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陈晓斌刘同航:马克思对近代社会契约论的价值规范性批判 无论是霍布斯、洛克,还是卢梭、康德,他们都是以市民社会为其政治哲学的立脚点去想象社会构成 的原则和理由,基本诉求就在于提供一种规范的社会性原则,从而为处于普遍竞争中的利己主义个体 进行现代立法。 然而,现代市民社会作为“需要的体系”,成员之间建立关联性的驱动力量无非是满足彼此之间 的自然欲望和私人利益,“这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在一个形式的普遍性中的联合”①,其展现 出来的社会性原则只是独立的、外在的、偶然的形式普遍性,“显现为诸个体的外部框架,显现为他 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把他们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 的财产和他们的利己的人身的保护”②。在这种情况下,人作为“本来意义上的人”进行利益活动 在把别人看成工具的同时也把自身降低为他人的工具,异化为各种“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随意摆 布的玩物。这种状况充分彰显了市民社会的社会性原则之局限性——不仅无法真正实现个体的自由, 而且使人处于异己本质的支配之下。社会契约论作为市民社会的理论形态,始终站在市民社会的限度 之内来审理其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故而社会契约论者虽然也能意识到市民社会自身的社会性原则的 不足以及个人主义大行其道所造成的种种问题,但市民社会在他们眼中依然是人类所能达成的最理想 的社会组织形式。囿于这种理论视域,社会契约论者将市民社会的内在不完善归因于政治和道德问题 而非根本制度本身,他们力求通过个体的自我立法建构一种“道德政治”来修补个体性原则与社会 性原则之间的冲突,并对社会构成进行适度的改良、修正和调整。有论者指出,社会契约论对问题的 解决之道是“从‘自然人的平等权利’这一大前提出发,借助于公平正义之类的价值而提出对人的 思想规范和行为规则的修正与重构,试图以此接近或达至他们所不忘宣说的市民社会的理想状况”③。 社会契约论的“道德政治”力求以先验化方式提出社会构成的道德理由,从而为市民社会进行“观 念立法”,但这种“观念立法”作为社会性原则的表现,仅试图在政治正义的限度内解决市民社会问 题,“最终都只是这种立足于市民社会之上的解释世界的哲学体系”④,甚至成为关于市民社会的改良 主义的政治晢学辩护。这种辩护在道德政治层面由于提供了一套关于社会构成的规范性标准,确实具 有引导现实趋向思想的规范性功能,但在市民社会层面,它却坚定地维护个体性原则和私有制的经济 结构,不仅不能为市民社会提供真正具有规范性功能的标准,反而只是满足于“解释世界”,充满了 保守主义的气息。 与社会契约论者的“道德政治”建构旨在解释和规范市民社会世界的改良主义路径判然有别, 马克思通过扬弃市民社会的社会性原则,立足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来思考解决市民社会 问题的途径,由此超越了政治正义的限度,将“道德政治”的规范性诉求深化到市民社会领域,提 出了改变市民社会世界的革命路径。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超越性诉求,关键在于他从社会关系 的角度重构了“社会”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性原则。在市民社会中,社会性原则不过是异 己性的外部框架,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这一社 会性原则在《德法年鉴》时期就已经受到马克思的强烈质疑,原因在于它产生了“一个被戴上彻底 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无产阶级,由此“宣告迄今为止的世 界制度的解体”,即无产阶级的存在就是市民社会的社会性原则失效的显著表征。不过,这一时期 的马克思虽然指认了市民社会的社会性原则之不足,却未能找到超越它的概念装置。直到《巴黎手 稿》时期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马克思才提出全新的超越个体性原则与社会性原则的“社会” ①[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96页。 ②⑤⑥⑦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2、506、505、16-17、17页, ③李佃来:《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理论与现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2-43页, ④王新生:《马克思超越政治正义的政治晢学》,《学术研究》205年第3期
第 3 期 陈晓斌ꎬ 刘同舫: 马克思对近代社会契约论的价值规范性批判 无论是霍布斯、 洛克ꎬ 还是卢梭、 康德ꎬ 他们都是以市民社会为其政治哲学的立脚点去想象社会构成 的原则和理由ꎬ 基本诉求就在于提供一种规范的社会性原则ꎬ 从而为处于普遍竞争中的利己主义个体 进行现代立法ꎮ 然而ꎬ 现代市民社会作为 “需要的体系”ꎬ 成员之间建立关联性的驱动力量无非是满足彼此之间 的自然欲望和私人利益ꎬ “这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在一个形式的普遍性中的联合”①ꎬ 其展现 出来的社会性原则只是独立的、 外在的、 偶然的形式普遍性ꎬ “显现为诸个体的外部框架ꎬ 显现为他 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ꎮ 把他们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自然的必然性ꎬ 是需要和私人利益ꎬ 是对他们 的财产和他们的利己的人身的保护”②ꎮ 在这种情况下ꎬ 人作为 “本来意义上的人” 进行利益活动ꎬ 在把别人看成工具的同时也把自身降低为他人的工具ꎬ 异化为各种 “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 随意摆 布的玩物ꎮ 这种状况充分彰显了市民社会的社会性原则之局限性———不仅无法真正实现个体的自由ꎬ 而且使人处于异己本质的支配之下ꎮ 社会契约论作为市民社会的理论形态ꎬ 始终站在市民社会的限度 之内来审理其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ꎬ 故而社会契约论者虽然也能意识到市民社会自身的社会性原则的 不足以及个人主义大行其道所造成的种种问题ꎬ 