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引力定律学习汇报”、“对称性与守恒律”、“重力加速度测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源、讲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课程目标考核内容评价依据1.质点运动学平时作业2.动量、牛顿运动定律测试3.动能和势能课程目标14.角动量课堂笔记5.刚体力学期末考试6.振动和波平时作业课堂表现1.描述物理运动的能力课程目标2课堂笔记2.建立将物理转换为数学模型的能力测试3.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平时作业1.用大学学到的知识重新认识中学物理的力学知识:测试课程目标32.站在更高的角度解决中学物理中的力学问题;期末考试3.可以准确的将所学知识表达出来。平时作业1科学素养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课程目标4课堂表现2.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发展期末考试(二)课程目标评价方法评价方式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评价环节平时作业(课后习题、总结50%30%10%10%反思、小组活动等)过程性考核40%40%20%测试占比(30%)课堂笔记60%40%课堂表现(课堂提问、雨课堂互50%50%动)18
有引力定律学习汇报”、“对称性与守恒律”、“重力加速度测量”等实践活动,提 高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源、讲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评价依据 课程目标 1 1. 质点运动学 2. 动量、牛顿运动定律 3. 动能和势能 4. 角动量 5. 刚体力学 6. 振动和波 平时作业 测试 课堂笔记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2 1. 描述物理运动的能力 2. 建立将物理转换为数学模型的能力 3.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时作业 课堂表现 课堂笔记 测试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3 1.用大学学到的知识重新认识中学物理的力学知识; 2.站在更高的角度解决中学物理中的力学问题; 3.可以准确的将所学知识表达出来。 平时作业 测试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4 1.科学素养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发展 平时作业 课堂表现 期末考试 (二)课程目标评价方法 评价环节 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过程性考核 占比(30%) 平时作业(课 后习题、总结 反思、小组活 动等) 50% 30% 10% 10% 测试 40% 40% 20% 课堂笔记 60% 40% 课堂表现(课堂 提问、雨课堂互 动) 50% 50% 18
结果性考核闭卷考试35%40%10%15%占比(70%)(三)成绩评定一、评定方式成绩评定采取“N+1”的模式,“N”指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笔记、测试、课堂表现等,占比30%;“1”指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占比70%。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平时作业(40%)+课堂表现(20%)+课堂笔记(20%)+测试(20%)。平时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考察学生对力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有关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自我管理等基本素养。作业含线上作业和线下作业,线上作业包括学习通教学视频的观看、完成作业情况监督和小组活动,线下作业包括课后题及总结反思等。每次作业按要求完成,每次作业满分100分。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参与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的积极性及参与的质量。课堂提问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课堂表现由雨课堂成绩和上课互动(提问、自主回答和上黑板)两部分组成,满分100分课堂笔记:考察笔记内容的准确度,笔记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度,逻辑的条理性,字迹的工整程度。