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2007年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 logix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有四大题27小题,共7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及姓名,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语文试题所有的答案请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方法和要求答题,不按要求答题所造成的后果由本人自负。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积累与运用(含1~6题,共20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1.“春融万物,和谐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对昆明精神的概括。请你用正楷将画 线 的短语书写在“田”字格中。(2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2~4题。 不知不觉中,我们渐渐长大。如初升的太阳,我们朝气篷勃;如吐绿的新柳,我们充满 希望。年轻的生命美得如幅风景画般美丽。然而,世事的纷扰让许多人忽略了自己的现在, 而一味追寻将来的目标。我们常常悔恨过去,总是期待未来。殊不知,在过去和未来之间 我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现在”。泰戈尔说:“如果错过了昨天的太阳,就干万别再错过 今天的太阳。”青年朋友们,请告别过去的岁月吧,不管它是春风得意还是痛苦无耐。让我 们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去演绎精彩的现在,去发扬美好的未来。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分) 改为 改为 3.画线句中“现在”一词使用了引号,引号的作用是 (1分) 4.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找出一个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分) 5.假如你遇到《西游记》惑者《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请你就该作品中印象最深的 个情节与作者进行交流,说说为什么这个情节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求:交流时 说出作者的姓名)(3分) 6.按要求默写(7小题3分,其余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②③④⑤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潭中鱼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 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6)默而识之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昆明市 2007 年高中(中专)招生统一考试---lygfx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有四大题 27 小题,共 7 页。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20 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及姓名,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 语文试题所有的答案请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 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方法和要求答题,不按要求答题所造成的后果由本人自负。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含 1~6 题,共 20 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1.“春融万物,和谐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对昆明精神的概括。请你用正楷将画 线 的短语书写在“田”字格中。(2 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2~4 题。 不知不觉中,我们渐渐长大。如初升的太阳,我们朝气篷勃;如吐绿的新柳,我们充满 希望。年轻的生命美得如一幅风景画般美丽。然而,世事的纷扰让许多人忽略了自己的现在, 而一味追寻将来的目标。我们常常悔恨过去,总是期待未来。殊不知,在过去和未来之间, 我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现在”。泰戈尔说:“如果错过了昨天的太阳,就千万别再错过 今天的太阳。”青年朋友们,请告别过去的岁月吧,不管它是春风得意还是痛苦无耐。让我 们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去演绎精彩的现在,去发扬美好的未来。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2 分) 改为 ; 改为 3.画线句中“现在”一词使用了引号,引号的作用是: (1分) 4.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找出一个..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 分) 5.假如你遇到《西游记》或者..《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请你就该作品中印象最深的 一 个情节与作者进行交流,说说为什么这个情节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求:交流时 要 说出作者的姓名)(3 分) 6.按要求默写(⑺小题 3 分,其余小题每题 1 分,共 10 分) ⑴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⑵ ,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 ⑶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⑷潭中鱼可百许头, 。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⑸ ,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⑹默而识之,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7)具有艺术气质和浪漫情怀的诗人,总是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中,借酒振奋精神的诗句是 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借酒表达功业未就、思乡愁绪的句子是“ 苏轼在《江城子》中借酒抒发不服老的豪情的句子是 (8)唐诗中有许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戍边情怀的名句,请你任选一类写出连续的两 、阅读理解(含7~23题,共44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诗歌赏析。(共2分) 品读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本诗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你作简要分析。(2分)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3题。(共13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 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 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 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 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 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 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苻(u)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 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 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8.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B.必能裨补阙漏(同“缺”,缺点) C.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良的) D.既已狼噬梁、岐(像狼一样)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故不为苟得也 B.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扶苏以数谏故 C.