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客观因素:社会(包括学校)是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还是鼓励支持“内心的自由” 15.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4分) ①具备交换自由的社会条件 ②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 ③要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 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组,考 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 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耕 作的诗人 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 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 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大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 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 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 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 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 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 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 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 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 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②客观因素:社会(包括学校)是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还是鼓励支持“内心的自由”。 15.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4 分) ①具备交换自由的社会条件; ②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 ③要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组,考 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 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耕 作的诗人 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 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 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大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 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 以催发鲜 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 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 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 课本、 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 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 命。他在它们中间,① 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 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 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 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 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 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 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 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 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 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 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 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 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 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 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 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 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 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 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 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 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6.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4分) ①“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蒡作。 ②“踩出深深的凹痕”寓指托尔斯泰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创作了大量反映土地和 农人生活的作品 17.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6分) ①从其作品内容:诗人一生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都揭示出他对农人的深厚感情和与土地的 紧密 结合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 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 是为了保 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 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 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 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 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 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 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 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 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 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 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 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 声息, 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 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 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 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 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 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 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 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 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 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6.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4 分) ①“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劳作。 ②“踩出深深的凹痕”寓指托尔斯泰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创作了大量反映土地和 农人生活的作品。 17.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6 分) ①从其作品内容:诗人一生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都揭示出他对农人的深厚感情和与土地的 紧密 结合
②从其人生经历: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最终抛却了自己的庄园,将更 遥远更 苍茫的土地作为最后的归宿 ③从其创作观:托尔斯泰将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结合起来,在劳作中捕捉、感悟、发现生活的 真谛, 土地滋养了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了他创造的灵感 18.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5分) ①揭示一个伟大作家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②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 ③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造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黄侃先生 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 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 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 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舞……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 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I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 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 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 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 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l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 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 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 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②从其人生经历: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最终抛却了自己的庄园,将更 遥远更 苍茫的土地作为最后的归宿。 ③从其创作观:托尔斯泰将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结合起来,在劳作中捕捉、感悟、发现生活的 真谛, 土地滋养了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了他创造的灵感。 18.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5 分) ①揭示一个伟大作家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②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 ③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造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黄侃先生 二三事 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 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就 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 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 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 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舞……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 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 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当时,高等 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 (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 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 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 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 年 7 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 同 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 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 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 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 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 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 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 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 出,最起码也是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 包裹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 践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岀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 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 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 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 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査,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 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 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 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 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 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 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 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 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 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 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改写) 19.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 ①文章是从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学人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②举例:a、志士之狂: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 命浪潮。 b、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穿着土气,多次与门卫发 生冲突。 C、学人之严谨: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遍,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止 境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 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 报通知胡 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 来呀”11 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 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 吧!”争 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 出,最起码也是包车。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 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 包裹几本常读之书。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 践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 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 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 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 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黄侃闭口不言,系 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 连教师的一双钉 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 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 其性情的根本。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所治经、史、语言 文字诸 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 不轻易为文。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 不道,三曰不背所本, 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 终无止境。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 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 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 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 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 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改写) 19.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 分) ①文章是从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学人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②举例:a、志士之狂:写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 命浪潮。 b、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穿着土气,多次与门卫发 生冲突。 c、学人之严谨: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遍,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止 境
20.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 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 ②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 ③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①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 ②体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③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文章的主旨是刻画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自然会选择 些妙文趣事来写。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的调 查: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 上下文语意连贯 根据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我国不同群体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分析的 结果显示:女性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 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学历越低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 信息比例越高A ,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家政人员是电视 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而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不同职业的群体通过电视科 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 。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 多考虑性别、年龄 ,电视科普节目就会更有针 对性。 23.华南大学向南粤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南粤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 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方的欢迎、感谢及其 事由等内容 尊敬的华南大学的各位代表: 你们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南粤中学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感谢华南大 为我校无私捐赠了一批图书和电 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种 鼓勋、一种鞭策。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20.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 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 分) 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 ②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 ③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 分) ①从多个侧面刻画人物丰富的个性,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 ②体现了传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③为了表达文章主旨的需要,文章的主旨是刻画黄侃的狂、狷、严谨的个性,自然会选择一 些妙文趣事来写。 五、本大题 2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 22.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的调 查: 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 A、B、C 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 上下文语意连贯。 根据 2005 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我国不同群体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分析的 结果显示:女性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 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 学历越低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 信息比例越高 A ,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 95.9%:家政人员是电视 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而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 不同职业的群体通过电视科 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 B 。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 果 多考虑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的不同需要 C ,电视科普节目就会更有针 对性。 23.华南大学向南粤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南粤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 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方的欢迎、感谢及其 事由等内容: 尊敬的华南大学的各位代表 : 你们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南粤中学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感谢华南大学 为我校无私捐赠了一批图书和电 脑. 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种 鼓勋、一种鞭策。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