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 2017年初三一模试卷 2017.4 基础·运用(共22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第1-4题。(共14分) 1.根据下面这组材料,写出“清明”中“清”字的意思。(2分) ①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清”的解释是:“腺(通|解释 朗”)也。澄水之貌。” ②刘熙在《释名》中这样解释“清”:“青也。去浊 远秽,色如青也。”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4)题。(共8分) 清明是多面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杜牧笔下凄凄切切的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舂半岀城″,是吴惟信眼中生机盎然的清明;“清明到,农夫 起跳 无论是慎终追远、郊游踏青,还是细雨绵绵、彩虹初现 亦或是春风送暖、杨柳依依,都是清明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惊喜 为了【】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活动。 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 意蕴。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自唐宋以来,清明还有多种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 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凊明,苏堤-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 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随着时间流逝,游艺【】退岀。 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内“及”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红翠间错(jian)管窥(kui)“及”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撇
北京市平谷区 2017 年初三一模试卷 语 文 2017.4 一、基础·运用(共 22 分)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第 1—4 题。(共 14 分) 1. 根据下面这组材料,写出“清明”中“清”字的意思。(2 分) ①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清”的解释是:“朖(通 “朗”)也。澄水之貌。” ②刘熙在《释名》中这样解释“清”:“青也。去浊 远秽,色如青也。” 解释: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4)题。(共 8 分) 清明是多面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杜牧笔下凄凄切切的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是吴惟信眼中生机盎然的清明;“清明一到,农夫 起跳”, 。无论是慎终追远、郊游踏青,还是细雨绵绵、彩虹初现, 亦或是春风送暖、杨柳依依,都是清明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惊喜。 为了【 】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春游健身和插柳植树活动。 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又赋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 意蕴。后来,清明插柳之风逐渐发展为植树造林之举,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自唐宋以来,清明还有多种游艺活动,直至明嘉靖年间,还有游艺的相关记录。今人可从 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 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随着时间流逝,游艺【 】退出。 清明的文化符号,只剩添土追思和扫墓踏青。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 )内“及”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红翠间.错(jiàn) 管窥.(kuì) “及”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撇
B.红翠间错(jian)管窥(kui)“及”字的第一笔是:撇 C.红翠间错(jian)管窥(kui)“及”字的第一笔是:撇 D.红翠间错(jian)管窥(kui)“及”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撇 (2)根据语意,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出两个,分别填入文中【】内。(2分) 顺应适应依次渐次 (3)在文中 ”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是清明让农民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 B.农民在清明时节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 C.在清明时节农民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 D.是农民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清明 (4)引号有多种用法:有的标示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有的标示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有的标示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下面四句话引号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 分) A.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杜牧笔下凄凄切切的淸明。 C.