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形中空的群体,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有原生质桥彼此相连(图2-11F),细胞间也有营养细 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群体也具有极性。 团藻目中由衣滴虫到团藻可以看到由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群体,其细胞数目逐渐增加的过 程,群体中的细胞由彼此间没有分化到分化成营养细胞及生殖细胞,彼此间由没有联系到出现 了细胞间的原生质桥,再联系到它们的生殖由同形配子到异配生殖、再到精子与卵的变化过程, 使动物学家利用这些变化推测并旁证了由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的进化过程 2.动鞭毛亚纲( Zoomastigina)不具色素体,异养。鞭毛1一多根,细胞表面只有细胞膜, 除个别种外不行有性生殖,许多种类营共生或寄生,少数种类自由生活。 (1)领鞭毛目( Choanoflagellida):单体或群体,每个细胞具有一根鞭毛,鞭毛基部 周围有一圈透明的原生质领,群体以柄固着在其他物体上,淡水生活,如静钟虫( Codosiga) (图2-12A)。有的群体成一胶质团,领鞭毛细胞埋在其中,如原绵虫( Proterospongia)(图 2-12B),由6-60个细胞组成。在动物界中只有领鞭毛虫及海绵动物具有领鞭毛细胞,一般 认为它们之间有进化上的联系 (2)根足鞭毛虫目( Rhizomastigida):身体呈变形虫状,但有一到多根鞭毛,以伪足 取食,如变形鞭毛虫( Mastigamoe-ba)(图2-12C)。 (3)动质体目( Kinetoplastida):具1-2根鞭毛,所有的成员都有一动质体 ( Kinetoplast),常与根丝体相连,其中含有DNA,位于大的延伸的线粒体内,身体一侧有 波动膜。少数种类自由生活(如波豆虫(Bodo)(图2-12D)。大多数种类寄生生活,例如锥 虫(图2-6)。在非洲有两种锥虫(T. gambiense和T.rho- desiense),寄生于人脑脊髓液中 是由一种吸血的采采蝇( Tsetse fly)进行传播,感染后引起患者嗜睡,昏迷直至死亡,这种 病称睡眠病。 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也是动质体目的重要代表种,寄生于人体的利什曼原虫有三个 种,其中以杜氏利什曼原虫(L.do- noval)为害最大,它寄生于人体肝、脾等内皮系统的细 胞之内。这时细胞呈圆形,鞭毛不伸出(图2-12F),虫体极小,在等主的一个细胞之内可多 达上百个利什曼原虫。寄主被它们大量寄生时,出现发烧、肝脾肿大、毛发脱落等症状,严重 时造成寄主死亡。利什曼原虫是由吸血的白蛉子( Phlebotomus)进行传播,利什曼原虫在白 岭子体内繁殖时,身体细长形(图2-12E),鞭毛伸出,没有波动膜。由利什曼原虫造成的疾 病称黑热病,解放前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解放后积极治疗病人;消灭中间寄主,现在我 国已消灭了这种疾病。 (4)曲滴虫目( Retortamonadida):是昆虫及脊椎动物肠道内的寄生虫,鞭毛1-4根, 其中一根与腹面的胞口相连,如唇鞭毛虫( Chilomastix)(图2-12G) (5)双滴虫目( Diplomonadida):虫体明显的两侧对称,具有2个核、二组鞭毛(8根) 寄生于昆虫及脊椎动物的肠道内,也可以在人体肠道内寄生,如贾第虫( Giardia)(图2-12H)。 (6)毛滴虫目( Trichomonad da):主要寄生于昆虫或脊椎动物的消化道等部位,鞭毛 4-6根,其中一根向后并与体表相连,形成波动膜,具有轴杆,如毛滴虫( Trichomonas)(图 2-121),阴道滴虫(T. vaginalis)是寄生于女性阴道或尿道里的一种毛滴虫,可引起阴道炎 或尿道炎症
