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及方差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了解二项分布、 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 2.掌握协方差、相关系数的定义及有关性质。 3.会由二维随机向量的分布律或联合密度计算两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 望、方差、协方差及相关系数 4.了解各阶矩、混合矩、协方差矩阵等概念。 内容要点: 1.数学期望 2.方差 3.二维随机向量的协方差相关系数 4.矩协方差矩阵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建议:讲授法,阅读法,自学法。 教学手段建议:多媒体。 授课时数: 4学时。 作业与思考: 465页习题:4(1),14,15,16:;17,18,19,20,21 第十八章极限定理 教学目的: 1.了解大数定律。 2.了解中心极限定理 内容要点 3.大数定律
31 1. 掌握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及方差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了解二项分布、 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 2. 掌握协方差、相关系数的定义及有关性质。 3. 会由二维随机向量的分布律或联合密度计算两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 望、方差、协方差及相关系数。 4. 了解各阶矩、混合矩、协方差矩阵等概念。 内容要点: 1. 数学期望 2. 方差 3. 二维随机向量的协方差 相关系数 4. 矩 协方差矩阵 教学建议: ● 教学方法建议:讲授法,阅读法,自学法。 ● 教学手段建议:多媒体。 授课时数: 4 学时。 作业与思考: 465 页习题:4(1),14,15,16;17,18,19,20,21。 第十八章 极限定理 教学目的: 1. 了解大数定律。 2. 了解中心极限定理。 内容要点: 3. 大数定律
4.中心极限定理 教学建议: ●教学方法建议:讲授法,阅读法,自学法 教学手段建议:多媒体。 授课时数: 2学时。 作业与思考: 相关例题。 【参考书目】 1.丘维声,高等代数(第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3 2.周义仓,靳祯,秦军林编。常微分方程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3 3.刘晓石,陈鸿建,何腊梅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科学出 版社,2005
32 4. 中心极限定理 教学建议: ● 教学方法建议:讲授法,阅读法,自学法。 ● 教学手段建议:多媒体。 授课时数: 2 学时。 作业与思考: 相关例题。 【参考书目】 1. 丘维声,高等代数(第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周义仓,靳祯,秦军林编。常微分方程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3 3. 刘晓石,陈鸿建,何腊梅编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版),科学出 版社,2005
力学 教学大纲 【说明 1.力学是物理系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应该达到下 列目的: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力学基础知识,并能比较灵活地加以运用,且 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基础。 (2)使学生能较深刻地理解中学力学教材,并能独立解决今后中学教学中 所遇到的一般力学问题。 (3)使学生能初步用高等数学工具解决一般力学问题 4)使学生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 力 (5)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教材选用依据: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 重点教材。 3.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 (1)应该在课程的内容安排及讲授方法等各方面明显地反映师范教育的特 点。为了使学生具有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中学力学教材的能力,所学内容应在中 学物理课程的基础上扩大、提高和加深,还要经常地注意联系中学物理教学中 的问题。由于理论力学课程中不包括连续介质力学,因此在本课程中应保证对 弹性及流体力学的教学达到一定的深度及广度。同样,对声学的基本知识也应 有适当的介绍。 (2)在保持本课程的科学系统的基础上,应注意与高等数学课、理论力学 课、物理实验课等有关课程的联系与配合,注意各门课之间的衔接及分工,避 免不必要的重复。如对矢量代数,由于不可能等待在高等数学课中解决,故可 结合位置矢量、位移讲授矢量的合成分解等基本知识,结合速度与加速度讲授 矢量的导数,结合功及力矩等的学习,逐步讲授矢量的标积与矢积等等
33 力 学 教学大纲 【说明】 1.力学是物理系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应该达到下 列目的: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力学基础知识,并能比较灵活地加以运用,且 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基础。 (2)使学生能较深刻地理解中学力学教材,并能独立解决今后中学教学中 所遇到的一般力学问题。 (3)使学生能初步用高等数学工具解决一般力学问题。 (4)使学生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 力。 (5)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教材选用依据: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 重点教材。 3.有关教法的原则性建议: (1)应该在课程的内容安排及讲授方法等各方面明显地反映师范教育的特 点。为了使学生具有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中学力学教材的能力,所学内容应在中 学物理课程的基础上扩大、提高和加深,还要经常地注意联系中学物理教学中 的问题。由于理论力学课程中不包括连续介质力学,因此在本课程中应保证对 弹性及流体力学的教学达到一定的深度及广度。同样,对声学的基本知识也应 有适当的介绍。 (2)在保持本课程的科学系统的基础上,应注意与高等数学课、理论力学 课、物理实验课等有关课程的联系与配合,注意各门课之间的衔接及分工,避 免不必要的重复。如对矢量代数,由于不可能等待在高等数学课中解决,故可 结合位置矢量、位移讲授矢量的合成分解等基本知识,结合速度与加速度讲授 矢量的导数,结合功及力矩等的学习,逐步讲授矢量的标积与矢积等等
为了避免重复,可在二维问题的范围内对力学进行较系统的讲授,而在理 论力学中仅讲三维问题;对人造卫星则不作详细介绍(仅讲三个宇宙速度)而 留给理论力学在有心力运动中深入研究。对有些内容,应允许有限度的重复。 但在具体要求及深度上应有明确的分工。如碰撞部分,本课程应彻底解决一维 碰撞问题,可适当讲授二维碰撞知识,但不讲质心坐标系。对于回转仪,仅定 性地介绍有关现象及初级原理,而不涉及详细计算。对物理量的量度以及误差、 有效数字等有关知识,须在实验课中讲授,本课程不重复进行,但在具体计算 中,应与实验课协调一致,统一要求,互相配合。狭义相对论一般将在电动力 学课程中讲授,因此在力学中只介绍其物理思想及基础知识。但在有关部分的 教学中,应适当注意并介绍这方面的重要成果,防止片面性及绝对性,以提高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及思想性,并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又如波动 部分只讲波的干涉,而把波的反射、折射、偏振及吸收等留给光学课程中讲授; 对固体的弹性仅研究其宏观规律,而不讲空间点阵等。总之,应当合理安排 注意实效。 (3)本大纲的系统安排:主要按研究对象划分,由质点力学到质点组及刚 体力学,到连续介质。为使弹性与振动相衔接,所以将流体力学部分移到最后。 (4)本课程是学生入学后所接触到的第一门物理课,因此要特别注意在知 识内容及学习方法上在学生原有基础上予以提高,以完成两个不同学习阶段的 过渡。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贯彻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以逐步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 方法要给予足够重视,予以突出,对后续课将详加讲授的内容在现阶段可以少 讲或不讲,以保证学生集中精力学好基本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逐步体 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概念的形成及定律的建立过程、适用的条件等要作深 入的分析,并适当地介绍有关的历史知识(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应适当 安排一定数量的习题课,讲解分析各种类型的例题,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足够的习题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理解,扩大 知识面。为了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对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 题可安排讨论课,并注意及时布置适当的思考题