满分100分测试: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内容学习完成后,通过雨课堂发布。总结反思:考察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每个内容教授完毕后,根据内容完整性及反思的深度和见解给出成绩,满分100分(2)期末成绩:根据课程的考试成绩给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进行。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科学素养等。满分100分。2.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序课程目标号90-10080-8970-7960-690-5919
(三)成绩评定 一、评定方式 成绩评定采取“N+1”的模式,“N”指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笔记、 测试、课堂表现等,占比 30%;“1”指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 占比 70%。总成绩=平时成绩(30%)+ 期末考试成绩(70%); (1) 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平时作业(40%)+课堂表现(20%)+课堂笔记(20%) +测试(20%)。 平时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考察学生对力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 程度,运用有关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自我管理等基本素养。 作业含线上作业和线下作业,线上作业包括学习通教学视频的观看、完成作业情 况监督和小组活动,线下作业包括课后题及总结反思等。每次作业按要求完成, 每次作业满分 100 分。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参与课堂提问、课堂练习、讨论等的积极性及参与的质 量。课堂提问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课堂表现由雨课堂 成绩和上课互动(提问、自主回答和上黑板)两部分组成,满分 100 分 课堂笔记:考察笔记内容的准确度,笔记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度,逻辑的条理 性,字迹的工整程度。满分 100 分 测试: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内容学习完成后,通过雨课堂发布。 总结反思:考察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每个内 容教授完毕后,根据内容完整性及反思的深度和见解给出成绩,满分 100 分 (2) 期末成绩:根据课程的考试成绩给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进行。主要考 察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科学素养等。满分 100 分。 2.评分标准 序 号 课程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结果性考核 占比(70%) 闭卷考试 35% 40% 10% 15% 19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对宏观对宏观对宏观物物体机械运物体机械运体机械运动的动的规律有对宏观物动的规律有规律有深入且较为全面的体机械运动的对宏观物基本的认识;认识:规律有基本的体机械运动的全面的认识;基本掌握牛熟练掌握牛顿掌握牛顿力了解:对牛顿规律缺乏基本顿力学的基力学的基本理学的基本理力学的理论有的认识;对牛顿本概念、定理力学的基本理论,并能灵活论,能够运用基本的掌握,和定律,能够其解决力学但应用不够熟论掌握不足,难运用其解决具初步解决力体力学问题;问题;能对刚练;基本能够以运用其解决学问题;能描能对刚体的平体平动和定描述刚体平动问题;不会描述述刚体平动轴转动的运动和定轴转动和定轴转动的刚体平动和定课程目标1和定轴转动1的运动做熟练动做熟练的运动。经过提轴转动的运动,的运动,但不的描述,能够描述,基本能示后能解决刚无法解决基本太熟练,经过独立解决刚体够独立地解体的定轴转动的刚体运动问提示后能解决刚体的定问题:对机械的定轴转动问题:对机械振动决刚体的定题;轴转动问题:振动和波的基和波的基本概轴转动问题;对机械振动和对机械振动本概念和基本念和基本规律对机械振动波的基本概念和波的基本规律有初步的缺乏了解,无法和波的基本和基本规律有概念和基本认识,但应用应用于实际问概念和基本深刻的理解,规律有清晰题中。