的大形中空的群体,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有原生质桥彼此相连(图 2-llF),细胞间也有营养细 胞与生殖细胞的分化,群体也具有极性。 团藻目中由衣滴虫到团藻可以看到由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群体,其细胞数目逐渐增加的过 程,群体中的细胞由彼此间没有分化到分化成营养细胞及生殖细胞,彼此间由没有联系到出现 了细胞间的原生质桥,再联系到它们的生殖由同形配子到异配生殖、再到精子与卵的变化过程, 使动物学家利用这些变化推测并旁证了由单细胞动物到多细胞动物的进化过程。 2.动鞭毛亚纲(Zoomastigina)不具色素体,异养。鞭毛 1—多根,细胞表面只有细胞膜, 除个别种外不行有性生殖,许多种类营共生或寄生,少数种类自由生活。 (l)领鞭毛目(Choanoflagellida):单体或群体,每个细胞具有一根鞭毛,鞭毛基部 周围有一圈透明的原生质领,群体以柄固着在其他物体上,淡水生活,如静钟虫(Codosiga) (图 2-12A)。有的群体成一胶质团,领鞭毛细胞埋在其中,如原绵虫(Proterospongia)(图 2-12B),由 6—60 个细胞组成。在动物界中只有领鞭毛虫及海绵动物具有领鞭毛细胞,一般 认为它们之间有进化上的联系。 (2)根足鞭毛虫目(Rhizomastigida):身体呈变形虫状,但有一到多根鞭毛,以伪足 取食,如变形鞭毛虫(Mastigamoe-ba)(图 2-12C)。 (3)动质体目(Kinetoplastida):具 1—2 根鞭毛,所有的成员都有一动质体 (Kinetoplast),常与根丝体相连,其中含有 DNA,位于大的延伸的线粒体内,身体一侧有 波动膜。少数种类自由生活(如波豆虫(Bodo)(图 2-12D)。大多数种类寄生生活,例如锥 虫(图 2-6)。在非洲有两种锥虫(T.gambiense 和 T.rho-desiense),寄生于人脑脊髓液中, 是由一种吸血的采采蝇(Tsetse fly)进行传播,感染后引起患者嗜睡,昏迷直至死亡,这种 病称睡眠病。 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也是动质体目的重要代表种,寄生于人体的利什曼原虫有三个 种,其中以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为害最大,它寄生于人体肝、脾等内皮系统的细 胞之内。这时细胞呈圆形,鞭毛不伸出(图 2-12F),虫体极小,在等主的一个细胞之内可多 达上百个利什曼原虫。寄主被它们大量寄生时,出现发烧、肝脾肿大、毛发脱落等症状,严重 时造成寄主死亡。利什曼原虫是由吸血的白蛉子(Phlebotomus)进行传播,利什曼原虫在白 岭子体内繁殖时,身体细长形(图 2-12E),鞭毛伸出,没有波动膜。由利什曼原虫造成的疾 病称黑热病,解放前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解放后积极治疗病人;消灭中间寄主,现在我 国已消灭了这种疾病。 (4)曲滴虫目(Retortamonadida):是昆虫及脊椎动物肠道内的寄生虫,鞭毛 1—4 根, 其中一根与腹面的胞口相连,如唇鞭毛虫(Chilomastix)(图 2-12G)。 (5)双滴虫目(Diplomonadida):虫体明显的两侧对称,具有 2 个核、二组鞭毛(8 根), 寄生于昆虫及脊椎动物的肠道内,也可以在人体肠道内寄生,如贾第虫(Giardia)(图 2-12H)。 (6)毛滴虫目(Trichomonadida):主要寄生于昆虫或脊椎动物的消化道等部位,鞭毛 4—6 根,其中一根向后并与体表相连,形成波动膜,具有轴杆,如毛滴虫(Trichomonas)(图 2-12I),阴道滴虫(T.vaginalis)是寄生于女性阴道或尿道里的一种毛滴虫,可引起阴道炎 或尿道炎症
(7)超鞭毛目( Hypermastigida):是动鞭毛虫亚纲中结构最复杂的一类。鞭毛数目极 多,成束排列或散布在整个体表,是白蚁、■蠊及一些以木质为食的昆虫消化道内共生的鞭毛 虫。寄主为超鞭毛虫提供了食物及居住场所,超鞭毛虫可把寄主肠道内的纤维素分解成可溶性 的糖,以供寄主吸收。杀死寄主肠内共生的超鞭毛虫,寄主则不能利用木质,以致被饿死。昆 虫如果由于脱皮而失去共生的鞭毛虫,可以通过取食鞭毛虫的包囊,或者通过舐食同类昆虫的 粪便而重新获得它们。所以超鞭毛虫的生活史常与寄主脱皮激素产生的周期相关。另外,超鞭 毛虫是动鞭毛亚纲中唯一被证明具有有性生殖的种类。例如寄生在白蚁肠道中的披发虫 ( Trichonympha)(图2-12J)、寄生于■蠊肠道内的缨滴虫( Lophomonas)(图2-12K)。 附蛙片虫纲(0 palinata) 蛙片虫类是蛙及蝌蚪、蝾螈等动物肠道内共生的原生动物,只有一个目、一个科、四个属 图2-13)。