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古诗诵读”的学习重在读和诵,所以,本设计力求体 现读和诵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和诵中走进意境;引导学 生联系生活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认识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 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2.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3.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知诗人,解诗题)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师范读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抓字眼,明诗意)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 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 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 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指导朗读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 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5、古诗词三首 设计理念与学情分析: “古诗诵读”的学习重在读和诵,所以,本设计力求体 现读和诵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和诵中走进意境;引导学 生联系生活设身处地地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认识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 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2.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3.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知诗人,解诗题) 1.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自由读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3、 师范读。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抓字眼,明诗意)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 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 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 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1.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指导朗读。 4.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 哪一个字体现呢?(铺) 5.“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 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 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 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 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语比较的知识, 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 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 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 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 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 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 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 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 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 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 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 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6.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 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 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 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 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语比较的知识, 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声) 5.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 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 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 无。 7.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 真,可爱,调皮) 8.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 调皮,天真。) 9.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 读出诗的韵味。 10.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1.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相机教学 “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 衣有什么作用? 3.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4.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5.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 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 脱蓑衣卧月明。) 6.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 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 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多诵读,悟情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 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 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 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 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 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布置作业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十、板书: 牧童 悠闲、自由自在、快乐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还记得杨万里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描 写儿童的诗《舟过安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交流杨万里的有关知识 4、教师诵读全诗 初读感知,读顺读熟 1、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2、多么有趣的诗句啊!你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读读它吧!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这 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4、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学生回顾交流以往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自学结果。 4、指名串讲诗句大意 四、感悟童心,走近诗人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多诵读,悟情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 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生动笔。 3.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 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 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 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 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布置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十、板书: 牧童 悠闲、自由自在、快乐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还记得杨万里吗?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些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描 写儿童的诗----《舟过安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生交流杨万里的有关知识。 4、教师诵读全诗。 二、初读感知,读顺读熟 1、读通读顺,读准字音。 2、多么有趣的诗句啊!你们也迫不及待地想读读它吧!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这 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4、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学生回顾交流以往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自学结果。 4、指名串讲诗句大意。 四、感悟童心,走近诗人