34 为了避免重复,可在二维问题的范围内对力学进行较系统的讲授,而在理 论力学中仅讲三维问题;对人造卫星则不作详细介绍(仅讲三个宇宙速度)而 留给理论力学在有心力运动中深入研究。对有些内容,应允许有限度的重复。 但在具体要求及深度上应有明确的分工。如碰撞部分,本课程应彻底解决一维 碰撞问题,可适当讲授二维碰撞知识,但不讲质心坐标系。对于回转仪,仅定 性地介绍有关现象及初级原理,而不涉及详细计算。对物理量的量度以及误差、 有效数字等有关知识,须在实验课中讲授,本课程不重复进行,但在具体计算 中,应与实验课协调一致,统一要求,互相配合。狭义相对论一般将在电动力 学课程中讲授,因此在力学中只介绍其物理思想及基础知识。但在有关部分的 教学中,应适当注意并介绍这方面的重要成果,防止片面性及绝对性,以提高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及思想性,并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又如波动 部分只讲波的干涉,而把波的反射、折射、偏振及吸收等留给光学课程中讲授; 对固体的弹性仅研究其宏观规律,而不讲空间点阵等。总之,应当合理安排, 注意实效。 (3)本大纲的系统安排:主要按研究对象划分,由质点力学到质点组及刚 体力学,到连续介质。为使弹性与振动相衔接,所以将流体力学部分移到最后。 (4)本课程是学生入学后所接触到的第一门物理课,因此要特别注意在知 识内容及学习方法上在学生原有基础上予以提高,以完成两个不同学习阶段的 过渡。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贯彻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以逐步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对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 方法要给予足够重视,予以突出,对后续课将详加讲授的内容在现阶段可以少 讲或不讲,以保证学生集中精力学好基本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逐步体 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概念的形成及定律的建立过程、适用的条件等要作深 入的分析,并适当地介绍有关的历史知识(如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应适当 安排一定数量的习题课,讲解分析各种类型的例题,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足够的习题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加深理解,扩大 知识面。为了促使学生思考问题,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对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 题可安排讨论课,并注意及时布置适当的思考题
(5)应当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理论 是由实践中产生但又高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可以反 复地检验理论并使理论得到发展。 (6)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一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 教学效果,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了解一些物理现象及物理定律产生的条 件。 (7)在力学教学中应如何恰当地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是一个值 得重视的问题。由于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经典力学,体现近代科学水平主要应 是明确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防止片面性及绝对化,为学习相对论 打下基础,也要适当介绍力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如宇宙航行及火箭运 动等等。 (8)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力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加强联 系物理学范围内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带电质点及原子分子的运动等。联系实际 有助于提高理论水平而不是削弱基础理论,应当克服狭义的实用主义倾向。 (9)在力学教学中一般应使用国际单位制(SI),但考虑到中学物理教学 的实际需要且便于阅读参考书,仍应适当介绍其它仍在使用的单位制,并安排 定数量的有关习题 本课程讲授80学时。 各章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序 章名 课时 物理学和力学 二|质点运动学 三|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 10 四动能和势能 五角动量·关于对称性 962 六万有引力定律
35 (5)应当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理论 是由实践中产生但又高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可以反 复地检验理论并使理论得到发展。 (6)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一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 教学效果,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了解一些物理现象及物理定律产生的条 件。 (7)在力学教学中应如何恰当地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是一个值 得重视的问题。由于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经典力学,体现近代科学水平主要应 是明确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及其局限性,防止片面性及绝对化,为学习相对论 打下基础,也要适当介绍力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如宇宙航行及火箭运 动等等。 (8)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力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特别是要加强联 系物理学范围内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带电质点及原子分子的运动等。联系实际 有助于提高理论水平而不是削弱基础理论,应当克服狭义的实用主义倾向。 (9)在力学教学中一般应使用国际单位制(SI),但考虑到中学物理教学 的实际需要且便于阅读参考书,仍应适当介绍其它仍在使用的单位制,并安排 一定数量的有关习题。 本课程讲授 80 学时。 各章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 序 章 名 课 时 一 物理学和力学 2 二 质点运动学 10 三 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 10 四 动能和势能 9 五 角动量·关于对称性 6 六 万有引力定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