过去一直认为蛙片虫是最原始的纤毛虫,将它列为纤毛虫纲中的一个亚纲。但 最近的研究结果认为它更接近于鞭毛虫纲,因为 1.所有的蛙片虫都是以捕食昆虫为食的冷血脊椎动物肠道内的共生物,例如蛙片虫 ( Opalina)(图2-13D),在蛙直肠内共生 2.体表覆盖有一层纤毛、排列成斜的纵行。细胞核2个到许多个,有的种有丝分裂时出现 两种染色体(图2-13E),大的染色体位于纺锤丝的表面,小的染色体呈颗粒状,排列成行, 位于纺锤丝的中央,有人认为它代表纤毛虫的大核与小核 没有胞口,通过体表吸收营养物质。 4.无性生殖为纵分裂,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没有结合生殖。 5.通过包囊进行传递,生活史及发育受寄主激素的影响,这与超鞭毛虫的情况相似。 综上所述,蛙片虫既有纤毛虫特征,又有鞭毛虫特征,似乎介于二者之间,它可能与纤毛 虫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不过很早就独立发展形成了更接近于鞭毛虫类的一支。 第三节肉足虫纲( Sarcodina) 肉足虫纲最主要的特征是虫体的细胞质可以延伸形成伪足,伪足是其运动及取食的细胞 器。体表具有一层很薄的细胞膜,使虫体有很大的弹性,可以改变虫体的形状,并做变形运动 ( amoeboi movement)。多数种类营单体自由生活,少数种类群体生活,淡水、海水均有分布, 极少数种类营寄生。 肉足虫纲结构简单,有较少的细胞器,似乎是最原始的原生动物,但许多种类有复杂的“骨 骼”结构,均为异养,生活史中出现带鞭毛的配子时期,所以肉足虫纲可能比鞭毛虫纲更进化 一般形态
(7)超鞭毛目(Hypermastigida):是动鞭毛虫亚纲中结构最复杂的一类。鞭毛数目极 多,成束排列或散布在整个体表,是白蚁、■蠊及一些以木质为食的昆虫消化道内共生的鞭毛 虫。寄主为超鞭毛虫提供了食物及居住场所,超鞭毛虫可把寄主肠道内的纤维素分解成可溶性 的糖,以供寄主吸收。杀死寄主肠内共生的超鞭毛虫,寄主则不能利用木质,以致被饿死。昆 虫如果由于脱皮而失去共生的鞭毛虫,可以通过取食鞭毛虫的包囊,或者通过舐食同类昆虫的 粪便而重新获得它们。所以超鞭毛虫的生活史常与寄主脱皮激素产生的周期相关。另外,超鞭 毛虫是动鞭毛亚纲中唯一被证明具有有性生殖的种类。例如寄生在白蚁肠道中的披发虫 (Trichonympha)(图 2-12J)、寄生于■蠊肠道内的缨滴虫(Lophomonas)(图 2-12K)。 附蛙片虫纲(Opalinata) 蛙片虫类是蛙及蝌蚪、蝾螈等动物肠道内共生的原生动物,只有一个目、一个科、四个属 (图 2-13)。过去一直认为蛙片虫是最原始的纤毛虫,将它列为纤毛虫纲中的一个亚纲。但 最近的研究结果认为它更接近于鞭毛虫纲,因为: 1.所有的蛙片虫都是以捕食昆虫为食的冷血脊椎动物肠道内的共生物,例如蛙片虫 (Opalina)(图 2-13D),在蛙直肠内共生。 2.体表覆盖有一层纤毛、排列成斜的纵行。细胞核 2 个到许多个,有的种有丝分裂时出现 两种染色体(图 2-13E),大的染色体位于纺锤丝的表面,小的染色体呈颗粒状,排列成行, 位于纺锤丝的中央,有人认为它代表纤毛虫的大核与小核。 3.没有胞口,通过体表吸收营养物质。 4.无性生殖为纵分裂,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没有结合生殖。 5.通过包囊进行传递,生活史及发育受寄主激素的影响,这与超鞭毛虫的情况相似。 综上所述,蛙片虫既有纤毛虫特征,又有鞭毛虫特征,似乎介于二者之间,它可能与纤毛 虫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不过很早就独立发展形成了更接近于鞭毛虫类的一支。 第三节肉足虫纲(Sarcodina) 肉足虫纲最主要的特征是虫体的细胞质可以延伸形成伪足,伪足是其运动及取食的细胞 器。体表具有一层很薄的细胞膜,使虫体有很大的弹性,可以改变虫体的形状,并做变形运动 (amoeboidmovement)。多数种类营单体自由生活,少数种类群体生活,淡水、海水均有分布, 极少数种类营寄生。 肉足虫纲结构简单,有较少的细胞器,似乎是最原始的原生动物,但许多种类有复杂的“骨 骼”结构,均为异养,生活史中出现带鞭毛的配子时期,所以肉足虫纲可能比鞭毛虫纲更进化。 一、一般形态
