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高中高2012级第六次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叶茂审题:廖传文 第I卷(客观题共33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应届应聘滂沱′磅礴炮制/越俎代庖 B.悄悄/悄然调羹/调包辎重/锱铢必较 C.谥号俾裨益跬步/傀儡拒载/载歌载舞 D.铺板/铺张骨髓/绥靖匝道/{砸锅卖铁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膨涨理屈词穷甬道兵荒马乱B.绪论寥若辰星朝廷脍炙人口 C.拔擢夙兴夜寐噩梦做客他乡D.盘桓寸草春晖阴霾名门望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B.辛亥革命前后所兴起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 市街头风云际会,城市在炮火中经历了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 后来丁学良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D.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 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训练中身体失去的水分应及时补充,因长时间训练会使身体大量排汗,血浆量下降 16%,所以应及时补水以增加血浆量,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和运动持续时间。 B.当看见“徐州”舰官兵拉出的横幅时,从利比亚经海上撤离的华人跳跃着、欢呼着流 下了激动的泪水。 C.火山蛋是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射到空中,旋转跌落到火山灰里,表面冷却,岩浆团成了 纺锤形或圆球形,通体浑黑,形似蛋类。 D.三峡大坝下游大量的蔬花水柏枝和中华蚊母的发现,打破了国外部分专家称三峡生 物不可复制的说法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名士与名流 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 人生姿态的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
南充高中高 2012 级第六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命题:叶茂 审题:廖传文 第Ⅰ卷(客观题 共 33 分)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应.届/应.聘 滂.沱/磅.礴 炮.制/越俎代庖. B.悄.悄/悄.然 调.羹/调.包 辎.重/锱.铢必较 C.谥.号/裨.益 跬.步/傀.儡 拒载./载.歌载舞 D.铺.板/铺.张 骨髓./绥.靖 匝.道/砸.锅卖铁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膨涨 理屈词穷 甬道 兵荒马乱 B.绪论 寥若辰星 朝廷 脍炙人口 C.拔擢 夙兴夜寐 噩梦 做客他乡 D.盘桓 寸草春晖 阴霾 名门望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 ....,故不能成就大业。 B.辛亥革命前后所兴起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 市街头风云际会 ....,城市在炮火中经历了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 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 ...., 后来丁学良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D.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 移樽就教 ....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训练中身体失去的水分应及时补充,因长时间训练会使身体大量排汗,血浆量下降 16%,所以应及时补水以增加血浆量,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和运动持续时间。 B.当看见“徐州”舰官兵拉出的横幅时,从利比亚经海上撤离的华人跳跃着、欢呼着流 下了激动的泪水。 C.火山蛋是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射到空中,旋转跌落到火山灰里,表面冷却,岩浆团成了 纺锤形或圆球形,通体浑黑,形似蛋类。 D.三峡大坝下游大量的蔬花水柏枝和中华蚊母的发现,打破了国外部分专家称三峡生 物不可复制的说法。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名士与名流 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 人生姿态的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
隐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众场合, 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姿态媚俗又积极 名士则以名为“虚虛”,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 避开种种拋头露脸的机会,躲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赋诗作文,或饮酒观 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 名土一般都是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权贵与名利 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名土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又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 山水,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欢社会,喜欢人群,喜欢在社会进取中博取自己 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殊尊重。但不少人在进 击社会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与其特长,成为公众世俗文化的代表。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 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但大多数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 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 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兴周灭纣”的姜子牙、“死谏”的魏征、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三人既 是名流却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道人自守,身在“朝”,心在“野”,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 入世救世,创造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 名士做到了才情与品性的完美结合之人,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 进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则不仅在每个朝代 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汇,名流也会越多。时代-变,时尚变,许 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尤其是政界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疾,旗帜改易更
