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求选开类型三、教学方法理论部分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参与的间题研讨为辅的教学方法。依据讲授内容需要在课后布置间题供学生课后研究,下次课前进行专门研讨。学生以2-3人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和交流讨论,共同设计并仿真完成多抽样率信号处理工程应用专题训练。四、课程思政内容1.通过介绍多抽样率信号处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造、努力探索新方法的精神。2.通过对比不同领域信号处理国内外差距,阐述我国目前技术研究程度、不足,鼓励同学们不屈不挠的探索和不断赶超的精神;3.采用案例教学,阐述多抽样率信号处理在国防领域的应用,结合当前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激发学生勇于突破、服务祖国的精神。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1.教学目标1通过实施理论部分教学过程来达成;达成情况通过期末评价和平时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2.教学目标2通过实施实验部分教学过程来达成;达成情况通过期末评价和平时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六、课程成绩评定本课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中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考查采用提交学术论文或工程应用设计报告的形式来进行,主要依据学生提交材料的综合水平来评定,其中学术论文主要考查研究现状综述、创新点、论据与结果等:工程应用设计报告主要考查理论掌握情况、理论与应用结合的匹配程序、完成情况等。平时成绩评定主要依据课堂考勤、课堂研讨与互动、实验考勤、实验结果检查和验收情况等综合评定。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多抽样率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及其应用》陶然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书:14
14 时 求 选开 类型 三、教学方法 理论部分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参与的问题研讨为辅的教学方法。依据讲授内容 需要在课后布置问题供学生课后研究,下次课前进行专门研讨。 学生以 2-3 人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和交流讨论,共同设计并仿真完成多抽样率信号处理工 程应用专题训练。 四、课程思政内容 1.通过介绍多抽样率信号处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培养学生 敢于创造、努力探索新方法的精神。 2.通过对比不同领域信号处理国内外差距,阐述我国目前技术研究程度、不足,鼓励同 学们不屈不挠的探索和不断赶超的精神; 3.采用案例教学,阐述多抽样率信号处理在国防领域的应用,结合当前美国对中国的技 术封锁,激发学生勇于突破、服务祖国的精神。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1.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施理论部分教学过程来达成;达成情况通过期末评价和平时形成 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 2. 教学目标 2 通过实施实验部分教学过程来达成;达成情况通过期末评价和平时形成 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 六、课程成绩评定 本课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中期末成绩占 60%,平时成绩占 40%。 期末成绩考查采用提交学术论文或工程应用设计报告的形式来进行,主要依据学生提交 材料的综合水平来评定,其中学术论文主要考查研究现状综述、创新点、论据与结果等;工 程应用设计报告主要考查理论掌握情况、理论与应用结合的匹配程序、完成情况等。 平时成绩评定主要依据课堂考勤、课堂研讨与互动、实验考勤、实验结果检查和验收情 况等综合评定。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多抽样率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及其应用》陶然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参考书:
[1]《数字信号处理一理论、算法与实现》胡广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现代信号处理教程》第5~8章,胡广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八、编制与审核工作内容负责人完成时间卓智海2024.6编制(任课教师)审核(学科、专业负曹林、周金和2024.6责人)李学华批准(主管院长)2024.615
15 [1] 《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胡广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现代信号处理教程》第 5~8 章,胡广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八、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卓智海 2024.6 审核(学科、专业负 责人) 曹林、周金和 2024.6 批准(主管院长) 李学华 2024.6
《多域感知与信息融合》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编码EE5067多域感知与信息融合Multi-Domain Sense and英文名称考核方式考试考查Information Fusion公共必修课学分2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口专业选修课32总学时口补修课口其他口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0课程特点实验学时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其他先修课程(已具具备线性代数、通信网络、数字信号处理等相关知识与能力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类一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说明:根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课程特性与内涵,概括性的确定出学习者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在信息智能处理中,信息采集是基础、信息内容识别是核心、信息检索与挖掘是手段、信息获取与监管是目的。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图像、视频、遥感、传感等手段人们获得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融合就是将来自多传感器或多源的信息进行协调优化和综合处理,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信息,以得出更为准确、可信的结论。本门课程是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一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的学位课。本门课程通过理论部分教学,使学生掌握信息融合的概念、原理、方法,了解和掌握信息融合的应用领域和方式。16