肉足虫纲许多动物体形是不固定的,体表有一层很薄的细胞膜,例如生活在池塘、小溪 淤泥表面的裸露的变形虫—一大变形虫( Amoeba proteus)(图2-14),虫体可以不停的变 换形状,虫体的任何部位可以延伸形成伪足,伪足伸出的方向代表身体临时的前端,由于可以 不断地伸出新伪足,所以体形是不固定的,大变形虫的伪足粗短,末端较顿,其中包含有流动 的细胞质,这种伪足称为叶型伪足( lobopodium)(图2-15A)。在光学显微镜下,虫体可以 明显的分成无色透明的外质( ectoplasm)和具有颗粒不透明的内质( endoplasm),内质中含 有伸缩泡、食物泡及大小不等的颗粒物质。大变形虫的细胞核呈圆盘形,通常在身体中央的内 质中。 肉足虫纲许多种类的结构,均较裸露的变形虫复杂,虫体的表面可以由不同物质形成不同 形状的外壳或内壳,有的种类细胞表面可分泌粘液,并粘着细砂粒,构成一砂质壳,如沙壳虫 ( Difflugia)(图2-20D);或由细胞质分泌几丁质,构成一几丁质外壳,如■壳虫( Arcella) (图2-20A、B)等;或由细胞质分泌碳酸钙,形成一单室或多室的钙质壳,如有孔虫类 ( Foram- iniferida)(图2-21);这种钙质壳排列成各种形态。还有的种类可形成硅质的壳, 或者是硅质外壳,如鳞壳虫( Euglypha)(图2-20C);或者是硅质内壳,位于细胞质内,称 为中心囊,如太阳虫类( Heliozoa)(图2-22);还有的种类可以向体外伸出长的骨针,如 放射虫类( Radiolaria)(图2-23) 伪足的形态也有不同,大变形虫成叶型伪足,是由外质与内质共同形成。一些有壳变形虫 类( Testacea)伪足细长,末端尖,仅由外质构成,这种伪足称丝型伪足( filopodium)(图 2-15B)。有孔虫类的伪足也细长如丝,但随后伪足又分枝,分枝再相互连接形成网状或根状, 这种伪足称根型伪足( rhizopodia)(图2-15D)。太阳虫类及放射虫类伪足也细长如丝, 伪足内有一束微管构成轴杆,起支持作用,伪足的表面是一薄层原生质,常粘着些颗粒,必要 时伪足可缩短,或撤回,所以轴杆不是骨骼结构,这种伪足称轴型伪足( axopoidium)。(图 15C) 、运动 肉足虫纲的运动细胞器是伪足,由于伪足的结构有不同,其运动的方式也有区别。通常所 说的“变形运动”是指叶型伪足的运动方式。这种运动方式在大变形虫表现的很清楚。大变形 虫体表有一层极薄的细胞膜,细胞质区分成外质与内质,内质又可分为固态的凝胶质 ( Plasmagel)和液态的溶胶质( plasmasol)。运动时虫体后端的凝胶质由于蛋白质的收缩而 产生液体压力,迫使溶胶质向前流动,同时伸出伪足(图2-16A)。伪足的顶端形成一透明层 ( hyaline layer)。流到前端后压力减少,凝胶质变薄,透明层区的溶胶质又由前向后回流, 溶胶质又变成了凝胶质,身体后端的凝胶质也部分液化形成了溶胶质,如此反复形成了变形运 动。关于变形运动的机制,目前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运动时的动力来自身体的 后端凝胶质的收缩;另一种看法认为动力是来自前端溶胶质的收缩以拖动细胞质向伪足方向流 动,因为凝胶质中具有更小的粘滞性。最近有人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变形虫的切片,发现其中包 含有粗、细两种微丝,其长度分别为16nm和7nm,它类似于脊椎动物横纹肌的粗肌球蛋白丝 和细的肌动蛋白丝,肌肉的收缩是由ATP提供能量靠肌动蛋白丝在肌球蛋白丝上的滑动而进行 运动,变形虫的运动可能也是靠伪足内肌丝的滑动而进行运动。丝型、根型及轴型的伪足,由 于仅由外质组成,或伪足中具轴杆,其运动方式不同于叶型伪足。在光学显微镜下借助于伪足 内颗粒的流动,可以看到原生质在伪足内沿两个相反的方向流动(图2-16B),在伪足的一侧 由基部向端部流动;另一侧相反,由端部向基部流动 底栖生活的种类,靠伪足拖曳身体向前爬行。完全漂浮的种类其在水中的垂直运动是通过 增加或减少外质的泡化,内质中油滴的改变而进行调节。水平方向的运动借助于水流或风力
