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全书 中華 Chinese trad lion w.mcdlinccn com 中药全书 拼音: baitou eng 白头翁 英文: Chinese pu latilla root 日文:八夕卜少才 拉丁文: R ad ix Pu katillae 【异名】 丈人、胡王使者《本经》,白头公《本草经集注》、大将军草,毛姑朵花,老公花,大碗花(江苏),菊菊花根(河北),犄角花 (北京),山棉花(山西),头痛棵气河南),老姑子花、老翁花(山东)。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伤寒论》中有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的记载。陶弘景谓:“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 老翁,故以为名。”《新修本草》载:“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槿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披下 似纛头,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据其描述并观所附“商州白头翁”和“徐州白头翁”图,均与毛茛科植物白头翁 Pulsatilla chinensis (Bge.)Rege跟和叶的形态相符合,应是我国最早应用的白头翁正品。 【来源】 中本品为毛莨科植物白头翁 Pulsatilla chinensis ( B)Re的干燥根 中华中的食 【植物/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全株密被白色绒毛。根圆柱形,外皮黄褐色,粗糙,有纵纹。基生叶4~5,3全裂,中央裂片通常有柄,3 深裂,侧生裂片较小,不等3裂,裂片倒卵形,先端常不规则2~3浅裂:叶柄长7~15cm,基部成鞘状。花茎1~2,总苞的管长3 10mm,裂片条形,花单生;萼片6,2轮,蓝紫色:雄蕊多数:心皮多数。瘦果多数,聚成头状,宿存花柱羽毛状,长3.5~6.5cm。花期3 分布于东北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浙江、湖北、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生于平原和低山山坡草丛中、 林边或干旱多石的坡地 中华中的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东北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产量大,质量佳。销全国。 +【栽培】 中华中的食书 中华中含 http://cn.800div.com/study/fuldrugonephp?id=5f198483edcb4662783a85e3ad18cde($1/6j)2004-7-181102:10
中药全书 http://mcn.800diy.com/study/full_drugone.php?id=5f19f8483e4cb4662783a85e3ad18cde(第 1/6 页)2004-7-18 11:02:10 白头翁 拼 音:baitouweng 英 文:Chinese Pulsatilla Root 日 文:ハクトゥォゥ 拉丁文:Radix Pulsatillae 【异名】 野丈人、胡王使者《本经》,白头公《本草经集注》、大将军草,毛姑朵花,老公花,大碗花(江苏),菊菊花根(河北),犄角花 (北京),山棉花(山西),头痛棵(河南),老姑子花、老翁花(山东)。 【品种考证】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伤寒论》中有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的记载。陶弘景谓:“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 老翁,故以为名。”《新修本草》载:“其叶似芍药而大,抽一茎,茎头一花,紫色,似木槿花。实大者如鸡子,白毛寸余,皆披下, 似纛头,正似白头老翁,故名焉。”据其描述并观所附“商州白头翁”和“徐州白头翁”图,均与毛茛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Regel根和叶的形态相符合,应是我国最早应用的白头翁正品。 【来源】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unge) Regel的干燥根。 【植物/动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全株密被白色绒毛。