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至则无可用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⑺具有艺术气质和浪漫情怀的诗人,总是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中,借酒振奋精神的诗句是“ , ”; 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借酒表达功业未就、思乡愁绪的句子是“ , ”; 苏轼在《江城子》中借酒抒发不服老的豪情的句子是“ , , ”。 ⑻唐诗..中有许多描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戍边情怀的名句,请你任选一类写出连续的两 句: , 。 二、阅读理解(含 7~23 题,共 44 分)(答案用黑色碳素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诗歌赏析。(共 2 分) 品读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本诗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你作简要分析。(2 分)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 8~13 题。(共 13 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 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 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 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 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于 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 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大功既举人咸叹超 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 被东晋打败。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④梁、岐:地名。⑤淮阴:地名。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 征西大将军。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8.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2 分) A.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B. 必能裨补阙漏(同“缺”,缺点) C. 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良的) D. 既已狼噬梁、岐(像狼一样)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2 分) A.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故不为苟得也 B.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扶苏以数谏故 C.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至则无可用
D.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其如土石何 10.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2分) 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11.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2.【乙】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 说说。(2分) 13.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 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3分) 诸葛亮: 郗超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18题。(共14分 滇剧源流概说 ①滇剧是云南特有的地方剧种,是云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滇剧是清代中期在云 南融汇当时国内各主要剧种特长,以云南方言为基础,与明代以来形成的本地声腔、民族曲 调融汇而成的种地方戏曲 ②考察滇剧的源流,与中原文化在云南的传播有关。历代汉族迁入云南,也带来了汉文 化。特别是明初实行屯田制度,汉族人口大规模进入云南,江淮一带流行的弋阳腔和湖广· 带流行的梆子腔等民间戏曲也随之传入云南。明末,张献忠大西军余部李定国等拥护永历帝 入滇,大西军成员大部分是秦、陇带的人士,便也将秦腔系的梆子带入了云南。 ③滇剧形成的时间大约在清中叶道光年间。清代康、雍、乾三朝100余年间,云南矿冶 业兴盛,入滇商人、矿工不下数十万,外省商帮众多,会馆林立。各会馆建筑考究,都建有 戏台,毎到会期都要邀请家乡戏班来演戏,场面热闹奢华。这一时期,弋阳腔戏班和梆子腔 戏班便留在了云南。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维持戏班的演岀,适应当地观众的欣赏口味和语言习 惯,各种外来声腔便以云南方言为基础,与云南原来流行的民间声腔曲调相融合,逐渐形成 了有云南特色的地方戏——滇剧。 ④滇剧唱腔主要分为丝弦、胡琴、襄阳三大系统。丝弦腔高亢激越又兼柔和悠扬,来自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D.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其如土石何 10.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只断两处)(2 分) 大 功 既 举 人 咸 叹 超 之 先 觉 又 重 其 不 以 爱 憎 匿 善 11.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 分)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2.【乙】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讨苻坚的重任,他的根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 话 说说。(2 分) 13.在【甲】【乙】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 良品质。请根据文段的内容对两人作简要评价。(3 分) 诸葛亮: 郗超: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4~18 题。(共 14 分) 滇剧源流概说 ①滇剧是云南特有的地方剧种,是云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滇剧是清代中期在云 南融汇当时国内各主要剧种特长,以云南方言为基础,与明代以来形成的本地声腔、民族曲 调融汇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 ②考察滇剧的源流,与中原文化在云南的传播有关。历代汉族迁入云南,也带来了汉文 化。特别是明初实行屯田制度,汉族人口大规模进入云南,江淮一带流行的弋阳腔和湖广一 带流行的梆子腔等民间戏曲也随之传入云南。明末,张献忠大西军余部李定国等拥护永历帝 入滇,大西军成员大部分是秦、陇一带的人士,便也将秦腔系的梆子带入了云南。 ③滇剧形成的时间大约在清中叶道光年间。清代康、雍、乾三朝 100 余年间,云南矿冶 业兴盛,入滇商人、矿工不下数十万,外省商帮众多,会馆林立。各会馆建筑考究,都建有 戏台,每到会期都要邀请家乡戏班来演戏,场面热闹奢华。这一时期,弋阳腔戏班和梆子腔 戏班便留在了云南。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维持戏班的演出,适应当地观众的欣赏口味和语言习 惯,各种外来声腔便以云南方言为基础,与云南原来流行的民间声腔曲调相融合,逐渐形成 了有云南特色的地方戏—滇剧。 ④滇剧唱腔主要分为丝弦、胡琴、襄阳三大系统。丝弦腔高亢激越又兼柔和悠扬,来自
汉剧声腔,属西皮唱腔系统:胡琴腔舒展动听,多显悲壮、激昂、肃穆,来自徽剧声腔,属 二黄唱腔系统;襄阳腔明快、开朗、流畅,类似于京剧、汉剧中的西皮唱腔,受秦腔梆子影 响明显。滇剧声腔系统可以说是来自多个声腔系统 ⑤滇剧剧目据统计约1600多出,其中有文字记录的960多出。这些剧目,一部分是本 省创作、改编的,一部分是移植其他剧种,如秦腔、川剧、京剧、汉剧、徽剧及各梆子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上演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剧目,如《牛皋扯旨》、《秦香 莲》、《杨门女将》、《打瓜招亲》、《血手印》、《赵氏孤儿》、《白蛇传》等等。一些 滇剧特有的剧目在艺术上有浓郁的云南地方色彩,在内容上反映了云南的社会状况 ⑥在滇剧历史上,许多演员以自己的艺术创造丰富了滇剧艺术,赢得了观众的赞誉。老 生行当的栗成之,一人能顶大半个天。他的表演炉火纯青,嗓音极有韵味,演《孔明拜灯》, 把孔明临死时那种衰极的表情,与唱腔结合起来,演到断气的时候,甚至连脸色也变成了死 灰——真是绝到顶了!名教授刘文典题赠他“滇戏泰斗″四个字,真是恰如其分。解放前夕, 京剧名角马连良来昆,特别拜会了栗成之,并合影留念,被人誉为“南北二斗”相会。 ⑦滇剧在云南民间广泛流行,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拥有众多玩友、票友,不少文人学 土也是滇剧爱好者。云南许多地方都有群众性自发组织的乡戏班,平时常有数人相聚,拉起 二胡、打开锣鼓清唱的“打围鼓″活动茶馆是开展这-活动的主要地点。此风在城镇尤盛, 昆明等地的茶馆几乎终年锣鼓声不断。 (摘自《云南日报》,有删改) 14.