,对理性主义的怀疑和批判形成浪潮,而“回到康德那里去”则汇成了 当时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主要浪潮。 促使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为一种哲学思潮的是德国哲学家李普曼(Otto Liebmann)和朗格。 李普曼的《批判的论述:康德和模仿者》(1865)被认为是新康德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他在该书 中明确提出了“回到康德那里去”的口号。 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新康德主义进入其繁荣期,它形成了众多的支派,其中占支配地位的是马 堡学派和弗莱堡学派。以科内利乌斯和内尔逊为代表的心里学派(或哥廷根学派 )、以及以黎尔和 屈尔佩为代表的实在论学派也有一定的影响。 新康德主义一直以德国为中心,但其他西方国家也有流传。在法国,雷诺维叶的所谓新批判主 义就与康德主义极为相似,在奥地利和俄国,新康德主义通过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以及与他们密 切相关的一些西方哲学家的宣扬,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康德主义开始衰落。一战后新康德主义的许多代表纷纷转向了新黑 格尔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从而使新康德主义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存在 的意义。二战后,西方各国又出现了回到康德的新动向,但这已不同于原来的新康德主义。 第二节 早期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哲学 一、 朗格的生平活动 弗里德里希· 阿尔伯特 ·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1828-1875)是新康德主义的开创者之 一,新康德主义生理学派的主要代表。取得博士学位后,他先后在科伦和杜伊斯堡担任过中学副校 长和校长,其间有几年在波恩大学任代课教师。1861 年起他辞去教职,作为自由派 5 活动家参与 了当时德国的社会政治活动。他经常扮演工人领袖的角色,发表过一些维护工人利益的言论。他与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过不少交往,但他的改良主义立场与他们的立场有着原则的区别,因而受到了他 们的批评。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工人问题》和《唯物主义史》,后者不是一般哲学史著作,而是表述朗格 哲学观点的代表作。它最早对新康德主义这种哲学思潮的基本观点作了较为明确而系统的阐述,对 以后新康德主义哲学思潮的发展在理论上起了重要作用。 二、 论回到康德的意义 朗格认为康德是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史上最有贡献的哲学家,不仅克服了以往各种哲学的 缺陷,也为以后的哲学发展开辟了道路。康德哲学的关键部分是其关于理论理性的学说,必须到他
的理论理性的批判中去寻找他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革的根本意义。而理论理性批判的核心则是所谓 哥白尼变更”理论:不是我们的概念去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我们的概念。这个变更的实质就是 超越近代哲学的实体(不管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本体论和主客、心物二元分立的倾向,把世 界看做是由人本身的活动而得到规定即被人化了的世界。 朗格认为,康德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超越了在主体以外设定一个自在实体的学说,特别是唯 物主义。而唯物主义有一个根本缺陷,那就是企图用物质的运动来说明意识,或者说认为主观必须 符合客观。意识必须依赖物质,他认为对此所作的说明越多,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也越多。朗格认为 唯物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缺陷,那就是缺乏理想,倾向于利己主义,在对宗教、道德、艺术、诗歌方 面的论述往往显得较为贫乏。 至于唯心主义,无论是康德以前的笛卡儿、莱布尼茨、沃尔夫,甚至亚里士多德的唯心主义, 还是康德以后的费西特、谢林、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都有一个根本的错误:把意识本身当做纯 存在或绝对原则,由此出发建立整个世界。 朗格认为当康德宣布不是人的概念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人的概念时,康德所强调的是主客 体的相互作用,其中主观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但主观并不能凭空派生出世界来,它必须受到客观的 东西的作用。康德不是倡导主观任意性,而是使人的认识不越出认识本身所能及的范围,即经验的 范围。朗格的基本理论倾向正是现代西方哲学家中相当普遍的要求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倾向。 、朗格的生理学唯心主义 朗格认为必须对康德哲学加以改造,其主要办法是把所谓生理学唯心主义与康德哲学融合在 起,用前者的“科学材料”来论证后者。生理学唯心主义的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生理学家弥勒,他 利用同质刺激引起异质感觉和异质刺激引起同质感觉的现象说明主体的感觉与外部对象的具体内 容无关,外部对象的作用只是提供刺激促使感官先天固有的东西(感觉的内容和性质)显现出来 朗格感官生理学证明了康德的观点:人的一切感觉、认识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尽管后者 也提供一种刺激),而是人本身的机体组织,首先是感觉器官的结构的产物。由于器官的组织不同 同一对象就会显得极不相同。这样,认识的客观来源、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完全被抛弃了,一切都被 归结为主体的生理构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完全是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了。朗格认为人的认识 只能在现象界,自在之物是其活动的极限,就像池底和池岸是池内的鱼儿活动的极限一样。而且在 定程度上可以用为我之物来代替自在之物,例如可以将关于冷热的概念代替物体的实际温度。这 就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归结为人的感觉概念中的事物 四.朗格的社会政治观点 朗格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进步的言论,但他的立场又与马克思主义大相径庭。 