16 《多域感知与信息融合》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多域感知与信息融合 课程编码 EE5067 英文名称 Multi-Domain Sense and Information Fusion 考核方式 □考试 □√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2 总学时 32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 其他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具备线性代数、通信网络、数字信号处理等相关知识与能力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类—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说明:根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课程特性与内涵,概括性的确定出学习者学习该课 程后,在知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 在信息智能处理中,信息采集是基础、信息内容识别是核心、信息检索与挖掘是手段、 信息获取与监管是目的。随着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图像、视频、遥感、传感等手段 人们获得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融合就是将来自多传感器或多源的信息进行协调优化和综 合处理,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信息,以得出更为准确、可信的结论。本门课程是信息与通信工 程专业/电子信息类—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的学位课。 本门课程通过理论部分教学,使学生掌握信息融合的概念、原理、方法,了解和掌握信 息融合的应用领域和方式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学时教学内容提要基本要求概述各种感知技术,介绍信息融合的概念,发展多域感知与信息融合概述4历史,信息融合的应用举例信号的表征与基本特性,随机参数信号的统计描24信号、信息与系统状态述,通信系统接收信号,典型监视系统的观测信号讨论融合检测技术,内容包括假设检验、融合检3融合检测技术4测系统结构模型和分布式融合检测技术。参数估计理论基础信号处理中的估计间题,参数估计的主要方法,48以及Bayes估计。结合前沿融合技术,讨论分析各种融合技术应用516融合技术案例讨论与分析案例三、教学方法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完成特定专题研讨、交流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允许学生以2-3人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和交流讨论,共同设计和完成专题讨论任务。四、课程思政内容(说明: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入手优化课程思政设计,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教育。)1.介绍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培养学生勇于创造、努力探索新方法的精神。2.通过对信息融合技术的介绍与分析,阐述我国目前技术研究优势,培养学生民族自豪17
17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多域感知与信息融合概述 概述各种感知技术,介绍信息融合的概念,发展 历史,信息融合的应用举例 4 2 信号、信息与系统状态 信号的表征与基本特性,随机参数信号的统计描 述,通信系统接收信号,典型监视系统的观测信 号 4 3 融合检测技术 讨论融合检测技术,内容包括假设检验、融合检 测系统结构模型和分布式融合检测技术。 4 4 参数估计理论基础 信号处理中的估计问题,参数估计的主要方法, 以及 Bayes 估计。 8 5 融合技术案例讨论与分析 结合前沿融合技术,讨论分析各种融合技术应用 案例 16 三、教学方法 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完成特定专题研讨、交流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允许学生 以 2-3 人小组进行分工协作和交流讨论,共同设计和完成专题讨论任务。 四、课程思政内容 (说明: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 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入手 优化课程思政设计,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教育。) 1.介绍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培养学生勇于创造、 努力探索新方法的精神。 2.通过对信息融合技术的介绍与分析,阐述我国目前技术研究优势,培养学生民族自豪
感;3.将国家的强国梦想与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攀登科学高峰,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教学目标通过实施理论部分教学过程来达成;达成情况通过期末评价和平时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六、课程成绩评定本课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中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考查采用笔试,针对本课程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检测。平时成绩评定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主要依据课堂考勤、课堂研讨与互动等综合评定。另一部分通过提交学术论文的形式来进行,主要依据学生提交材料的综合水平和课堂PPT展示来评定,其中学术论文主要考查研究现状综述、创新点、论据与结果、难度和工作量、完成情况等。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韩崇昭,朱洪艳,段战胜等著,多源信息融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参考书:李弱程,黄洁等编著,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八、编制与审核工作内容负责人完成时间崔英花2024.6.15编制(任课教师)审核(学科、专业负曹林、周金和2024.6责人)批准(主管院长)李学华2024.6.18
18 感; 3.将国家的强国梦想与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攀登 科学高峰,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教学目标通过实施理论部分教学过程来达成;达成情况通过期末评价和平时形成性评价 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 六、课程成绩评定 本课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中期末成绩占 60%,平时成绩占 40%。 期末成绩考查采用笔试,针对本课程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检测。 平时成绩评定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主要依据课堂考勤、课堂研讨与互动等综合评定。 另一部分通过提交学术论文的形式来进行,主要依据学生提交材料的综合水平和课堂 PPT 展示来评定,其中学术论文主要考查研究现状综述、创新点、论据与结果、难度和工作量、 完成情况等。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韩崇昭,朱洪艳,段战胜等著,多源信息融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 李弼程, 黄洁等 编著,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八、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崔英花 2024.6.15 审核(学科、专业负 责人) 曹林、周金和 2024.6 批准(主管院长) 李学华 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