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学(上册)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动物学及其发展 心第二节生物的界级分类 第三节牛物的地层记录及地质年代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心第一节原生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心第三节肉足虫纲( Sarcodina) 第四节孢子虫纲( Sporozoa) 心第五节丝孢子虫纲( Cnidospora 第六节纤毛虫纲( Ciliata) 第三章后生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第一节后生动物的组织分化 心第二节后生动物的发生学及形态学特征 心第三节后生动物的起源 第四节动物界的简要分类 门( Spongia)或多孔动物门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 Coelenterata)及栉水母动物门( Ctenophora) 第一节腔肠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第二节水螅纲( Hydrozoa) 第三节钵水母纲( 第四节珊瑚纲( Anthozoa) 第五节栉水母动物门( Ctenophora N、章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纽形动物门( Nemertina)及颗胃动物门 Gnathostomulida 第一节扁形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第二节涡虫纲( Turbellaria) 心第三节吸虫纲( Trematoda) 第四节绦虫纲( Cestoda) 第六节纽形动物门( Nemertina) 第七节颚胃动物门( Gnathostomulida 第七章假体腔动物( Pseudocoelomate) 第二节腹毛动物门( Gastrotricha) 第二节轮形动物门( Rotifera) 第三节动吻动物门( Kinorhyncha) 第四节线虫动物门( Nematoda) 第五节线形动物门( Nematomorpha) 心第六节棘头动物门( Acanthocephala 第七节内肛动物门( Entoprocta)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软体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节单板纲( Monoplacophora) 三节多板纲_( Polyplacophora)
无脊椎动物学(上册)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动物学及其发展 第二节生物的界级分类 第三节生物的地层记录及地质年代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Protozoa) 第一节原生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第二节鞭毛虫纲(Mastigophora) 第三节肉足虫纲(Sarcodina) 第四节孢子虫纲(Sporozoa) 第五节丝孢子虫纲(Cnidospora) 第六节纤毛虫纲(Ciliata) 第三章后生动物的起源与进化 第一节后生动物的组织分化 第二节后生动物的发生学及形态学特征 第三节后生动物的起源 第四节动物界的简要分类 第四章海绵动物门(Spongia)或多孔动物门(Porifera)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及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 第一节腔肠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第二节水螅纲(Hydrozoa) 第三节钵水母纲(Scyphozoa) 第四节珊瑚纲(Anthozoa) 第五节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及颚胃动物门 (Gnathostomulida) 第一节扁形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第二节涡虫纲(Turbellaria) 第三节吸虫纲(Trematoda) 第四节绦虫纲(Cestoda) 第五节寄生物与寄主的相互关系 第六节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 第七节颚胃动物门(Gnathostomulida) 第七章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 第一节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第二节轮形动物门(Rotifera) 第三节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 第四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第五节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第六节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第七节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 第八章软体动物门(Mollusca) 第一节软体动物的一般形态、生理及分纲 第二节单板纲(Monoplacophora) 第三节多板纲(Polyplacophora)
