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得意忘象”之趣。如从形貌之似的角度去落实,往往是不可捉摸的,那样去 鉴赏便要失去韵味,难免买椟还珠之讥。如司空图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乎已违。”故我们读这类诗词,更不可仅仅注意花卉形象的描摹, 诗人已不是着眼于“目击可图”之境,而意在“境外生境”。“境外生境”者 于“物境”之外生出“意境”也。我们应力求通过品赏韵味进而领会意境,方不 负古人。故司马光云:“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诗人 玉屑》卷六引) 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而将与它相似的内在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将自身 情感托之于外物,这就构成了咏花词的另一境界——“情境”。这已是“移情 作用”的表现,已经不完全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出发,而是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 外化,托之于花卉形象表现出来。在创作上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表达手段,“兴 者托事于物”,以情附物,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陈子昂《感遇》诗咏兰,以“岁 华尽摇落,劳意竟何成”寄寓时不我待、美人迟暮之叹;宋徽宗《燕山亭》咏杏 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予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工于寄 托者,皆善于闪烁其词,隐藏其旨,令读者于言外有所感触。寄意的深隐,以造 成情味的隽永。含蓄深沉,故耐人寻味 14.对第一段中引用姜夔的诗、司空图和司马光的话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 项是(4分) A.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传达给读者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即“得意忘象”之趣 B.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一般注意了从描摹客观自然而逐步转向表现主观感 情 C.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注意欣赏和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韵 味
有“得意忘象”之趣。如从形貌之似的角度去落实,往往是不可捉摸的,那样去 鉴赏便要失去韵味,难免买椟还珠之讥。如司空图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乎已违。”故我们读这类诗词,更不可仅仅注意花卉形象的描摹, 诗人已不是着眼于“目击可图”之境,而意在“境外生境”。“境外生境”者, 于“物境”之外生出“意境”也。我们应力求通过品赏韵味进而领会意境,方不 负古人。故司马光云:“古人为诗,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知。”(《诗人 玉屑》卷六引) 由物境引起内心触动,而将与它相似的内在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将自身 情感托之于外物,这就构成了咏花词的另一境界——“情境”。这已是“移情 作用”的表现,已经不完全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出发,而是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 外化,托之于花卉形象表现出来。在创作上常常采用比兴寄托的表达手段,“兴 者托事于物”,以情附物,言在此而意在彼。如陈子昂《感遇》诗咏兰,以“岁 华尽摇落,劳意竟何成”寄寓时不我待、美人迟暮之叹;宋徽宗《燕山亭》咏杏 花,以“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寄予国破家亡、失身为虏之痛。工于寄 托者,皆善于闪烁其词,隐藏其旨,令读者于言外有所感触。寄意的深隐,以造 成情味的隽永。含蓄深沉,故耐人寻味。 14.对第一段中引用姜夔的诗、司空图和司马光的话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4 分) A.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传达给读者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即“得意忘象”之趣。 B.古代咏花诗词的佳作一般注意了从描摹客观自然而逐步转向表现主观感 情。 C.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注意欣赏和体会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一种特有的韵 味
D.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该注意领会诗人所创设的一种艺术意境以及言外之 意。 15.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咏花诗词的另一境界——情境”指作者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言在 此而意在彼。 B.一些追求诗品意境的诗人往往善于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寄托在对外物描绘 的形象之中。 C.引用陈子昂、宋徽宗的咏花诗是为了举例说明古代咏花诗词大多只是表现诗人 的主观感情。 D.咏花诗词常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象征或寄托,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 优秀传统。16.以下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分) A.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是历代文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源泉 B.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作品,作者都应追求逼真、神似的艺术表达效果,方能打 动读者。 C.作家尤其是诗人应该努力追求诗品的韵味,达到意境美,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 求 D.鉴赏古诗要感受作者托于物外的景物描写,还要体味诗人隐藏其间的深沉的寄 意 17.请简述“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的“此’’的意思。(6分) (二)(选考题)(15分) 下面两篇文章,一篇是I散文(《冰雪里的灵魂》),一篇是Ⅱ传记选段(《我 的早年生活》),请在I、Ⅱ两者中选择一一篇阅读并回答文后的问题。(注意: 只能选择其中一篇后面的题目作答。不能跨篇选答)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冰雪里的灵魂 夏立君 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 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样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
D.鉴赏古代咏花诗词应该注意领会诗人所创设的一种艺术意境以及言外之 意。 15.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 A.“咏花诗词的另一境界──情境”指作者内在心灵情绪的一种外化,是言在 此而意在彼。 B.一些追求诗品意境的诗人往往善于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寄托在对外物描绘 的形象之中。 C.引用陈子昂、宋徽宗的咏花诗是为了举例说明古代咏花诗词大多只是表现诗人 的主观感情。 D.咏花诗词常以景物作为思想感情的象征或寄托,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 优秀传统。16. 以下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4 分) A.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是历代文人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源泉。 B.任何一种文学样式的作品,作者都应追求逼真、神似的艺术表达效果,方能打 动读者。 C.作家尤其是诗人应该努力追求诗品的韵味,达到意境美,以满足读者的审美需 求。 D.鉴赏古诗要感受作者托于物外的景物描写,还要体味诗人隐藏其间的深沉的寄 意。 17.请简述“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在于此’’的“此’’的意思。(6 分) (二)(选考题)(15 分) 下面两篇文章,一篇是 I 散文(《冰雪里的灵魂》),一篇是Ⅱ传记选段(《我 的早年生活》),请在 I、Ⅱ两者中选择-一篇阅读并回答文后的问题。(注意: 只能选择其中一篇后面的题目作答。不能跨篇选答)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冰雪里的灵魂 夏立君 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 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样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