他认为利己主义和各个个人利益的协调(包括同情)是文明进步的根源,历史是个人追求自由和利 益的历史,历史的冲突归根到底源于个人的利害冲突。他把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律从生物界移入社会 他的观点正是19世纪下半期在西方流行的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他看来,解决工人贫困失业的 根本办法是按照马尔萨斯人口过剩论去节制属于,限制工人人口的增加,同时按照生存竞争律即进 行生存竞争的能力去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此外,他指望通过提倡人们之间的相互爱、同情来抑制 个人之间的争夺 第三节柯亨和马堡学派 柯亨的生平活动和马堡学派活动概况 赫尔曼·柯亨( Hermann Cohen1842-1918)是犹太血统的德国哲学家,他生于一个教师家庭, 1865年获哈勒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73年到马堡大学任教。柯亨和团聚在他周围的哲学家企图利 用和发挥康德认识论中的某些思想,建立一种以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中心的哲学。他们把认识论和方 法论问题归结为先验逻辑问题 柯亨的主要著作有《康德的经验理论》(1871)、《康德对伦理学的论证》(1877)、《康德对美学 的论证》(1889)、《纯粹认识的逻辑》(1902)、《纯粹意志的伦理学》(1904)、《纯粹感受的美学》
的理论理性的批判中去寻找他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革的根本意义。而理论理性批判的核心则是所谓 “哥白尼变更”理论:不是我们的概念去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我们的概念。这个变更的实质就是 超越近代哲学的实体(不管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本体论和主客、心物二元分立的倾向,把世 界看做是由人本身的活动而得到规定即被人化了的世界。 朗格认为,康德在哲学上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超越了在主体以外设定一个自在实体的学说,特别是唯 物主义。而唯物主义有一个根本缺陷,那就是企图用物质的运动来说明意识,或者说认为主观必须 符合客观。意识必须依赖物质,他认为对此所作的说明越多,所暴露出来的矛盾也越多。朗格认为 唯物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缺陷,那就是缺乏理想,倾向于利己主义,在对宗教、道德、艺术、诗歌方 面的论述往往显得较为贫乏。 至于唯心主义,无论是康德以前的笛卡儿、莱布尼茨、沃尔夫,甚至亚里士多德的唯心主义, 还是康德以后的费西特、谢林、黑格尔等人的唯心主义,都有一个根本的错误:把意识本身当做纯 存在或绝对原则,由此出发建立整个世界。 朗格认为当康德宣布不是人的概念适应事物、而是事物适应人的概念时,康德所强调的是主客 体的相互作用,其中主观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但主观并不能凭空派生出世界来,它必须受到客观的 东西的作用。康德不是倡导主观任意性,而是使人的认识不越出认识本身所能及的范围,即经验的 范围。朗格的基本理论倾向正是现代西方哲学家中相当普遍的要求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倾向。 三、 朗格的生理学唯心主义 朗格认为必须对康德哲学加以改造,其主要办法是把所谓生理学唯心主义与康德哲学融合在一 起,用前者的“科学材料”来论证后者。生理学唯心主义的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生理学家弥勒,他 利用同质刺激引起异质感觉和异质刺激引起同质感觉的现象说明主体的感觉与外部对象的具体内 容无关,外部对象的作用只是提供刺激促使感官先天固有的东西(感觉的内容和性质)显现出来。 朗格感官生理学证明了康德的观点:人的一切感觉、认识并不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尽管后者 也提供一种刺激),而是人本身的机体组织,首先是感觉器官的结构的产物。由于器官的组织不同, 同一对象就会显得极不相同。这样,认识的客观来源、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完全被抛弃了,一切都被 归结为主体的生理构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完全是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了。朗格认为人的认识 只能在现象界,自在之物是其活动的极限,就像池底和池岸是池内的鱼儿活动的极限一样。而且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为我之物来代替自在之物,例如可以将关于冷热的概念代替物体的实际温度。这 就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归结为人的感觉概念中的事物。 四.朗格的社会政治观点 朗格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进步的言论,但他的立场又与马克思主义大相径庭。 他认为利己主义和各个个人利益的协调(包括同情)是文明进步的根源,历史是个人追求自由和利 益的历史,历史的冲突归根到底源于个人的利害冲突。他把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律从生物界移入社会, 他的观点正是 19 世纪下半期在西方流行的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他看来,解决工人贫困失业的 根本办法是按照马尔萨斯人口过剩论去节制属于,限制工人人口的增加,同时按照生存竞争律即进 行生存竞争的能力去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此外,他指望通过提倡人们之间的相互爱、同情来抑制 个人之间的争夺。 第三节 柯亨和马堡学派 一、 柯亨的生平活动和马堡学派活动概况 赫尔曼· 柯亨(Hermann Cohen 1842-1918)是犹太血统的德国哲学家,他生于一个教师家庭, 1865 年获哈勒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73 年到马堡大学任教。柯亨和团聚在他周围的哲学家企图利 用和发挥康德认识论中的某些思想,建立一种以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中心的哲学。他们把认识论和方 法论问题归结为先验逻辑问题。 柯亨的主要著作有《康德的经验理论》(1871)、《康德对伦理学的论证》(1877)、《康德对美学 的论证》(1889)、《纯粹认识的逻辑》(1902)、《纯粹意志的伦理学》(1904)、《纯粹感受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