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的核心主旨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历史悠久,流派纷呈,以其独特的修行法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很多教外人 士也在研究禅宗。禅宗的精华是对于心性的内涵、心性与成佛的关系等问题的 探讨,而这一部分主要来自《坛经》的贡献。 在佛教史上,《坛经》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 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深究、彻见心性本源,从而成就佛果。这种 思想废除了各种外在的形式,把佛教的全部修行直接指向人的内心。从这个意 义上说,禅宗是修心的佛教。 修心是禅宗中最根本的修行法。按照佛教的一般观点,众生要想成佛,必 须经过艰苦而漫长的修行。很多人一提起佛教就想到诵经、念佛、坐禅、斋戒 等等,然而在禅宗中,这些形式都可以不要,唯一需要的是修心。 在《坛经》之前的佛教中,也讲修心的重要性,比如在最初的佛教教义中, 佛祖就认为人的行为和意念造成了身、口、意三业,而以意业最重,意业也是 最难消除的一种业。但只有在《坛经》中,修心才有了这么高的地位。禅宗讲 的修行,不是要每天念多少经,而是保持内心的清净。禅宗主张“以心传心”, 不依赖文字和经论,通过师徒间的面授直传佛的心印。“以心传心”的心,指 佛心,也就是众生的自心、众生本来就具有的真心。此心决定不改,好像印契 一般,故称为心印。禅宗的宗旨在于显现佛心印,开觉“佛凡不二”的道理, 故又称为佛心宗。 禅宗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追求是开发自己心灵世界,以实现自我 觉悟,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解脱的途径就是自识本心,自见本性。现实 世界是短暂的、相对的、有限的,但在现实中仍然可以实现永恒、绝对和无限。 周 Ce 30
耳提面命,传佛心印 “心”是《坛经》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自心就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心,本心是常住的 清净之心,自本心是说一切众生都具有本来清净的心.(坛经》正是让众生认识自己的 清净心,认识了自己的本心,就是觉悟,回归到自己的清净心就可成佛。 自本心 一切众生都具有本来 清净之心. 中国化的佛教 3 清净心 虽处闹市, 心却在尘世 以外,清静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无染。 本心是常住的清净之心 禅宗的特色 不立文字,不依赖于经典 以心传心 禅宗认为文字所记载的佛法并非真正的佛法,拘泥于文字会妨碍对佛理的直接参悟,因 此要“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这种直接传授的心像印契一样永久不变,故名“心印”或 “佛心印”。传佛心印时,师父不依赖任何经论,脱离语言文字,直接面投弟子,以佛法大 义使弟子自我觉悟。这是禅宗的特色之一。 315
禅宗的历史 达摩以来的禅宗 中国有汉传佛教八宗的说法,其中禅宗是最为典型的代表。禅宗历史悠久,理 论创建丰富,在诸宗中门派最多,影响也最广。尤其在唐末武宗灭佛事件之后, 各宗归于消沉,只有禅宗轻教义,重修行,渐渐与儒和道融合。所以唐宋以后, 禅宗一枝独秀。 ◆禅宗的形成 相传禅宗初祖是佛祖的弟子摩诃迦叶。南朝梁武帝时,菩提达摩从天竺来 到中国传禅法,因此达摩被尊为禅宗在东土的初祖。达摩先是来到建业(今南 京),又渡江北上到了嵩山,面壁九年。 达摩入灭之前传衣钵给慧可,慧可被尊为禅宗二祖,经过三祖僧璨,禅宗 祖师之名传承到四祖道信手中。 道信在庐山大林寺和蕲州黄梅双峰山弘扬达摩禅法,门徒有500多人。道 信使禅宗的组织和生活方面初具宗门特点。 五祖弘忍继承了道信的禅宗法统,在蕲州黄梅冯基山弘法开禅,影响很大。 因为冯基山又叫做东山,所以弘忍所传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从此禅的修行 与日常生活进一步相互融合,中国禅宗的组织形式已经基本确立。 弘忍传衣钵给六祖慧能,在慧能的努力下,作为佛教一支独立宗派的禅宗 正式成立。 ◆禅宗的南北对立 五祖弘忍之后,禅宗内部出现了渐顿之争,即神秀的渐悟成佛和慧能的顿 悟成佛之争。