隐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众场合, 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姿态媚俗又积极。 名士则以名为“虚”,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 避开种种抛头露脸的机会,躲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赋诗作文,或饮酒观 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 名士一般都是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权贵与名利, 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名士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又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 山水,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欢社会,喜欢人群,喜欢在社会进取中博取自己 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殊尊重。但不少人在进 击社会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与其特长,成为公众世俗文化的代表。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 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但大多数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 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 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兴周灭纣”的姜子牙、“死谏”的魏征、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三人既 是名流却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道人自守,身在“朝”,心在“野”,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 入世救世,创造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 名士做到了才情与品性的完美结合之人,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 进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则不仅在每个朝代 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汇,名流也会越多。时代一变,时尚一变,许 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所取代,尤其是政界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疾,旗帜改易更
快。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也会与名土样留下很好的名声,如韩愈、 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旺名但却最终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 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言行都令名土不齿。因为名流们常常在人群 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内在品性,成了偶 像“稻草人”,或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名土则往往四处躲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 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话。 5.下列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但人生姿态不同,人生境界不同。 B.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 C.名流与名士的流变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D.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 6.下列对名流与名士的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宁静。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欢社会和人群 C.名士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深居简出,回归自然,以求成为名士的历史代表。 D.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更大的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世俗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需要名流坚贞自守、不媚世俗,既有遁世无我 之心,又有入世救世之志。 B.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因此名士 越来越少,名流越来越多 C.时代和时尚的变化会使许多名流被新的名流取代,而洁身自好有“士”的独立人格的 名流却不会因此湮没无闻。 D.名流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往往丧失了知识人的内在品性,沦为一种空洞的文化 符号,因而其言行常常令名士不齿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小题 陈宁,茶陵人。元末为镇江小吏,从军至集庆,馆于军帅家,代军帅上书言事。太祖览 之称善,召试檄文,词意雄伟,乃用为行省掾吏。时方四征,羽书帝午,宁酬答整暇,事无 留滞,太祖益才之。淮安纳款,奉命征其兵,抵高邮,为吴人所获。宁抗论不屈,释还,擢 广德知府。会大旱,乞免民租,不许。宁自诣太祖奏曰:“民饥如此,犹征租不已,是为张 诚驱民也。”太祖壮而听之 辛丑除枢密院都事。癸卯迁提刑按察司佥事。明年改浙东按察使。有小隶讼其隐过,宁
快。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如韩愈、 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旺名但却最终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 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言行都令名士不齿。因为名流们常常在人群 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内在品性,成了偶 像“稻草人”,或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名士则往往四处躲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 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话。 5.下列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但人生姿态不同,人生境界不同。 B. 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 C.名流与名士的流变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D.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 6.下列对名流与名士的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宁静。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欢社会和人群。 C.名士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深居简出,回归自然,以求成为名士的历史代表。 D.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更大的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世俗。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创造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需要名流坚贞自守、不媚世俗,既有遁世无我 之心,又有入世救世之志。 B.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因此名士 越来越少,名流越来越多。 C.时代和时尚的变化会使许多名流被新的名流取代,而洁身自好有“士”的独立人格的 名流却不会因此湮没无闻。 D.名流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往往丧失了知识人的内在品性,沦为一种空洞的文化 符号,因而其言行常常令名士不齿。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小题。 陈宁,茶陵人。元末为镇江小吏,从军至集庆,馆于军帅家,代军帅上书言事。太祖览 之称善,召试檄文,词意雄伟,乃用为行省掾吏。时方四征,羽书帝午,宁酬答整暇,事无 留滞,太祖益才之。淮安纳款,奉命征其兵,抵高邮,为吴人所获。宁抗论不屈,释还,擢 广德知府。会大旱,乞免民租,不许。宁自诣太祖奏曰:“民饥如此,犹征租不已,是为张 士诚驱民也。”太祖壮而听之。 辛丑除枢密院都事。癸卯迁提刑按察司佥事。明年改浙东按察使。有小隶讼其隐过,宁
