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盟与战争”: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及其后果 联盟”和基于不同战略动机决心进行局部战争。这项研究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影响 到对他们的评价,尽管这完全超出了这项研究的目的,因为对他们在这两次重大决策 中的地位的判断,取决于对他们的经历、气质、才能和认知差异的综合理解和把握。历 史其实就是历史人物的宿命。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命中注定要有一种担当,在关键时刻 必须要代替很多人做出选择,他们会把自己的禀赋和气质灌输到国家战略中去。所 以,研究历史上的重大战略决策,离不开研究这些历史人物。当然,他们也不得不承受 有时是非常苛刻的检验,这是历史人物的命运。这应该是展开专门研究的领域,本文 选择的叙事方式决定了这项研究不进入到两位历史人物的个性可能给战略决策造成 影响的层面。做此说明对厘清本文解释力的限度是必要的,实际上任何研究都需要界 定其解释的边际。 中苏结盟与出兵朝鲜 毛泽东与斯大林或者说中共与苏共这两者谁更想结盟,学界并没有直接提出或回 答这个问题。可以确定的是,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首先和主动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应该 与苏联建立紧密的关系,并站到社会主义阵营一边。1947年夏中共军队开始战略反 攻后,毛泽东就向斯大林提出访问莫斯科的要求,中共中央亦在党内进行思想准备。① 斯大林这时并不了解毛泽东的确切动机,也没有考虑过中共掌权后双方建立何种性质 和程度的关系。直到1948年春季,斯大林才开始关注中共的发展,并从更长远的角度 考虑与中共的关系。②他的态度变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共军队在内战中正取得主动,另 一方面也是因为欧洲紧张局势加剧、特别是爆发了柏林危机。 中共中央密切与苏共中央的关系发展既不顺利,也不迅速,而且中共在东北与苏 联的合作尽管不断加强,各种矛盾也不断出现,相互信任有待提升。这种情况一直持 续到1949年1月底到2月初米高扬( Anastas Ivanovich Mikoyan)访问中共中央驻在 ①详细论述参见沈志华:《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 79-86页。关于毛泽东访苏问题中方记录可参见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 366页;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下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65页。苏方记录可参见“ cable, ble, Stalin Kuznetsov ) to Maozedong via Terebin ),December 16, 1947, CWIHP, Issue 16, 2007/2008 p 114: Cable, Stalin( Kuznetsov) to Mao Zedong via Terebin ), April 20, 1948, CWIHP, Issue 16, 2007/ 2008,p.1l5。 ②米洛凡·杰拉著,赵洵、林英译:《同斯大林的谈话》,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3、146页;沃 捷特尼·马斯特尼著,郭懋安译:《斯大林时期的冷战与苏联的安全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岀版社2002年版,第 57页;N.B.科瓦廖夫:《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对话》,载《国外社科信息》,1992年第21期,第29页
“联盟冶和基于不同战略动机决心进行局部战争。 这项研究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影响 到对他们的评价,尽管这完全超出了这项研究的目的,因为对他们在这两次重大决策 中的地位的判断,取决于对他们的经历、气质、才能和认知差异的综合理解和把握。 历 史其实就是历史人物的宿命。 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命中注定要有一种担当,在关键时刻 必须要代替很多人做出选择,他们会把自己的禀赋和气质灌输到国家战略中去。 所 以,研究历史上的重大战略决策,离不开研究这些历史人物。 当然,他们也不得不承受 有时是非常苛刻的检验,这是历史人物的命运。 这应该是展开专门研究的领域,本文 选择的叙事方式决定了这项研究不进入到两位历史人物的个性可能给战略决策造成 影响的层面。 做此说明对厘清本文解释力的限度是必要的,实际上任何研究都需要界 定其解释的边际。 二 中苏结盟与出兵朝鲜 毛泽东与斯大林或者说中共与苏共这两者谁更想结盟,学界并没有直接提出或回 答这个问题。 可以确定的是,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首先和主动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应该 与苏联建立紧密的关系,并站到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1947 年夏中共军队开始战略反 攻后,毛泽东就向斯大林提出访问莫斯科的要求,中共中央亦在党内进行思想准备。淤 斯大林这时并不了解毛泽东的确切动机,也没有考虑过中共掌权后双方建立何种性质 和程度的关系。 直到 1948 年春季,斯大林才开始关注中共的发展,并从更长远的角度 考虑与中共的关系。于 他的态度变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共军队在内战中正取得主动,另 一方面也是因为欧洲紧张局势加剧、特别是爆发了柏林危机。 