能力有待提规律有基本并能应用于实的理解,并能高。的了解,但应际问题中。初步应用于用能力有限。实际问题。能够认深刻认识识到数学与基本认到数学与物理物理之间的识到数学与之间的密切联紧密联系,并物理的关系,初步认识未能充分系,能够自如熟练地运用并能够运用到数学与物理认识到数学与微积分和失之间的联系,地运用微积分微积分和失物理之间的联和矢量方法分量方法分析量方法分析能够运用微积系,无法运用微析和求解复杂和求解一般和求解基础分和矢量方法积分和矢量方的力学问题;的力学问题;的力学问题;解决简单的力法分析和求解在求解问题学问题;在求在求解问题的在求解问题力学问题;在求过程中,展现的过程中,表的过程中,展解问题的过程解问题的过程出卓越的科学现出较好的现出一定的中,尝试运用2课程目标2中,缺乏科学思思维、抽象思科学思维、抽科学思维、抽科学思维、抽维、抽象思维和维和逻辑推理象思维和逻象思维和逻象思维和逻辑逻辑推理能力,能力,能够独辑推理能力,推理能力,但辑推理能力,难以独立解决立解决复杂且能够独立完但在处理复表现尚显稚问题:生缺乏探具有挑战性的成具有一定杂问题时仍嫩;开始表现究和创新能力,问题;具备强难度的力学需进一步提出对力学问题对力学问题的烈的探究和创问题;具备一高;具备基本的探究和创新兴趣和投入明新能力,能够定的探究和的探究和创兴趣,但能力显不足。提出新颖的力创新能力,能新意识,但在有限。实际操作中学问题和相应够参与到力的解决方案。学问题的讨仍需加强。论和研究中。20
优 良 中 及格 不及格 1 课程目标 1 对宏观物 体机械运动的 规律有深入且 全面的认识; 熟练掌握牛顿 力学的基本理 论,并能灵活 运用其解决具 体力学问题; 能对刚体的平 动和定轴转动 的运动做熟练 的描述,能够 独立解决刚体 的定轴转动问 题; 对机械振动和 波的基本概念 和基本规律有 深刻的理解, 并能应用于实 际问题中。 对宏观 物体机械运 动的规律有 较为全面的 认识; 掌握牛顿力 学的基本 理 论,能够运用 其 解决力学 问题;能对刚 体平动和定 轴转动的 运 动做熟练的 描述,基本能 够独立地 解 决 刚体的定 轴转动问题; 对机械振动 和波的基本 概念和基本 规律有清晰 的理解,并能 初步应用于 实际问题。 对宏观 物体机械运 动的规律有 基本的认识; 基本掌握牛 顿力学的基 本概念、定理 和定律,能够 初步解决力 学问题;能描 述 刚体平动 和定轴转动 的运动,但不 太熟练,经过 提示后能 解 决 刚体的定 轴转动问题; 对机械振动 和波的基本 概念和基本 规律有基本 的了解,但应 用能力有限。 对宏观物 体机械运动的 规律有基本的 了解;对牛顿 力学的理论有 基本的掌握, 但应用不够熟 练;基本能够 描述刚体平动 和定轴转动的 运动。经过提 示后能解决刚 体的定轴转动 问题;对机械 振动和波的基 本概念和基本 规律有初步的 认识,但应用 能力有待提 高。 对宏观物 体机械运动的 规律缺乏基本 的认识;对牛顿 力学的基本理 论掌握不足,难 以运用其解决 问题;不会描述 刚体平动和定 轴转动的运动, 无法解决基本 的刚体运动问 题;对机械振动 和波的基本概 念和基本规律 缺乏了解,无法 应用于实际问 题中。 2 课程目标 2 深刻认识 到数学与物理 之间的密切联 系,能够自如 地运用微积分 和矢量方法分 析和求解复杂 的力学问题; 在求解问题的 过程中,展现 出卓越的科学 思维、抽象思 维和逻辑推理 能力,能够独 立解决复杂且 具有挑战性的 问题;具备强 烈的探究和创 新能力,能够 提出新颖的力 学问题和相应 的解决方案。 能够认 识到数学与 物理之间的 紧密联系,并 熟练地运用 微积分和矢 量方法分析 和求解一般 的力学问题; 在求解问题 的过程中,表 现出较好的 科学思维、抽 象思维和逻 辑推理能力, 能够独立完 成具有一定 难度的力学 问题;具备一 定的探究和 创新能力,能 够参与到力 学问题的讨 论和研究中。 基本认 识到数学与 物理的关系, 并能够运用 微积分和矢 量方法分析 和求解基础 的力学问题; 在求解问题 的过程中,展 现出一定的 科学思维、抽 象思维和逻 辑推理能力, 但在处理复 杂问题时仍 需进一步提 高;具备基本 的探究和创 新意识,但在 实际操作中 仍需加强。 初步认识 到数学与物理 之间的联系, 能够运用微积 分和矢量方法 解决简单的力 学问题;在求 解问题的过程 中,尝试运用 科学思维、抽 象思维和逻辑 推理能力,但 表现尚显稚 嫩;开始表现 出对力学问题 的探究和创新 兴趣,但能力 有限。 未能充分 认识到数学与 物理之间的联 系,无法运用微 积分和矢量方 法分析和求解 力学问题;在求 解问题的过程 中,缺乏科学思 维、抽象思维和 逻辑推理能力, 难以独立解决 问题;生缺乏探 究和创新能力, 对力学问题的 兴趣和投入明 显不足。 20