根圆柱形,外皮黄褐色,粗糙,有纵纹。基生叶4~5,3全裂,中央裂片通常有柄,3 深裂,侧生裂片较小,不等3裂,裂片倒卵形,先端常不规则2~3浅裂;叶柄长7~15cm,基部成鞘状。花茎1~2,总苞的管长3~ 10mm,裂片条形,花单生;萼片6,2轮,蓝紫色;雄蕊多数;心皮多数。瘦果多数,聚成头状,宿存花柱羽毛状,长3.5~6.5cm。花期3 ~5月,果期5~6月。 分布于东北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浙江、湖北、陕西、甘肃、四川等地。生于平原和低山山坡草丛中、 林边或干旱多石的坡地。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东北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产量大,质量佳。销全国。 【栽培】
中药全书 生物学特性:喜凉爽干燥气候。耐寒,耐旱,不耐高温。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生长最好,冲积土和粘壤土次之,排水不 良的低洼地不宜栽种 栽培技术:用种子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早春或晩秋播种。早春多在3~4月播种育苗,条播,行距3~4.5cm,播后覆土,以盖住种 子为度。至第2年早舂,越冬幼苗未萌芽前,按行株距30ⅷm×9cm进行移栽。分株繁殖:在老株尚未萌发时连根挖起,分株栽植 田间管理:幼苗期宜施氮肥,抽苔时要摘除花蕾,以利根部发育,经常注意浇水、松土和除草等管理工作 栽培研究进展:与中药栽培研究数据库连接 【采收加工】 华中食书 体中节会中 种植在第3、4年的3~4月或9~10月采根,一般以早春3~5月采挖的品质较好。采挖出的根,剪去地上部分,保留根头部白色茸毛,洗 去泥土,晒干 【炮制】 炮制研究进展:与中药炮制研究数据库连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中华中的食中 根长圆柱形或圆锥形,稍弯曲,有时扭曲而稍扁,中部或下部有时分出2~3支根。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较粗糙,有不规则纵皱纹或 纵沟:皮部开裂或脱落而露出黄色木部,可见纵向突起的网纹,且常有朽蚀而成的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时分叉,顶端残留数层鞘状 叶柄及幼叶,密生白色长绒毛。质硬脆,折断面稍平坦,黄白色,皮部与木部间多有裂隙。气微,味微苦涩 【商品规格】 中华中药含 商品中白头翁同名异物现象极为复杂、各地使用品种很不一致。正品白头翁以条粗长,质坚实、顶端丛生灰自色毛茸者为佳:;粗大有 枯心或根瘦小、顶端无茸者质次。一般不分等级,均为统装货。 【显微特征】 根横切面:表皮、皮层、内皮层通常己脱落。韧皮部宽广,外侧细胞棕色,壁木栓化: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数个成束,壁较厚或有的 根无纤维。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木纤维壁厚,非木化。较粗的根中央常为薄壁细胞。 根横切面 韧皮纤维 木质部 中华中的食中 【化学成分】 中 根含原白头翁素( pro toanem onn),并含三萜皂甙约鶉%,经水解后得甙元23羟基白桦酸(23 hydroxybetu laci)及葡萄糖、鼠李糖、 阿拉伯糖。此外,尚含一种中性物质(CaHs010,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与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数据库链接 中【理化鉴别】 http://cn.800div.com/study/fuldrugonephp?id=5f198483edcb4662783a85e3ad18cde($2/6j)2004-7-181102:10
中药全书 生物学特性:喜凉爽干燥气候。耐寒,耐旱,不耐高温。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生长最好,冲积土和粘壤土次之,排水不 良的低洼地不宜栽种。 栽培技术:用种子或分株繁殖。种子繁殖:早春或晚秋播种。早春多在3~4月播种育苗,条播,行距3~4.5cm,播后覆土,以盖住种 子为度。至第2年早春,越冬幼苗未萌芽前,按行株距30cm×9cm进行移栽。分株繁殖:在老株尚未萌发时连根挖起,分株栽植。 田间管理:幼苗期宜施氮肥,抽苔时要摘除花蕾,以利根部发育,经常注意浇水、松土和除草等管理工作。 栽培研究进展:与中药栽培研究数据库连接 【采收加工】 种植在第3、4年的3~4月或9~10月采根,一般以早春3~5月采挖的品质较好。