肉足虫纲许多动物体形是不固定的,体表有一层很薄的细胞膜,例如生活在池塘、小溪、 淤泥表面的裸露的变形虫——大变形虫(Amoeba proteus)(图 2-14),虫体可以不停的变 换形状,虫体的任何部位可以延伸形成伪足,伪足伸出的方向代表身体临时的前端,由于可以 不断地伸出新伪足,所以体形是不固定的,大变形虫的伪足粗短,末端较顿,其中包含有流动 的细胞质,这种伪足称为叶型伪足(lobopodium)(图 2-15A)。在光学显微镜下,虫体可以 明显的分成无色透明的外质(ectoplasm)和具有颗粒不透明的内质(endoplasm),内质中含 有伸缩泡、食物泡及大小不等的颗粒物质。大变形虫的细胞核呈圆盘形,通常在身体中央的内 质中。 肉足虫纲许多种类的结构,均较裸露的变形虫复杂,虫体的表面可以由不同物质形成不同 形状的外壳或内壳,有的种类细胞表面可分泌粘液,并粘着细砂粒,构成一砂质壳,如沙壳虫 (Difflugia)(图 2-20D);或由细胞质分泌几丁质,构成一几丁质外壳,如■壳虫(Arcella) (图 2-20A、B)等;或由细胞质分泌碳酸钙,形成一单室或多室的钙质壳,如有孔虫类 (Foram-iniferida)(图 2-21);这种钙质壳排列成各种形态。还有的种类可形成硅质的壳, 或者是硅质外壳,如鳞壳虫(Euglypha)(图 2-20C);或者是硅质内壳,位于细胞质内,称 为中心囊,如太阳虫类(Haliozoa)(图 2-22);还有的种类可以向体外伸出长的骨针,如 放射虫类(Radiolaria)(图 2-23)。 伪足的形态也有不同,大变形虫成叶型伪足,是由外质与内质共同形成。一些有壳变形虫 类(Testacea)伪足细长,末端尖,仅由外质构成,这种伪足称丝型伪足(filopodium)(图 2-15B)。有孔虫类的伪足也细长如丝,但随后伪足又分枝,分枝再相互连接形成网状或根状, 这种伪足称根型伪足(rhizopodium)(图 2-15D)。太阳虫类及放射虫类伪足也细长如丝, 伪足内有一束微管构成轴杆,起支持作用,伪足的表面是一薄层原生质,常粘着些颗粒,必要 时伪足可缩短,或撤回,所以轴杆不是骨骼结构,这种伪足称轴型伪足(axopoidium)。(图 2-15C) 二、运动 肉足虫纲的运动细胞器是伪足,由于伪足的结构有不同,其运动的方式也有区别。通常所 说的“变形运动”是指叶型伪足的运动方式。这种运动方式在大变形虫表现的很清楚。大变形 虫体表有一层极薄的细胞膜,细胞质区分成外质与内质,内质又可分为固态的凝胶质 (Plasmagel)和液态的溶胶质(plasmasol)。运动时虫体后端的凝胶质由于蛋白质的收缩而 产生液体压力,迫使溶胶质向前流动,同时伸出伪足(图 2-16A)。伪足的顶端形成一透明层 (hyaline layer)。流到前端后压力减少,凝胶质变薄,透明层区的溶胶质又由前向后回流, 溶胶质又变成了凝胶质,身体后端的凝胶质也部分液化形成了溶胶质,如此反复形成了变形运 动。关于变形运动的机制,目前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运动时的动力来自身体的 后端凝胶质的收缩;另一种看法认为动力是来自前端溶胶质的收缩以拖动细胞质向伪足方向流 动,因为凝胶质中具有更小的粘滞性。最近有人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变形虫的切片,发现其中包 含有粗、细两种微丝,其长度分别为 16nm 和 7nm,它类似于脊椎动物横纹肌的粗肌球蛋白丝 和细的肌动蛋白丝,肌肉的收缩是由 ATP 提供能量靠肌动蛋白丝在肌球蛋白丝上的滑动而进行 运动,变形虫的运动可能也是靠伪足内肌丝的滑动而进行运动。丝型、根型及轴型的伪足,由 于仅由外质组成,或伪足中具轴杆,其运动方式不同于叶型伪足。在光学显微镜下借助于伪足 内颗粒的流动,可以看到原生质在伪足内沿两个相反的方向流动(图 2-16B),在伪足的一侧 由基部向端部流动;另一侧相反,由端部向基部流动。 底栖生活的种类,靠伪足拖曳身体向前爬行。完全漂浮的种类其在水中的垂直运动是通过 增加或减少外质的泡化,内质中油滴的改变而进行调节。水平方向的运动借助于水流或风力
其伪足主要的不是为了运动,而是作为取食的细胞器,轴型伪足的延伸及收缩在运动中仅起辅 助的作用。 、营养 肉足虫纲除了寄生生活的种类营腐生性营养之外,其他种类都营动物性营养。食物包括细 菌、藻类、其他原生动物,甚至小型的多细胞动物。具叶型伪足的种类取食时,靠伪足在食物 周围呈杯形包围,伪足逐渐向食物四周延伸靠拢,直至把食物完全包围在原生质内形成食物泡 食物泡内含有一定量的水分,使食物悬浮在水中;具丝型伪足的种类取食时,伪足紧贴食物进 行包围,食物泡中不含水分;在根型及轴型伪足的种类,当伪足接触到食物时,立刻被伪足表 面的颗粒粘着,并迅速被表面的粘液膜包围,粘液膜中含有溶酶体,溶酶体能麻醉及消化捕获 物,形成食物泡后再进入虫体的细胞质中,食物泡是肉足虫纲临时的消化细胞器,内质分泌的 酸及各种消化酶注入其中进行食物的分解与消化;具中心囊的种类,食物泡是在囊外的原生质 中进行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随原生质的流动被留在身体后端,最后通过细胞膜排出体外, 食物残渣被排出的过程称为排遗。 