中共中央密切与苏共中央的关系发展既不顺利,也不迅速,而且中共在东北与苏 联的合作尽管不断加强,各种矛盾也不断出现,相互信任有待提升。 这种情况一直持 续到 1949 年 1 月底到 2 月初米高扬(Anastas Ivanovich Mikoyan)访问中共中央驻在 ·74· “联盟与战争冶: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及其后果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详细论述参见沈志华:《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79-86 页。 关于毛泽东访苏问题中方记录可参见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66 页;聂荣臻:《聂荣臻回忆录》 (下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675 页。 苏方记录可参见“ Cable, Stalin (Kuznetsov) to Mao Zedong (via Terebin),冶 June 15, 1947, CWIHP, Issue 16, 2007 / 2008, p. 114; “Ca鄄 ble, Stalin (Kuznetsov) to Maozedong ( via Terebin),冶 December 16, 1947, CWIHP, Issue 16, 2007 / 2008, p. 114; “Cable, Stalin(Kuznetsov) to Mao Zedong ( via Terebin),冶 April 20, 1948, CWIHP, Issue 16, 2007 / 2008, p. 115。 米洛凡·杰拉著,赵洵、林英译:《同斯大林的谈话》,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43、146 页;沃 捷特尼·马斯特尼著,郭懋安译:《斯大林时期的冷战与苏联的安全观》,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57 页;N. B. 科瓦廖夫:《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对话》,载《国外社科信息》,1992 年第 21 期,第 29 页
喝台与沿2014年第6期 的河北西柏坡。米高扬是苏共政治局委员,他密访西柏坡是因为斯大林在确切了解中 共中央的内外政策之前,仍然不愿意贸然在莫斯科接待毛泽东,尽管后者将成为新中 国领导人这一点已经足够清楚了。这表明斯大林对中共中央的不信任,尤其是在南斯 拉夫共产党与苏联决裂后不久,他担心毛泽东会不会是“亚洲的铁托”。①D 此前中共领导人讨论和分析对苏政策的过程和内容等并不清楚,毛泽东访苏的目 的也不是很具体。在1948年4月26日发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毛泽东说他打算用大约 1-3个月的时间出访,包括到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看看“人民阵线”等。1948年年初 苏南关系破裂,斯大林将南共开除出欧洲共产党情报局。中共中央当时未必清楚事情 的来龙去脉,不过苏南破裂强化了他们对两大阵营的对抗和苏联阵营内部的关系准则 的已有理解。1948年11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一文,认 为世界上出现了分别由美苏领导的两大阵营,所有国家不是被纳入美国阵营,就是站 在苏联阵营,“实行中立,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共,联合苏联还是联合美国是“爱国与 卖国的界限”,是“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是“不论哪个民族是走向进步或走向倒退的 界限”。③这种逻辑很快体现在中共领导人与米高扬的会谈中。 目前公布的档案证明,是毛泽东在与米高扬的会谈中首先提出与苏联缔结条约 的。双方会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1945年8月14日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 友好同盟条约》,不过中共将与苏联签订同盟条约并不是因此而出现的。当时中共领 导人更关心两党关系,他们担心会被排除在苏联领导的国际共运之外,因为欧洲共产 党情报局并没有给中共留下席位,而且斯大林对中共疑心颇重。在同米高扬谈到 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时,毛泽东顺便提出与苏联订立新条约。他说中共“壮大 以后”苏联就可以从东北走了,“那时”双方可以签个类似“苏波条约的苏中互助条 约”④斯大林未对签约问题做任何回应,中共领导人也可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1948年间,随着东西方关系紧张,苏联与中东欧国家兴起一波缔结条约的热潮。在此 背景下,毛泽东更多的是想表明,中共愿意效仿东欧国家与苏联建立紧密关系。 米高扬的密访除了与中共领导人就未来中共政权的内外政策展开讨论并达成多 项共识外,还为中共领导人对冷战和苏联阵营内部关系的观念增加了新内容。米高扬 在与毛泽东的第一次会谈中就馈赠了“马列主义者”的桂冠,特别是他明确地说,“中 ①详情可参阅沈志华:《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第79-86页。 22Cable, Stalin( Kuznetsov to Mao Zedong( via Terebin) ③刘少奇:《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1948年11月1日),载《人民日报》,1948年11月7日。 ④《米高扬与毛泽东的会谈备忘录》(1949年2月6日),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资料室,No 16465、16472、16474。《苏波友好互助条约》是1945年4月签订的,是奠定两国关系的基础性文件
