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何看待我国现有法律条文中关于CPA法律责任的规定? 5.为什么说被审计单位的错误、舞弊、违法法规行为和经营失败可能导致CPA承担法律 责任? 6美国成文法和习惯法下,CPA的责任有何不同? 7.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减少或避免法律诉讼? 第五章审计目标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我国审计总目标的基本涵义,掌握管理层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审计过程的主要工作,了解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二)内容提要 1审计总目标; 2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财务报表认定; 3.具体审计目标; 4.审计过程与审计目标的实现 5.审计业务约定书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 1.总目标和管理层认定及具体目标的关系 2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认定的主要内容: 3.认定层次的具体审计目标; 4.审计过程的主要内容 5.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涵义和主要内容。 本章难点 1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和事项、期末账户余额以及列报运用的认定类别 2.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的表述与传统的五项认定之间 的联系与区别 3.最新审计准则给审计实务流程带来的变化 4.审计业务约定书内容的变化 (四)授课提示 1在介绍美国、英国及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对审计总目标的表述时,说明“公允”的 涵义,并解释其与“公允价值”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链接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査阅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一一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有关财务报 表审计目标的条文,提醒学生注意美国对公允表达与遵守GAAP的规定与我国规定的不同 之处
4.如何看待我国现有法律条文中关于 CPA 法律责任的规定? 5.为什么说被审计单位的错误、舞弊、违法法规行为和经营失败可能导致 CPA 承担法律 责任? 6.美国成文法和习惯法下,CPA 的责任有何不同? 7.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减少或避免法律诉讼? 第五章 审计目标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我国审计总目标的基本涵义,掌握管理层认定与具体审计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了解审计过程的主要工作,了解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二)内容提要 1.审计总目标; 2.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财务报表认定; 3.具体审计目标; 4.审计过程与审计目标的实现; 5.审计业务约定书。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 1.总目标和管理层认定及具体目标的关系; 2.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认定的主要内容; 3.认定层次的具体审计目标; 4.审计过程的主要内容; 5.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涵义和主要内容。 本章难点: 1.注册会计师对各类交易和事项、期末账户余额以及列报运用的认定类别; 2.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中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的表述与传统的五项认定之间 的联系与区别; 3.最新审计准则给审计实务流程带来的变化; 4.审计业务约定书内容的变化。 (四)授课提示 1.在介绍美国、英国及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对审计总目标的表述时,说明“公允”的 涵义,并解释其与“公允价值”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链接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查阅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01 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有关财务报 表审计目标的条文,提醒学生注意美国对公允表达与遵守 GAAP 的规定与我国规定的不同 之处
2.以存货为例,解释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的主要内容。链接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 会网站,查阅《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一一审计证据》中有关认定类别的条文 指出对列报运用认定的特别意义,强调“各类交易和事项以及期末账户余额不存在重大错报 不等于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这一观点 3.链接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查阅《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一—审计业 务约定书》中有关审计业务约定书内容的条文,强调“应当包括”与“如果情况需要,应当 考虑列明”之间的区别。 (五)授课设计 1.时间设计 本章计划授课5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序号 授课内容 审计总目标与认定及具体目标的关系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财务报表认定 具体审计目标 4 审计过程与审计目标的实现 审计业务约定书 合计 2.板书设计 板书本章的有关重要名词的英文对照 3.教学环节设计 授课之前通过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将电子课件、相关阅读资料等传给学生,要求他们结合教材 预习本章主要内容。在讲解本章具体内容之前,以一个小案例引出“审计目标到底是什么” 这一话题,并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审计目标究竟如何定位,查错防弊与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这 两者之间是何关系,要求学生课后检索相关资料,并在下节课讨论 4.教学手段设计 (1)以多媒体为主展示课程主要内容。 (2)主要通过老师讲解、提问、讨论及真实审计业务约定书展示等完成本章教学任务。 (六)讲稿内容 见审计课件 (七)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财务报表审计目标的基本涵义?审计总目标是否应包括查找被审计单位财 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和违反法规行为? 2如何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具体审计目标与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的关系是什么? 3.审计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4.什么是审计业务约定书?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意义何在?
