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11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 1.满分120分,考试时量120分钟 2.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学校开展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读书月活的,现请你参加。 好读书一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9分) 活动开始,初三(2)办小强同学在校园网上发帖如下,阅读后请完成 1-4题。(8分) 好书,如良师益友。 清晨,微风轻轻细细地穿过窗幔,舒展一下慵懒的双臂,随手从床头抽出 本书,或默读或诵读,心,被朝霞笼罩,恍然升起一丝恬淡宁静。于是,书给你 一天的好心情 读朱自清平淡质朴的散文,我们体悟到生活的每一天就是如此平凡而细琐 读鲁迅那深刻、睿智的言辞,我们不时被睿智和哲理启迪,渐渐变得敏锐、成熟, 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眀晰、透彻的认识。读老舍触摸社会的小说,那诙遺逼悳 的揽写和信手技来的对息似就蕉你我身边,让我们身感受到人物的命运:细 细品味,我们就能看到时代的影子,重读一段浓缩的历史 好书如人生四季,或()入春,或()似夏,或()如秋,或 ()如冬,伴着怡人的墨香,拔响智慧的心曲,让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得到 次又一次的升华 1.对帖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2分) A.慵懒yong睿智rui信手拈来nian怡人yi B.慵懒rong睿智zui信手拈来1ian怡人dai C.慵懒yong睿智rui信手拈来zan怡人yi D.慵懒rong睿智zui信手拈来nian怡人dai 2.帖中划横线的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2分) A.微风轻轻细细地穿过窗幔 被朝霞笼罩 C.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明晰、透彻的认识D.拔响智慧的心曲 3.依次填入帖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或()入春,或()似夏,或()如秋,或()如冬 A.恬静激烈丰富沉思 B.恬淡激情充实静思 C.激情充实沉思静思 D.恬静激情充实沉思 4.帖中话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2分) 那诙谐、逼真的描写和信手拈来的对白似乎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亲身感受 到人物的命运
湖南省永州市 2011 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温 馨提示: 1. 满分 120 分,考试时量 120 分钟。 2. 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学校开展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读书月活的,现请你参加。 一 、好读书——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共 29 分) 活动开始,初三(2)办小强同学在校园网上发帖如下,阅读后请完成 1-4 题。(8 分) 好书,如良师益友。 清晨,微风轻轻细细地穿过窗幔,舒展一下慵.懒的双臂,随手从床头抽出一 本书,或默读或诵读,心,被朝霞笼罩,恍然升起一丝恬淡宁静。于是,书给你 一天的好心情。 读朱自清平淡质朴的散文,我们体悟到生活的每一天就是如此平凡而细琐。 读鲁迅那深刻、睿.智的言辞,我们不时被睿智和哲理启迪,渐渐变得敏锐、成熟, 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明晰、透彻的认识。读老舍触摸社会的小说,那诙谐、逼真 的描写和信手拈.来的对白似乎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人物的命运;细 细品味,我们就能看到时代的影子,重读一段浓缩的历史..... 好书如人生四季,或( )入春,或( )似夏,或( )如秋,或 ( )如冬,伴着怡.人的墨香,拔响智慧的心曲,让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得到一 次又一次的升华。 1.对帖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2 分) A.慵.懒 yōng 睿.智 ruì 信手拈.来 niān 怡.人 yí B.慵.懒 rōng 睿.智 zuì 信手拈.来 liān 怡.人 dài C.慵.懒 yōng 睿.智 ruì 信手拈.来 zān 怡.人 yí D.慵.懒 rōng 睿.智 zuì 信手拈.来 niān 怡.人 dài 2.帖中划横线的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2 分) A.微风轻轻细细地穿过窗幔 B. 心,被朝霞笼罩 C.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明晰、透彻的认识 D.拔响智慧的心曲 3.依次填入帖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或( )入春,或( )似夏,或( )如秋,或( )如冬 A.恬静 激烈 丰富 沉思 B.恬淡 激情 充实 静思 C.激情 充实 沉思 静思 D.恬静 激情 充实 沉思 4.帖中话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2 分) 那诙谐、逼真的描写和信手拈来的对白似乎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亲身感受 到人物的命运
修改 5.你所在班级准备录用周恩来的名言作为读书活动的宣传口号,请你 用自己最擅长的字体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分) 6.活动中,同学们收集了许多经典名句,但有些不完整,请你将它们 补写出来。(8分) ①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 欲语泪先流。 ③百川东倒海,何时复西 归?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髙洁 山间 之四时也 ⑤李白《行路难》(其一)写诗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反映诗人倔强 的性格和开阔的胸怀的诗句 是 7.学校要求把经典作品中自己喜爱的人物介绍给大家,请你从以下几 个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准备相关资料。(5分) 尼摩船长保尔武松祥子 我选择的人物是 他出自于 (填作者)写的 作品名,与他相关的一个情节 是 8.有同学说,现在是快餐文化时代,读流行作品更有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 开阔视野。学校准备就此问题开展一场辩论赛。(6分) (1)假如你班是反方代表,你方观点是 (2分) (2)假如你是反方代表的主辩人,请简要陈述支撑你方观点的理由。(至 少写出两条,50字左右)(4分) 你方观点的理由是: 二、读好书一—阅读理解(共41分) (一)古诗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3分)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 政》)
修改: 5.你所在班级准备录用周恩来的名言作为读书活动的宣传口号,请你 用自己最擅长的字体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 分) 6.活动中,同学们收集了许多经典名句,但有些不完整,请你将它们 补写出来。(8 分) ①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 鲜。 , 。 ② ,欲语泪先流。 ③百川东倒海,何时复西 归? , 。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山间 之四时也。 ⑤李白《行路难》(其一)写诗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反映诗人倔强 的性格和开阔的胸怀的诗句 是: , 。 7.学校要求把经典作品中自己喜爱的人物介绍给大家,请你从以下几 个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准备相关资料。(5 分) 尼摩船长 保尔 武松 祥子 我选择的人物是: 。他出自于 (填作者)写的 作品名,与他相关的一个情节 是: 。 8.有同学说,现在是快餐文化时代,读流行作品更有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 开阔视野。学校准备就此问题开展一场辩论赛。(6 分) (1)假如你班是反方代表,你方观点是: (2 分) (2)假如你是反方代表的主辩人,请简要陈述支撑你方观点的理由。(至 少写出两条,50 字左右)(4 分) 你方观点的理由是: 二 、读好书——阅读理解(共 41 分) ( 一)古诗文阅读(17 分) 阅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3 题。