根据选文在A、B、C处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 选文②~⑦段从五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滇剧知识,分别是:滇剧的形成、 滇剧的演员、 15.选文第①段画线部分采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选出下列表述中对选文理解不准确的一项。(2分) A.滇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许多外来剧种的影响,如徽剧、汉剧、京剧等 B.滇剧唱腔三大系统中的胡琴腔明快、开朗、流畅中又显轻松活泼:襄阳腔舒展动听, 多显悲壮、激昂、肃穆 C.“滇戏泰斗”栗成之在《孔明拜灯》一剧中塑造的孔明形象令人叫绝 D.选文采用了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汉剧声腔,属西皮唱腔系统;胡琴腔舒展动听,多显悲壮、激昂、肃穆,来自徽剧声腔,属 二黄唱腔系统;襄阳腔明快、开朗、流畅,类似于京剧、汉剧中的西皮唱腔,受秦腔梆子影 响明显。滇剧声腔系统可以说是来自多个声腔系统。 ⑤滇剧剧目据统计约 1600 多出,其中有文字记录的 960 多出。这些剧目,一部分是本 省创作、改编的,一部分是移植其他剧种,如秦腔、川剧、京剧、汉剧、徽剧及各梆子剧种。 新中国成立后,整理、改编上演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剧目,如《牛皋扯旨》、《秦香 莲》、《杨门女将》、《打瓜招亲》、《血手印》、《赵氏孤儿》、《白蛇传》等等。一些 滇剧特有的剧目在艺术上有浓郁的云南地方色彩,在内容上反映了云南的社会状况。 ⑥在滇剧历史上,许多演员以自己的艺术创造丰富了滇剧艺术,赢得了观众的赞誉。老 生行当的栗成之,一人能顶大半个天。他的表演炉火纯青,嗓音极有韵味,演《孔明拜灯》, 把孔明临死时那种衰极的表情,与唱腔结合起来,演到断气的时候,甚至连脸色也变成了死 灰—真是绝到顶了!名教授刘文典题赠他“滇戏泰斗”四个字,真是恰如其分。解放前夕, 京剧名角马连良来昆,特别拜会了栗成之,并合影留念,被人誉为“南北二斗”相会。 ⑦滇剧在云南民间广泛流行,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拥有众多玩友、票友,不少文人学 士也是滇剧爱好者。云南许多地方都有群众性自发组织的乡戏班,平时常有数人相聚,拉起 二胡、打开锣鼓清唱的“打围鼓”活动,茶馆是开展这一活动的主要地点。此风在城镇尤盛, 昆明等地的茶馆几乎..终年锣鼓声不断。 (摘自《云南日报》,有删改) 14.根据选文在 A、B、C 处填上恰当的内容。(3 分) 选文②~⑦段从五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滇剧知识,分别是:滇剧的形成、 A 、 B 、滇剧的演员、 C 。 15.选文第①段画线部分采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6.选出下列表述中对选文理解不准确 ...的一项。(2 分) A.滇剧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许多外来剧种的影响,如徽剧、汉剧、京剧等。 B.滇剧唱腔三大系统中的胡琴腔明快、开朗、流畅中又显轻松活泼;襄阳腔舒展动听, 多显悲壮、激昂、肃穆。 C.“滇戏泰斗”栗成之在《孔明拜灯》一剧中塑造的孔明形象令人叫绝。 D.选文采用了逻辑顺序,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17.选文第⑦段“此风在城镇尤盛,昆明等地的茶馆几乎终年锣鼓声不断”一句中的加点词 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8.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变迁,滇剧等传统戏曲艺术受到了冲击,尤其被许多年轻人冷落。 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3分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3题。(共15分)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 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 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 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 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 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 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 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 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可 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槁纸上的。 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 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 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 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 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 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种美,思想 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 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晩唐。他把晩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 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 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 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 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 版了,这是大好事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7.选文第⑦段“此风在城镇尤盛,昆明等地的茶馆几乎终年锣鼓声不断”一句中的加点词 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18.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变迁,滇剧等传统戏曲艺术受到了冲击,尤其被许多年轻人冷落。 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3 分)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9~23 题。(共 15 分)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 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 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 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 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 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 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 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 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 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 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 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 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 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 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 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 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 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 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 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 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 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 版了,这是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