2014 年第 6 期 的河北西柏坡。 米高扬是苏共政治局委员,他密访西柏坡是因为斯大林在确切了解中 共中央的内外政策之前,仍然不愿意贸然在莫斯科接待毛泽东,尽管后者将成为新中 国领导人这一点已经足够清楚了。 这表明斯大林对中共中央的不信任,尤其是在南斯 拉夫共产党与苏联决裂后不久,他担心毛泽东会不会是“亚洲的铁托冶。淤 此前中共领导人讨论和分析对苏政策的过程和内容等并不清楚,毛泽东访苏的目 的也不是很具体。 在 1948 年 4 月 26 日发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毛泽东说他打算用大约 1-3 个月的时间出访,包括到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看看“人民阵线冶等。于 1948 年年初, 苏南关系破裂,斯大林将南共开除出欧洲共产党情报局。 中共中央当时未必清楚事情 的来龙去脉,不过苏南破裂强化了他们对两大阵营的对抗和苏联阵营内部的关系准则 的已有理解。 1948 年 11 月 7 日,《人民日报》刊登《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一文,认 为世界上出现了分别由美苏领导的两大阵营,所有国家不是被纳入美国阵营,就是站 在苏联阵营,“实行中立,是不可能的冶;对于中共,联合苏联还是联合美国是“爱国与 卖国的界限冶,是“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冶,是“不论哪个民族是走向进步或走向倒退的 界限冶。盂 这种逻辑很快体现在中共领导人与米高扬的会谈中。 目前公布的档案证明,是毛泽东在与米高扬的会谈中首先提出与苏联缔结条约 的。 双方会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 1945 年 8 月 14 日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 友好同盟条约》,不过中共将与苏联签订同盟条约并不是因此而出现的。 当时中共领 导人更关心两党关系,他们担心会被排除在苏联领导的国际共运之外,因为欧洲共产 党情报局并没有给中共留下席位,而且斯大林对中共疑心颇重。 在同米高扬谈到 1945 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时,毛泽东顺便提出与苏联订立新条约。 他说中共“壮大 以后冶苏联就可以从东北走了,“那时冶 双方可以签个类似“苏波条约的苏中互助条 约冶。榆 斯大林未对签约问题做任何回应,中共领导人也可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1948 年间,随着东西方关系紧张,苏联与中东欧国家兴起一波缔结条约的热潮。 在此 背景下,毛泽东更多的是想表明,中共愿意效仿东欧国家与苏联建立紧密关系。 米高扬的密访除了与中共领导人就未来中共政权的内外政策展开讨论并达成多 项共识外,还为中共领导人对冷战和苏联阵营内部关系的观念增加了新内容。 米高扬 在与毛泽东的第一次会谈中就馈赠了“马列主义者冶的桂冠,特别是他明确地说,“中 ·75·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榆 详情可参阅沈志华:《无奈的选择:冷战与中苏同盟的命运》,第 79-86 页。 “Cable, Stalin(Kuznetsov) to Mao Zedong (via Terebin),冶 pp. 114-115. 刘少奇:《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1948 年 11 月 1 日),载《人民日报》,1948 年 11 月 7 日。 《米高扬与毛泽东的会谈备忘录》 (1949 年 2 月 6 日),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资料室,No. 16465、16472、16474。 《苏波友好互助条约》是 1945 年 4 月签订的,是奠定两国关系的基础性文件
“ 联盟与战争”: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及其后果 国经验的总结对亚洲国家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米高扬还建议应建立 个以中共为首的“亚洲国家共产党情报局”,以便协调亚洲的革命运动。① 中共领导人对世界政治和中国革命的世界地位的看法的确受到米高扬此类言辞 的直接影响,后者的那些谈话可以说是中共领导人形成亚洲革命中心和领导者的认同 的开端。在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中共领导人已经在谈论未来 中共在东亚革命运动中的地位。毛泽东在3月13日总结报告中很明确地说,中国革 命是20世纪可比肩于俄国布尔什维克夺权、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第三个最伟大 的胜利”。他这时还是谨慎的,不赞成将他的思想定义为“是马列主义在殖民地半殖 民地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他说应考虑斯大林的威信、其他国家是否接受中国的领导 地位等,尤其是当前“先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如果有可以运用到其他国家的经验, 自然会有人运用的”。②尽管有意保持谨慎,毛泽东此后的确与斯大林探讨了建立“共 产党东亚国家局”。 1949年夏天,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秘密访问莫斯科,向斯大林清楚表达中共中 央希望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重新签订条约的方式与苏联结盟。