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41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 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 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鸦片战争B.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D.辛亥革命 2、11912年,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摒中医 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多年。这反映出() A.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转型B.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C.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D.官民立场尖锐对立 3、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 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淸之藩篱,必先去满淸之形状”,提倡“剪 辫易服”。二者的“剪辫”行为 A.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B.弘扬了传统文化 C.体现了民主自由思想D.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 4、1905年《时报》报道了一对青年婚礼的流程:一、来宾入场。二、新人入场。三、新人 行结婚礼,相对三揖。四、唱歌奏乐。五、证人曹君宣读证书。六、来宾祝词。七、来宾演 说。八、唱歌散会。”其反映了当时一些地区婚礼() A.保留了较多传统 B.奢靡之风兴起 C.向近代文明转变 D.仪式较为繁琐 5、“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的新现 象开始出现,其最早在我国开始出现的时间应当是在() A.鸦片战争时期B.中华民国初年C.新中国成立时D.改革开放后 6、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 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 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使奢靡之风逐渐盛行B.有利于生活习俗西化 C.淡化了传统等级观念D.社会上交际活动增加 7、1907年10月13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
考点 41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共 20 题,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 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 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2、11912 年,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摒中医 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 10 多年。这反映出() A.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B. 科学精神深入人心 C. 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D. 官民立场尖锐对立 3、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 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 辫易服”。二者的“剪辫”行为( ) A.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B.弘扬了传统文化 C.体现了民主自由思想 D.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 4、1905 年《时报》报道了一对青年婚礼的流程:一、来宾入场。二、新人入场。三、新人 行结婚礼,相对三揖。四、唱歌奏乐。五、证人曹君宣读证书。六、来宾祝词。七、来宾演 说。八、唱歌散会。”其反映了当时一些地区婚礼( ) A.保留了较多传统 B.奢靡之风兴起 C.向近代文明转变 D.仪式较为繁琐 5、“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的新现 象开始出现,其最早在我国开始出现的时间应当是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中华民国初年 C.新中国成立时 D.改革开放后 6、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 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 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使奢靡之风逐渐盛行 B.有利于生活习俗西化 C.淡化了传统等级观念 D.社会上交际活动增加 7、1907 年 10 月 13 日,天津塘沽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海大道美
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 唱诗,一时颇为热闹。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 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A.传统婚俗已遭废除B.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 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D.政府倡导婚姻自主 8、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20世纪20年代初,跳舞之风在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 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 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9、“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 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 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此言论() A.认识到风俗变迁与社会发展间存在联系 B.为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 C.科学地指出了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 D.表明当时国人已充分认识到蓄辫的危害 10、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本行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钟 起至晚三点钟为止,金钱甚为公道,本行地点在头查礼查后隔壁,如有贵商欲印小照者请至 本行可也。此布。森泰照相馆启。由此可见()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通商口岸的生活发生一些变化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1、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 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0 A.以服饰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得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12、石惠同学在历史杂志上发现一句话,“满街的列宁装和中山装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特别明 显的时尚象征吧。”经她认真研究,她认为“那个时代”最有可能是:O A民国初年B抗日战争时期C建国初期D“文革”时期
会微斯教堂,由陈牧师主持举行文明婚礼。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 唱诗,一时颇为热闹。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 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这一社会现象说明() A.传统婚俗已遭废除 B.年轻人崇尚西式婚礼 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 D.政府倡导婚姻自主 8、近代中国交谊舞最初还局限于上流社会的少数人,但到 20 世纪 20 年代初,跳舞之风在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起。早年认为男女合群手舞足蹈“男女杂沓,大败风纪”“与中国美 俗良法有所背离”避而不观的中国人,随跳舞潮流由临海一带向内陆澎湃涌来,其旧有之念 渐次华离犋碎(支离破碎)。这反映了() A.西方生活方式冲击了国人的传统观念 B.儒家的传统观念被国人完全抛弃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国人接受西方生活方式全盘西化 9、 “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 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 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此言论( ) A.认识到风俗变迁与社会发展间存在联系 B.为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所提出 C.科学地指出了中国社会落后的根本原因 D.表明当时国人已充分认识到蓄辫的危害 10、1863 年 3 月 7 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本行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钟 起至晚三点钟为止,金钱甚为公道,本行地点在头查礼查后隔壁,如有贵商欲印小照者请至 本行可也。此布。森泰照相馆启。由此可见( )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 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通商口岸的生活发生一些变化 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 11、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 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A. 以服饰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 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得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C. 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12、石惠同学在历史杂志上发现一句话,“满街的列宁装和中山装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特别明 显的时尚象征吧。”经她认真研究,她认为“那个时代”最有可能是:() A 民国初年 B 抗日战争时期 C 建国初期 D“文革”时期