四、生殖与生活史 无性生殖是肉足虫纲的主要生殖方式,主要行二分裂或多分裂。不同种类分裂的方式有所 不同。裸露变形虫的无性生殖就是细胞的有丝分裂(图2-17A)。有壳变形虫分裂时先由壳口 流出部分的细胞质,在壳外形成一个新壳(图2-17B),新壳初步形成后,细胞质与细胞核 再进行有丝分裂(图2-17C),再生出各自失去的部分,最后形成两个新个体,其中一个新 个体具原来的壳,另一个新个体的壳是新形成的,如鳞壳虫。放射虫的无性生殖相似于有壳变 形虫,一个新个体接受原来的中心囊,另一个新个体重新形成中心囊,而其骨针部分或者是分 配到两个子细胞,或一个子细胞重新形成骨针。一些多核太阳虫及多核变形虫行多分裂,分裂 时每个细胞核周围围有一部分细胞质,最后母细胞破裂形成许多新个体。 肉足虫纲的有性生殖,除了对裸露的变形虫尚不清楚之外,其他各个目的动物都是存在的。 例如太阳虫( Actinophrys)行有性生殖时,轴足缩回,虫体形成包囊,在包囊内进行细胞分 裂,形成两个子细胞,以后两个子细胞各自进行成熟分裂( meiotic)(减数分裂),分裂时 仅涉及细胞核,染色体的数目由44减少到22,随着成熟分裂,一个子细胞核的内含物作为极 体被抛出,每个子细胞只有一个核发育成配子核,然后两个子细胞的配子核融合形成合子核 染色体的数目又回到44个,最后形成一个新个体。 有孔虫类的有性生殖相当复杂和相当一致。在大多数多壳室的有孔虫具有二态现象 ( dimorphism),即有两种形态的个体。一种形态为小球型(图2-18),即具有小的胚室 ( proloculus),小球型体内含有多核,它以无性生殖方式产生许多个体,这种个体具有大的 胚室,因此称大球型,大球型成熟后可以产生许多具双鞭毛的游动配子,当不同个体的配子结 合时形成了结合子,由结合子再发育成小球型个体完成生活史,所以小球型称无性世代,大球 型称为有性世代,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现象( metagenesis)、单壳 室的有孔虫其生活史及生殖方式与多壳室种类相同,只是大球型与小球型在胚室形态上没有区 别。 五、水分调节
其伪足主要的不是为了运动,而是作为取食的细胞器,轴型伪足的延伸及收缩在运动中仅起辅 助的作用。 三、营养 肉足虫纲除了寄生生活的种类营腐生性营养之外,其他种类都营动物性营养。食物包括细 菌、藻类、其他原生动物,甚至小型的多细胞动物。具叶型伪足的种类取食时,靠伪足在食物 周围呈杯形包围,伪足逐渐向食物四周延伸靠拢,直至把食物完全包围在原生质内形成食物泡, 食物泡内含有一定量的水分,使食物悬浮在水中;具丝型伪足的种类取食时,伪足紧贴食物进 行包围,食物泡中不含水分;在根型及轴型伪足的种类,当伪足接触到食物时,立刻被伪足表 面的颗粒粘着,并迅速被表面的粘液膜包围,粘液膜中含有溶酶体,溶酶体能麻醉及消化捕获 物,形成食物泡后再进入虫体的细胞质中,食物泡是肉足虫纲临时的消化细胞器,内质分泌的 酸及各种消化酶注入其中进行食物的分解与消化;具中心囊的种类,食物泡是在囊外的原生质 中进行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随原生质的流动被留在身体后端,最后通过细胞膜排出体外, 食物残渣被排出的过程称为排遗。 四、生殖与生活史 无性生殖是肉足虫纲的主要生殖方式,主要行二分裂或多分裂。不同种类分裂的方式有所 不同。裸露变形虫的无性生殖就是细胞的有丝分裂(图 2-17A)。有壳变形虫分裂时先由壳口 流出部分的细胞质,在壳外形成一个新壳(图 2-17B),新壳初步形成后,细胞质与细胞核 再进行有丝分裂(图 2-17C),再生出各自失去的部分,最后形成两个新个体,其中一个新 个体具原来的壳,另一个新个体的壳是新形成的,如鳞壳虫。放射虫的无性生殖相似于有壳变 形虫,一个新个体接受原来的中心囊,另一个新个体重新形成中心囊,而其骨针部分或者是分 配到两个子细胞,或一个子细胞重新形成骨针。一些多核太阳虫及多核变形虫行多分裂,分裂 时每个细胞核周围围有一部分细胞质,最后母细胞破裂形成许多新个体。 肉足虫纲的有性生殖,除了对裸露的变形虫尚不清楚之外,其他各个目的动物都是存在的。 例如太阳虫(Actinophrys)行有性生殖时,轴足缩回,虫体形成包囊,在包囊内进行细胞分 裂,形成两个子细胞,以后两个子细胞各自进行成熟分裂(meiotic)(减数分裂),分裂时 仅涉及细胞核,染色体的数目由 44 减少到 22,随着成熟分裂,一个子细胞核的内含物作为极 体被抛出,每个子细胞只有一个核发育成配子核,然后两个子细胞的配子核融合形成合子核, 染色体的数目又回到 44 个,最后形成一个新个体。 