他在向后者提交的一份 报告中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第一是保持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新 中国予以承认;第二是废除1945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重订新条约;第三是两国 政府换文,说明暂时维持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现状,准备在适当时机重签 新约。③刘少奇同时还提出了蒙古和战后苏联从东北搬走的厂矿设备的归属。斯大 林对签订新条约的原则、时间和有关的具体问题等均未表示明确的态度。刘少奇秘密 访苏是中共迈出与苏联结盟的第一步,而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存废则成为 结盟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斯大林这时不打算为世界革命理想放弃苏联获得的利益,但他还是要利用这个理 想来影响中共中央的政策。他亲自向刘少奇阐述了他的革命史观,即世界革命的中心 曾经从欧洲移到俄罗斯,“现在又移到了中国和东亚”,所以中共的“责任更大了”,“应 对于东亚各国的革命应该履行你们的责任”。他建议组织有苏联参加的“东亚各国共 产党联盟”。④刘少奇表示慨然接受,还专门提交了题为《关于东亚民族革命运动策略 ①《米高扬与毛泽东的会谈备忘录》,1949年1月30日、2月4日、2月6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261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版,第15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硏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一册),第40-41页
国经验的总结对亚洲国家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冶。 米高扬还建议应建立一 个以中共为首的“亚洲国家共产党情报局冶,以便协调亚洲的革命运动。淤 中共领导人对世界政治和中国革命的世界地位的看法的确受到米高扬此类言辞 的直接影响,后者的那些谈话可以说是中共领导人形成亚洲革命中心和领导者的认同 的开端。 在 1949 年 3 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中共领导人已经在谈论未来 中共在东亚革命运动中的地位。 毛泽东在 3 月 13 日总结报告中很明确地说,中国革 命是 20 世纪可比肩于俄国布尔什维克夺权、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第三个最伟大 的胜利冶。 他这时还是谨慎的,不赞成将他的思想定义为“是马列主义在殖民地半殖 民地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冶,他说应考虑斯大林的威信、其他国家是否接受中国的领导 地位等,尤其是当前“先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如果有可以运用到其他国家的经验, 自然会有人运用的冶。于 尽管有意保持谨慎,毛泽东此后的确与斯大林探讨了建立“共 产党东亚国家局冶。 1949 年夏天,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秘密访问莫斯科,向斯大林清楚表达中共中 央希望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重新签订条约的方式与苏联结盟。 他在向后者提交的一份 报告中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第一是保持 1945 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新 中国予以承认;第二是废除 1945 年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重订新条约;第三是两国 政府换文,说明暂时维持 1945 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现状,准备在适当时机重签 新约。盂 刘少奇同时还提出了蒙古和战后苏联从东北搬走的厂矿设备的归属。 斯大 林对签订新条约的原则、时间和有关的具体问题等均未表示明确的态度。 刘少奇秘密 访苏是中共迈出与苏联结盟的第一步,而 1945 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存废则成为 结盟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斯大林这时不打算为世界革命理想放弃苏联获得的利益,但他还是要利用这个理 想来影响中共中央的政策。 他亲自向刘少奇阐述了他的革命史观,即世界革命的中心 曾经从欧洲移到俄罗斯,“现在又移到了中国和东亚冶,所以中共的“责任更大了冶,“应 对于东亚各国的革命应该履行你们的责任冶。 他建议组织有苏联参加的“东亚各国共 产党联盟冶。榆 刘少奇表示慨然接受,还专门提交了题为《关于东亚民族革命运动策略 ·76· “联盟与战争冶: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及其后果 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試 淤 于 盂 榆 《米高扬与毛泽东的会谈备忘录》,1949 年 1 月 30 日、2 月 4 日、2 月 6 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60-261 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 (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年 版,第 15 页。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一册),第 40-4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