1、感悟童心 (1)读着全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两个小童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 (预设:天真、聪明可爱、有趣、顽皮.) (2)你能带着天真顽皮的语气读一读吗? 指名读 全班读 (3)走近诗人的内心: 诗人行船途中,偶见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诗人心生疑惑,便仔细观察,欲探 个究竟,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若是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份雅 兴呢? (预设:闲适的、愉快的、兴奋的…) 从文中哪个词可体现这份愉快? 师述:是啊,诗人此时应该是愉快而悠闲的,他才会有心关注两小童,两小童的 天真、聪明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似乎让他也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可见,诗人 同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五、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全诗,体会诗请画意,进而熟读成诵 六、课后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找来读一读。 2、画一幅“两小童使风行船”图 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童心飞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介绍词牌名 1、清平乐"乐″音yue,可见它是可以用来咏唱的。学完以后我们可以来唱 唱 2、放声诵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读顺,读正确。 3、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剥"bao音。 二、抓字眼,明词大意。 1、指名读词,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2、指名学生说一说词的大意。初步理解ν茅檐^吴音″("醉^相媚ν相媚 好^喜^无赖
1、感悟童心: (1)读着全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两个小童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 (预设:天真、聪明可爱、有趣、顽皮……) (2)你能带着天真顽皮的语气读一读吗? 指名读。 全班读。 (3)走近诗人的内心: 诗人行船途中,偶见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诗人心生疑惑,便仔细观察,欲探 个究竟,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若是你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份雅 兴呢? (预设:闲适的、愉快的、兴奋的……) 从文中哪个词可体现这份愉快? 师述:是啊,诗人此时应该是愉快而悠闲的,他才会有心关注两小童,两小童的 天真、聪明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似乎让他也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可见,诗人 同样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 五、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诵读全诗,体会诗请画意,进而熟读成诵。 六、课后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找来读一读。 2、画一幅“两小童使风行船”图。 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童心飞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一、介绍词牌名。 1、清平乐 “乐”音 yuè,可见它是可以用来咏唱的。学完以后我们可以来唱一 唱。 2、放声诵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读顺,读正确。 3、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剥”bāo 音。 二、抓字眼,明词大意。 1、指名读词,理解词的大概意思。 2、指名学生说一说词的大意。初步理解“茅檐”“吴音”(“醉”“相媚“相媚 好”“喜”“无赖
3、大家看这首词,只有多少字?这些字词都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可见古诗词 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如果去掉开头写景的两句,这首词后面有多少字?透过简 洁的文字,诗人刻画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学生交流,再次读词。)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我们都说ν题是文眼睛″,那么这首词的ν眼睛'是什么?理解`居〃。 2、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着读着,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 3、这是怎样的一户人4、如果说一处的人物就是一枚珍珠,词人用哪一个道具 串成了这枚闪亮的珠琏″?(板书:溪出示课文插图,指导读图。) 4、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你能不能将整首 词读成一个词语?看看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语来写的?(指名回答:板书(醉 ===喜) 5、俗话说ν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来看看翁媪喜"从何来? 四、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和美景中 在古时候,很多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一一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 酒助诗兴,诗丛酒出,所以就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介绍辛弃疾的生平 2、在这里,"醉可以理解成什么? 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学生交流) 醉里吴音相媚好″,诗人先声夺人,突出翁媪亲热唠嗑,说着贴心话的样子。理 解吴音",出示《吴文化》中的吴方言分布图,找到江西上饶,了解"吴侬软语″。 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3、句式训练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见翁(媪)夸赞媪(翁)说 4、学生自由交流 5、指名谈一谈。 6、真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啊。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微笑,留到以后做坐着摇椅慢慢聊。〃 7、"这么多年,你跟我在一起受苦了。现在孩子们大了,咱们俩可以好好地享享 清福了。“看,孩子们在干什么呢?翁媪是怎样夸儿子们的?(学生交流。)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理解, 1)翁喝了一口酒,喜笑颜开地对媪说:"大儿子可是咱家的壮劳家?居住得怎样? 住在哪儿? 力,地里的活都让他承包了。 2)媪笑着说:"这呀,是幸亏没有战争,大儿子才能在地里干活。你看他干得多 么认真啊! 3)老太婆,你瞧咱家的二儿子,简直和你一样的心灵手巧。 4)当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翁媪又是怎样的表情?(学生交流) 8、这些是翁媪眼中的儿子,让我们也来端详端详老爷爷、老奶奶的三个儿子, 想象一下:他们在干什么?怎么做的?他们会想些什么?(学生交流) 8、理解无赖 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媪喜笑颜开:"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可真是个机灵鬼。〃 小儿子为什么最让人喜爱呢?(学生交流) 9、俗话说:皇帝中长子,百姓爱幺儿。小儿子偷偷地躲到溪边,躺在那里尝新 莲子去了,可真是个精灵鬼。指导学生读图
3、大家看这首词,只有多少字?这些字词都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可见古诗词 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如果去掉开头写景的两句,这首词后面有多少字?透过简 洁的文字,诗人刻画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学生交流,再次读词。)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1、我们都说“题是文眼睛”,那么这首词的“眼睛”是什么?理解“居”。 2、人们常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读着读着,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 3、这是怎样的一户人 4、如果说一处的人物就是一枚珍珠,词人用哪一个道具 串成了这枚闪亮的“珠琏”?(板书:溪 出示课文插图,指导读图。) 4、学古诗词还得学习另一种本领,那就是要把诗或词“读瘦”。你能不能将整首 词读成一个词语?看看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语来写的?(指名回答:板书(醉 ===喜) 5、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来看看翁媪“喜”从何来? 四、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1、陶醉在美酒和美景中 在古时候,很多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 酒助诗兴,诗丛酒出,所以就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介绍辛弃疾的生平。 2、在这里,“醉”可以理解成什么? 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学生交流) “醉里吴音相媚好”,诗人先声夺人,突出翁媪亲热唠嗑,说着贴心话的样子。理 解“吴音”,出示《吴文化》中的吴方言分布图,找到江西上饶,了解“吴侬软语”。 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3、句式训练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见翁(媪)夸赞媪(翁)说 4、学生自由交流。 5、指名谈一谈。 6、真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啊。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微笑,留到以后做坐着摇椅慢慢聊。” 7、“这么多年,你跟我在一起受苦了。现在孩子们大了,咱们俩可以好好地享享 清福了。”看,孩子们在干什么呢?翁媪是怎样夸儿子们的?(学生交流。)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理解。 1)翁喝了一口酒,喜笑颜开地对媪说:“大儿子可是咱家的壮劳家?居住得怎样? 住在哪儿? 力,地里的活都让他承包了。” 2)媪笑着说:“这呀,是幸亏没有战争,大儿子才能在地里干活。你看他干得多 么认真啊!” 3)老太婆,你瞧咱家的二儿子,简直和你一样的心灵手巧。 4)当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翁媪又是怎样的表情?(学生交流) 8、这些是翁媪眼中的儿子,让我们也来端详端详老爷爷、老奶奶的三个儿子, 想象一下:他们在干什么?怎么做的?他们会想些什么?(学生交流) 8、理解“无赖” 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媪喜笑颜开:“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可真是个机灵鬼。” 小儿子为什么最让人喜爱呢?(学生交流) 9、俗话说:皇帝中长子,百姓爱幺儿。小儿子偷偷地躲到溪边,躺在那里尝新 莲子去了,可真是个精灵鬼。指导学生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