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28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由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经济体制:实行以由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①出现: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最初是群众自发的,并非政府倡导。 ②实质: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凹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以户为 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2)管理体制:撤销应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城市改革 (1)开展: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九,把企业搞活。 (2)内容: 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
- 1 - 导学案 28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 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1 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1978 年 5 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3 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经济体制:实行以□4 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①出现: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最初是群众自发的,并非政府倡导。 ②实质: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5 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以户为 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2)管理体制:撤销□6 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2.城市改革 (1)开展:1984 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7 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内容: 管理体制 实行政企分开
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①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②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臼市场经济。 (2)过程 提出目标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框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完善理论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B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初步建立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因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建设成就 ①经济增长:年均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 1.开放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臼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 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2.具体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3.发展阶段 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 第一阶段 经济因素的阶段 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第二阶段 制的阶段 第三阶段 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 面接轨 (二)对外开放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
- 2 - 所有制 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8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体制 以□9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①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②1992 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10市场经济。 (2)过程: 提出目标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确立框架 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完善理论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12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初步建立 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义□13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建设成就: ①经济增长:年均 9%的增长速度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生活: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 1.开放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14资金、技术和□15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 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紧跟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2.具体形式 (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 (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 3.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从 1978 年底到 1992 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 经济因素的阶段 第二阶段 1992 年到 2001 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阶段 第三阶段 从 2001 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16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 面接轨 (二)对外开放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
(1)设立: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国家开放14个巴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 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召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 5.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决定开发,色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 标志 (三)对外开放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对外开放格局 具体特点可概括为“点、线、面、全、多、宽”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 区的成功创办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 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 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 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 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白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 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2.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1.(2019·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二调)“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是英国专栏作家 马丁雅克不久前做出的断言。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 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 此理解准确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1978年党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D.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建立起市场经济
- 3 - (1)设立:我国将深圳、珠海、汕头、□17厦门、海南岛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18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形式,经济活动以□19市场调节为主。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 年国家开放 14 个□20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 年以后,□21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 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和其他地区的□22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 区。 5.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 年决定开发,□23浦东新区成为中国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 标志。 (三)对外开放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对外开放格局, 具体特点可概括为“点、线、面、全、多、宽”。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 区的成功创办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 1992 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 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24内地延伸。 (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 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 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 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25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 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2.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1.(2019·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二调)“21 世纪始于中国的 1978 年”,这是英国专栏作家 马丁雅克不久前做出的断言。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 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对 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1978 年党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策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D.1978 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建立起市场经济
解析根据材料“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 性的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B项正确,C项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9·怀化高三统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 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 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解析材料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局限性方面的表述,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而不是个体所有,故B项错误;据材 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 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显现,亟需赋予新的时 代内涵,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答案C 3.据报道,21世纪初,“我国95%以上的商品价格都由市场来调节,国家定价的商品不 足5%。其中,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工业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只局限于木材 黄金、卷烟、食盐和天然气5种”。这说明() A.国家经济计划己经被废止 B.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进展 C.市场经济体制己基本建立 D.农业生产私有化取得成功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95%以上的商品价格都由市场来调节”“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 划已全部取消”“工业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只局限于……5种”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未反映国有企业改革和农业 生产私有化,排除B、D两项 答案C 4.(2019·开封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查)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 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见下图)。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5000 多年文明史、13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 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下列对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 中国特色的探索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B.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 4 - 解析 根据材料“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 性的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 B 项正确,C 项排除;1992 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故 A 项错误;21 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2.(2019·怀化高三统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 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 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解析 材料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局限性方面的表述,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下,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而不是个体所有,故 B 项错误;据材 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 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显现,亟需赋予新的时 代内涵,故 C 项正确;D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答案 C 3.据报道,21 世纪初,“我国 95%以上的商品价格都由市场来调节,国家定价的商品不 足 5%。其中,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已全部取消,工业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只局限于木材、 黄金、卷烟、食盐和天然气 5 种”。这说明( ) A.国家经济计划已经被废止 B.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进展 C.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 D.农业生产私有化取得成功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95%以上的商品价格都由市场来调节”“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 划已全部取消”“工业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只局限于……5 种”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故 C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材料未反映国有企业改革和农业 生产私有化,排除 B、D 两项。 答案 C 4.(2019·开封市高三教学质量调查)2018 年 12 月 18 日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大会在北 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见下图)。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 5000 多年文明史、13 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改革发展,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也没有可 以对中国人民颐指气使的教师爷”。下列对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 中国特色的探索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B.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践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D.中共十四大勾画出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解析考査了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由史实可知A、B、C项的说法符合史实。 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在中共十 大上并没有勾画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 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 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个决定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 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答案D 5.(2019·衡阳质检)1978年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迅速使得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 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观察下面三幅图片,这说明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A.中国在区域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 B.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C.中国积极引导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强 解析从图示信息来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地区性组织,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了重要 角色,故答案为D:世贸组织是全球性国际组织,排除A项;B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上 合组织是区域合作的新模式,但C项不能涵盖材料总体信息,不是对材料完整、全面、准确 的解读,排除C项。 答案D 命题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实证 史料一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 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 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解读:史料一强调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人民公社时期“一大二公”的做 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史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 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 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解读:史料二中“某些尝试”主要指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集体农 业的痕迹”指人民公社下的集体生产。 史料三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
- 5 - C.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践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D.中共十四大勾画出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解析 考查了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由史实可知 A、B、C 项的说法符合史实。 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在中共十四 大上并没有勾画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 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 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 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个决定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 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答案 D 5.(2019·衡阳质检)1978 年后,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迅速使得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 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观察下面三幅图片,这说明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 A.中国在区域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 B.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C.中国积极引导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D.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增强 解析 从图示信息来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性和地区性组织,在国际事务中扮演了重要 角色,故答案为 D;世贸组织是全球性国际组织,排除 A 项;B 项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上 合组织是区域合作的新模式,但 C 项不能涵盖材料总体信息,不是对材料完整、全面、准确 的解读,排除 C 项。 答案 D 命题点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史料实证 史料一 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 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所以说这种办法“责 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解读:史料一强调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人民公社时期“一大二公”的做 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史料二 到 1979 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 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 1983 年底,甚至这 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解读:史料二中“某些尝试”主要指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集体农 业的痕迹”指人民公社下的集体生产。 史料三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