采挖出的根,剪去地上部分,保留根头部白色茸毛,洗 去泥土,晒干。 【炮制】 炮制研究进展:与中药炮制研究数据库连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性状】 根长圆柱形或圆锥形,稍弯曲,有时扭曲而稍扁,中部或下部有时分出2~3支根。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较粗糙,有不规则纵皱纹或 纵沟;皮部开裂或脱落而露出黄色木部,可见纵向突起的网纹,且常有朽蚀而成的凹洞;根头部稍膨大,有时分叉,顶端残留数层鞘状 叶柄及幼叶,密生白色长绒毛。质硬脆,折断面稍平坦,黄白色,皮部与木部间多有裂隙。气微,味微苦涩。 【商品规格】 商品中白头翁同名异物现象极为复杂、各地使用品种很不一致。正品白头翁以条粗长,质坚实、顶端丛生灰自色毛茸者为佳;粗大有 枯心或根瘦小、顶端无茸者质次。一般不分等级,均为统装货。 【显微特征】 根横切面:表皮、皮层、内皮层通常已脱落。韧皮部宽广,外侧细胞棕色,壁木栓化;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数个成束,壁较厚或有的 根无纤维。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木纤维壁厚,非木化。较粗的根中央常为薄壁细胞。 【化学成分】 根含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in),并含三萜皂甙约9%,经水解后得甙元23-羟基白桦酸(23-hydroxybetuli acid)及葡萄糖、鼠李糖、 阿拉伯糖。此外,尚含一种中性物质(C30H52O10)。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与中药化学成分研究数据库链接 【理化鉴别】 http://mcn.800diy.com/study/full_drugone.php?id=5f19f8483e4cb4662783a85e3ad18cde(第 2/6 页)2004-7-18 11:02:10
中药全书 取本品粗粉4g,加乙醇20m}热回流血,滤液浓缩至约mL放冷,加丙酮适量,析出沉淀,滤过,速取沉淀少量(约5mg),置试管 中,加醋酐m瑢溶解,沿管壁加硫酸lml,两液界面显红色或红紫色环。(检査皂甙)。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与中药成分分析研究数据库链接 【含量测定】 中华中食书 中华中食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与中药成分分析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白头翁鲜汁、煎剂、乙醇提取物等于体外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杄菌、痢疾杄菌、枯草杄 菌、伤寒杆菌、沙门菌等的生长。白头翁抗菌有效成分为原白头翁素及白头翁素,前者的MC对大肠杆菌为1.2×105~3×105、金黄色葡 萄球菌为1.67×105、志贺痢疾杆菌为167×10B、结核杆菌为2.5×108,其他一些细菌在1.67×105~25×105之间。白头翁素对白喉杆 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结核杄菌之ME在8×105~2×106之间。 2.抗阿米巴原虫作用体外试验白头翁煎剂于1.60,白头翁皂甙于1:500能抑制阿米巴的繁殖,而煎剂于1.40,皂甙于1:200时则能完全 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生长。每日给煎剂1g/k或皂甙1g/kg连续6日,能明显抑制大白鼠体内阿米巴的生长 3.抗其他病原体作用白头翁6%乙醇浸膏或水液于5%浓度5分钟即可杀死阴道滴虫。另报道白头翁粉杀滴虫的MC为2g/皿L。此 外,白头翁及其复方如白头翁汤对皮肤真菌、酵母菌、锥虫、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白头翁素有较强的杀灭真菌作用。白头翁还 对小白鼠流感病毒感染有轻度抑制作用,其水浸液可延长感染流感病毒PR8株小鼠的存活时间,諴轻肺部炎症。 4.其他作用白头翁乙醇提取物有镇静、镇痛作用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与中药药理研究数据库连接 中华中食书 【性味、归经】 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应用与配伍】 用于热毒血痢。本品苦寒降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尤善于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为治热毒血痢的良药。