但市民社会在他们眼中依然是人类所能达成的最理想 的社会组织形式ꎮ 囿于这种理论视域ꎬ 社会契约论者将市民社会的内在不完善归因于政治和道德问题 而非根本制度本身ꎬ 他们力求通过个体的自我立法建构一种 “道德政治” 来修补个体性原则与社会 性原则之间的冲突ꎬ 并对社会构成进行适度的改良、 修正和调整ꎮ 有论者指出ꎬ 社会契约论对问题的 解决之道是 “从 ‘自然人的平等权利’ 这一大前提出发ꎬ 借助于公平正义之类的价值而提出对人的 思想规范和行为规则的修正与重构ꎬ 试图以此接近或达至他们所不忘宣说的市民社会的理想状况”③ꎮ 社会契约论的 “道德政治” 力求以先验化方式提出社会构成的道德理由ꎬ 从而为市民社会进行 “观 念立法”ꎬ 但这种 “观念立法” 作为社会性原则的表现ꎬ 仅试图在政治正义的限度内解决市民社会问 题ꎬ “最终都只是这种立足于市民社会之上的解释世界的哲学体系”④ꎬ 甚至成为关于市民社会的改良 主义的政治哲学辩护ꎮ 这种辩护在道德政治层面由于提供了一套关于社会构成的规范性标准ꎬ 确实具 有引导现实趋向思想的规范性功能ꎬ 但在市民社会层面ꎬ 它却坚定地维护个体性原则和私有制的经济 结构ꎬ 不仅不能为市民社会提供真正具有规范性功能的标准ꎬ 反而只是满足于 “解释世界”ꎬ 充满了 保守主义的气息ꎮ 与社会契约论者的 “道德政治” 建构旨在解释和规范市民社会世界的改良主义路径判然有别ꎬ 马克思通过扬弃市民社会的社会性原则ꎬ 立足于 “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⑤ 来思考解决市民社会 问题的途径ꎬ 由此超越了政治正义的限度ꎬ 将 “道德政治” 的规范性诉求深化到市民社会领域ꎬ 提 出了改变市民社会世界的革命路径ꎮ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超越性诉求ꎬ 关键在于他从社会关系 的角度重构了 “社会” 概念ꎬ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性原则ꎮ 在市民社会中ꎬ 社会性原则不过是异 己性的外部框架ꎬ 是 “一种内在的、 无声的、 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⑥ ꎮ 这一社 会性原则在 «德法年鉴» 时期就已经受到马克思的强烈质疑ꎬ 原因在于它产生了 “一个被戴上彻底 的锁链的阶级ꎬ 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 ⑦———无产阶级ꎬ 由此 “宣告迄今为止的世 界制度的解体” ⑧ ꎬ 即无产阶级的存在就是市民社会的社会性原则失效的显著表征ꎮ 不过ꎬ 这一时期 的马克思虽然指认了市民社会的社会性原则之不足ꎬ 却未能找到超越它的概念装置ꎮ 直到 «巴黎手 稿» 时期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ꎬ 马克思才提出全新的超越个体性原则与社会性原则的 “社会” 7 ① ② ③ ④ [德]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ꎬ 邓安庆译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6 年ꎬ 第 296 页ꎮ ⑤⑥⑦⑧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第 42、 506、 505、 16-17、 17 页ꎮ 李佃来: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 理论与现实»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5 年ꎬ 第 42-43 页ꎮ 王新生: «马克思超越政治正义的政治哲学»ꎬ «学术研究» 2005 年第 3 期ꎮ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 概念。在马克思看来,应当避免像市民社会那样把“社会”当作抽象的普遍性同个体对立起来。“个 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 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的个体生活和类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体生活的存在方式 是——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 个体生活。”①马克思的“社会性原则”不再是必须借助中介即私人所有才能够形成的抽象普遍性 而是克服了人的异化即重新占有人的本质之后的现实普遍性。在这样的社会性原则中,虽然私人所有 的特性被共产主义原则所扬弃,“但私人所有和市民社会所培育起来的个体独立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 社会关系却被保留下来,因此‘社会’只能是独立个体的联合或者说·自由个人的联合体’”2。正 是基于全新的“社会性原则”,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概念,不再将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 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能够在超越市民社会的人类社会高度上开创 出不同于社会契约论的具有规范性价值的政治哲学理论。 如果说以上诸种分析可以证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在个体自由、政治合法性和社会性原则三个维 度上构成了对社会契约论的规范性批判,那么,我们自然有理由认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对社会契约论 传统的超越不仅缘于描述现实发展的事实性批判,而且缘于其自身规范性逻辑的理论力量。对马克思 政治晢学中规范性维度的挖掘,并不是说其政治晢学是可以完全撇开事实性维度“羁绊”的规范性 理论,而意在表明我们必须正视马克思政治哲学所具有的重建人类社会普遍性规范的价值维度,这是 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价值必须重视的理论问题。 (责任编辑:林日杖) ①《马克思恳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188页。 ②韩立新:《〈巴黎手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09页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年 概念ꎮ 在马克思看来ꎬ 应当避免像市民社会那样把 “社会” 当作抽象的普遍性同个体对立起来ꎮ “个 体是社会存在物ꎮ 因此ꎬ 他的生命表现ꎬ 即使不采取共同的、 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 式ꎬ 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ꎮ 人的个体生活和类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ꎬ 尽管个体生活的存在方式 是———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ꎬ 而类生活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 个体生活ꎮ”① 马克思的 “社会性原则” 不再是必须借助中介即私人所有才能够形成的抽象普遍性ꎬ 而是克服了人的异化即重新占有人的本质之后的现实普遍性ꎮ 在这样的社会性原则中ꎬ 虽然私人所有 的特性被共产主义原则所扬弃ꎬ “但私人所有和市民社会所培育起来的个体独立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 社会关系却被保留下来ꎬ 因此 ‘社会’ 只能是独立个体的联合或者说 ‘自由个人的联合体’ ”②ꎮ 正 是基于全新的 “社会性原则”ꎬ 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的 “类” 概念ꎬ 不再将人的本质理解为单个人 所固有的抽象物ꎬ 而是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ꎬ 从而能够在超越市民社会的人类社会高度上开创 出不同于社会契约论的具有规范性价值的政治哲学理论ꎮ 如果说以上诸种分析可以证明ꎬ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在个体自由、 政治合法性和社会性原则三个维 度上构成了对社会契约论的规范性批判ꎬ 那么ꎬ 我们自然有理由认为ꎬ 马克思政治哲学对社会契约论 传统的超越不仅缘于描述现实发展的事实性批判ꎬ 而且缘于其自身规范性逻辑的理论力量ꎮ 对马克思 政治哲学中规范性维度的挖掘ꎬ 并不是说其政治哲学是可以完全撇开事实性维度 “羁绊” 的规范性 理论ꎬ 而意在表明我们必须正视马克思政治哲学所具有的重建人类社会普遍性规范的价值维度ꎬ 这是 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价值必须重视的理论问题ꎮ (责任编辑: 林日杖) 8 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 1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09 年ꎬ 188 页ꎮ 韩立新: « ‹巴黎手稿› 研究»ꎬ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ꎬ 2014 年ꎬ 第 409 页ꎮ
2019年第3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3,2019 (总第216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 216 DOI:10.12046/j.isn.1000-5285.2019.03.002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探析 许耀桐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1) 摘要:列宁着眼于在俄国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要求,把党与彻底实现政治社会制度的民主化目标 联系在一起,确立了党内民主的立足点、出发点,揭示了实行党内民主的必然性、必要性。列宁创建了民 主集中制,划定了党内民主的范围,规定了党内民主属于党内民主制范畴,由此为党内民主的确认和顺利 开展,奠定了理论和制度基础。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規定并阐明了实行和发展党内民 主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开展党内民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列宁;党内民主;思想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9)03-0009-09 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创立和发展的实践中,对党内民主问题做出了深邃的思考和深入的论 述,形成了周密、系统的党内民主思想。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 期如何开展党内民主的艰辛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和创新。它对于当今世界上的共产 党组织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 同仁对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素有探讨且成果丰硕,但仍遗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斟酌考量。本文在 已有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不揣谫陋作出新的探析,以就教于方家。 收稿日期:2019-04-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研究(第一子课题 《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项目编号:2016MZDO05)。 者简介:许耀桐,男,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 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①经查询中国知网,我国学界凡涉及列宁党内民主问题的研究成果共有388项,其中专门研究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文章、论 文、硕士和博士论文等有74篇。硕士论文主要有《列宁党内民主思想及现实思考》(杨萍,2005);博士论文主要有《列宁党内民主 思想研究》(司永海,2011)。学术专著主要有《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尹彦,2003)、《列宁党内民主理论研究》(樊欣,2015)。 