心第四节无板纲( Aplacophora) 心第五节腹足纲( Gastropoda) 心第六节双壳纲( Bivalvia) 心第七节掘足纲( Scaphopoda) 第八节头足纲( Cephalopoda) 心第九节软体动物的起源及经济价值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动物学及其发展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生命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既包括形态、解剖的 内容,也包括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遗传进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动物学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斗争中对动物不断认识、利用与改造的知识总结,所以它是来自人 类的生产实践及科学实验。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个基础学科。因为动物的种类繁多,约有150万种 左右,生命现象复杂,由它必然派生出许多学科,涉及生物学的各个领域。例如专门研究动物 的形态结构的有形态学( morphology)、解剖学( anatomy)、组织学( histology)、细胞学 ( cytology)、分类学( taxonomy);研究其动态变化的有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生理 学( physiology)、胚胎学( embryology)、遗传学( genetics)、进化论( evolution) 研究动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学( ecology);研究已灭绝动物的古动物学( paleontology) 由低等到高等分门别类研究整个动物界的系统动物学( systemalzoology);如果是以不同的 动物类群作为研究对象,动物学又可分为原生动物学( protozool-gy)、蠕虫学 ( helminthology)、寄生虫学( parasitology)、贝类学( malacology)、昆虫学( entomology)、 鱼类学( ichthyology)、鸟类学( ornithology)、哺乳动物学( mammalogy)等:如果所研 究的动物身体的背部都有一根起支持作用的脊柱,则是脊椎动物学( vertebrate zoology), 身体的背部没有脊柱的则是无脊椎动物学( invertebrate zoology)。无脊椎动物包括了由简 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许多门类的动物,占动物种类总数的95%,本书就是系统的讲述 无脊椎动物。 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很早就有了记载,积累了动物学的基本内容。我国早在公元前21-11 世纪、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记述了家畜及家禽的内容,公元前11世纪我国的《尔雅》 一书中就有了虫、鱼、鸟、兽、畜等分类知识的描述。在公元前8-2世纪时,我国的农牧业 已相当的发展,在植物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方面已培育及筛选了许多优良品种、对人类做 过很大贡献。到公元6世纪时,我国的《齐民要术》一书对当时的栽培技术及饲养技术做了系 统的总结。到明朝的李时珍发表了《本草纲目》一书(1596),书中记述了2000多种动、植 物,全书共分52卷、有1100多幅插图,其中记述的动物有400多种。这本驰名中外的巨著 是我国分类学上的一部伟大著作,为当时生物学水平的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封建制度的束缚
第四节无板纲(Aplacophora) 第五节腹足纲(Gastropoda) 第六节双壳纲(Bivalvia) 第七节掘足纲(Scaphopoda) 第八节头足纲(Cephalopoda) 第九节软体动物的起源及经济价值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动物学及其发展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生命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既包括形态、解剖的 内容,也包括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遗传进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动物学是人类在自然界生存斗争中对动物不断认识、利用与改造的知识总结,所以它是来自人 类的生产实践及科学实验。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个基础学科。因为动物的种类繁多,约有 150 万种 左右,生命现象复杂,由它必然派生出许多学科,涉及生物学的各个领域。例如专门研究动物 的形态结构的有形态学(morphology)、解剖学(anatomy)、组织学(histology)、细胞学 (cytology)、分类学(taxonomy);研究其动态变化的有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生理 学(physiology)、胚胎学(embryology)、遗传学(genetics)、进化论(evolution); 研究动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学(ecology);研究已灭绝动物的古动物学(paelentology); 由低等到高等分门别类研究整个动物界的系统动物学(systemalzoology);如果是以不同的 动物类群作为研究对象,动物学又可分为原生动物学(protozoolo-gy)、蠕虫学 (helminthology)、寄生虫学(parasitology)、贝类学(malacology)、昆虫学(entomology)、 鱼类学(ichthyology)、鸟类学(ornithology)、哺乳动物学(mammalogy)等;如果所研 究的动物身体的背部都有一根起支持作用的脊柱,则是脊椎动物学(vertebrate zoology), 身体的背部没有脊柱的则是无脊椎动物学(invertebrate zoology)。