13、1910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文明结婚之简便” 画:“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屏除中国旧时婚礼之繁。沪上素号开 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这实际上反映了0 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B.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C.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完全改变D.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 14、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 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有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 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馆种类繁多、营养卫生 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馆在内地普遍出现 15、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年代以后被冷 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984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该 服装样式是0 A.传统满族旗袍B.改良旗袍 C.苏式连衣裙D.干部服 16、民国时期《大公报》曾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 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 解读最准确的是() A.西方法律逐渐影响中国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大公报注重提供法律帮助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有人认为:“政治影响着服装的发展,服装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的发展。”以下材 料可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代中国出现了中山装②废止缠足成为社会风气 ③新中国列宁装一度流行④喇叭裤、踩脚裤在女性中盛行起来 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18、先生、小姐、阁下、女士等中国人的传统称谓在大陆几乎消亡。突然间,人们似乎不再 有身份、性别的差异,有时候为了表示一下区别,可以称“老同志”“小同志”“女同 志”“男同志”,还有“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警察同志”。这个现象发生在 A.鸦片战争后B.民国成立后C.解放战争时期D.新中国成立后 19、《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
13、1910 年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社会之现象》绘有“文明结婚之简便”一 画:“自欧化东渐,一般新学界人,每崇尚自由婚姻,屏除中国旧时婚礼之繁。沪上素号开 通,凡所谓文明结婚者,又数见不鲜。”这实际上反映了() A. 近代中国妇女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B. 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C. 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完全改变 D. 上海社会风气已经彻底西化 14、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 1866 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 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有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 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馆种类繁多、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在内地普遍出现 15、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 1929 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 年代以后被冷 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984 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该 服装样式是() A. 传统满族旗袍 B. 改良旗袍 C. 苏式连衣裙 D. 干部服 16、民国时期《大公报》曾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 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对此 解读最准确的是() A. 西方法律逐渐影响中国 B. 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 大公报注重提供法律帮助 D. 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17、有人认为:“政治影响着服装的发展,服装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的发展。”以下材 料可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①近代中国出现了中山装②废止缠足成为社会风气 ③新中国列宁装一度流行④喇叭裤、踩脚裤在女性中盛行起来 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18、先生、小姐、阁下、女士等中国人的传统称谓在大陆几乎消亡。突然间,人们似乎不再 有身份、性别的差异,有时候为了表示一下区别,可以称“老同志”“小同志”“女同 志”“男同志”,还有“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警察同志”。这个现象发生在 A.鸦片战争后 B.民国成立后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19、《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 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
的运动。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 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 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 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B.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影响 C.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20、1983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 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 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 、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 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 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 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 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 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 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 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 这一问题?
的运动。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 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 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 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影响 C.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20、1983 年,新华社发表《服装模式宜解放》的评论,提倡男同志穿西服,女同志穿旗袍、 西装裙子,服装款式要大方,富有民族特色.评论表明了怎样的舆论导向( ) A.倡导革新服饰推动生活文明化 B.推进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开路 C.学习西方同时注重维护民族传统 D.促进服装行业适应外向型经济 二、非选择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 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 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 年 4 月 15 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 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 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 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 年 9 月 1 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 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 这一问题?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为1950—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1950 元旦 1 春节 劳动节 1312 国庆节 121 星期日 1 星期六 清明节 端午节 1111 中秋节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 23、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 烙印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 来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一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 材料二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 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 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 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己经彻底消失了。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材料三据说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 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 之急。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 邹韬奋《经历》 请回答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为 1950—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1950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1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 因。 23、服饰的变迁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 烙印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在各个通商口岸城市,衣冠华丽、不遵规制者大有人在,暴富起 来的商人穿上锦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苏生文赵爽《素裙革履学欧风》 材料二民国后的社会舆论强调:“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今世界各 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但由于当时西式服装的主要原料是进口的,为了保护民族 工业,民国政府在制定新的礼服式样时,保留了一款传统的中国服饰作为礼服,但传统帝国 时期通过服装便可辨认身份的特征已经彻底消失了。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 材料三据说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学校规定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时必须穿 西装,颇让那些穷学生为难,不得不赊账三四百元(数月的薪水)置备一套西装,以解燃眉 之急。有的人则到旧货市场上去买旧西装,时称“淘西装”。 ——邹韬奋《经历》 请回答: 年 份 法 定 假 日 天 节 假 日 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