纵观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了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来源,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阶段,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内涵构 和理论体系,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功能价值及现实意义。对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研究,尚不能说已大功告成,还存在若干问题需 继续探讨解决。如:党内民主的立足点、出发点何在?党内民主和民主集中制是什么关系?党内民主的范围应该怎样划定?党内 民主的内涵究竟如何确认?实行和发展党内民主需要遵从哪些基本原则和纪律约来?本文对这些问题,都作出了探索和回答,提出 了新的认识和见解。本文认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认识和对俄国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分析,构成了党内民主坚实 的立足点和根本的出发点。列宁把党内民主和民主集中制联系在一起,把党内民主限定在民主集中制之内,实行党内民主必须依靠 民主集中制,遵从民主集中制的要求。按照民主集中制由党内民主制和党内集中制组成,列宁为党内民主划定了范围,规定了党内 民主属于党内民主制范疇。民主集中制是一个完整的民主制度、大写的民主制度,其中的党内民主制是民主实施的第一阶段,即民 在党内起步展开的初始阶段;党内集中制则是民主实施的第二阶段,即民主最终走向完善的阶段。依据列宁关于党内民主屬于党 内民主制的范国划定,本文梳理归纳了真正属于党内民主的十项内涵和規定,阐述了实行和发展党内民主产生的三大积极作用以及 开展党内民主必须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
2019 年第 3 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3ꎬ 2019 (总第 216 期)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ꎬ No 216 DOI: 10 12046 / j issn 1000 ̄5285 2019 03 002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探析 许耀桐 (华中师范大学ꎬ 湖北 武汉 430079ꎻ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ꎬ 北京 100091) 摘 要: 列宁着眼于在俄国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要求ꎬ 把党与彻底实现政治社会制度的民主化目标 联系在一起ꎬ 确立了党内民主的立足点、 出发点ꎬ 揭示了实行党内民主的必然性、 必要性ꎮ 列宁创建了民 主集中制ꎬ 划定了党内民主的范围ꎬ 规定了党内民主属于党内民主制范畴ꎬ 由此为党内民主的确认和顺利 开展ꎬ 奠定了理论和制度基础ꎮ 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规定并阐明了实行和发展党内民 主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及开展党内民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ꎮ 关键词: 列宁ꎻ 党内民主ꎻ 思想 中图分类号: D0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2019)03 ̄0009 ̄09 收稿日期: 2019-04-13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研究 (第一子课题 «世界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 (项目编号: 2016MZD005)ꎮ 作者简介: 许耀桐ꎬ 男ꎬ 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一级教授ꎬ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 会副会长、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ꎮ ① 经查询中国知网ꎬ 我国学界凡涉及列宁党内民主问题的研究成果共有 388 项ꎬ 其中专门研究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文章、 论 文、 硕士和博士论文等有 74 篇ꎮ 硕士论文主要有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及现实思考» (杨萍ꎬ 2005)ꎻ 博士论文主要有 «列宁党内民主 思想研究» (司永海ꎬ 2011)ꎮ 学术专著主要有 «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 (尹彦ꎬ 2003)、 «列宁党内民主理论研究» (樊欣ꎬ 2015)ꎮ 纵观这些研究成果ꎬ 主要探讨了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来源ꎬ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阶段ꎬ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内涵构 成和理论体系ꎬ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功能价值及现实意义ꎮ 对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的研究ꎬ 尚不能说已大功告成ꎬ 还存在若干问题需 要继续探讨解决ꎮ 如: 党内民主的立足点、 出发点何在? 党内民主和民主集中制是什么关系? 党内民主的范围应该怎样划定? 党内 民主的内涵究竟如何确认? 实行和发展党内民主需要遵从哪些基本原则和纪律约束? 