无脊椎动物包括了由简 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许多门类的动物,占动物种类总数的 95%,本书就是系统的讲述 无脊椎动物。 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很早就有了记载,积累了动物学的基本内容。我国早在公元前 21—11 世纪、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就记述了家畜及家禽的内容,公元前 11 世纪我国的《尔雅》 一书中就有了虫、鱼、鸟、兽、畜等分类知识的描述。在公元前 8—2 世纪时,我国的农牧业 已相当的发展,在植物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方面已培育及筛选了许多优良品种、对人类做 过很大贡献。到公元 6 世纪时,我国的《齐民要术》一书对当时的栽培技术及饲养技术做了系 统的总结。到明朝的李时珍发表了《本草纲目》一书(1596),书中记述了 2000 多种动、植 物,全书共分 52 卷、有 1100 多幅插图,其中记述的动物有 400 多种。这本驰名中外的巨著 是我国分类学上的一部伟大著作,为当时生物学水平的总结。长期以来,我国封建制度的束缚
特别是近百多年以来,我国处于半殖民地的统治之下,极大地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 的科学技术,也包括生物学处于落后状态。 西方的生物科学奠基于希腊的亚里斯多德(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他被誉 为动物学之父。早在公元前3世纪时,他就对动物进行了分类,描写了454个种。在15世纪 之后,西方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生物科学也随着工业、农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起来,并逐渐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从这以后对动物学的发展做出过伟大贡献的西方生物学 家列于下表。 自从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初叶、生物学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各个领域中积累了大量新的 资料,随之,生物学的分科也越分越细,研究的领域也逐渐深化。特别是近30多年来,电子 显微镜的发明、现代数学、化学、物理学、电子学及计算机等学科与技术的大量渗入,使生物 学的发展异常迅速,生物学由宏观或微观的研究进入到亚微观的研究、以致进入到分子水平的 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量子生物学、仿生学等 约翰·雷J.Ray 116271705英国 确立了“物种”的 概念,划分了“种” “属”及其他分类 等级的范畴。 列文虎克1632-1723荷兰发明了显微镜,被 A.V. Leeuwen- 誉为原生动物之 父 林奈 Linne 1707-1829瑞典 建立了物种的双名 命名法,奠定了现 代分类学的基础。 拉马克 J B Lamark1744-1829法国 提出了物种进化思 想,对无脊椎动物 分类学做了贡献。 施莱登1804-1881德 发现细胞是动、植 chloide 物的基本结构单 施旺 位,莫定了细胞学 T Schwann 1810 尔文1809-1882英国 从自然选择观点、 C R. Darwin 确立了进化沦,发 表了《种物起源》 一书。 赫克尔E. Haeke1 1834-1919德国 澄清了许多无脊椎 动物的亲缘关系。 海曼L. Hyman 188-1969美国 对无脊椎动物及其 亲缘关系做了系统 的叙述及总结。 批新学 科。另一方面新学科的建立又推动了基础学科的发展。以经典的分类学为例,过去是以形态学 作为分类的基础,从宏观上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而当前将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引
特别是近百多年以来,我国处于半殖民地的统治之下,极大地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 的科学技术,也包括生物学处于落后状态。 西方的生物科学奠基于希腊的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 384—322 年)。他被誉 为动物学之父。早在公元前 3 世纪时,他就对动物进行了分类,描写了 454 个种。在 15 世纪 之后,西方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生物科学也随着工业、农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起来,并逐渐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从这以后对动物学的发展做出过伟大贡献的西方生物学 家列于下表。 自从 19 世纪末叶到 20 世纪初叶、生物学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各个领域中积累了大量新的 资料,随之,生物学的分科也越分越细,研究的领域也逐渐深化。特别是近 30 多年来,电子 显微镜的发明、现代数学、化学、物理学、电子学及计算机等学科与技术的大量渗入,使生物 学的发展异常迅速,生物学由宏观或微观的研究进入到亚微观的研究、以致进入到分子水平的 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量子生物学、仿生学等一 批新学 科。另一方面新学科的建立又推动了基础学科的发展。以经典的分类学为例,过去是以形态学 作为分类的基础,从宏观上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而当前将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引