学生能够基能够熟练本运用大学能够较运用大学所学所学方法对好地运用大力学知识进的方法对力学学所学方法学生能够基本知识进行深入行复述和再学生未能有效对力学知识复述大学所学运用大学所学复述和再加加工,对中学进行复述和的力学知识,方法对力学知工,展现出对物理力学知再加工,对中但对中学物理中学物理力学识有一定的识进行复述和学物理力学力学知识的再认识。知识的全面和再加工,对中学知识有较为加工和理解尚深刻认识:学学生能够基物理力学知识显不足。深入的理解;生能够站在更本分析和处的理解明显不能够较准确学生能够尝试足。高的视角,准理中学物理地分析和处分析和处理中确无误地分析中的力学间学生无法正确理中学物理学物理中的力3课程目标3和处理中学物题,但解决问分析和处理中中的力学问学问题,但准理中的力学问学物理中的力题的方法和确性和深度有题,展现出一学问题,缺乏解题,展现出卓思路可能不待加强。定的解决问越的解决问题够成熟和全决问题的基本学生能够意识题的能力。能面。能力。的能力;能够到力学理论与够将力学理将力学理论与学生能够初学生未能将力论与实际生实际生产、生实际生产、生步将力学理学理论与实际产、生活问题活问题的联生产、生活问题活问题紧密结论与实际生相结合,进行系,但分析和合,深入分析产、生活问题相联系,缺乏实初步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并给出合理的相联系,但分际应用能力。和讨论,展现力较弱。析和解决问解决方案,展出一定的实现出强大的实题的能力有际应用能力。际应用能力。待提高。o基本熟悉力比较熟悉力熟悉力学发展学发展史,对学发展史,理了解力学发展史,深刻理解不知道力学发解科学家在科学家的创科学家在学科史,对科学家展史,对科学家学科发展过新意识和探发展过程中的的创新意识和程中的创新索精神有一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意识和探探索精神有初意识和探索定的了解;反探索精神缺乏步的认识;反索精神;具有精神:具有一思意识和批认识;缺乏反思强烈的反思意思意识和批判定的反思意判精神有待意识和批判精识和批判精精神较弱,需识和批判精神,难以独立思提高,能够参神,能够独立要更多的引导神,能够较为与讨论并尝考和解决问题。思考和解决问和实践。4课程目标4独立地思考试解决问题。学生对物理学题。对物理学对物理学的前和解决问题。对物理学的的前沿知识缺的前沿知识有沿知识有一定对物理学的前沿知识有乏了解,未能将深入的了解,了解,但尚未前沿知识有所了解,但尚其与力学知识能够将其与力能将其与力学一定的了解,未能将其与相结合,科学素知识相结合,学知识相结能够将其与力学知识紧养和爱国情怀科学素养和爱合,科学素养密结合,科学力学知识相的提升几乎没和爱国情怀得国情怀的提升联系,科学素素养和爱国有。到明显的提不明显。养和爱国情情怀提升有升。限。怀有提升。七、选用教材教材名称编者出版社备注出版时间是否马工程教材21
3 课程目标 3 能够熟练 运用大学所学 的方法对力学 知识进行深入 复述和再加 工,展现出对 中学物理力学 知识的全面和 深刻认识;学 生能够站在更 高的视角,准 确无误地分析 和处理中学物 理中的力学问 题,展现出卓 越的解决问题 的能力;能够 将力学理论与 实际生产、生 活问题紧密结 合,深入分析 并给出合理的 解决方案,展 现出强大的实 际应用能力。 能够较 好地运用大 学所学方法 对力学知识 进行复述和 再加工,对中 学物理力学 知识有较为 深入的理解; 能够较准确 地分析和处 理中学物理 中的力学问 题,展现出一 定的解决问 题的能力。能 够将力学理 论与实际生 产、生活问题 相结合,进行 初步的分析 和讨论,展现 出一定的实 际应用能力。 学生能够基 本运用大学 所学方法对 力学知识进 行复述和再 加工,对中学 物理力学知 识有一定的 认识。 学生能够基 本分析和处 理中学物理 中的力学问 题,但解决问 题的方法和 思路可能不 够成熟和全 面。 学生能够初 步将力学理 论与实际生 产、生活问题 相联系,但分 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有 待提高。 。 学生能够基本 复述大学所学 的力学知识, 但对中学物理 力学知识的再 加工和理解尚 显不足。 学生能够尝试 分析和处理中 学物理中的力 学问题,但准 确性和深度有 待加强。 学生能够意识 到力学理论与 实际生产、生 活问题的联 系,但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 力较弱。 学生未能有效 运用大学所学 方法对力学知 识进行复述和 再加工,对中学 物理力学知识 的理解明显不 足。 学生无法正确 分析和处理中 学物理中的力 学问题,缺乏解 决问题的基本 能力。 学生未能将力 学理论与实际 生产、生活问题 相联系,缺乏实 际应用能力。 4 课程目标 4 熟悉力学发展 史,深刻理解 科学家在学科 发展过程中的 创新意识和探 索精神;具有 强烈的反思意 识和批判精 神,能够独立 思考和解决问 题。对物理学 的前沿知识有 深入的了解, 能够将其与力 学知识相结 合,科学素养 和爱国情怀得 到明显的提 升。 比较熟悉 力 学发展史,理 解科学家在 学科发展过 程中的创新 意识和探索 精神;具有一 定的反思意 识和批判精 神,能够较为 独立地思考 和解决问题。 对物理学的 前沿知识有 一定的了解, 能够将其与 力学知识相 联系,科学素 养和爱国情 怀有提升。 基本熟悉 力 学发展史,对 科学家的创 新意识和探 索精神有一 定的了解;反 思意识和批 判精神有待 提高,能够参 与讨论并尝 试解决问题。 对物理学的 前沿知识有 所了解,但尚 未能将其与 力学知识紧 密结合,科学 素养和爱国 情怀提升有 限。 了解力学发展 史,对科学家 的创新意识和 探索精神有初 步的认识;反 思意识和批判 精神较弱,需 要更多的引导 和实践。 对物理学的前 沿知识有一定 了解,但尚未 能将其与力学 知识相结合, 科学素养和爱 国情怀的提升 不明显。 不知道力学发 展史,对科学家 的创新意识和 探索精神缺乏 认识;缺乏反思 意识和批判精 神,难以独立思 考和解决问题。 学生对物理学 的前沿知识缺 乏了解,未能将 其与力学知识 相结合,科学素 养和爱国情怀 的提升几乎没 有。 七、选用教材 教材名称 编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是否马工程教材 备注 21
