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题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时间 ①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 知识与|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能力|②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 教 位置 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和探究,充分利 目过程与 用地图来学习;运用录相资料、调查、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 标方法 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 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之路的不容易,培养学生树立改革开放的 度与价 意识 值观 步骤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位老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 导入|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 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放? 经济特区的创办 特区“特”在哪里?特区 教 改革开放发家路,敢创勤劳成富户 设立有什么意义? 特殊的经济政策 学 新开工厂如春笋,多少穷乡变富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示范、探索与窗口 城市变化成花园,农村建成生态村。|浦东开发的目的 程过程富余劳力做劳工,外出经商成富农。①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 金融、贸易中心 摩托彩电伴音响,生活小康喜洋洋。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 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日子红,几多家庭乐融融。浦东开发的优势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经济和文化基础 1984:沿海港口城市[14个] ②地理和交通优势 1985: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 ③人才和产业优势
- 1 - 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 题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时 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①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 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②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 位置 过程与 方法 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和探究, 充分利 用地图来学习;运用录相资料、调查、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 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之路的不容易,培养学生树立改革开放的 意识 教 学 过 程 步骤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导入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 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 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 山…… 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 福 建 两 省实 行 对外 开 放? 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改革开放发家路,敢创勤劳成富户。 新开工厂如春笋,多少穷乡变富镇。 城市变化成花园,农村建成生态村。 富余劳力做劳工,外出经商成富农。 摩托彩电伴音响,生活小康喜洋洋。 改革开放日子红,几多家庭乐融融。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4:沿海港口城市[14个] 1985: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 特区“特”在哪里?特区 设立有什么意义? 特殊的经济政策 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示范、探索与窗口 浦东开发的目的: ①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 金融、贸易中心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 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浦东开发的优势: ①经济和文化基础 ②地理和交通优势 ③人才和产业优势
1992:沿海经济开放带 ④政府的开发政策 甫东的开发与开放 目的-优势-意义 ①成为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 ②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 和标志 小结经过30年的开放,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 开放格局 发散 你对现阶段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何良策? (提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板 经济特区的创办: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海南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书|1984:沿海港口城市[14个]-1985: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1992:沿 海经济开放带 设 三、浦东的开发与开放:1990 计 后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关系是什么? 【知识表解】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 经 济 ②1988年,设立海南省经济特区 特 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影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办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 ④具有探 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 沿沿海港口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 海|城市的开海城市 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济沿海经济①19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 开放区的 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 2 - 1992:沿海经济开放带 三、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目的-优势-意义 ①成为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 地 ②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 和标志 ④政府的开发政策 小结 经过30年的开放,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 开放格局 发散 你对现阶段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何良策? (提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板 书 设 计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980: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8:海南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984:沿海港口城市[14个]—1985: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1992:沿 海经济开放带 三、浦东的开发与开放:1990 后记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关系是什么? 【知识表解】 经 济 特 区 创 办 设 立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 区 ②1988年,设立海南省经济特区 影 响 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④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沿 海 经 济 开 沿海港口 城市的开 放 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 海城市 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沿海经济 开放区的 设立 ①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 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②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 放区的开 放地带 进一步深化了改革,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内地 作用 开发 辟|经济技术在沿海和其他地区城市的开放中划出一定区域,以引进外资,生 开发区 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 东 的目|以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带动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 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新飞跃 开 发)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 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 义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 开 江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城市开放城市 放 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 A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 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 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 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过程与方法
- 3 - 放 区 的 开 辟 ②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 放地带 作用 进一步深化了改革,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内地 开发 经济技术 开发区 在沿海和其他地区城市的开放中划出一定区域,以引进外资,生 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浦 东 的 开 发 和 开 放 时 间 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 目 的 以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带动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 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新飞跃 意 义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 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 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 江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城市开放城市 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 A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 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 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 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 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 感,增强紧迫感 B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C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 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 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 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教学时可适 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 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 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 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 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
- 4 -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 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 感,增强紧迫感。 B 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C 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 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 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 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教学时可适 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 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 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 D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 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 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
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 探讨这些问题。 【讲述内容】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 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 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 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 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 离不开世界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 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是不可 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理论上 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
- 5 - 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 探讨这些问题。 【讲述内容】 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 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 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 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 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 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 离不开世界。”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 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是不可 能的。” 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理论上: 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