(13 分) 《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 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土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C.及鲁肃过寻阳过:到 D.但当涉猎 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结友而别 ②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A.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1.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2分) 1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蒙辞以军中多务。 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 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 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 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温故而知新.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 C.及鲁肃过.寻阳 过:到 D.但当涉猎.. 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 分)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结友而.别 ②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1.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2 分) 1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蒙辞以军中多务。 13.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 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3 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 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 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 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 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0分) 独立思考巴金 ①读了玄珠同志的《谈独立思考》1,我有点感想。 ②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思考呢?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丧失了独 立思考的能力呢? ③我想,绝不是 ④问题在于: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 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他们拿起教条2的棍 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一闷棍,他们听见到处 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 了 ⑤他们的棍子造成了一种舆论,培养出来一批应声虫,好像声势很浩大,而 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可是这种棍子并没有打掉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事实上单调的调子中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教条主义者没有听见或者不 去听罢了。有些在套子里住惯了的编辑同志喜欢把别人的文章改来改去,一定要 改得可以装进套子才甘心,但是写稿的人仍然要从套子里钻出来。打闷棍,头 次也许有用处,我再来,别人早已提防了。谁都知道,教条是死的,人是活的 所以教条代替不了“独立思考 ⑥在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对大小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 看法。他们并不习惯别人代替他们思考,但是他们也不习惯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却喜欢暗地里吱吱喳喳(这倒有助于教条主义者的虚张声势)。所以“百家争鸣 的号召对他们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他们需要“鸣”,也应当鼓励他们大“鸣” 要是他们真的大“鸣”起来,教条主义者的棍子就只好收起来了 原载《人民日报》1956年7月28日(署名余一 【注】1茅盾1956年7月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谈独立思考》一文, 署名玄珠 2教条:凭主观不加思考、生搬硬套地处理问题。 【相关链接】 材料一: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 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 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 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 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 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 妈正鼓掌为他庆贺。当中国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 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材料二:在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打架。班主任把 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中国学生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分) (二)现代文阅读(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10 分) 独立思考 巴金 ①读了玄珠同志的《谈独立思考》¹,我有点感想。 ②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思考呢?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丧失了独 立思考的能力呢? ③我想,绝不是。 。 ④问题在于: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 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他们拿起教条²的棍 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一闷棍,他们听见到处 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 了。 ⑤他们的棍子造成了一种舆论,培养出来一批应声虫,好像声势很浩大,而 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可是这种棍子并没有打掉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事实上单调的调子中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教条主义者没有听见或者不 去听罢了。有些在套子里住惯了的编辑同志喜欢把别人的文章改来改去,一定要 改得可以装进套子才甘心,但是写稿的人仍然要从套子里钻出来。打闷棍,头一 次也许有用处,我再来,别人早已提防了。谁都知道,教条是死的,人是活的, 所以教条代替不了“独立思考”。 ⑥在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对大小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 看法。他们并不习惯别人代替他们思考,但是他们也不习惯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却喜欢暗地里吱吱喳喳(这倒有助于教条主义者的虚张声势)。所以“百家争鸣” 的号召对他们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他们需要“鸣”,也应当鼓励他们大“鸣”。 