本文对这些问题ꎬ 都作出了探索和回答ꎬ 提出 了新的认识和见解ꎮ 本文认为ꎬ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认识和对俄国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分析ꎬ 构成了党内民主坚实 的立足点和根本的出发点ꎮ 列宁把党内民主和民主集中制联系在一起ꎬ 把党内民主限定在民主集中制之内ꎬ 实行党内民主必须依靠 民主集中制ꎬ 遵从民主集中制的要求ꎮ 按照民主集中制由党内民主制和党内集中制组成ꎬ 列宁为党内民主划定了范围ꎬ 规定了党内 民主属于党内民主制范畴ꎮ 民主集中制是一个完整的民主制度、 大写的民主制度ꎬ 其中的党内民主制是民主实施的第一阶段ꎬ 即民 主在党内起步展开的初始阶段ꎻ 党内集中制则是民主实施的第二阶段ꎬ 即民主最终走向完善的阶段ꎮ 依据列宁关于党内民主属于党 内民主制的范围划定ꎬ 本文梳理归纳了真正属于党内民主的十项内涵和规定ꎬ 阐述了实行和发展党内民主产生的三大积极作用以及 开展党内民主必须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ꎮ 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创立和发展的实践中ꎬ 对党内民主问题做出了深邃的思考和深入的论 述ꎬ 形成了周密、 系统的党内民主思想ꎮ 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ꎬ 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 期如何开展党内民主的艰辛探索ꎬ 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和创新ꎮ 它对于当今世界上的共产 党组织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ꎬ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ꎮ 自改革开放以来ꎬ 我国学界 同仁对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ꎬ 素有探讨且成果丰硕ꎬ 但仍遗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斟酌考量ꎮ 本文在 已有学术研究的基础上ꎬ 不揣谫陋作出新的探析① ꎬ 以就教于方家ꎮ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 党内民主缘何需要、何以实行?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898年3月召开,大会选举了中央委员会,批准了党的机 关报,发表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言》,宣告了党的成立。列宁当时因为身处西伯利亚流放地而没 有出席这次大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宣言》中正确地宣布了,“俄国无产阶级将摆脱专制制度的 桎梏,用更大的毅力去继续同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斗争,一直斗争到社会主义全胜为止。”①《宣言 还指出,党要把争取政治自由的任务和工人群众的阶级运动结合起来。但是,党成立后不久,中央委 员会就遭到沙皇政府的破坏,中央委员被逮捕,党的机关报也被迫停刊,加之一大没有制定党纲、党 章,建党的任务实际上并没有完成。一大之后,列宁开始着手党的重建工作。然而,围绕着究竞建设 一个什么样的党,此时党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以马尔丁诺夫为代表的“经济派”,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 “经济派”是俄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和派别,他们主张改良主义理 论,鼓吹经济斗争的首要意义,认为政治斗争是属于资产阶级的事情,工人阶级只应当进行反对雇主 和政府的经济斗争,工人运动的使命就是为了改善经济状况。他们否认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领导 作用,反对建立一个统一集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也不应当领导群众运动,而只要跟在群众运动后 面作尾巴。显然,“经济派”是要把党建成一个具有改良性质的、机会主义的政党。对此,列宁作了 针锋相对的驳斥。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是争取民主制的先进战士”2,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有组织的 先进部队,“应当担负起组织这种在我们党的领导下进行全面政治斗争的任务”。列宁通过参加和组 织工人运动,认识到“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彻底实现政治社会制度的民主化,因为实行这种民主化, 就会使工人成为这个制度的主人。”④实现政治社会制度的民主化,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崇高使命 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眼光,决不应该只盯着工人的生活条件,成为单纯领导经济斗争不过问政治大事 的组织,而必须参加和领导政治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使无产阶级成为新社会、新制度的 主人。十分清楚,列宁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出发,把党与反对沙皇专制制 度、彻底实现政治社会制度的民主化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阐明了党必须肩负起并完成俄国民主主 义革命的政治任务,这就决定了党要首先在自身的组织内部实行民主。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认识和对俄国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分析,构成了党内民主坚 实的立足点和根本的出发点,揭示了党实行党内民主的必然性。那么,怎样来划定党内民主的范围并 正确有效地实行党内民主呢?列宁通过创建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制度,为党内民主的确认和开 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制度基础。 1903年7月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纲、党章,完成了党的重建工 作。