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 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D.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3.清明要追思先祖,更不能忘记先烈。为此班级开展了“清明节的铭记”的活动。一位同 学依据《红岩》内容拟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阴云满天恐怖白雾绕山城”,请你从下面 句子中选择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霉饭充饥忠于党歌乐山下 B.丹心一片染血红岩迎黎明 C.冰雪严寒方显出梅花香气 D.铁链哗哗誓死抗争卫信仰 4.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后来逐渐合二为一。一千多年前的宋朝,苏东坡在寒食节即 兴写下了《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欣赏,不恰当的一项 是(2分)
B. 红翠间.错(jiān) 管窥.(kuì) “及”字的第一笔是:撇 C. 红翠间.错(jiàn) 管窥.(kuī) “及”字的第一笔是:撇 D. 红翠间.错(jiān) 管窥.(kuī) “及”字的第一笔是:横折折撇 (2)根据语意,从下面备选词语中选出两个,分别填入文中【 】内。(2 分) 顺应 适应 依次 渐次 (3)在文中 “ ”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 是清明让农民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 B. 农民在清明时节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 C. 在清明时节农民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 D. 是农民心里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清明 (4)引号有多种用法:有的标示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有的标示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有的标示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下面四句话引号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 分) A. 古人以“插柳”避疫驱邪。 B.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杜牧笔下凄凄切切的清明。 C. 今人可从明《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中管窥一二:“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 红翠间错,走索、骠骑……舞盘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 D. 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 3. 清明要追思先祖,更不能忘记先烈。为此班级开展了“清明节的铭记”的活动。一位同 学依据《红岩》内容拟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阴云满天恐怖白雾绕山城”,请你从下面 句子中选择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 霉饭充饥忠于党歌乐山下 B. 丹心一片染血红岩迎黎明 C. 冰雪严寒方显出梅花香气 D. 铁链哗哗誓死抗争卫信仰 4. 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后来逐渐合二为一。一千多年前的宋朝,苏东坡在寒食节即 兴写下了《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欣赏,不恰当 ...的一项 是( 2 分)
行多笔至1 起吳垄街暂类 境 雪 我州 5k龙偷着主实。 危 有 t 如「 遇 吹 A.用笔粗重饱满,雄健而有气势 B.字形大小悬殊,横扁且斜取势。 C.第一首布局前面疏朗,后面密结。 D.字形瘦长错落,笔画跳荡飘逸。 5.默写与文常(5分) 中国古代诗词,有许多以边塞军旅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有的描写了奇异的塞外风光 如唐朝_①_(人名)《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反映戍边生活 的艰辛,如《木兰诗》中的“②,寒光照铁衣”;有的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如 ③(朝代)范仲淹《渔家傲》中的 ”--这些篇章不但在文学意义 上非常宝贵,而且在历史意义上也极具价值 6.毕业在即,同学们即将分离。假如用两句诗作为临别赠言,既不伤感又能表达与同学深厚 情谊,你觉得下面哪一项最恰当?说说你的理由。(3分))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 军既已过③而西矣。孙膑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⑧,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 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③利者蹶⑨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 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
A.用笔粗重饱满 ,雄健而有气势。 B.字形大小悬殊,横扁且斜取势。 C.第一首布局前面疏朗,后面密结。 D.字形瘦长错落,笔画跳荡飘逸。 5.默写与文常(5 分) 中国古代诗词,有许多以边塞军旅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有的描写了奇异的塞外风光, 如唐朝 ① (人名)《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反映戍边生活 的艰辛,如《木兰诗》中的“ ② ,寒光照铁衣”;有的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如 ③ (朝代)范仲淹《渔家傲》中的“ ④ , ⑤ ” ┅┅这些篇章不但在文学意义 上非常宝贵,而且在历史意义上也极具价值。 6.毕业在即,同学们即将分离。假如用两句诗作为临别赠言,既不伤感又能表达与同学深厚 情谊,你觉得下面哪一项最恰当?说说你的理由。(3 分))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文言文阅读(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7—10 题。 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 军既已过①而西矣。孙膑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②,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 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③利者蹶④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 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