要是他们真的大“鸣”起来,教条主义者的棍子就只好收起来了。 原载《人民日报》1956 年 7 月 28 日(署名余一) 【注】1 茅盾 1956 年 7 月 3 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谈独立思考》一文, 署名玄珠。 2 教条:凭主观不加思考、生搬硬套地处理问题。 【相关链接】 材料一: 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 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 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 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 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 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 妈正鼓掌为他庆贺。当中国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 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材料二:在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打架。班主任把 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中国学生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
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査。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 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査,而 韩国男孩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这种处理 方式是韩国男孩自己决定的 15.请在文章的第③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要求与上下 文连贯。(2分) 6.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4分) 17.结合文本,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14分) 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早, 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 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我的到来 ⑨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得一池清洌洌碧水的荷塘一滴水不见,在 只焦渴得无只思龟怨的大地,一群群壮硕抵拔的荷影扬如赏地就京周围还 有倔强地从地縫中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 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 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 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③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荚姿,是对肆虐旱魔的 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了。 ④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 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 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惟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 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 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 ⑤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髙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 依然故我。 ⑥若遇秋雨曬至,妓成一焚舞姬的荷,偲如玉指纡紆弹起无数支筻,那顿挑 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漬音,挟着定灵、酒脱的羡韵,轻飞扬:“秋 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 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⑦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 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 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查。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 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查,而 韩国男孩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这种处理 方式是韩国男孩自己决定的。 15.请在文章的第③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要求与上下 文连贯。(2 分) 16.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4 分) 17.结合文本,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8-22 题。(14 分) 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早, 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 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我的到来。 ②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得一池清洌洌碧水的荷塘一滴水不见,在 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 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 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 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 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③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荚姿,是对肆虐旱魔的 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了。 ④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 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 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惟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 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 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 ⑤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 依然故我。 ⑥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 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 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 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⑦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 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 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