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滨县2012—2013学年度九年级第二次模拟检测 语文试题 题号 三四总分 分数 、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强调/勉强烦闷/闷热兴高采烈/兴师动众 B.炽热/纺织剽悍/缥缈越俎代庖/如法炮制 C.遗憾/震撼蕴涵/慰藉瑕不掩瑜/不言而喻 D.湖泊/淡泊奖券/试卷徇情枉法/以身殉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安祥国库券浮想联翩目不暇接 B.先驱划时代融会贯通指手画脚 C.脉搏户口薄眼花瞭乱闲情逸致 D.提纲防腐剂穿流不息言简意赅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文学如泉,越品越见 文学如茶,越品越知 文学如酒,越品越感 在文学的陶 冶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根雅致:少了一份世故,多了 份纯真。 A.醇厚幽香清冽 B.清冽 醇厚 幽香 C.醇厚清冽幽香 D.清冽幽香醇厚 4.请将“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一句还原到下面的语段中,位置正确 的一处是【】(3分) 我们应该怎样活着?(A)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 命负责,让生命焕发出光彩。(B)“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活着就是一种幸 福体验。(C)欢看潮涌大江的壮阔,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D) 5.古诗文默写。(共8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1分) (2)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1分) (3)杜牧《赤壁》中揭示英雄与机遇关系的诗句是
河南省淮滨县 2012—2013 学年度九年级第二次模拟检测 语文试题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一) (二) 分数 一、积累与运用(共 2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强.调/勉强. 烦闷./闷.热 兴.高采烈/兴.师动众 B.炽.热/纺织. 剽.悍/缥.缈 越俎代庖./如法炮.制 C.遗憾./震撼. 蕴.涵/慰.藉 瑕不掩瑜./不言而喻. D.湖泊./淡泊. 奖券./试卷. 徇.情枉法/以身殉.职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分) A.安祥 国库券 浮想联翩 目不暇接 B.先驱 划时代 融会贯通 指手画脚 C.脉搏 户口薄 眼花瞭乱 闲情逸致 D.提纲 防腐剂 穿流不息 言简意赅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文学如泉,越品越见 ;文学如茶,越品越知 ;文学如酒,越品越感 。在文学的陶 冶下,你会发现自己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庸俗,多了一根雅致;少了一份世故,多了 一份纯真。 A.醇厚 幽香 清冽 B.清冽 醇厚 幽香 C.醇厚 清冽 幽香 D.清冽 幽香 醇厚 4.请将“同时,活着就是对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和快乐享受”一句还原到下面的语段中,位置正确 的一处是【 】(3 分) 我们应该怎样活着?(A)活着就应该对生命保持一种敬畏和尊重。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就得对生 命负责,让生命焕发出光彩。(B)“水清鱼读月,山静鸟听风”,能领悟山月对话的静谧,活着就是一种幸 福体验。(C)欢看潮涌大江的壮阔,品味人间真情的美好,活着就是一种快乐享受。(D) 5.古诗文默写。(共 8 分) ⑴_________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1 分) ⑵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1 分) ⑶杜牧《赤壁》中揭示英雄与机遇关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4)古代诗歌中有很多思乡念亲的名句。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现了思乡之情:杜甫《春望》中的“ ”以战争中书信传递的不易表达了对亲人的无尽思念。(4分) 6.阅读下面《水浒传》中的三处语言描写,回答问题。(共4分) ①口称道:“端的想杀柴进,天幸今日甚风吹得到此,大慰平生渴仰之念,多幸!多 幸!” ②问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 ③鲁智深道:“久闻阿哥大名,无缘不曾拜会,今日且喜认得阿哥。” (1)上面语言描写分别是柴进、李逵、鲁智深三人先后见到 (人名)说的话。(1分) (2)三人的话显示出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分别简析。(3分) 柴进: 李逵: 鲁智深: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7分) 材料一近年来,学前教育成为教育热点话题之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输,不能等,教与不 教,就是不一样”等观念,成为许多家长的共识。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态,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更注重教育的即时效应。幼儿园小学化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材料二当前学前教育的问题一方面是供不应求,另一个方面就是应试倾向,幼儿园“小学化”。群 众对此反应强烈。发展学前教育,一要政府重视,加大投入;二要向公众普及对学前教育的正确理解,以 避免不再走弯路。 材料三 (1)请概括出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的共有信息。(2分) (2)材料二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修改。(2分) 二要向公众普及对学前教育的正确理解,以避免不再走弯路
分) ⑷古代诗歌中有很多思乡念亲的名句。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现了思乡之情;杜甫《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以战争中书信传递的不易表达了对亲人的无尽思念。(4 分) 6.阅读下面《水浒传》中的三处语言描写,回答问题。(共 4 分) ①口称道:“端的想杀柴进,天幸今日甚风吹得到此,大慰平生渴仰之念,多幸!多 幸!” ②问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 ③鲁智深道:“久闻阿哥大名,无缘不曾拜会,今日且喜认得阿哥。” (1)上面语言描写分别是柴进、李逵、鲁智深三人先后见到____ _(人名)说的话。(1 分) (2)三人的话显示出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分别简析。(3 分) 柴进: 李逵: 鲁智深: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7 分) 材料一 近年来,学前教育成为教育热点话题之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输,不能等,教与不 教,就是不一样”等观念,成为许多家长的共识。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态,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更注重教育的即时效应。幼儿园小学化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材料二 当前学前教育的问题一方面是供不应求,另一个方面就是应试倾向,幼儿园“小学化”。群 众对此反应强烈。发展学前教育,一要政府重视,加大投入;二要向公众普及对学前教育的正确理解,以 避免不再走弯路。 材料三 (1)请概括出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的共有信息。(2 分) (2)材料二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修改。(2 分) 二要向公众普及对学前教育的正确理解,以避免不再走弯路
(3)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材料三中一幅画的内容,并谈一点自己的感悟。(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3题。(共16分) 三袋米的故事 王明哲 ①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大约发生在十五六年前 ②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溘然长逝,留下两间残破不堪的瓦 房给娘儿俩。当苍白冷清的夕阳滚下山崖,刺骨的北风推着枯黄发白的草浪起伏摇曳时,娘俩相互搀扶着, 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③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孤寂生活 ④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晩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 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舂天的 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⑤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 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 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 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 儿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脸上,这是16岁的儿第一次挨打 ⑥儿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⑦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 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 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 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 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叮叮当当 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又一个 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 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
