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1.教学理论概述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三)教学过程 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 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 的关系。 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四)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述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五)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班级授课制
6 1.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定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二)教学理论及主要流派 1.教学理论概述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三)教学过程 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 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 的关系。 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的模式。 (四)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概述 2.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3.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五)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2.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六)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2.班级授课制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学业成就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革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德育任务 (仁)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有 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要素 2.德育过程的规律 (四)德育原则 (五)德育方法 (六)德育途径 (七)德育模式 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7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1.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学业成就评价 4.教学评价的改革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概念 2.德育任务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要素 2.德育过程的规律 (四)德育原则 (五)德育方法 (六)德育途径 (七)德育模式 十、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概念与类别 2.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4.教师劳动的特点 5.教师的专业素养 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学生 1.学生及学生观 2.学生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 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 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有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 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 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8
8 1.教师的概念与类别 2.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3.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4.教师劳动的特点 5.教师的专业素养 6.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7.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二)学生 1.学生及学生观 2.学生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学生群体的作用。 3.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中外教育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 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 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 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一、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2.两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2.齐国的稷下学宫 3.孔丘的教有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 育作用和地位: 有教无类”与教有对象:“学而优则什” 与教育目的:教学内 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 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 人格理想: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6.墨家的教有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有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9 —、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2.两周的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 3.“六艺”教育 (二)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1.私人讲学的兴起与诸子百家私学的发展 2.齐国的稷下学宫 3.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 育作用和地位;“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教学内 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 响。 4.孟轲的教育思想 思孟学派;“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大丈夫”的 人格理想;“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5.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况与“六经”的传授;“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以“大儒”为培养目标; 以儒经为教学内容;“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论教师。 6.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以“兼士”为培养目标;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7.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逍遥”的人格理想;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8.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