二大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由于赞成和拥护列宁的人获得多数,称之为布尔什维克(在 俄语中意为“多数派”;而不赞成和拥护列宁的人成为孟什维克,意即“少数派”),从此形成了布 尔什维克政治思潮,其思想体系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列宁指出:“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 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⑤布尔什维主义就是列宁主义,因此,布尔什维主 义的诞生,揭开了列宁主义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1905年4月,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三次代表大 会召开,在党内民主问题上,列宁认为:“就是在专制制度下也有可能在比现在更加广泛得多的范围 ①《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页。 ②③《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5、82页, ④《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36页 ⑤《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年 党内民主缘何需要、 何以实行?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 1898 年 3 月召开ꎬ 大会选举了中央委员会ꎬ 批准了党的机 关报ꎬ 发表了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言»ꎬ 宣告了党的成立ꎮ 列宁当时因为身处西伯利亚流放地而没 有出席这次大会ꎮ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 «宣言» 中正确地宣布了ꎬ “俄国无产阶级将摆脱专制制度的 桎梏ꎬ 用更大的毅力去继续同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斗争ꎬ 一直斗争到社会主义全胜为止ꎮ”① «宣言» 还指出ꎬ 党要把争取政治自由的任务和工人群众的阶级运动结合起来ꎮ 但是ꎬ 党成立后不久ꎬ 中央委 员会就遭到沙皇政府的破坏ꎬ 中央委员被逮捕ꎬ 党的机关报也被迫停刊ꎬ 加之一大没有制定党纲、 党 章ꎬ 建党的任务实际上并没有完成ꎮ 一大之后ꎬ 列宁开始着手党的重建工作ꎮ 然而ꎬ 围绕着究竟建设 一个什么样的党ꎬ 此时党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ꎮ 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以马尔丁诺夫为代表的 “经济派”ꎬ 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ꎮ “经济派” 是俄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和派别ꎬ 他们主张改良主义理 论ꎬ 鼓吹经济斗争的首要意义ꎬ 认为政治斗争是属于资产阶级的事情ꎬ 工人阶级只应当进行反对雇主 和政府的经济斗争ꎬ 工人运动的使命就是为了改善经济状况ꎮ 他们否认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领导 作用ꎬ 反对建立一个统一集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ꎬ 党也不应当领导群众运动ꎬ 而只要跟在群众运动后 面作尾巴ꎮ 显然ꎬ “经济派” 是要把党建成一个具有改良性质的、 机会主义的政党ꎮ 对此ꎬ 列宁作了 针锋相对的驳斥ꎮ 列宁指出ꎬ 无产阶级 “是争取民主制的先进战士”②ꎬ 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有组织的 先进部队ꎬ “应当担负起组织这种在我们党的领导下进行全面政治斗争的任务” ③ ꎮ 列宁通过参加和组 织工人运动ꎬ 认识到 “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彻底实现政治社会制度的民主化ꎬ 因为实行这种民主化ꎬ 就会使工人成为这个制度的主人ꎮ”④ 实现政治社会制度的民主化ꎬ 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崇高使命ꎮ 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眼光ꎬ 决不应该只盯着工人的生活条件ꎬ 成为单纯领导经济斗争不过问政治大事 的组织ꎬ 而必须参加和领导政治斗争ꎬ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ꎬ 使无产阶级成为新社会、 新制度的 主人ꎮ 十分清楚ꎬ 列宁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出发ꎬ 把党与反对沙皇专制制 度、 彻底实现政治社会制度的民主化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ꎬ 阐明了党必须肩负起并完成俄国民主主 义革命的政治任务ꎬ 这就决定了党要首先在自身的组织内部实行民主ꎮ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认识和对俄国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分析ꎬ 构成了党内民主坚 实的立足点和根本的出发点ꎬ 揭示了党实行党内民主的必然性ꎮ 那么ꎬ 怎样来划定党内民主的范围并 正确有效地实行党内民主呢? 