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选择。 第二节财政主体:阶级国家与公共国家 双方同异 中西理论实际上都是以国家或政府为财政活动主体的。 但国家分配论中的国家,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 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公共经济论中的财政主体,则是社会契约意义上的“政府”。正因如此,西 方财政学大体上就是以“主要研究政府的开支和筹资活动”为内容的。在我国财 政学中谈的只是国家手指,而在西方财政学中,除了使用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等 词之外,也同时较多的使用“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等词。 、差异析源 1.不同国家学说影响。西方依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认为国家是公共国家, 是个人基础上经由社会契约而产生的社会机构。这种国家学说适应着资本在市场 上平等竞争,资本和市场对国家的约束、限制和决定等根本要求,直接与政府为 资本和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客观要求相一致,这样,西方的国家活动是公共活动 的一部分,西方的财政活动也就是一种公共活动。而这种公共性,又是以追求自 身私利的个人为基础的,是个人的联合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因而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理 论基础是十分自然的,这样,我国的国家是阶级国家,此时的国家尽管也有一定 的公共性,但阶级性则是基本和主要的
11 必然选择。 第二节 财政主体:阶级国家与公共国家 一、双方同异 中西理论实际上都是以国家或政府为财政活动主体的。 但国家分配论中的国家,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 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公共经济论中的财政主体,则是社会契约意义上的“政府”。正因如此,西 方财政学大体上就是以“主要研究政府的开支和筹资活动”为内容的。在我国财 政学中谈的只是国家手指,而在西方财政学中,除了使用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等 词之外,也同时较多的使用“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等词。 二、差异析源 1.不同国家学说影响。西方依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认为国家是公共国家, 是个人基础上经由社会契约而产生的社会机构。这种国家学说适应着资本在市场 上平等竞争,资本和市场对国家的约束、限制和决定等根本要求,直接与政府为 资本和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客观要求相一致,这样,西方的国家活动是公共活动 的一部分,西方的财政活动也就是一种公共活动。而这种公共性,又是以追求自 身私利的个人为基础的,是个人的联合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财政学的理论基础,因而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理 论基础是十分自然的,这样,我国的国家是阶级国家,此时的国家尽管也有一定 的公共性,但阶级性则是基本和主要的
2.不同的概念影响。国家和政府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国家 除了包含政权机构外,还有全体国民的涵义。而政府通常是指政权机构中的行政 部门。因此,从政权组织角度看,国家的涵义有时大于政府,这就是政府只是国 家政权机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行政部门,它与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同为国家的 组成部分;但国家涵义有时则小于政府,这就是西方的国家大体上指的是中央政 府,而不包括地方政府 3.不同的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只是国 家的附属物,这就可以在财政活动中忽视企业和个人的存在,仅考虑国家主体就 行了。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西方的企业和个人既是经济活动的独立主体,又是 决定整个经济活动的根本因素,不仅私人经济是由私人资本独立进行的,而且公 共经济也表现为是由私人资本缩根本决定和约束监督的。 三、借鉴意义 我国理论关于财政的国家主体问题的分析,有其完整性和严密性。随着 改革的深入,我国地方财政已愈益显示出独立性,地方预算已在很大程度上独立 于中央预算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包括各级政府,但国家指的是中央政府, 此时继续将具体的财政活动成为国家收支是欠妥的。为此主张在分析总体财政活 动时,使用政府收入、政府支出、政府赤字等词,只有当分析中央财政问题时 才是用国家收入、国家支出、国家预算等词 2.西方财政学对于政府职责的分析,在相当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政府职责 和财政活动范围的历史演变状态。在自由市场时期,西方政府和财政最初介入的 只是对外防卫扩张,对內维持秩序,以及提供公共工程和公共设施等活动。随着 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放任的市场逐渐的表现出难以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和宏
12 2.不同的概念影响。国家和政府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国家 除了包含政权机构外,还有全体国民的涵义。而政府通常是指政权机构中的行政 部门。因此,从政权组织角度看,国家的涵义有时大于政府,这就是政府只是国 家政权机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行政部门,它与立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同为国家的 组成部分;但国家涵义有时则小于政府,这就是西方的国家大体上指的是中央政 府,而不包括地方政府。 3.不同的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只是国 家的附属物,这就可以在财政活动中忽视企业和个人的存在,仅考虑国家主体就 行了。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西方的企业和个人既是经济活动的独立主体,又是 决定整个经济活动的根本因素,不仅私人经济是由私人资本独立进行的,而且公 共经济也表现为是由私人资本缩根本决定和约束监督的。 三、借鉴意义 1.我国理论关于财政的国家主体问题的分析,有其完整性和严密性。随着 改革的深入,我国地方财政已愈益显示出独立性,地方预算已在很大程度上独立 于中央预算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包括各级政府,但国家指的是中央政府, 此时继续将具体的财政活动成为国家收支是欠妥的。为此主张在分析总体财政活 动时,使用政府收入、政府支出、政府赤字等词,只有当分析中央财政问题时, 才是用国家收入、国家支出、国家预算等词。 2.西方财政学对于政府职责的分析,在相当大程度上体现了西方政府职责 和财政活动范围的历史演变状态。在自由市场时期,西方政府和财政最初介入的 只是对外防卫扩张,对内维持秩序,以及提供公共工程和公共设施等活动。随着 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自由放任的市场逐渐的表现出难以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和宏
