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密集无线组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编码ICE507超密集无线组网Ultra-Dense Wireless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试考查Networks公共必修课学分2口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口补修课口其他口本研一体化课程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0课程特点实验学时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具备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概率论等相关课程知识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类一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超密集无线组网作为5G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部署更加密集的基站,包络宏基站、微基站以及微微基站,能够提升频谱复用效率,实现百倍量级的系统容量提升。本门课程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非学位课、电子信息类一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的非学位课。课程教学目标为:通过理论部分教学,使学生掌握超密集无线组网的结构、原理和方法,了解和掌握超密集无线组网技术在5G及未来通信中的应用。4
4 《超密集无线组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超密集无线组网 课程编码 ICE507 英文名称 Ultra-Dense Wireless Networks 考核方式 □考试 □√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2 总学时 32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具备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概率论等相关课程知识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类—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 一、课程教学目标 超密集无线组网作为 5G 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部署更加密集的基站,包络宏基站、微 基站以及微微基站,能够提升频谱复用效率,实现百倍量级的系统容量提升。本门课程是信 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非学位课、电子信息类—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的非学位课。 课程教学目标为: 通过理论部分教学,使学生掌握超密集无线组网的结构、原理和方法,了解和掌握超密 集无线组网技术在 5G 及未来通信中的应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学时教学内容提要基本要求了解异构网、超密集网络的发展过程及基本概念,掌握异构网结构原理及各组成部分关系,包括宏小区、微小区、微基站、1异构网、超密集网络概论与系统结构宏基站、豪微微小区等,掌握超密集网络4架构及其特点,包括分布式网络架构、集中式网络架构,掌握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架构以及其特点了解D2D通信技术发展过程,掌握D2D通信模型和组网场景,了解D2D组网中的资源分配方式,包括基于标准化进程的D2DD2D通信技术资源分配方式以及基于D2D簇的通信模型及策略,了解D2D通信的探测、建立维护和释放流程了解干扰管理方案分类,包络基于网络侧的干扰管理以及基于终端侧的干扰管理,了解CoMP三种应用场景,了解三类时域干扰协调技术并掌握基于切换的动态小区开3超密集网络中干扰管理技术关流程,了解频域干扰协调技术,掌握三X种LTE-A中先进接收机的原理,包括终端干扰抑制接收机、基于网络辅助的终端干扰抑制/删除接收机以及终端内多个数据流间的干扰抑制/删除接收机了解多层次异构融合网络的资源管理架构,了解无线接入控制分类,掌握无线频密集网络的资源管理与优化谱资源分配主要技术,掌握基于密集无线64网络公平性的频谱资源分配算法,了解功率控制场景以及对应的资源管理方法S
5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异构网、超密集网络概论与系统结构 了解异构网、超密集网络的发展过程及基 本概念,掌握异构网结构原理及各组成部 分关系,包括宏小区、微小区、微基站、 宏基站、豪微微小区等,掌握超密集网络 架构及其特点,包括分布式网络架构、集 中式网络架构,掌握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 架构以及其特点 4 2 D2D 通信技术 了解 D2D 通信技术发展过程,掌握 D2D 通 信模型和组网场景,了解 D2D 组网中的资 源分配方式,包括基于标准化进程的 D2D 资源分配方式以及基于 D2D 簇的通信模型 及策略,了解 D2D 通信的探测、建立维护 和释放流程 4 3 超密集网络中干扰管理技术 了解干扰管理方案分类,包络基于网络侧 的干扰管理以及基于终端侧的干扰管理, 了解 CoMP 三种应用场景,了解三类时域干 扰协调技术并掌握基于切换的动态小区开 关流程,了解频域干扰协调技术,掌握三 种 LTE-A 中先进接收机的原理,包括终端 干扰抑制接收机、基于网络辅助的终端干 扰抑制/删除接收机以及终端内多个数据 流间的干扰抑制/删除接收机 8 4 密集网络的资源管理与优化 了解多层次异构融合网络的资源管理架 构,了解无线接入控制分类,掌握无线频 谱资源分配主要技术,掌握基于密集无线 网络公平性的频谱资源分配算法,了解功 率控制场景以及对应的资源管理方法 6
了解异构小区中上、下行功率控制模型及相对应的基于纳什均衡功率分配策略,了解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机制和发展趋势,5异构网移动性管理6掌握两种异构网络下增强微小区发现机制,了解异构融合网络跨层切换机制并掌握异构网络跨层切换概率分析了解5种典型场景部署方式及其特点,包括智能家庭、城市交通、户外场地、高速未来无线网络的部署场景及组网应6铁路以及桥洞隧道,了解未来无线网络应4用用,包络在智能配用电领域以及军事领域应用三、教学方法理论部分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参与的间题研讨为辅的教学方法。依据讲授内容需要,在课后布置间题供学生课后研究,下次课前进行专门研讨。四、课程思政内容1.揭示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坚持不解的精神,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造、努力探索新方法的精神。2.通过对移动通信前沿技术的介绍与分析,阐述我国目前技术水平在5G等领域的先进性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3.通过对比不同系统的网络架构、不同关键技术等课程中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采用随机渗透式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方法将强国梦想与专业紧密结合、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紧密结合,并激发学生用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通过实施理论部分教学来达成;达成情况通过期末评价和平时小组课题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六、课程成绩评定本课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中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考查采用提交学术论文或超密集网络仿真设计报告的形式来进行,主要依据学生提交材料的综合水平来评定,其中学术论文主要考查研究现状综述、创新点、论据与结果6