入分类学,即对某些物种在分子或接近分子水平上进行分类。例如利用染色体在不同基因位点 上具有相同催化功能的一种酶,称为同工酶( Isozyme),表现出不同的生化表型,根据同工 酶谱的差异和酶活性的高低,来作为种属鉴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更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 研究物种的分类地位及生物的演化,例如比较遗传物质DNA的物理图谱、DNA分子的核苷酸序 列的异同以及通过分子杂交技术来分析种属的亲缘关系;还有研究血红蛋白的合成和调控,即 根据血红蛋白链上氨基酸数量的变异来推算出不同物质在进化上分歧的年代,从而确定物种的 分类地位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利用细胞色素c的多肽链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不同来判断物种 间的亲缘关系,其相似程度越大、其亲缘关系越相近;利用免疫学的方法,即抗原与抗体的特 异性血清反应,来分析免疫交叉物的结构和特性来比较物种间的亲疏;用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 过程中,其染色体带型的异同来确定物种的异同或亲缘关系。总之,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使经典 的分类学同时建立在形态生态、生理生化及分子学水平上,使分类学更客观真实、细微准确地 反映出动物界自然进化的历程。 当然,分类学研究方法的改变,仅仅是现代生物学推动经典学科的一个例证,现代生物学 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渗透到各领域,给人类的生产实践开创新的局面,它将更迅速的推动人类 改造自然的进程 第二节生物的界级分类 生物的分界是随着科学发展的水平在不断地改变及深化的。在林奈的时代,对生物的观察 仅限于肉眼所能看到的特征及区别,那时生物界仅分为植物界( Plantae)与动物界( Animalia) 两大界。到19世纪中叶,霍洛(Hog,1860)及赫克尔(1866)提出了生物的三界系统,即 原生生物界( Protista)、植物界与动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单细胞动物、藻类及真菌, 他们的三界系统反映了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的区别。直到1959年魏泰克( Whittaker)提 出了四界系统,即原生生物界、真菌界(Fun-gi)、植物界与动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了 细菌、蓝藻及原生动物,将真菌独立成一界。1974年李代尔( Leedale)又提出了原核界 ( Monera),其中包含细菌及蓝藻,仍为四界系统,即原核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以 后魏泰克又在李代尔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界系统,即原核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动 物界。以后又有人主张病毒也应独立成界,例如我国的植物学家胡先骕(1965)提出在界级之 上应设总界( Superastatus),他将病毒列为始生总界( Protobiota),其他生物为胞生总界 (Cyt- biota)。1979年我国昆虫学家陈世骧将生物分为3个总界,即非细胞总界,包括病 毒界;原核总界,包括细菌界及蓝藻界:还有真核总界,包括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共为 六界。目前生物学家较多地接受五界系统或六界系统,但其内容各家略有出入。总之,不同的 生物独立成界,都应有其客观的分界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 关于病毒是否独立成界,目前生物学家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病毒不能独立生存、不 能独立的进行新陈代谢、而必须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才能生存,所以不能认为是生物,而 仅是核酸的片段,所以不能独立成界。也有人认为病毒内含有核酸物质DNA或RNA(在一种病 毒中仅有其中的一种核酸),他们使用着与其他生物共同的遗传密码,能在寄主细胞内复制自 己,进行繁殖,所以是有生命的物质,是代表着生命进化到非细胞结构的阶段,所以应该独立 成界。 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及蓝藻,原核生物的细胞是细胞结构的初级阶段。细胞内没有核膜, A分子结构成环状位于细胞质中,细胞内也没有膜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入分类学,即对某些物种在分子或接近分子水平上进行分类。