观经济稳定等,这就要求政府介入社会公平和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对失业、通胀等 调控。这对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和财政的职能界定有所启发 第三节财政对象:社会产品分配与公共产品供应 双方同异 国家分配论主张,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 余产品。所谓社会产品,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 的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C+Ⅵ+M三部分。 西方的公共经济论,是以公共产品为其作用对象的。公共产品的内涵具有 以下规定性:(1)消费时的非排他性和非对抗性。(2)是相对于个人产品而言。 (3)大体上只能由政府来提供。(4)区分是从物品的自然属性上着眼的。(5) 国家或政府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公共产品 双方的共性微乎其微,主要差异如下 社会产品和公共产品概念差异主要有:(1)社会产品仅指物质产品,而 公共产品不仅包括物质产品,更主要的还是指各种公共服务。(2)社会产品是全 社会性的概念,而公共产品是相对于个人产品而言。(3)两类产品都涉及到产品 的生产、提供以至消费,但从概念的形成上看,消费对于公共产品具有重大的意 义,而社会产品则不具有此意义。 2.双方财政的作用范围不同。国家分配论主要涉及剩余产品的分配问题, 集中在分配环节。而公共产品论中的公共产品供应问题,则回答着生产什么、如 何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 3.财政作用对象问题在双方财政学中占有不同的地位。我国财政学关于社 会产品分配的分析,仅是国家分配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主要的核心内容则是关
13 观经济稳定等,这就要求政府介入社会公平和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对失业、通胀等 调控。这对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和财政的职能界定有所启发。 第三节 财政对象:社会产品分配与公共产品供应 一、双方同异 国家分配论主张,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 余产品。所谓社会产品,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 的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 C+V+M 三部分。 西方的公共经济论,是以公共产品为其作用对象的。公共产品的内涵具有 以下规定性:(1)消费时的非排他性和非对抗性。(2)是相对于个人产品而言。 (3)大体上只能由政府来提供。(4)区分是从物品的自然属性上着眼的。(5) 国家或政府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件公共产品。 双方的共性微乎其微,主要差异如下: 1.社会产品和公共产品概念差异主要有:(1)社会产品仅指物质产品,而 公共产品不仅包括物质产品,更主要的还是指各种公共服务。(2)社会产品是全 社会性的概念,而公共产品是相对于个人产品而言。(3)两类产品都涉及到产品 的生产、提供以至消费,但从概念的形成上看,消费对于公共产品具有重大的意 义,而社会产品则不具有此意义。 2.双方财政的作用范围不同。国家分配论主要涉及剩余产品的分配问题, 集中在分配环节。而公共产品论中的公共产品供应问题,则回答着生产什么、如 何生产、为谁生产等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 3.财政作用对象问题在双方财政学中占有不同的地位。我国财政学关于社 会产品分配的分析,仅是国家分配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主要的核心内容则是关
于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在西方财政学中,公共产品论则占有核心地位。正是 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及其收费的角度看待财政问题,才形成了此书。 二、差异析源 1.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集中全社会几乎所 有的人才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是以相当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因而次 时首先要解决的是物质财富过于贫乏的问题。当时国家着重进行的是工农业生 产而非物质生产性的第三产业不仅原本就不发达而且还遭到人为地严重压抑, 就是当时的经济任务基本上只是发展物质生产的典型表现。这种经济现实就是我 国的经济理论,其中包括财政理论,将注意力几乎只集中在物质产品即社会产品 上的根本原因。进一步看当时国家除了控制和安排着企业与个人的经济活动外 其直接进行的经济活动就是通过财政集中并安排了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 资金,即财政的核心活动内容,是对社会产品中的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这就 是为什么我国财政理论强调财政的分配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的根源。 西方建立于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政府,基本上不直接进行物质生产性活动 因为那是私人资本和市场的事,西方政府的职责基本上只局限于为私人资本的市 场运营提供非物质生产性的公共服务上。这就决定了西方财政不能仅将眼光盯在 物质产品上,而应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非物质生产领域。进一步看,西方社会 早已解决了物质财富过于贫乏的问题,此时人们所注重的除了物质生活外还包 括了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享受的内容。这就产生了对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 务的直接考察与评价要求,此时“社会产品”一词就难以承担这一任务了。“公 共产品”概念的提出,正是顺应这一要求的结果。 2.经济理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了亚当斯密等人的非生产