可单用,或配伍黄连、 黄柏、秦皮同用,如白头翁汤。近年采用本品治疗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均有良好效果 此外,本品与秦皮配伍,煎汤外洗,可用治阴痒(滴虫性阴道炎);与柴胡、黄芩、槟榔配伍,还可用于治疗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中中药含中 虚寒泻痢慎服。 《本草经疏》:“滞下胃虚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泄泻由于虚寒寒湿而不由于湿毒者忌之。” 2.《本经逢原》:“胃虚大便完谷不化,痢久下稀淡血水者勿服,以其苦寒降泄也。” 3.《本草从新》:“血分无热者忌。” 4.《本草用法硏究》:“痿黄病忌用,又虚弱性胃肠炎,白痢而不见血者,体温较低者,脉缓者均禁用。” 【食疗】 中中的食 http://cn.800div.com/study/fuldrugonephp?id=5f198483edcb4662783a85e3ad18cde($3/6j)2004-7-181102:10
中药全书 取本品粗粉4g,加乙醇20ml,热回流1h,滤液浓缩至约6ml,放冷,加丙酮适量,析出沉淀,滤过,速取沉淀少量(约5mg),置试管 中,加醋酐1ml溶解,沿管壁加硫酸1ml,两液界面显红色或红紫色环。(检查皂甙)。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与中药成分分析研究数据库链接 【含量测定】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与中药成分分析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白头翁鲜汁、煎剂、乙醇提取物等于体外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枯草杆 菌、伤寒杆菌、沙门菌等的生长。白头翁抗菌有效成分为原白头翁素及白头翁素,前者的MIC对大肠杆菌为1.2×105~3×105、金黄色葡 萄球菌为1.67×105、志贺痢疾杆菌为1.67×10-8、结核杆菌为2.5×10-8,其他一些细菌在1.67×105~2.5×10-5之间。白头翁素对白喉杆 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之MIC在8×10-5~2×10-6之间。 2.抗阿米巴原虫作用 体外试验白头翁煎剂于1.60,白头翁皂甙于1∶500能抑制阿米巴的繁殖,而煎剂于1.40,皂甙于1∶200时则能完全 抑制阿米巴原虫的生长。每日给煎剂1g/kg或皂甙1g/kg连续6日,能明显抑制大白鼠体内阿米巴的生长。 3.抗其他病原体作用 白头翁60%乙醇浸膏或水液于5%浓度5分钟即可杀死阴道滴虫。另报道白头翁粉杀滴虫的MIC为2mg/ml。此 外,白头翁及其复方如白头翁汤对皮肤真菌、酵母菌、锥虫、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白头翁素有较强的杀灭真菌作用。白头翁还 对小白鼠流感病毒感染有轻度抑制作用,其水浸液可延长感染流感病毒PR8株小鼠的存活时间,减轻肺部炎症。 4.其他作用 白头翁乙醇提取物有镇静、镇痛作用。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与中药药理研究数据库连接 【性味、归经】 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应用与配伍】 用于热毒血痢。本品苦寒降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尤善于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为治热毒血痢的良药。可单用,或配伍黄连、 黄柏、秦皮同用,如白头翁汤。近年采用本品治疗细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均有良好效果。 此外,本品与秦皮配伍,煎汤外洗,可用治阴痒(滴虫性阴道炎);与柴胡、黄芩、槟榔配伍,还可用于治疗疟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虚寒泻痢慎服。 1.《本草经疏》:“滞下胃虚不思食,及下利完谷不化,泄泻由于虚寒寒湿而不由于湿毒者忌之。” 2.《本经逢原》:“胃虚大便完谷不化,痢久下稀淡血水者勿服,以其苦寒降泄也。” 3.《本草从新》:“血分无热者忌。” 4.《本草用法研究》:“痿黄病忌用,又虚弱性胃肠炎,白痢而不见血者,体温较低者,脉缓者均禁用。” 【食疗】 http://mcn.800diy.com/study/full_drugone.php?id=5f19f8483e4cb4662783a85e3ad18cde(第 3/6 页)2004-7-18 11:02:10