漆安慎,高等教育否“十二五“国家《普通物理学教程,2021.12杜婵英出版社力学》(第四版)级规划教材。八、主要参考书目[1】漆安慎、杜蝉英.力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2]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梁昆淼.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C.基特尔(CharlesKittel)等.伯克利物理学教程(SI版)第1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5]张汉壮.力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6]张汉壮.力学(上).中国大学慕课.吉林大学九、课程学习建议课后可以通过学习通提供的讲解视频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每一章可以选择一个或多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录制讲解视频提交学习通,学生除掌握教学目标中提出的基本要求外,可选学教师提供的课外拓展资料。重视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的观察、描述、分析,建立良好的物理模型概念。注重逻辑演绎和理论推导,从确定的物理现象和已有理论出发,通过合理的假设和严格的推导,掌握提出和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相互协作,理解知识和习题。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结合课堂知识和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以个体或小组方式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并进行调研和查阅资料,可形成研究性论文。22
《普通物理学教程, 力学》(第四版) 漆安慎, 杜婵英 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21.12 否 “十二五“国家 级规划教材。 八、主要参考书目 [1] 漆安慎、杜蝉英.力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年. [2] 郭奕玲、沈慧君.物理学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年 [3] 梁昆淼.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4] C.基特尔(Charles Kittel)等. 伯克利物理学教程(SI 版) 第 1 卷.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年 [5] 张汉壮.力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年 [6] 张汉壮.力学(上).中国大学慕课.吉林大学 九、课程学习建议 课后可以通过学习通提供的讲解视频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每一章可以选择 一个或多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录制讲解视频提交学习通,学生除掌握教学目标中 提出的基本要求外,可选学教师提供的课外拓展资料。 重视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的观察、描述、分析,建立良好的物理模型概念。 注重逻辑演绎和理论推导,从确定的物理现象和已有理论出发,通过合理的假设 和严格的推导,掌握提出和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 合作式学习: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相互协作,理解知识和习题。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结合课堂知识和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以个体或小组方 式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并进行调研和查阅资料,可形成研究性论文。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