有孔虫类的有性生殖相当复杂和相当一致。在大多数多壳室的有孔虫具有二态现象 (dimorphism),即有两种形态的个体。一种形态为小球型(图 2-18),即具有小的胚室 (proloculum),小球型体内含有多核,它以无性生殖方式产生许多个体,这种个体具有大的 胚室,因此称大球型,大球型成熟后可以产生许多具双鞭毛的游动配子,当不同个体的配子结 合时形成了结合子,由结合子再发育成小球型个体完成生活史,所以小球型称无性世代,大球 型称为有性世代,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现象(metagenesis)、单壳 室的有孔虫其生活史及生殖方式与多壳室种类相同,只是大球型与小球型在胚室形态上没有区 别。 五、水分调节
肉足虫纲淡水生活的种类都有伸缩泡,在海洋生活及寄生生活的种类一般没有。数目可能 一个到许多个,伸缩泡水分的排出可以发生在体表的任何部位,变形虫仅有一个或1—2个伸 缩泡,可随原生质的流动而收集体内过多的水分并排出体外,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六、行为 肉足虫纲对外界环境中的刺激能产生一定的行为反应,刺激包括接触、热、光、温度、化 学等多方面的。变形虫身体的任何一点接触到固体物质的刺激,立刻会改变运动的方向,悬浮 生活的种类遇到固体物质又立刻伸出伪足,直到爬上固体物:适当的温度促使变形虫加快运动,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又会抑制它的运动。适当的光线刺激引起被剌激部位的溶胶质凝胶化,并增 加局部凝胶质的弹性;任何微量的化学物质的刺激会使它们产生逃避运动,如果把变形虫由培 养液中移入清水,它会很快变成放射状,当清水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钠后,体形又恢复正常。总 之,变形虫对刺激产生的反应是逃避时,称为负趋性( negatively taxis),产生的反应是趋 向性的称正趋性( positively taxis)。肉足虫纲没有感觉细胞器,它所产生的行为反应,说 明原生质对环境刺激具有激应性 七、肉足虫纲的分目 根据伪足的不同可将肉足虫纲分为两个亚纲。 1.根足亚纲( Rhizopoda)伪足为叶型、丝型、根型,但无轴型,淡水或海水生活,极少 数寄生于昆虫、脊椎动物及人体消化道内。 (1)变形虫目( Amoebina):身体裸露、体形随原生质流动而改变,同时形成伪足。伪 足叶型,包囊形成普遍。多数种类淡水生活,少数海洋生活,例如常见的大变形虫(图2-14), 棘变形虫( Acanthamoeba)(图2-19A),哈氏变形虫( Hartmannella)(图2-19B)。极 少数变形虫寄生于无脊椎动物及脊椎动物体内,例如寄生于白蚁及■蠊体内的内变形虫 ( Endamoeba)、寄生于人体肠道内的痢疾内变形虫( Entamoeba histolytic)(图2-19C) 痢疾内变形虫生活史中有滋养体( trophozoite)及包囊(cyst)阶段。包囊是传播阶段,其 中有四个核,当人误食了包囊之后,在人小肠内包囊破裂,四个细胞核释出,并形成小滋养体, 小滋养体在肠腔中以细菌为食,行无性繁殖形成更多的小滋养体或大滋养体。大滋养体侵入肠 壁,溶解肠组织,吞噬组织和红血细胞,造成肠壁脓肿,大便脓血。所以也称为阿米巴痢疾 或赤痢。大滋养体还可侵入肝、肺等器官,并造成该器官的脓肿,在肠内只有小滋养体可以形 成包囊,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进行传播。 (2)有壳目( Testacea):体外具几丁质或拟壳质构成的单室壳,或体外有粘液粘着砂 粒等外来物形成砂质壳。壳的一端具有大孔,伪足由此孔伸出,伪足叶型或丝形。无性生殖是 纵二分裂或横二分裂。有性生殖是异配生殖,但配子也呈变形虫状。包囊现象也很普遍,主要 分布在淡水、海水、潮湿土壤的表面,常见的代表种有表壳虫( Arcella vulgaris)(图2 20A、B),壳半圆形、黄褐色,虫体伸出原生质丝以固着在壳内。鳞壳虫( Euglypha strigosa) (图2-20C)。壳由硅质板组成,壳上伸出长刺。砂壳虫( Difflugiaoblonga)(图2-20D) 是由外来砂粒被胶质粘合形成的壳,壳内虫体结构与变形虫相似。 (3)有孔虫目( Foraminiferida):具有碳酸钙或拟壳质构成的单室壳或多室壳,壳的 形状多种,有节房虫型、圆线型、球型、瓶型、螺旋型等等(图2-21)。多室壳是由胚壳室 按一定方向及排列连续分泌形成。壳内各室之间有钙质板相隔,但板上有小孔,使壳室内的原 生质彼此相连。壳内的细胞质中含有一个到多个细胞核,壳室的外表面包有一层极薄的外质