中药全书 1.白头翁薏苡粥原料:白头翁20克,苡仁25克,梗米50克。做法:白头翁煎水去渣,将汁与苡仁、梗米同煮为粥。功能:清热解毒排 脓 2.白头翁粥原料:白头翁50克,梗米10做法:自头翁加水适量汁备用。梗米洗净淘洗干净,如常法制粥,待粥将成,加入白 头翁药汁,加糖再煮1-2沸即可服用。功能:清热利湿,健脾止泄,清利肠道疫毒。(12条引自《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 +【附方】 1.治热痢下重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金匮要略 白头翁汤) 2.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内冷痛白头翁一两,黄丹二两(并白头翁入瓶内烧令通赤),干姜一两炮裂、锉),莨菪子半升(以水淘去浮 者,煮令芽出,曝干,炒令黄黑色),白矾二两(烧令汁尽)。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饮下十 丸。(《圣济总录》白头翁丸) 中3.°治冷劳泄痢,产后带下白头翁(去芦头)半两,艾叶(微炒)二两。为末,以醋一开,入药一半先熬成煎,复方余药,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送下:(《圣济总录》) 4.治温疟发作,昏迷如死用白头翁一两,柴胡、半夏、黄芩、槟榔各二钱,甘草七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5.治外痔用白头翁草(一名野丈人),以根捣红贴之,逐血止痛。(《卫生易简方》) 6.治男子疝气,或偏坠用白头翁、荔枝核各二两。俱酒浸,炒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7.治阴癫白头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捣之。随伤肿处以敷之一宿,当作疮,二十日愈。(《外台》) 中华中的食平 8.治不问男妇,遍身疙瘩成块如核,不红不痛,皂痰流注而成结核白头翁一斤,去叶用根,分成四服,每服四两,用酒煎,一日三 服,二日服尽而已。(《寿仕保元》醉翁仙方) 治小儿秃取白头翁根捣敷一宿,或作疮,二十日愈。(《肘后方》) 10.治气喘白头翁二钱。水煎服。(《文堂集验方》) 【成药】 1.白蒲黄片白头翁830g,蒲公英830g,黄芩83g,黄桕83g。以上四味,酌予碎断,加七倍量80%乙醇80℃温浸4小时,滤过,回收乙 醇。残渣水煮次,合并煎液,滤过,与上述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成稠膏,加淀粉适量混匀,干燥制粒,压制成1000,包糖衣即得,每 片重0.3。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黄褐色:味微苦。取本品去糖衣研细后的乙酮提取浓缩液,放冷,加丙酮适量滤过,速取沉淀 少量置试管中,加醋酸酐加暕溶解,沿管壁加硫酸加,两液接界处显红色或红紫色环。另取滤液2l加碘化铋钾试掖2~3滴,即生成 橘黄色沉淀。功能凊热凉血,解毒消炎。用于肠炎、痢疾等。口服,每次3-6片,每日3次。[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 1990年] 2.白头翁片白头翁Dg,黄连6g,黄柏υg,秦皮υg。将白头翁切碎,以95%乙醇渗漉,漉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黄连硏为细粉, 过筛,留取细粉约4g,剩余粗粉及黄柏、秦皮混匀,以20%乙醇渗漉,漉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取以上两稠膏加入黄连细粉,拌 匀,真空干燥,再硏为细粉,过筛,混匀,用适量乙醇散粒,干燥,压片。片重0.3g,每片相当于生药1.5ε。功能淸热解毒,凉血止 痢。用于热痢下重,腹痛便血,肛门灼热。每次4—6片,每日3次。小儿酌减。(《中药制剂汇编》) 3.治痢合剂白头翁5kg,黄柏1.5kg,黄芩2kg,青皮2.5kg,木香0.75kg,青陈皮0.75kg。将黄柏打成粗末,以75%乙醇渗漉,漉 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原体积的1/10量,加水稀释并滤除水不溶物:白头翁用温水浸渍,滤液在60℃蒸发浓缩至一定量:广木香、青陈 皮水蒸气蒸馏,收集馏液200Ⅷm上药渣及煎液统与青皮、黄芩共煮2次,煎液浓缩并用60%醇滤,回收乙醇殆尽放岀药液。取黄柏,白头 翁及黄芩等提取液混合均匀,加λ木香等馏液混匀,共煮沸5分钟,加入防腐剂及矫味剂,加水至12.5π1,分装、灭菌即得。功能清热 利湿,抑菌止痢。用于急性菌痢。每次30m1,每日2~3次。(《中药制剂汇编》 4.