已擢中书参议,太祖亲鞫之,宁首服,系应天狱一岁。吴元年,冬尽将决,太祖惜其才,命 诸将数其罪而宥之,用为太仓市舶提举。 洪武元年召拜司农卿,迁兵部尚书。明年出为松江知府。用严为治,积岁蠹弊,多所厘 革。寻改山西行省参政。召拜参知政事,知吏、户、礼三部事。宁,初名亮,至是赐名宁。 三年,坐事出知苏州。寻改浙江行省参政,未行,用胡惟庸荐,召为御史中丞。太祖尝 御东阁,免冠而栉。宁与侍御史商暠入奏事,太祖见之,遂移入λ便殿,遺人止宁毋入。栉已 整冠出阁,始命入见。六年命兼领国子监事。俄拜右御史大夫。八月遺释奠先师。丞相胡惟 庸、参政冯冕、诚意伯刘基不陪祀而受胙,太祖以宁不举奏,亦停俸半月。自是,不预祭者 不颁胙。久之,进左御史大夫 宁有才气,而性特严刻。其在苏州征赋苛急,尝烧铁烙人肌肤。吏民苦之,号为陈烙铁。 及居宪台,益务威严。太祖尝责之,宁不能改。其子孟麟亦数谏,宁怒,捶之数百,竟死 太祖深恶其不情,曰:“宁于其子如此,奚有于君父耶『宁闻之惧,遂与惟庸通谋。十三年 正月,惟庸事发,宁亦伏诛。 (节选自《明史·奸臣列传·一九六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馆于军帅家 馆:寄居 B.太祖益才之 才:认为……有才干 C.多所厘革。 厘:治理 D.免冠而栉 栉:洗头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召试檄文,词意雄伟,乃用为行省掾吏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丞相胡惟庸、参政冯冕、诚意伯刘基不陪祀而受胙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C.太祖以宁不举奏,亦停俸半月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久之,进左御史大夫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10.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陈宁有才无德的一组是 )(3分) ①太祖览之称善,召试檄文,词意雄伟。 ②宁酬答整暇,事无留滞,太祖益才之。 ③奉命征其兵,抵高邮,为吴人所获 ④自是,不预祭者不颁胙。 ⑤其在苏州征赋苛急,尝烧铁烙人肌肤
已擢中书参议,太祖亲鞫之,宁首服,系应天狱一岁。吴元年,冬尽将决,太祖惜其才,命 诸将数其罪而宥之,用为太仓市舶提举。 洪武元年召拜司农卿,迁兵部尚书。明年出为松江知府。用严为治,积岁蠹弊,多所厘 革。寻改山西行省参政。召拜参知政事,知吏、户、礼三部事。宁,初名亮,至是赐名宁。 三年,坐事出知苏州。寻改浙江行省参政,未行,用胡惟庸荐,召为御史中丞。太祖尝 御东阁,免冠而栉。宁与侍御史商暠入奏事,太祖见之,遂移入便殿,遣人止宁毋入。栉已, 整冠出阁,始命入见。六年命兼领国子监事。俄拜右御史大夫。八月遣释奠先师。丞相胡惟 庸、参政冯冕、诚意伯刘基不陪祀而受胙,太祖以宁不举奏,亦停俸半月。自是,不预祭者 不颁胙。久之,进左御史大夫。 宁有才气,而性特严刻。其在苏州征赋苛急,尝烧铁烙人肌肤。吏民苦之,号为陈烙铁。 及居宪台,益务威严。太祖尝责之,宁不能改。其子孟麟亦数谏,宁怒,捶之数百,竟死。 太祖深恶其不情,曰:“宁于其子如此,奚有于君父耶!”宁闻之惧,遂与惟庸通谋。十三年 正月,惟庸事发,宁亦伏诛。 (节选自《明史•奸臣列传•一九六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馆.于军帅家 馆:寄居 B.太祖益才.之。 才:认为……有才干 C.多所厘.革。 厘:治理 D.免冠而栉. 栉:洗头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召试檄文,词意雄伟,乃.用为行省掾吏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丞相胡惟庸、参政冯冕、诚意伯刘基不陪祀而.受胙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C.太祖以.宁不举奏,亦停俸半月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久之.,进左御史大夫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10.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陈宁有才无德的一组是( )(3 分) ① 太祖览之称善,召试檄文,词意雄伟。 ② 宁酬答整暇,事无留滞,太祖益才之。 ③ 奉命征其兵,抵高邮,为吴人所获。 ④ 自是,不预祭者不颁胙。 ⑤ 其在苏州征赋苛急,尝烧铁烙人肌肤
⑥宁闻之惧,遂与惟庸通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宁向太祖进谏,善于陈情。一次他乞免民租,未得到允许,就向太祖面奏,以征 租不止会把百姓赶跑为由,说服了太祖。 B.陈宁虽有才气,但性情严酷刻薄。他在苏州做知府时,征赋苛急,曾烧红了铁烙人肌 肤。官居高位后,仍不听太祖的指责,也不听儿子的多次劝阻,反而恼怒,将儿子捶 打数百至死。 C.太祖对陈宁虽爱其才,但恨其恶,不姑息。陈宁在提拔为中书参议后,因隐过被揭发 坐了一年牢。因为没举奏丞相胡惟庸等不陪祀而受胙,被停了半个月薪水。终因与胡 惟庸勾结,二人一同被杀 D.陈宁是一个有才无德的大臣。他在广德任知府时,乞免民租,而在苏州知府任上时, 却征赋苛急:虽以严为治,取得一点政绩,但严刻之中丧失人性,致使官民苦不堪言, 乃至太祖恨恶之极 第Ⅱ卷(主观题共117分) 四、(23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宁自诣太祖奏曰:“民饥如此,犹征租不已,是为张士诚驱民也。”太祖壮而听之 (2)三年,坐事出知苏州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1分)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 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 春寒”的。(6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每空一分,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 分) (1)旌旗蔽空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
⑥ 宁闻之惧,遂与惟庸通谋。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宁向太祖进谏,善于陈情。一次他乞免民租,未得到允许,就向太祖面奏,以征 租不止会把百姓赶跑为由,说服了太祖。 B.陈宁虽有才气,但性情严酷刻薄。他在苏州做知府时,征赋苛急,曾烧红了铁烙人肌 肤。官居高位后,仍不听太祖的指责,也不听儿子的多次劝阻,反而恼怒,将儿子捶 打数百至死。 C.太祖对陈宁虽爱其才,但恨其恶,不姑息。陈宁在提拔为中书参议后,因隐过被揭发, 坐了一年牢。因为没举奏丞相胡惟庸等不陪祀而受胙,被停了半个月薪水。终因与胡 惟庸勾结,二人一同被杀。 D.陈宁是一个有才无德的大臣。他在广德任知府时,乞免民租,而在苏州知府任上时, 却征赋苛急;虽以严为治,取得一点政绩,但严刻之中丧失人性,致使官民苦不堪言, 乃至太祖恨恶之极。 第Ⅱ卷(主观题 共 117 分) 四、(23 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宁自诣太祖奏曰:“民饥如此,犹征租不已,是为张士诚驱民也。”太祖壮而听之。 (2)三年,坐事出知苏州。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1 分)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 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 分) (2)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 “春寒”的。(6 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每空一分,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旌旗蔽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