因为慧能在南方,神秀在北方,所以他们并称为“南能北秀”,他 们的门派也分别被称为“南宗”和“北宗”。 六祖慧能得到了弘忍传授的衣钵,在南方曹溪一带弘法。慧能倡导直了见 性、顿悟成佛的方便法门,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南宗远离朝堂,保持着道信以 来山林佛教的宗风,受王室的影响较小。 神秀在北方洛阳一带,得到了帝王的支持,因此盛极一时。北宗禅法在宫 廷和上层士大夫中十分流行。神秀继承并发扬了东山法门的观心守心的禅法, 提倡时时观心、渐修成佛。 在慧能生前,南宗一直不如北宗影响大,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这种 场面,这就是神会发动的滑台论战。在滑台大会上,神会指责北宗“师承是傍, e32 ;流网
法门是渐”,而称南宗才是达摩“南天竺一乘宗”的正传。从此神秀门下渐渐衰落,此 后的禅宗史几乎成了南宗史。 ◆曹溪门下的分化 南宗曹溪一派,在慧能之后分化为五支:菏泽神会、南岳怀让、青原行思、永嘉 玄觉和南阳慧忠,其中前三支影响比较大。 在神秀势力正盛的时候,神会北上到洛阳,住菏泽寺,逐渐得到了唐王朝统治者 的赏识。神会的传承自成一系,被称为菏泽宗。后来在唐武宗灭法的打击之下,菏泽 宗销声匿迹。 南岳怀让一系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后世传承最久。怀让认为坐禅并不是坐卧,坐 禅时不能执著于坐禅。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发展了怀让的理论,提出“平常心是道”的 思想,重点发挥了慧能“本来无一物”的要旨。 国化的 值得指出的是,马祖的弟子百丈怀海禅师制定了新的禅门清规,要求僧人“一日 教 不作,一日不食”。百丈清规使得禅宗有了自己独特的组织制度,这也是禅宗经久不衰 4 的一个保障。 达 青原行思一系发展了慧能“即心即佛”的观念,强调人的当下解脱,其禅风灵活 多变、简单朴实,广受人们的欢迎。 的 ◆五家七宗的形成 宗 唐末至北宋年间,禅宗进一步分化为五家七宗。 晚唐时,南岳怀让一系分化出为仰、临济二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化出曹洞宗。五 代时青原行思一系分化出云门、法眼二宗,形成了禅宗的“五家”。北宋时临济宗又分 化出黄龙、杨岐两派,禅宗“五家七宗”正式形成。此时其他宗派多已衰落,只有净 土宗因其修行简单,人人都可以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因此在民间分布广泛。而禅宗此 时已经深入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与儒家和道家互相渗透,不断更新和发展。 ◆禅宗的衰落 宋代以后,佛教思想发展逐渐停滞,禅宗也不例外。“不立文字”是禅宗的主要宗 旨之一,但明清时期的禅学也逐渐文字化和义理化,禅的真正精华部分被丢弃了。禅 师们热衷于创作各种灯录、语录,逞口舌之辩,从“不立文字”转向了对文字的依赖。 明清时佛教发展的大趋势是禅净合一、诸宗归净,禅师纷纷归心净土,这是禅宗 走向没落的结果,同时又导致禅宗的进一步没落。 335
《坛经》与禅宗大事记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到唐代完成 ③贞观年间四祖门 下分化出牛头宗。 了佛教的中国化,(坛经〉的出现就是最重 要的标志。从此禅宗作为中国最大的佛教 6 667年起,慧能在广州、韶州,行化四 十多年。《坛经》的基本思想在此期间 教派,其思想深刻地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各 形成,并由慧能弟子记录。 个方面, 0 慧能在新州国 恩寺入灭。 ⑨神会在滑台大会上与北 宗展开论战,此后北宗 ①达摩来到中国,先后在 禅归于沉寂。 游历广州、建业等地, 次年北上到嵩山少林 寺,创立禅宗。 635 500520 600667 713 732 745 770 晋、十六国 南北朝 隋、唐 500536 600662 700720 750 780 ② 达摩入灭,传位二祖慧 可。禅宗法门经三祖僧 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 传至六祖慧能。 ①713一760年最初的《坛经》 由慧能弟子整理而成。 ⑧神会北上南阳,大弘 南宗禅法。 自武则天诏请神秀入京, 北宗禅风靡朝野。 ④慧能从南方来到薪州黄梅东 禅寺,向四祖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