6 5 异构网移动性管理 了解异构小区中上、下行功率控制模型及 相对应的基于纳什均衡功率分配策略,了 解异构网络移动性管理机制和发展趋势, 掌握两种异构网络下增强微小区发现机 制,了解异构融合网络跨层切换机制并掌 握异构网络跨层切换概率分析 6 6 未来无线网络的部署场景及组网应 用 了解 5 种典型场景部署方式及其特点,包 括智能家庭、城市交通、户外场地、高速 铁路以及桥洞隧道,了解未来无线网络应 用,包络在智能配用电领域以及军事领域 应用 4 三、教学方法 理论部分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参与的问题研讨为辅的教学方法。依据讲授内容 需要,在课后布置问题供学生课后研究,下次课前进行专门研讨。 四、课程思政内容 1.揭示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鼓励、培 养学生敢于创造、努力探索新方法的精神。 2.通过对移动通信前沿技术的介绍与分析,阐述我国目前技术水平在 5G 等领域的先进 性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3. 通过对比不同系统的网络架构、不同关键技术等课程中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辩证 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采用随机渗透式和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方法将强国梦想与专业紧密结合、与学生的职业 生涯紧密结合,并激发学生用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通过实施理论部分教学来达成;达成情况通过期末评价和平时小组课题研讨相结合的方 式来评价; 六、课程成绩评定 本课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中期末成绩占 60%,平时成绩占 40%。 期末成绩考查采用提交学术论文或超密集网络仿真设计报告的形式来进行,主要依据学 生提交材料的综合水平来评定,其中学术论文主要考查研究现状综述、创新点、论据与结果
等;超密集网络仿真设计报告主要考查系统参数设计是否合理,仿真架构难度、工作量和完成情况等。平时成绩评定主要依据课堂考勤、课堂研讨与小组互动等综合评定。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陶小峰,徐缙,张平.超密集无线组网[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参考书:[1]朱剑驰,刘佳敏,曾捷等.5G超密集组网技术[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2]TrungQ.Duong,XiaoliChu,Himal A.Suraweera.Ultra-DenseNetworksfor5GandBeyond:Modelling,Analysis,andApplications[M.美国:WILEY出版社,2019八、编制与审核工作内容负责人完成时间巩译编制(任课教师)2024.6曹林、周金和2024.6审核(学科、专业负责人)李学华2024.6批准(主管院长)7
7 等;超密集网络仿真设计报告主要考查系统参数设计是否合理,仿真架构难度、工作量和完 成情况等。 平时成绩评定主要依据课堂考勤、课堂研讨与小组互动等综合评定。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陶小峰,徐缙,张平.超密集无线组网[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参考书: [1]朱剑驰,刘佳敏,曾捷等.5G 超密集组网技术[M].北京: 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 电出版社,2017 [2] Trung Q. Duong, Xiaoli Chu, Himal A. Suraweera. Ultra-Dense Networks for 5G and Beyond: Modelling,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M].美国: WILEY 出版社,2019 八、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巩译 2024.6 审核(学科、专业负责人) 曹林、周金和 2024.6 批准(主管院长) 李学华 2024.6
《创新创业活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编码EE5073创新创业活动Innovation and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试口考查entrepreneurshipactivities口公共必修课学分1口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团专业选修课总学时16口补修课口其他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课程特点实验学时16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学科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电子信息类一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一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中设立非学位实践类选修课--“创新创业活动”。本门课程属于专业层面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实践环节,通过为学生提供多种类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促进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专业基本技能和独立工作方面得到训练,从而实现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1.通过文献研究对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实现途径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得出有效结论:8
8 《创新创业活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创新创业活动 课程编码 EE5073 英文名称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ies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1 总学时 16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16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学科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与能力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电子信息类—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推 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类— 电子与通信工程方向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中设立非学位实践类选修课-“创新创业活动”。本 门课程属于专业层面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实践环节,通过为学生提供多种类的创新创业实 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促进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的 培养,使学生在专业基本技能和独立工作方面得到训练,从而实现高素质、高水平专业人才 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 1. 通过文献研究对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实现途径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得出有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