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⑤逐之。 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 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 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 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既已过:已经越过齐国国境线。②三晋之兵:这里指魏国的士兵。③“趣,同“趋”, 疾走,追逐。④蹶:受挫折。⑤倍日并行:两天的路程一天走到。⑥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 出。⑦烛:照,照亮 7.下面是“亡”的四个解释,文中“士卒亡者过半矣”的“亡”的意思是(2分) A.逃跑B.失去C.死亡D.灭亡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韩告急于齐 (2)读其书未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素悍勇而轻齐 翻译: (2)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翻译 10.请用现代汉语简述孙膑取胜的经过。(不超过100字)(3分) 三、名著阅读(共10分) 11.《西游记》和《海底两万里》的创作都借助了新颖、奇特的想象。如《西游记》中①的 孙悟空和《海底两万里》中。②情节均体现了这一特点。二者区别在于《海底两万 里》立足于现实科技对未来展开想象,具有预见性,很多想象后来成为了现实, 如_③:《西游记》则不然。(3分) 12.阅读《水浒传》连环画中的插图及文字,完成第(1)—(3)题。(共7分)
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⑤逐之。 孙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⑥而书之曰: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 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⑦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 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 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______________ 【注】①既已过:已经越过齐国国境线。②三晋之兵:这里指魏国的士兵。③“趣,同“趋”, 疾走,追逐。④蹶:受挫折。⑤倍日并行:两天的路程一天走到。⑥白:刮去树皮使白木露 出。⑦烛:照,照亮。 7.下面是“亡”的四个解释,文中“士卒亡者过半矣”的“亡”的意思是(2 分) A.逃跑 B.失去 C.死亡 D.灭亡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韩告急于.齐 于:_____ (2)读其书未毕. 毕: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1)素悍勇而轻齐 翻译:_______________ (2)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翻译:_______________ 10.请用现代汉语简述孙膑取胜的经过。(不超过 100 字)(3 分) 三、名著阅读(共 10 分) 11.《西游记》和《海底两万里》的创作都借助了新颖、奇特的想象。如《西游记》中 ① 的 孙悟空和《海底两万里》中 ② 情节均体现了这一特点。二者区别在于《海底两万 里》立足于现实科技对未来展开想象,具有预见性,很多想象后来成为了现实, 如 ③ ;《西游记》则不然。 (3 分) 12. 阅读《水浒传》连环画中的插图及文字,完成第(1)—(3)题。(共 7 分)
鲁智深揪住大王头中, 只见鲁智深右手向下, 鲁、林二人真是英雄识 下按在床边,那大王刚把身倒墩着,却把左手拔住英雄,好汉识好汉,他们就 要挣扎,音智深抡起拳头,上截,把腰一撑,将那棵柳|在菜园中结为兄弟 拳脚齐下,打得大王连叫|树连根拔起 要之 薛霸棍未落下,忽听松 郑屠挣不来,那把尖刀 长老因鲁智深前番闹 树背后雷鸣似的大喝一也丢在了一边。鲁达抢前一了僧堂,这次又大醉,打坏 声,一条铁禅杖飞出来,步,踏住他的胸脯,提起拳了亭子、金刚…就叫音智 把水火棍一挡,那棍子早头,一面打一面喝骂。 深到方丈处歇了。 飞了出去。 ④ (1)上面六幅插图及文字是《水浒传》中鲁达的故事,请你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排列顺序。 (只填序号)(2分) (2)请从上面六幅插图及文字中选择一幅,概述其故事情节。(1分) (3)下面材料是《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你觉得鲁达算得上《论语》中所称的“君 子”吗?请结合一则材料简要说明理由。(共4分)
鲁智深揪住大王头巾, 一下按在床边,那大王刚 要挣扎,鲁智深抡起拳头, 拳脚齐下,打得大王连叫 “救命”。 ① 只见鲁智深右手向下, 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 上截,把腰一撑,将那棵柳 树连根拔起。 ② 鲁、林二人真是英雄识 英雄,好汉识好汉,他们就 在菜园中结为兄弟。 ③ 薛霸棍未落下,忽听松 树背后雷鸣似的大喝一 声,一条铁禅杖飞出来, 把水火棍一挡,那棍子早 飞了出去。 ④ 郑屠挣不来,那把尖刀 也丢在了一边。鲁达抢前一 步,踏住他的胸脯,提起拳 头,一面打一面喝骂。 ⑤ 长老因鲁智深前番闹 了僧堂,这次又大醉,打坏 了亭子、金刚……就叫鲁智 深到方丈处歇了。 ⑥ (1)上面六幅插图及文字是《水浒传》中鲁达的故事,请你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排列顺序。 (只填序号)(2 分) (2)请从上面六幅插图及文字中选择一幅,概述其故事情节。(1 分) (3)下面材料是《论语》中关于“君子”的论述,你觉得鲁达算得上《论语》中所称的“君 子”吗?请结合一则材料简要说明理由。(共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