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需求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 第一节消费者行为的基数效用解释 第二节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解释 第四章需求 第一节个人需求 第二节市场需求 第三节需求价格弹性 第四节其它需求弹性 第二篇需求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 本章的研究是从日常消费行为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第一节消费者行为的基数效用解释 效用 欲望一一消费的动机;满足一一消费的结果;效用一一满足程度的度量。 效用一一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1、是中性的 2、2、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第二篇 需求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 第一节 消费者行为的基数效用解释 第二节 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解释 第四章 需求 第一节 个人需求 第二节 市场需求 第三节 需求价格弹性 第四节 其它需求弹性 第二篇 需求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 本章的研究是从日常消费行为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第一节 消费者行为的基数效用解释 一、效用 欲望——消费的动机;满足——消费的结果;效用——满足程度的度量。 效用——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满足程度,它是衡量消费效果的综合指 标。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1、是中性的 2、2、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二、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 定时期内消费者消费一定量商品所获得的总满足感。“一定 量商品”可以是某一种商品,也可以是几种商品的一定数量。 边际效用一一当商品的消费量(或购买量)增加一点时总效用的增加量 三、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一一在一定时期内,边际效用(即总效用)随着商品消费 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这是通过对经验的归纳得出的。 喝茶或吃饺子的例子都可以说明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1、对反复刺激的反应趋于下降 2、按轻重缓急次序依次安排的结果 四 效用曲线和效用函数 总效用是消费量的函数,即TU=f(Q) ATU MU=AO MU=lim alU 0△O 边际效用是总效用的增量与消费量之比,即如果消费量的增量非常小,趋近 零,则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对消费量的一阶导数,即: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有以下关系 1、只要边际效用大于零,总效用必定上升 2、边际效用递减,从总效用图上看,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就是边际效用, 它随着总效用的增加不断减少
Q TU MU = 总效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消费一定量商品所获得的总满足感。“一定 量商品”可以是某一种商品,也可以是几种商品的一定数量。 边际效用——当商品的消费量(或购买量)增加一点时总效用的增加量。 三、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一定时期内,边际效用(即总效用)随着商品消费 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这是通过对经验的归纳得出的。 喝茶或吃饺子的例子都可以说明 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1、对反复刺激的反应趋于下降 2、按轻重缓急次序依次安排的结果 四、 效用曲线和效用函数 总效用是消费量的函数,即 TU = f(Q) 边际效用是总效用的增量与消费量之比,即如果消费量的增量非常小,趋近 零,则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对消费量的一阶导数,即: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有以下关系: 1、 只要边际效用大于零,总效用必定上升。 2、 边际效用递减,从总效用图上看,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就是边际效用, 它随着总效用的增加不断减少。 Q TU MU x = →0 lim
3、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高点,即饱和点。 4、当边际效用为负值时,总效用曲线开始下降。 5、边际效用是总效用的一阶导数,反过来,总效用的数值就等于边际效用 的积分。 (表3-1图3-1) 该表和图表示了消费数量、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在消费量一个 个单位地增加时,两个相邻消费量所对应的总效用的增量就是边际效用。 五、货币的边际效用 货币也有效用和边际效用。它的边际效用也应该是递减的。但是,研究 中假定它是常数。理由是:1、研究某一个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涉及贫富差 别 2、2、假定每一次购买支出占收入的较小部分 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消费者在购买前必须知道的情况是 1、M一消费者收入 2、P—一各种备选商品价格 3、MU—一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 消费者要比较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MU/P。MU/P表示1元钱的支 出使消费者获得几个效用单位。消费者会依次选择该比值最大的商品优先购买。 其结果是在收入花完以后,总效用达到最大。这就是消费者均衡状态 (表3-3,3-4)