己白苦艾合剂白头翁100,白芍60g,艾叶30g,苦参D0g。以上四味,水煎2次,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250m1,加1%苯甲酸钠 0.2m1,摇匀,放置一夜,滤过,分装,即得。功能淸热解毒,养血止痛。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高位保留灌肠,成人每次50m1, 儿童每次2m1/kg,每日2次,病重者每日3次,连用3日。对伴有失水酸中毒者,按常规补液纠正。[《湖南中医杂志》1985,③):23] http://cn.800div.com/study/fuldrugonephp?id=5f198483edcb4662783a85e3ad18cde($4/6j)2004-7-181102:10
中药全书 1.白头翁薏苡粥 原料:白头翁20克,苡仁25克,梗米50克。做法:白头翁煎水去渣,将汁与苡仁、梗米同煮为粥。功能:清热解毒排 脓。 2.白头翁粥 原料:白头翁50克,梗米100克。做法:白头翁加水适量煎汁备用。梗米洗净淘洗干净,如常法制粥,待粥将成,加入白 头翁药汁,加糖再煮1-2沸即可服用。功能:清热利湿,健脾止泄,清利肠道疫毒。(1-2条引自《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 【附方】 1.治热痢下重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金匮要略》 白头翁汤) 2.治休息痢,日夜不止,腹内冷痛 白头翁一两,黄丹二两(并白头翁入瓶内烧令通赤),干姜一两(炮裂、锉),莨菪子半升(以水淘去浮 者,煮令芽出,曝干,炒令黄黑色),白矾二两(烧令汁尽)。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饮下十 丸。(《圣济总录》白头翁丸) 3.治冷劳泄痢,产后带下 白头翁(去芦头)半两,艾叶(微炒)二两。为末,以醋一升,入药一半先熬成煎,复方余药,为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空腹米饮送下;(《圣济总录》) 4.治温疟发作,昏迷如死 用白头翁一两,柴胡、半夏、黄芩、槟榔各二钱,甘草七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5.治外痔 用白头翁草(一名野丈人),以根捣红贴之,逐血止痛。(《卫生易简方》) 6.治男子疝气,或偏坠 用白头翁、荔枝核各二两。俱酒浸,炒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7.治阴癫 白头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捣之。随伤肿处以敷之一宿,当作疮,二十日愈。(《外台》) 8.治不问男妇,遍身疙瘩成块如核,不红不痛,皂痰流注而成结核 白头翁一斤,去叶用根,分成四服,每服四两,用酒煎,一日三 服,二日服尽而已。(《寿仕保元》醉翁仙方) 9.治小儿秃 取白头翁根捣敷一宿,或作疮,二十日愈。(《肘后方》) 10.治气喘 白头翁二钱。水煎服。(《文堂集验方》) 【成药】 1.白蒲黄片 白头翁830g,蒲公英830g,黄芩83g,黄柏83g。以上四味,酌予碎断,加七倍量80%乙醇80℃温浸4小时,滤过,回收乙 醇。残渣水煮2次,合并煎液,滤过,与上述乙醇提取液合并浓缩成稠膏,加淀粉适量混匀,干燥制粒,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每 片重0.3g。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黄褐色;味微苦。取本品去糖衣研细后的乙酮提取浓缩液,放冷,加丙酮适量滤过,速取沉淀 少量置试管中,加醋酸酐lml使溶解,沿管壁加硫酸lml,两液接界处显红色或红紫色环。另取滤液2ml,加碘化铋钾试掖2~3滴,即生成 橘黄色沉淀。功能清热凉血,解毒消炎。用于肠炎、痢疾等。口服,每次3-6片,每日3次。[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册) 1990年] 2.白头翁片 白头翁l0g,黄连6g,黄柏l0g,秦皮l0g。将白头翁切碎,以95%乙醇渗漉,漉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黄连研为细粉, 过筛,留取细粉约4g,剩余粗粉及黄柏、秦皮混匀,以20%乙醇渗漉,漉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取以上两稠膏加入黄连细粉,拌 匀,真空干燥,再研为细粉,过筛,混匀,用适量乙醇散粒,干燥,压片。片重0.3g,每片相当于生药1.5g。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 痢。