肉足虫纲淡水生活的种类都有伸缩泡,在海洋生活及寄生生活的种类一般没有。数目可能 一个到许多个,伸缩泡水分的排出可以发生在体表的任何部位,变形虫仅有一个或 1—2 个伸 缩泡,可随原生质的流动而收集体内过多的水分并排出体外,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六、行为 肉足虫纲对外界环境中的刺激能产生一定的行为反应,刺激包括接触、热、光、温度、化 学等多方面的。变形虫身体的任何一点接触到固体物质的刺激,立刻会改变运动的方向,悬浮 生活的种类遇到固体物质又立刻伸出伪足,直到爬上固体物;适当的温度促使变形虫加快运动,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又会抑制它的运动。适当的光线刺激引起被刺激部位的溶胶质凝胶化,并增 加局部凝胶质的弹性;任何微量的化学物质的刺激会使它们产生逃避运动,如果把变形虫由培 养液中移入清水,它会很快变成放射状,当清水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钠后,体形又恢复正常。总 之,变形虫对刺激产生的反应是逃避时,称为负趋性(negatively taxis),产生的反应是趋 向性的称正趋性(positively taxis)。肉足虫纲没有感觉细胞器,它所产生的行为反应,说 明原生质对环境刺激具有激应性。 七、肉足虫纲的分目 根据伪足的不同可将肉足虫纲分为两个亚纲。 1.根足亚纲(Rhizopoda)伪足为叶型、丝型、根型,但无轴型,淡水或海水生活,极少 数寄生于昆虫、脊椎动物及人体消化道内。 (1)变形虫目(Amoebina):身体裸露、体形随原生质流动而改变,同时形成伪足。伪 足叶型,包囊形成普遍。多数种类淡水生活,少数海洋生活,例如常见的大变形虫(图 2-14), 棘变形虫(Acanthamoeba)(图 2-19A),哈氏变形虫(Hartmannella)(图 2-19B)。极 少数变形虫寄生于无脊椎动物及脊椎动物体内,例如寄生于白蚁及■蠊体内的内变形虫 (Endamoeba)、寄生于人体肠道内的痢疾内变形虫(Entamoeba histolytic)(图 2-19C) 。 痢疾内变形虫生活史中有滋养体(trophozoite)及包囊(cyst)阶段。包囊是传播阶段,其 中有四个核,当人误食了包囊之后,在人小肠内包囊破裂,四个细胞核释出,并形成小滋养体, 小滋养体在肠腔中以细菌为食,行无性繁殖形成更多的小滋养体或大滋养体。大滋养体侵入肠 壁,溶解肠组织,吞噬组织和红血细胞,造成肠壁脓肿,大便脓血。所以也称为阿米巴痢疾, 或赤痢。大滋养体还可侵入肝、肺等器官,并造成该器官的脓肿,在肠内只有小滋养体可以形 成包囊,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进行传播。 (2)有壳目(Testacea):体外具几丁质或拟壳质构成的单室壳,或体外有粘液粘着砂 粒等外来物形成砂质壳。壳的一端具有大孔,伪足由此孔伸出,伪足叶型或丝形。无性生殖是 纵二分裂或横二分裂。有性生殖是异配生殖,但配子也呈变形虫状。包囊现象也很普遍,主要 分布在淡水、海水、潮湿土壤的表面,常见的代表种有表壳虫(Arcella vulgaris)(图 2- 20A、B),壳半圆形、黄褐色,虫体伸出原生质丝以固着在壳内。鳞壳虫(Euglypha strigosa) (图 2-20C)。壳由硅质板组成,壳上伸出长刺。砂壳虫(Difflugiaoblonga)(图 2-20D) 是由外来砂粒被胶质粘合形成的壳,壳内虫体结构与变形虫相似。 (3)有孔虫目(Foraminiferida):具有碳酸钙或拟壳质构成的单室壳或多室壳,壳的 形状多种,有节房虫型、圆线型、球型、瓶型、螺旋型等等(图 2-21)。多室壳是由胚壳室 按一定方向及排列连续分泌形成。壳内各室之间有钙质板相隔,但板上有小孔,使壳室内的原 生质彼此相连。壳内的细胞质中含有一个到多个细胞核,壳室的外表面包有一层极薄的外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