列宁通过创建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制度ꎬ 为党内民主的确认和开 展ꎬ 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制度基础ꎮ 1903 年 7 月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ꎬ 制定了党纲、 党章ꎬ 完成了党的重建工 作ꎮ 二大在选举中央领导机关成员时ꎬ 由于赞成和拥护列宁的人获得多数ꎬ 称之为布尔什维克 (在 俄语中意为 “多数派”ꎻ 而不赞成和拥护列宁的人成为孟什维克ꎬ 意即 “少数派” )ꎬ 从此形成了布 尔什维克政治思潮ꎬ 其思想体系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ꎮ 列宁指出: “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 潮ꎬ 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ꎬ 是从 1903 年开始的ꎮ”⑤ 布尔什维主义就是列宁主义ꎬ 因此ꎬ 布尔什维主 义的诞生ꎬ 揭开了列宁主义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ꎮ 1905 年 4 月ꎬ 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三次代表大 会召开ꎬ 在党内民主问题上ꎬ 列宁认为: “就是在专制制度下也有可能在比现在更加广泛得多的范围 10 ① ② ④ ⑤ «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 第一分册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64 年ꎬ 第 6 页ꎮ ③ «列宁全集» 第 6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86 年ꎬ 第 75、 82 页ꎮ «列宁全集» 第 2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84 年ꎬ 第 436 页ꎮ «列宁选集» 第 4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2012 年ꎬ 第 135 页ꎮ
第3期 许耀桐:列宁党内民主思想探析 内运用选举制度,……在党内生活中尽可能真正实行选举原则”①,党内应保护少数人的权利,地方 党组织享有自主地处理自身事务的自治权利。但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坚持党内民主要有组织性 和原则性,坚决反对孟什维克提出的无政府主义的极端民主化的“自治制”。1905年12月,在芬兰 的塔墨尔福斯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会议上,布尔什维克就党的组织原则和制度问题,表达了 民主集中制的主张,指出“必须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2,并确认了“民主集中制是不容争论的”③ 组织制度。1906年4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四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第一次将民主集中 制的条文载入党章:“党的一切组织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④从此,民主集中制成为俄国 社会民主工党确立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和制度。列宁把党内民主和民主集中制联系在一起,把党内民主 限定在民主集中制之内,实行党内民主成为民主集中制的分内事,而非分外事。实行党内民主必须依 靠民主集中制,遵从民主集中制的要求。 作为实行党内民主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民主集中制是由党内民主制和党内集中制这两个制度有机 地组成的。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制,针对的是专制或官僚集中制;集中制针对的是无政府主义和分散 主义。对于民主集中制,列宁作了科学的阐释:“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因此必须弄明白,民主集中 制一方面同官僚主义集中制,另一方面同无政府主义有多么大的区别。”⑤这说明,民主集中制抓住 了党的组织制度及其工作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第一,党内绝不能实行专制,搞一言堂、家长制 定要实行民主制;第二,党内也绝不能处于软弱涣散的、无政府的状态,因而也一定需要集中制,但 这个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它所形成的集中,是民主的集中,因而是民主的集中制。对于这 样的集中制,不应错误地把它理解成是实行和发展民主制的阻力、障碍,恰恰相反,集中制是为了更 好地保障民主、促进民主的发展,使民主制更加成熟、完善。由此可见,民主集中制的两个制度,究 其实质都是民主制度。民主集中制是一个完整的民主制度、大写的民主制度,其中的党内民主制是民 主实施的第一阶段,即民主在党内开展的初始进程,党内集中制则是民主实施的第二阶段,即民主最 终走向完善的进程。 按照列宁对民主集中制的分析和界定,什么是党内民主的问题也就一清二楚了。列宁指出,党内 民主就是“党内民主制”⑥。列宁又说:“我们在自己的报刊上一向维护党内民主。但是我们从未反对 过党的集中。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⑦由此可见,“党内民主”和“党的集中”即党内民主制和党 内集中制共同形成了民主集中制,二者各自有着确定的内涵,党内民主属于党内民主制范畴,是民主 在党内起步、展开的阶段。1934年1月,在苏共十七大制定的《全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 章》中,首次以党章条文的形式写入了关于“党内民主”的规定。这个规定正是按照列宁的观点, 指出党内民主“是每一个党员根据党内民主制所享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1939年9月,苏共十八 大制定的《党章》以“第三章党的组织机构。党内民主”为标题,更明确地在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 论述党内民主问题。以后的党章都循此规定。党内民主虽然属于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制,但是它和 集中制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而是统一一致的关系,这就是列宁所说的党内民主“从未反对过党 的集中”的意思。概而言之,要实行好党内民主,既要依靠健全完善党内民主制本身,也离不开党 ①《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66页。 ②沈志华、于沛等编著:《苏联共产党九十三年——1898至1991年苏共历史大事实录》,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 第62页 ③《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19页。 ④⑧⑨《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 ⑤《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9页。 ⑥《列宁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69页, ⑦《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9页