(3)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材料三中一幅画的内容,并谈一点自己的感悟。(3 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 28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8—13 题。(共 16 分) 三袋米的故事 王明哲 ①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大约发生在十五六年前。 ②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溘然长逝,留下两间残破不堪的瓦 房给娘儿俩。当苍白冷清的夕阳滚下山崖,刺骨的北风推着枯黄发白的草浪起伏摇曳时,娘俩相互搀扶着, 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③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孤寂生活。 ④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 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 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⑤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 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 30 斤米交给食堂。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 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 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 儿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脸上,这是 16 岁的儿第一次挨打…… ⑥儿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⑦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 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 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 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 这是 5 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叮叮当当。 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又一个 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 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
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 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 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⑧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肩上驮着一袋米,她望着熊师傅,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熊师傅 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 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⑨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 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⑩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 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ω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 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 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 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 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 ①2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3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 子化蛹成蝶,以627分的成绩翩然飞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 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 上还放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 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米的三个米袋,这讨来的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 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04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 信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 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孑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 我的娘啊…” 05儿子现在在中国外交部工作,母亲前些年作古了,不过,她是在北京去世的。多年过去了,母亲的 故事还在传说。 (选自2005年11期《健康问答》,有改动) 8.本文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0字以内) (2分)
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 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 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⑧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肩上驮着一袋米,她望着熊师傅,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熊师傅一 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 咋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⑨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 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⑩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 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⑾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 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 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 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 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 ⑿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⒀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 子化蛹成蝶,以 627 分的成绩翩然飞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 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 上还放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 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米的三个米袋,这讨来的米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 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⒁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 信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 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 我的娘啊……” ⒂儿子现在在中国外交部工作,母亲前些年作古了,不过,她是在北京去世的。多年过去了,母亲的 故事还在传说。 (选自 2005 年 11 期《健康问答》,有改动) 8.本文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0 字以内) (2 分)
9.儿子理解母亲,决意停学帮助母亲维持生计,母亲却为什么第一次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3分) 10.根据下面对母亲的描写,分别用一句话摹写母亲的心声。(3分) (1)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 母亲心想 (2)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 母亲心想:“ (3)她望着熊师傅,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 母亲心想:“ 11.将文中“三年后,儿子化蛹成蝶,以627分的成绩翩然飞进了清华大学。”改成“三年后,儿子考 取了清华大学。”好不好?为什么?(3分) 12.第⑨自然段:“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请你 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3分) 13.文章的结尾为何要交代母亲是在北京逝世的?作者说“多年过去了,母亲的故事还 在传说。”这说明了什么?(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共12分) 先有天地之中,后有中岳嵩山 燕海明 ①2010年,“嵩山历史建筑群”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名字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天地之中”的概念体现了以“中”为尊的宇宙观,浓缩了嵩山的文武、天地、三教之交融的文明内涵 它是中国古代政治之成熟、科技之进步、文化之多元的绝佳体现
9.儿子理解母亲,决意停学帮助母亲维持生计,母亲却为什么第一次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3 分) 10.根据下面对母亲的描写,分别用一句话摹写母亲的心声。(3 分) (1)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 母亲心想:“ ” (2)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 母亲心想:“ ” (3)她望着熊师傅,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 母亲心想:“ ” 11.将文中“三年后,儿子化蛹成蝶,以 627 分的成绩翩然飞进了清华大学。”改成“三年后,儿子考 取了清华大学。”好不好?为什么?(3 分) 12.第⑨自然段:“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撼绝不亚于惊涛骇浪。”请你 发挥合理的想象写出儿子当时的“那份震撼”。(3 分) 13.文章的结尾为何要交代母亲是在北京逝世的?作者说“多年过去了,母亲的故事还 在传说。”这说明了什么? (2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14—17 题。(共 12 分) 先有天地之中,后有中岳嵩山 燕海明 ①2010 年,“嵩山历史建筑群”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名字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天地之中”的概念体现了以“中”为尊的宇宙观,浓缩了嵩山的文武、天地、三教之交融的文明内涵, 它是 中国古代政治之成熟、科技之进步、文化之多元的绝佳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