2.以存货为例,解释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的主要内容。链接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 会网站,查阅《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301 号——审计证据》中有关认定类别的条文, 指出对列报运用认定的特别意义,强调“各类交易和事项以及期末账户余额不存在重大错报 不等于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这一观点。 3.链接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查阅《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111 号——审计业 务约定书》中有关审计业务约定书内容的条文,强调“应当包括”与“如果情况需要,应当 考虑列明”之间的区别。 (五)授课设计 1.时间设计 本章计划授课 5 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序号 授课内容 学时 1 审计总目标与认定及具体目标的关系 0.5 2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财务报表认定 2 3 具体审计目标 1 4 审计过程与审计目标的实现 0.5 5 审计业务约定书 1 合 计 5 2.板书设计 板书本章的有关重要名词的英文对照。 3. 教学环节设计 授课之前通过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将电子课件、相关阅读资料等传给学生,要求他们结合教材 预习本章主要内容。在讲解本章具体内容之前,以一个小案例引出“审计目标到底是什么” 这一话题,并引导学生思考现代审计目标究竟如何定位,查错防弊与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这 两者之间是何关系,要求学生课后检索相关资料,并在下节课讨论。 4.教学手段设计 (1)以多媒体为主展示课程主要内容。 (2)主要通过老师讲解、提问、讨论及真实审计业务约定书展示等完成本章教学任务。 (六)讲稿内容 见审计课件 (七)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财务报表审计目标的基本涵义?审计总目标是否应包括查找被审计单位财 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和违反法规行为? 2.如何确定具体审计目标?具体审计目标与管理层财务报表认定的关系是什么? 3.审计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4.什么是审计业务约定书?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意义何在?
第六章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审计证据的定义、特性、分类与收集方法,熟悉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方法。理 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与作用,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要求 (二)内容提要 1.审计证据的涵义及审计证据的分类 2.审计证据的特性与收集 3.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 4.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与作用 5.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 1.审计证据的涵义与审计证据的特性 2.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3.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 4.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与作用 本章难点 1.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 2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 (四)授课提示 1.将前面已经学过的审计概论、注册会计师管理、职业规范体系、法律责任、审计目标 与审计范围等内容融汇贯通,指出要实现审计目标,就必须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注册会计 师形成任何审计结论与意见都必须以合理的证据作为基础。 2.说明为了进行有效率、有效益的审计,注册会计师通常把需要足够数量证据的范围降 低到最低限度,但并非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多越好。 3.强调考虑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效益原则,注册会计师不一定要选取最有力的审计证 据。但是对于重要的审计项目,注册会计师不应以审计成本的高低或获取审计证据的难易程 度作为减少必要审计程序的理由。如无法取得充分而适当的审计证据,则应视情况发表保留 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 4.指出因查阅者误用而造成的后果,与拥有审计工作底稿的会计师事务所无关 (五)授课设计 1.时间设计 本章计划授课3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序号 授课内容 学时 审计证据的涵义 0.5
第六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并掌握审计证据的定义、特性、分类与收集方法,熟悉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方法。理 解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与作用,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要求。 (二)内容提要 1.审计证据的涵义及审计证据的分类; 2.审计证据的特性与收集; 3.审计证据整理与分析; 4.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与作用; 5.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 (三)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 1.审计证据的涵义与审计证据的特性; 2.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3.获取审计证据时对认定的运用; 4.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与作用。 本章难点: 1.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 2.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与复核。 (四)授课提示 1.将前面已经学过的审计概论、注册会计师管理、职业规范体系、法律责任、审计目标 与审计范围等内容融汇贯通,指出要实现审计目标,就必须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注册会计 师形成任何审计结论与意见都必须以合理的证据作为基础。 2.说明为了进行有效率、有效益的审计,注册会计师通常把需要足够数量证据的范围降 低到最低限度,但并非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多越好。 3.强调考虑获取审计证据的成本效益原则,注册会计师不一定要选取最有力的审计证 据。但是对于重要的审计项目,注册会计师不应以审计成本的高低或获取审计证据的难易程 度作为减少必要审计程序的理由。如无法取得充分而适当的审计证据,则应视情况发表保留 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 4.指出因查阅者误用而造成的后果,与拥有审计工作底稿的会计师事务所无关。 (五)授课设计 1.时间设计 本章计划授课 3 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序号 授课内容 学时 1 审计证据的涵义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