例如利用染色体在不同基因位点 上具有相同催化功能的一种酶,称为同工酶(isozyme),表现出不同的生化表型,根据同工 酶谱的差异和酶活性的高低,来作为种属鉴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更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来 研究物种的分类地位及生物的演化,例如比较遗传物质 DNA 的物理图谱、DNA 分子的核苷酸序 列的异同以及通过分子杂交技术来分析种属的亲缘关系;还有研究血红蛋白的合成和调控,即 根据血红蛋白链上氨基酸数量的变异来推算出不同物质在进化上分歧的年代,从而确定物种的 分类地位及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利用细胞色素 c 的多肽链中氨基酸排列顺序的不同来判断物种 间的亲缘关系,其相似程度越大、其亲缘关系越相近;利用免疫学的方法,即抗原与抗体的特 异性血清反应,来分析免疫交叉物的结构和特性来比较物种间的亲疏;用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 过程中,其染色体带型的异同来确定物种的异同或亲缘关系。总之,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使经典 的分类学同时建立在形态生态、生理生化及分子学水平上,使分类学更客观真实、细微准确地 反映出动物界自然进化的历程。 当然,分类学研究方法的改变,仅仅是现代生物学推动经典学科的一个例证,现代生物学 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渗透到各领域,给人类的生产实践开创新的局面,它将更迅速的推动人类 改造自然的进程。 第二节生物的界级分类 生物的分界是随着科学发展的水平在不断地改变及深化的。在林奈的时代,对生物的观察 仅限于肉眼所能看到的特征及区别,那时生物界仅分为植物界(Plantae)与动物界(Animalia) 两大界。到 19 世纪中叶,霍洛(Hogg,1860)及赫克尔(1866)提出了生物的三界系统,即 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与动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单细胞动物、藻类及真菌, 他们的三界系统反映了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的区别。直到 1959 年魏泰克(Whittaker)提 出了四界系统,即原生生物界、真菌界(Fun-gi)、植物界与动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了 细菌、蓝藻及原生动物,将真菌独立成一界。1974 年李代尔(Leedale)又提出了原核界 (Monera),其中包含细菌及蓝藻,仍为四界系统,即原核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以 后魏泰克又在李代尔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界系统,即原核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动 物界。以后又有人主张病毒也应独立成界,例如我国的植物学家胡先骕(1965)提出在界级之 上应设总界(Superastatus),他将病毒列为始生总界(Protobiota),其他生物为胞生总界 (Cyt-obiota)。1979 年我国昆虫学家陈世骧将生物分为 3 个总界,即非细胞总界,包括病 毒界;原核总界,包括细菌界及蓝藻界;还有真核总界,包括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共为 六界。目前生物学家较多地接受五界系统或六界系统,但其内容各家略有出入。总之,不同的 生物独立成界,都应有其客观的分界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 关于病毒是否独立成界,目前生物学家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病毒不能独立生存、不 能独立的进行新陈代谢、而必须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才能生存,所以不能认为是生物,而 仅是核酸的片段,所以不能独立成界。也有人认为病毒内含有核酸物质 DNA 或 RNA(在一种病 毒中仅有其中的一种核酸),他们使用着与其他生物共同的遗传密码,能在寄主细胞内复制自 己,进行繁殖,所以是有生命的物质,是代表着生命进化到非细胞结构的阶段,所以应该独立 成界。 原核生物界 包括细菌及蓝藻,原核生物的细胞是细胞结构的初级阶段。细胞内没有核膜, DNA 分子结构成环状位于细胞质中,细胞内也没有膜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细胞壁含有粘多肽复合物,细胞行无丝分裂,这种细胞称原核细胞,由这种细胞构成的生物称 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界包括单细胞动物及藻类,是具有真核的单细胞生物,或单细胞群体。它已进 入细胞结构的高级阶段,因为它具有染色体、DNA分子成线状排列、形成细胞核、核的外层有 双层结构的核膜包围,细胞内具有细胞器,细胞行有丝分裂。藻类如具细胞壁,则由纤维素及 果胶组成 真菌界包括真菌,是真核生物,大多数像植物一样营固着生活,细胞壁由纤维素及甲壳 素组成,没有叶绿体,不能行光合作用,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植物界是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具叶绿体、行光合作用,营固着生活。细胞壁为纤维素组 成,细胞质内常具大的中心液泡,具繁殖组织或器官,有明显的世代交替或发育阶段 动物界行摄食营养的多细胞真核生物,无细胞壁,由肌肉收缩引起运动,具有神经系统 能对刺激产生反应,以协调与环境的平衡。 如果生物界按上述六界系统划分(图1-1),那么六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 即由病毒界所代表的非细胞阶段,也是最原始的生命阶段,进化到由原核生物所代表的初级细 胞阶段,再进化到原生生物界代表的真核的单细胞阶段,即细胞结构的高级阶段,最后再进化 到真核多细胞阶段,由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所代表。