14 于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在西方财政学中,公共产品论则占有核心地位。正是 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及其收费的角度看待财政问题,才形成了此书。 二、差异析源 1. 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集中全社会几乎所 有的人才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是以相当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因而次 时首先要解决的是物质财富过于贫乏的问题。当时国家着重进行的是工农业生 产,而非物质生产性的第三产业不仅原本就不发达,而且还遭到人为地严重压抑, 就是当时的经济任务基本上只是发展物质生产的典型表现。这种经济现实就是我 国的经济理论,其中包括财政理论,将注意力几乎只集中在物质产品即社会产品 上的根本原因。进一步看,当时国家除了控制和安排着企业与个人的经济活动外, 其直接进行的经济活动,就是通过财政集中并安排了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 资金 ,即财政的核心活动内容,是对社会产品中的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这就 是为什么我国财政理论强调财政的分配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的根源。 西方建立于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政府,基本上不直接进行物质生产性活动, 因为那是私人资本和市场的事,西方政府的职责基本上只局限于为私人资本的市 场运营提供非物质生产性的公共服务上。这就决定了西方财政不能仅将眼光盯在 物质产品上,而应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非物质生产领域。进一步看,西方社会 早已解决了物质财富过于贫乏的问题,此时人们所注重的除了物质生活外,还包 括了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享受的内容。这就产生了对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 务的直接考察与评价要求,此时“社会产品”一词就难以承担这一任务了。“公 共产品”概念的提出,正是顺应这一要求的结果。 2. 经济理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继承了亚当·斯密等人的非生产
性国家观,这就是我国财政学在探讨国家与财政关系是的基本观点之一。“社会 产品分配”一词,将财政局限于物质产品分配的界限之内,就不会产生国家的活 动也是生产活动的结论,而与非生产性国家观相一致。西方的“公共产品”一词 并不仅限于物质产品范围,公共产品论研究的是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的 整个过程,这是与西方理论界将国家视为是生产性的观点是一致的。西方经济学 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否定了亚当斯密等人关于劳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理 论。19世纪德国的新旧历史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国家是生产性的。其 后边际主义的财政理论,则更是从价值论的基点上证明了国家活动的生产性,这 就为将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视为是一种生产活动公共服务视为是一种产品 即“公共产品”,整个政府收支活动视为是种特殊的经济即公共经济活动,提 供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借鉴意义 公共产品有着鲜明的市场经济烙印,而公共产品论则包含着强烈的市场经 济内容。具体来看,其可资借鉴之处在于 1。从活动终点考察财政。公共产品论将分析的视野,从单纯的财政收支拓 展到支出所提供的服务上,使得西方财政理论真正延伸到了财政活动的终点上。 至于我国财政理论,无论是那一流派,其对财政的分析都只集中在和局限于社会 产品或剩余产品分配的研究上。财政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根本的是体现在政府通 过产品分配为整个社会及其成员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上。简言之,财政活动 最应受到重视的是“产出”,是全体人民消费公共服务时所获得的利益大小。我 国财政理论将财政局限于分配领域,没能将财政活动的结果当成-种产品看待, 这无意中将不可避免地为忽视财政活动的最终效益提供了某种理论上的便利。长
15 性国家观,这就是我国财政学在探讨国家与财政关系是的基本观点之一。“社会 产品分配”一词,将财政局限于物质产品分配的界限之内,就不会产生国家的活 动也是生产活动的结论,而与非生产性国家观相一致。西方的“公共产品”一词 并不仅限于物质产品范围,公共产品论研究的是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和消费的 整个过程,这是与西方理论界将国家视为是生产性的观点是一致的。西方经济学 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否定了亚当·斯密等人关于劳动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理 论。19 世纪德国的新旧历史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国家是生产性的。其 后边际主义的财政理论,则更是从价值论的基点上证明了国家活动的生产性,这 就为将国家提供公共服务的活动视为是一种生产活动,公共服务视为是一种产品 即“公共产品”,整个政府收支活动视为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即公共经济活动,提 供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 三、借鉴意义 公共产品有着鲜明的市场经济烙印,而公共产品论则包含着强烈的市场经 济内容。具体来看,其可资借鉴之处在于: 1。从活动终点考察财政。公共产品论将分析的视野,从单纯的财政收支拓 展到支出所提供的服务上,使得西方财政理论真正延伸到了财政活动的终点上。 至于我国财政理论,无论是那一流派,其对财政的分析都只集中在和局限于社会 产品或剩余产品分配的研究上。财政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根本的是体现在政府通 过产品分配为整个社会及其成员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上。简言之,财政活动 最应受到重视的是“产出”,是全体人民消费公共服务时所获得的利益大小。我 国财政理论将财政局限于分配领域,没能将财政活动的结果当成一种产品看待, 这无意中将不可避免地为忽视财政活动的最终效益提供了某种理论上的便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