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2015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XCS2015年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文 座号 温馨提示:1.本试卷共6页,答题卡4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你 仔细审题,用黑色水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前将答题卡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积累与运用(共26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月晕/眩晕 中坚/中流砥柱 寡廉鲜耻/鲜为人知 B.绯红/诽谤 镂空/千丝万缕 风靡一时/妄自菲薄 C.别致/别扭 便利/大腹便便 哄堂大笑/一哄而散 D.挫折/蹉跎 剽悍/虚无缥缈 模一样/磨穿铁砚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既使 绊脚石 容光焕发 棉里藏针 B.和睦 渡假村 篷荜生辉 自力更生 挖墙脚 锋芒毕露 礼尚往来 D.诸候 慢腾腾 坐收鱼利 惟妙惟肖 3.古诗文默写。(8分) (1)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 (2)▲,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刘禹锡《陋室铭》一文中,表现主人所交往之人博学高雅的的句子是:▲,A (4)古人在诗词的浩瀚海洋中,为我们创造了种种美妙的艺术境界。同是送别,王维送 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不舍;王勃则打破时空界限,送出“▲ ▲"的乐观豁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咏雪,柳宗元咏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 江雪”的孤独郁闷;岑参则“妙手回春”,咏出“▲ ▲”的温暖蓬勃。(《白雪歌送武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令(1)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写道:“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 驱到野兽里去。样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已的过错。 出使样子“变成了走兽”但“不是他自己的过错”的两个具体事例。▲ (2)“当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在荒岛生活 的28年里,鲁滨逊无时不在实践这句格言,请举出鲁滨逊以具体行动来改变自己生存状况 的两个具体事例。▲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合,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九年级语文第1页(共6页)
河南省许昌市 2015 届九年级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内心里拥有善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 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撤和积累下的善。▲,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②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③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 ⑤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⑥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④①②3⑤⑥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⑤6④D.④②3①6⑤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共7分) 根据下面搜集的材料,请你参加“许昌小导游”活动。 材料一:许昌“33路旅游专线”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市内公交观光线。它从滴陵公园出 发,途径西湖公因、春秋楼、曹丞相府、文峰塔、直到许都公、许昌博物馆。乘客可以观赏许 昌市内著名景点,领略浓郁的三国文化风情。33路公交车采用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节能环保 车型,还覆盖免费的4G网络。“旅游专线”将三国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充分彰显了许昌 的城市精神 材料二:年初,许昌5路公交车采用普通话和许昌话双语报站,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嘟嘟:许昌话属于北方方言,跟普通话接近,但是腔调有点土,用许昌话报站,没必要。 影:我觉得许昌话不土,蛮好听的。但是用它报站,外地人听不懂,坐过了站怎么办? 材料三 许昌市“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线路图表 线路名称 游览内容 发车地点 返时间 张潘古镇线「游古村落,赏汉魏古建筑 火车站北面发车:900 八龙冢桃源线观赏桃花,赏千年古柏 站牌(可乘4返程:14:00 神 屋线 参观钧瓷坊,了解钧瓷工艺流程 路5路等公(每周六、周 大鸿塞景区线览大鸿塞山水景色,观近郊最大的生态群落交车前往)日 (1)你为33路公交线撰写导游词。根据“材料一”,最适合作为开场白的一项是(▲) (2 A.乘客们,大家好!这是一条特色观光线,全车已覆盖了4G网络,大家可以免费使用 B.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3路公交车!本车采用的是以天然气做动力的车型,绿色环保。 C.各位乘客,欢迎乘坐“33路公交观光线”!让我们一起领略三国文化风情,感受许 昌城市精神。 D.这是一条三国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公交观光线,各位乘客沿途可以观赏许昌 市内著名景点。 (2)针对“材料二”中网友的议论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阐明理由。(2分) 粉()六月的一个周六中午,外地游客思齐来到许昌,住在春秋楼附近,计划第二天晚上 她想在这段时间里游览许昌城,并走进乡村观赏自然风光。请你利用以上三则材料 为她合理安排行程,并简要说明。(3分) 九年级语文第2页(共6页)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1题。(共16分)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展,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 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 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 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 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 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 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 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播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 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 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 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 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 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 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 出院!天呀!竟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 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 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 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 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于候不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九年级语文第3页(共6页)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 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溶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 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 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 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 “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 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7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文章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小说情 及主题谈谈你的理解。(2分) ▲ 8.小说首尾都有一句精短的景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4分) 9.文中有三处写到病人“凝视”“注视”“盯着”西西洛的眼神,其含义各是什么?(3分) 10.文中对病人有两处关于嘴唇的动作描写:(1)“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 (2)“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病人这两次各要说什么?结合小说内容写出病人两 次各想要说的话。(4分) 1l.这篇小说描述了乡下孩子西西洛在医院看护父亲的故事,情节安排十分精巧,试作 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共13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 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 了读书的精链。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 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 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 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 九年级语文第4页(共6页)
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帝、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 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 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 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 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 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 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 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 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 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 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 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 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 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 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 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 秘诀。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3.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俄国作家鲁巴金认为:“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15.首尾两段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3分) 16.读了全文,结合你读书的经历,举例谈谈如何“入书”或“出书”?(3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11分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午夜分,不 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各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嗷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共间。清荣峻茂,良 九年级语文第5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