六界系统还反映了3种营养类型的进 化:即吸收式的腐食性营养类型(病毒界、绝大部分的原核界、真菌界、部分的原生生物界); 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类型(藻类、植物界、部分原生生物界);行摄食性营养类型(大部分的原 生生物界、动物界)。这种划分似乎既反映了生物进化过程的历史阶段,又反映了生物的营养 方向,是有其优点的,所以被多数动物学家所接受 无论划分为五界系统或六界系统、将原生生物独立成界也会带来一些概念上的混乱,这样 动物界就不再包括原生动物,植物界就不再包括单细胞藻类。而事实上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 物)与动物界的所有动物有着共同的生命现象,例如取食营养、呼吸、排泄、繁殖等生理功能 而单细胞藻类与其他植物也有着共同的生命现象,例如光合作用、繁殖方式与阶段等,它们之 间是难以截然划分的,如果将原生生物不独立成界,将其中单细胞动物归入动物界,其中的藻 类归入植物界,这样可以使每个界更完整,而将生物划分为五界,即病毒界、原核界、植物界、 真菌界及动物界五界系统。至于像眼虫这类动物,它具有叶绿体、能行自养营养;它又像真菌 能行腐生性营养;又具有鞭毛能够运动。所以它既有植物界、真菌界的特征,又有动物界的特 征。说明了低等真核生物的原始性,也说明了生物发展进化的连续性。所以植物学家将眼虫这 类动物看作是植物;而动物学家将它看作是动物,都各有道理。本书是按病毒界、原核生物界、 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五界系统的观点来叙述的。 第三节生物的地层记录及地质年代 从生物的分界中我们已经看到生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这可以由生物 死亡后其遗体在地层中的保存或被矿物质浸润而形成的化石得到证明。从对化石的研究可以看 到不同类群的生物会出现在不同的地层中,越原始、低等的生物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越高 等的生物出现在越年轻的地层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生物化石出现在漫长的地质年代的地层中
细胞壁含有粘多肽复合物,细胞行无丝分裂,这种细胞称原核细胞,由这种细胞构成的生物称 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界 包括单细胞动物及藻类,是具有真核的单细胞生物,或单细胞群体。它已进 入细胞结构的高级阶段,因为它具有染色体、DNA 分子成线状排列、形成细胞核、核的外层有 双层结构的核膜包围,细胞内具有细胞器,细胞行有丝分裂。藻类如具细胞壁,则由纤维素及 果胶组成。 真菌界 包括真菌,是真核生物,大多数像植物一样营固着生活,细胞壁由纤维素及甲壳 素组成,没有叶绿体,不能行光合作用,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植物界 是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具叶绿体、行光合作用,营固着生活。细胞壁为纤维素组 成,细胞质内常具大的中心液泡,具繁殖组织或器官,有明显的世代交替或发育阶段。 动物界行摄食营养的多细胞真核生物,无细胞壁,由肌肉收缩引起运动,具有神经系统, 能对刺激产生反应,以协调与环境的平衡。 如果生物界按上述六界系统划分(图 1-1),那么六界系统反映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阶段: 即由病毒界所代表的非细胞阶段,也是最原始的生命阶段,进化到由原核生物所代表的初级细 胞阶段,再进化到原生生物界代表的真核的单细胞阶段,即细胞结构的高级阶段,最后再进化 到真核多细胞阶段,由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所代表。六界系统还反映了 3 种营养类型的进 化:即吸收式的腐食性营养类型(病毒界、绝大部分的原核界、真菌界、部分的原生生物界); 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类型(藻类、植物界、部分原生生物界);行摄食性营养类型(大部分的原 生生物界、动物界)。这种划分似乎既反映了生物进化过程的历史阶段,又反映了生物的营养 方向,是有其优点的,所以被多数动物学家所接受。 无论划分为五界系统或六界系统、将原生生物独立成界也会带来一些概念上的混乱,这样, 动物界就不再包括原生动物,植物界就不再包括单细胞藻类。而事实上单细胞动物(或原生动 物)与动物界的所有动物有着共同的生命现象,例如取食营养、呼吸、排泄、繁殖等生理功能。 而单细胞藻类与其他植物也有着共同的生命现象,例如光合作用、繁殖方式与阶段等,它们之 间是难以截然划分的,如果将原生生物不独立成界,将其中单细胞动物归入动物界,其中的藻 类归入植物界,这样可以使每个界更完整,而将生物划分为五界,即病毒界、原核界、植物界、 真菌界及动物界五界系统。至于像眼虫这类动物,它具有叶绿体、能行自养营养;它又像真菌 能行腐生性营养;又具有鞭毛能够运动。所以它既有植物界、真菌界的特征,又有动物界的特 征。说明了低等真核生物的原始性,也说明了生物发展进化的连续性。所以植物学家将眼虫这 类动物看作是植物;而动物学家将它看作是动物,都各有道理。本书是按病毒界、原核生物界、 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五界系统的观点来叙述的。 第三节生物的地层记录及地质年代 从生物的分界中我们已经看到生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这可以由生物 死亡后其遗体在地层中的保存或被矿物质浸润而形成的化石得到证明。从对化石的研究可以看 到不同类群的生物会出现在不同的地层中,越原始、低等的生物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越高 等的生物出现在越年轻的地层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生物化石出现在漫长的地质年代的地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