3、 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高点,即饱和点。 4、 当边际效用为负值时,总效用曲线开始下降。 5、 边际效用是总效用的一阶导数,反过来,总效用的数值就等于边际效用 的积分。 (表 3-1 图 3-1) 该表和图表示了消费数量、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在消费量一个一 个单位地增加时,两个相邻消费量所对应的总效用的增量就是边际效用。 五、 货币的边际效用 货币也有效用和边际效用。它的边际效用也应该是递减的。但是,研究 中假定它是常数。理由是:1、研究某一个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涉及贫富差 别; 2、2、假定每一次购买支出占收入的较小部分。 3、3、 六、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消费者在购买前必须知道的情况是: 1、M——消费者收入 2、P——各种备选商品价格 3、MU——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 消费者要比较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 MU/P。MU/P 表示 1 元钱的支 出使消费者获得几个效用单位。消费者会依次选择该比值最大的商品优先购买。 其结果是在收入花完以后,总效用达到最大。这就是消费者均衡状态。 (表 3-3,3-4)
表3-3表示的是消费者对各种备选商品一定数量时的边际效用。表3-4则是 表示每一种商品一定数量时的效用价格比。在动画图中,有关数据依次变黄,就 表示购买的顺序。该消费者最终购买了3件第2种商品和6件第3种商品。这时, 他所拥有的12元钱全部花完,获得了最大效用, 即:TU=72+7U ∑MU2+∑M3 (16+14+12)+(11+10+9+8+7+6)=93 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效用函数确定时,在收入和商品价格均既定的条件下,消 费者通过对商品数量的选择,使总效用达到最大的状态。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MU/P=MU2/P2 从数学的角度看,该问题是有约束下求极值问题。 设有效用函数TU=U(x,y),消费者收入M、商品价格P、P均既定 消费者的目标函数是总效用TU最大。 消费者的约束函数是M=Px+Py 从数学的角度看,该问题是有约束的极值问题。可以利用拉格朗日方法求解。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L L=U(x,y)+A(M-P·x 其中,λ是拉格朗日因子,其经济意义以后讨论 新函数既包含目标函数,又包含约束函数,这就使得原问题有保证地等价地 转化为新函数的极值问题。因此,总效用TU极大的必要条件就是新函数的一阶 偏导数等于零,即:
表 3-3 表示的是消费者对各种备选商品一定数量时的边际效用。表 3-4 则是 表示每一种商品一定数量时的效用价格比。在动画图中,有关数据依次变黄,就 表示购买的顺序。该消费者最终购买了 3 件第 2 种商品和 6 件第 3 种商品。这时, 他所拥有的 12 元钱全部花完,获得了最大效用, 即: TU = TU2 +TU3 = MU2 +MU3 = (16 +14 +12) + (11+10 + 9 + 8 + 7 + 6) = 93 消费者均衡是指在效用函数确定时,在收入和商品价格均既定的条件下,消 费者通过对商品数量的选择,使总效用达到最大的状态。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MU1/P1= MU2/P2 = ------ =λ 从数学的角度看,该问题是有约束下求极值问题。 设有效用函数 TU=U(x,y),消费者收入 M、商品价格 Px 、 Py 均既定。 消费者的目标函数是总效用 TU 最大。 消费者的约束函数是 M P x P y x y = + 。 从数学的角度看,该问题是有约束的极值问题。可以利用拉格朗日方法求解。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 L L U(x, y) (M P x P y) x y = + − − 其中, 是拉格朗日因子,其经济意义以后讨论。 新函数既包含目标函数,又包含约束函数,这就使得原问题有保证地等价地 转化为新函数的极值问题。因此,总效用 TU 极大的必要条件就是新函数的一阶 偏导数等于零,即:
ay ay =M-P·x-P OU_MUx MU T极大的必要条件可以表达为: MU=AP IMU,=2P 第二节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解释 、序数效用的含义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 假定上 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 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就是反应偏好相同的商品组合的连线 (无差异曲线图,图3-5)该立体图中,Y轴表示Y商品的数量,X轴表示X商 品的数量,W轴表示偏好程度。在播放动画中看到的半透明的图形就是表示偏 好等高的情况。在立体图旋转为平面图后,半透明图变为一条无差异曲线
− = 0 = Px x U x L − = 0 = Py y U y L = − − = 0 M P x P y L x y x MU y y U MU X U = = , TU 极大的必要条件可以表达为: = = y y x x MU P MU P 第二节 消费者行为的序数效用解释 一、 序数效用的含义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 假定上: 1、 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 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 A 大 于 B,B 大于 C,则 A 大于 C。 3、 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二、 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就是反应偏好相同的商品组合的连线。 (无差异曲线图,图 3-5)该立体图中,Y 轴表示 Y 商品的数量,X 轴表示 X 商 品的数量,WU 轴表示偏好程度。在播放动画中看到的半透明的图形就是表示偏 好等高的情况。在立体图旋转为平面图后,半透明图变为一条无差异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