用于热痢下重,腹痛便血,肛门灼热。每次4—6片,每日3次。小儿酌减。(《中药制剂汇编》) 3.治痢合剂 白头翁5kg,黄柏1.5kg,黄芩2kg,青皮2.5kg,木香0.75kg,青陈皮0.75kg。将黄柏打成粗末,以75%乙醇渗漉,漉 液回收乙醇,并浓缩至原体积的1/10量,加水稀释并滤除水不溶物;白头翁用温水浸渍,滤液在60℃蒸发浓缩至一定量;广木香、青陈 皮水蒸气蒸馏,收集馏液2 000ml;药渣及煎液统与青皮、黄芩共煮2次,煎液浓缩并用60%醇滤,回收乙醇殆尽放出药液。取黄柏,白头 翁及黄芩等提取液混合均匀,加入木香等馏液混匀,共煮沸5分钟,加入防腐剂及矫味剂,加水至12.5m1,分装、灭菌即得。功能清热 利湿,抑菌止痢。用于急性菌痢。每次30m1,每日2~3次。(《中药制剂汇编》) 4.二白苦艾合剂 白头翁100g,白芍60g,艾叶 30g,苦参lOOg。以上四味,水煎2次,过滤,合并滤液,浓缩至250m1,加1%苯甲酸钠 0.2m1,摇匀,放置一夜,滤过,分装,即得。功能清热解毒,养血止痛。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高位保留灌肠,成人每次50m1, 儿童每次2m1/kg,每日2次,病重者每日3次,连用3日。对伴有失水酸中毒者,按常规补液纠正。 [《湖南中医杂志》1985,(3):23] http://mcn.800diy.com/study/full_drugone.php?id=5f19f8483e4cb4662783a85e3ad18cde(第 4/6 页)2004-7-18 11:02:10
中药全书 【现代临床研究】 中华中食书 中华中含书 1.治疗消化性溃疡将白头翁、生黄芪、蜂蜜按6:3:8的比例制成“胃痛灵”糖浆。制备时先将白头翁、生黄芪用淸水漂洗,并浸泡 昼夜,然后用文火浓煎2次去滓,取上清液,另将蜂蜜煮沸去浮沫,加入药液中浓缩成糖浆。每服20m1,日服3次,饭前用热开水冲 服。共治疗消化性溃疡147例,其中胃溃疡56例,结果痊愈18例,好转31例,无效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8例,痊愈31例,好转44例,无 效3例:复合性溃疡13例,痊愈2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8%。中医分型观察,本品对胃阴不足型疗效最佳,虚寒型、气 虚型次之,对肝郁型疗效较差,对血瘀型、痰浊型无效[1]。 2.治疗阿米巴痢疾50%头翁煎剂,每日服510m一日3次。治疗26例,结果全部治愈。白头翁15-30g,水煎分3次服。7日为一疗 程。病情重者另用白头翁3050g煎成100m药液保留灌肠,每日一次。治疗23例,结果全部病例7日获愈。 3.治疗瘰疬白头翁30g,水煎,每日分4次服。治疗30例,效果良好。 中华中 4.治疗崩漏白头翁60g,地榆碳60g。水煎15分钟,过滤,去渣,加入红塘,文火煎35分钟,每日1剂,分2次服。治疗18例,结果均有 效 5.治疗牙痛白头翁全草制成冲剂(每剂20g),成人每次1-2剂,每日1-3次,口服。治疗25例,效果良好。(25引自《现代中药临床 研究》,79) 参考文献 的中 1]尤仲伟,《胃痛灵糖浆”治疗消化性溃疡147例的疗效分析》,江苏中医杂志,1982,③):18 中华中含中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与中药现在临床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论】 1.论白头翁药性①张山雷:“白头翁之气味,《本经》以为苦温,吴绶改作苦辛寒,石顽改作微寒。详《本经》主温疟狂易等证,仲 景以治热痢下重,决非温性,改者是也。温疟狂易,皆属热病,惟苦能泄降,寒能胜热,是以主之。寒热癥瘕,积聚瘿气,有由于血热 瘀滞者,苦辛泄散,而入血分,则癥瘕积聚瘿气可消,故并能逐血止痛,疗金疮也。鼻衄,又血热上涌之证,苦能泄降,而寒以胜热, 证治皆合。《本经》之温字,必传写之误矣。”(《本草正义》)②王剑宾:“诸家以其能治热痢而谓其苦寒,余据《本经》苦温之说, 用治寒痢,亦颇有效。可知白头翁之治痢,其效在燥而不在温或寒。凡利由肠必挟湿而失其收缩乏力,故不问寒热,凡湿重皆当用燥湿 收缩之药。白头翁以燥肠湿见长,故为治痢之要药,寒者可与温药同用,热者可与清药同用。凡温性药之可以两用者不乏其例,明乎此 则可以免寒温之惑矣。”(《国药诠证》) 2.论白头翁治痢机制李东垣:“张仲景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汤主之,盖肾欲坠,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 男子阴疝偏坠,小儿头秃,膻腥鼻衄,无此不效,毒痢有此获功。”(引自《纲目》) 【附注】 中华中食 中华中節含中 (1)白头翁全草捣烂时有强烈催泪刺激性气味(原白头翁素),可作为皮肤发泡药及农药等。 (2)各地商品“白头翁”来源比较复杂,有的分属于不同的科属:也有是同属植物,如东北区尚以兴安白头翁 P dahu spreng.,朝鲜白头翁P. cema(hunb) Berchteto piz及细叶白头翁P. turczan novik ry bv etserg的根:内蒙古、青海等地除用细叶白头翁 外,还以蒙古白头翁P. am bigua turcz. ex pritz.的根入药。 (3)草甸白头翁P. pratensis(L.)M诅及欧白头翁P. vu karis M诅的全草均含毛莨甙( ranunculi)、鞣质、树脂及皂甙。毛茛甙水解产 生原白头翁素及葡萄糖。 段添 中华中的论 中华中药书 中华中節食书 http://cn.800div.com/study/fuldrugonephp?id=5f198483edcb4662783a85e3ad18cde($5/6j)2004-7-181102:10
中药全书 【现代临床研究】 1.治疗消化性溃疡 将白头翁、生黄芪、蜂蜜按6:3:8的比例制成“胃痛灵”糖浆。制备时先将白头翁、生黄芪用清水漂洗,并浸泡 一昼夜,然后用文火浓煎2次去滓,取上清液,另将蜂蜜煮沸去浮沫,加入药液中浓缩成糖浆。每服20m1,日服3次,饭前用热开水冲 服。共治疗消化性溃疡147例,其中胃溃疡56例,结果痊愈18例,好转31例,无效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8例,痊愈31例,好转44例,无 效 3例;复合性溃疡13例,痊愈2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8%。中医分型观察,本品对胃阴不足型疗效最佳,虚寒型、气 虚型次之,对肝郁型疗效较差,对血瘀型、痰浊型无效[1]。 2.治疗阿米巴痢疾 50%白头翁煎剂,每日服5-10ml,一日3次。治疗26例,结果全部治愈。白头翁15-30g,水煎分3次服。7日为一疗 程。病情重者另用白头翁30-50g煎成100ml药液保留灌肠,每日一次。治疗23例,结果全部病例7日获愈。 3.治疗瘰疬 白头翁30g,水煎,每日分4次服。治疗30例,效果良好。 4.治疗崩漏 白头翁60g,地榆碳60g。水煎15分钟,过滤,去渣,加入红塘,文火煎3-5分钟,每日1剂,分2次服。治疗18例,结果均有 效。 5.治疗牙痛 白头翁全草制成冲剂(每剂20g),成人每次1-2剂,每日1-3次,口服。治疗25例,效果良好。(2-5引自《现代中药临床 研究》,79) 参考文献 [1]尤仲伟,《胃痛灵糖浆”治疗消化性溃疡147例的疗效分析》,江苏中医杂志,1982,(3);18 现代临床研究进展:与中药现在临床研究数据库链接 【药论】 1.论白头翁药性 ①张山雷:“白头翁之气味,《本经》以为苦温,吴绶改作苦辛寒,石顽改作微寒。详《本经》主温疟狂易等证,仲 景以治热痢下重,决非温性,改者是也。温疟狂易,皆属热病,惟苦能泄降,寒能胜热,是以主之。寒热癥瘕,积聚瘿气,有由于血热 瘀滞者,苦辛泄散,而入血分,则癥瘕积聚瘿气可消,故并能逐血止痛,疗金疮也。鼻衄,又血热上涌之证,苦能泄降,而寒以胜热, 证治皆合。《本经》之温字,必传写之误矣。”(《本草正义》)②王剑宾:“诸家以其能治热痢而谓其苦寒,余据《本经》苦温之说, 用治寒痢,亦颇有效。可知白头翁之治痢,其效在燥而不在温或寒。凡利由肠必挟湿而失其收缩之力,故不问寒热,凡湿重皆当用燥湿 收缩之药。白头翁以燥肠湿见长,故为治痢之要药,寒者可与温药同用,热者可与清药同用。凡温性药之可以两用者不乏其例,明乎此 则可以免寒温之惑矣。”(《国药诠证》) 2.论白头翁治痢机制 李东垣:“张仲景治热痢下重,用白头翁汤主之,盖肾欲坠,急食苦以坚之。痢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 男子阴疝偏坠,小儿头秃,膻腥鼻衄,无此不效,毒痢有此获功。”(引自《纲目》) 【附注】 (1)白头翁全草捣烂时有强烈催泪刺激性气味(原白头翁素),可作为皮肤发泡药及农药等。 (2)各地商品“白头翁”来源比较复杂,有的分属于不同的科属;也有是同属植物,如东北区尚以兴安白头翁P.dahurica(Fisch.) Spreng. , 朝鲜白头翁P. cernua(Thunb.)Bercht.et Opiz.及细叶白头翁P. turczaninovii Krylov et Serg.的根;内蒙古、青海等地除用细叶白头翁 外,还以蒙古白头翁P. ambigua Turcz. ex Pritz.的根入药。 (3)草甸白头翁P. pratensis(L.)Mill.及欧白头翁P. vulgaris Mill. 的全草均含毛莨甙(ranunculin)、鞣质、树脂及皂甙。毛莨甙水解产 生原白头翁素及葡萄糖。 http://mcn.800diy.com/study/full_drugone.php?id=5f19f8483e4cb4662783a85e3ad18cde(第 5/6 页)2004-7-18 1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