第 3 期 许耀桐: 列宁党内民主思想探析 内运用选举制度ꎬ 在党内生活中尽可能真正实行选举原则”①ꎬ 党内应保护少数人的权利ꎬ 地方 党组织享有自主地处理自身事务的自治权利ꎮ 但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坚持党内民主要有组织性 和原则性ꎬ 坚决反对孟什维克提出的无政府主义的极端民主化的 “自治制”ꎮ 1905 年 12 月ꎬ 在芬兰 的塔墨尔福斯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会议上ꎬ 布尔什维克就党的组织原则和制度问题ꎬ 表达了 民主集中制的主张ꎬ 指出 “必须遵守民主集中制原则”②ꎬ 并确认了 “民主集中制是不容争论的”③ 组织制度ꎮ 1906 年 4 月ꎬ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四次代表大会ꎬ 这次代表大会第一次将民主集中 制的条文载入党章: “党的一切组织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ꎮ”④ 从此ꎬ 民主集中制成为俄国 社会民主工党确立的根本的组织原则和制度ꎮ 列宁把党内民主和民主集中制联系在一起ꎬ 把党内民主 限定在民主集中制之内ꎬ 实行党内民主成为民主集中制的分内事ꎬ 而非分外事ꎮ 实行党内民主必须依 靠民主集中制ꎬ 遵从民主集中制的要求ꎮ 作为实行党内民主的根本原则和制度ꎬ 民主集中制是由党内民主制和党内集中制这两个制度有机 地组成的ꎮ 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制ꎬ 针对的是专制或官僚集中制ꎻ 集中制针对的是无政府主义和分散 主义ꎮ 对于民主集中制ꎬ 列宁作了科学的阐释: “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ꎮ 因此必须弄明白ꎬ 民主集中 制一方面同官僚主义集中制ꎬ 另一方面同无政府主义有多么大的区别ꎮ”⑤ 这说明ꎬ 民主集中制抓住 了党的组织制度及其工作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ꎬ 第一ꎬ 党内绝不能实行专制ꎬ 搞一言堂、 家长制ꎬ 一 定要实行民主制ꎻ 第二ꎬ 党内也绝不能处于软弱涣散的、 无政府的状态ꎬ 因而也一定需要集中制ꎬ 但 这个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ꎬ 它所形成的集中ꎬ 是民主的集中ꎬ 因而是民主的集中制ꎮ 对于这 样的集中制ꎬ 不应错误地把它理解成是实行和发展民主制的阻力、 障碍ꎬ 恰恰相反ꎬ 集中制是为了更 好地保障民主、 促进民主的发展ꎬ 使民主制更加成熟、 完善ꎮ 由此可见ꎬ 民主集中制的两个制度ꎬ 究 其实质都是民主制度ꎮ 民主集中制是一个完整的民主制度、 大写的民主制度ꎬ 其中的党内民主制是民 主实施的第一阶段ꎬ 即民主在党内开展的初始进程ꎬ 党内集中制则是民主实施的第二阶段ꎬ 即民主最 终走向完善的进程ꎮ 按照列宁对民主集中制的分析和界定ꎬ 什么是党内民主的问题也就一清二楚了ꎮ 列宁指出ꎬ 党内 民主就是 “党内民主制”⑥ꎮ 列宁又说: “我们在自己的报刊上一向维护党内民主ꎮ 但是我们从未反对 过党的集中ꎮ 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ꎮ”⑦ 由此可见ꎬ “党内民主” 和 “党的集中” 即党内民主制和党 内集中制共同形成了民主集中制ꎬ 二者各自有着确定的内涵ꎬ 党内民主属于党内民主制范畴ꎬ 是民主 在党内起步、 展开的阶段ꎮ 1934 年 1 月ꎬ 在苏共十七大制定的 «全苏联共产党 (布尔什维克) 党 章» 中ꎬ 首次以党章条文的形式写入了关于 “党内民主” 的规定ꎮ 这个规定正是按照列宁的观点ꎬ 指出党内民主 “是每一个党员根据党内民主制所享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ꎮ” ⑧ 1939 年 9 月ꎬ 苏共十八 大制定的 «党章» 以 “第三章党的组织机构ꎮ 党内民主” 为标题ꎬ 更明确地在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 论述党内民主问题ꎮ ⑨以后的党章都循此规定ꎮ 党内民主虽然属于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制ꎬ 但是它和 集中制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ꎬ 而是统一一致的关系ꎬ 这就是列宁所说的党内民主 “从未反对过党 的集中” 的意思ꎮ 概而言之ꎬ 要实行好党内民主ꎬ 既要依靠健全完善党内民主制本身ꎬ 也离不开党 11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列宁全集» 第 10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88 年ꎬ 第 166 页ꎮ 沈志华、 于沛等编著: «苏联共产党九十三年———1898 至 1991 年苏共历史大事实录»ꎬ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ꎬ 1993 年ꎬ 第 62 页ꎮ «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 第一分册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64 年ꎬ 第 119 页ꎮ ⑧⑨ «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ꎬ 北京: 求实出版社ꎬ 1982 年ꎬ 第 10、 79、 86 页ꎮ «列宁全集» 第 34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85 年ꎬ 第 139 页ꎮ «列宁全集» 第 14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88 年ꎬ 第 169 页ꎮ «列宁全集» 第 27 卷ꎬ 北京: 人民出版社ꎬ 1990 年ꎬ 第 89 页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