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4篇 课文。文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崇高的品质。《古诗三首》描绘了栩栩如生 的边塞风光图、春日送别图和遗民思国图;《军神》叙写了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72刀 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而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叙写了毛泽东得知爱 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清 贫》叙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古诗三首》 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军神 会诗句所传达的感情。 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 同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 言、神态的描写,体 会人物的内心 《青山处处埋忠骨》 《清贫》 抓住对国方兵士动作、语言、神态 抓住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 的描写,体会方志敏清正廉洁、矜 1神态的描写,体会毛主席的内 持不苟、舍已为公的品质。 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3「1.会认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正确硝读写26 军神 个词语。 青山处埋忠骨2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我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3.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并以 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清贫 4.抓住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抓住对国方兵士和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
1 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4 篇 课文。文章对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崇高的品质。《古诗三首》描绘了栩栩如生 的边塞风光图、春日送别图和遗民思国图;《军神》叙写了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忍受了 72 刀 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而被沃克医生称为“军神”的故事;《青山处处埋忠骨》叙写了毛泽东得知爱 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清 贫》叙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3 1.会认 29 个生字,读准 1 个多音字,会写 36 个字,正确读写 26 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 门迎凉有感》。 3.抓住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并以 沃克医生的口吻讲一讲这个故事。 4.抓住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抓住对国方兵士和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 军神 2 青山处处埋忠骨 2 清贫 1
的心理活动。 把题目补充完整,回想当时发生的事情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把这 习作 2|件事情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 心活动。 1.系统性总结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 方法。 能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语文园地 3.能说一说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 4.学会书写硬笔书法作品,积累记背古诗《凉州词》和《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 9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仞、岳、蓟”等6个生字。本文要求会正确书写6个字,关键是“仞”和“遗”这两个 容易写错的字,应重点指导。 2.阅读理解 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 反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2 的心理活动。 习作 2 把题目补充完整,回想当时发生的事情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把这 件事情写下来,特别要把这个人当时的样子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 心活动。 语文园地 2 1.系统性总结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 方法。 2.能选择一种情景对人物进行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 3.能说一说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 4.学会书写硬笔书法作品,积累记背古诗《凉州词》和《黄鹤楼送 孟浩然之广陵》。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会认“渭、仞、岳、蓟”等 6 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 6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仞、岳、蓟”等 6 个生字。本文要求会正确书写 6 个字,关键是“仞”和“遗”这两个 容易写错的字,应重点指导。 2.阅读理解 课堂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 反复诵读中入情、在品味意境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
3.语言运用 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从军行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 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 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 队) 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 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从军行) 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 预设:(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 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3 3.语言运用 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 课时 第 1 课时 从军行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背诵《从军行》,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解读题目 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 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 队) 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 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从军行) 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 预设:(1)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 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 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 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 (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 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谁来说一说这首古诗字面上的意思。预设: (1)“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 (2)“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3)“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 (4)“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他们心怀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古诗,运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这首诗的大 板块三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教师小结过渡: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你们已经弄明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体会诗的深层含义吧 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 了玉门关)
4 (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 格,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 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 (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 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谁来说一说这首古诗字面上的意思。预设: (1)“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 (2)“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3)“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 (4)“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他们心怀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初读古诗,运用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的方法,感知这首诗的大 意。 板块三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教师小结过渡:这首诗字面上的意思你们已经弄明白了,现在我们就一起体会诗的深层含义吧。 课件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 了玉门关)
(2)追问:什么样的雪山?请仔细观察文中这首诗上面的插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 硝烟,让雪山变暗了) (3)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学生练读一指名学生读) (4)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而 流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两句诗,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 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低落的)带着这种低落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5)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写到玉门关的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再读这两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 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一次。 2.教师小结过渡: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 课件出示 黃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战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 们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 (2)教师引导:“穿”是指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被磨 破,不可思议呀!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 (3)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忠心报国的壮志雄心) (4)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 里。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裏尸的豪情。带着这份豪情壮志来读读这两句诗。 (5)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 的心) 3.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 情。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们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古诗,想象诗境,初步体会古诗的情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板块四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感悟诗情
5 (2)追问:什么样的雪山?请仔细观察文中这首诗上面的插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终年积雪。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 硝烟,让雪山变暗了) (3)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 (4)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而 流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两句诗,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 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低落的)带着这种低落的心情再读这句诗。 (5)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写到玉门关的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再读这两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暗”,体现了戍边将士低落、孤独的心情,以及 对故土和家乡亲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一次。 2.教师小结过渡:边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思乡之情是这样的深切,可戍边将士—— 课件出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战士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 们表示不攻下楼兰就不回来) (2)教师引导:“穿”是指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被磨 破,不可思议呀!边塞将士身上的金甲怎么会被磨破呢?(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 (3)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是什么呢?(忠心报国的壮志雄心) (4)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将士报国的壮志却不会减,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 里。刀光剑影里横刀立马的身影流露着马革裹尸的豪情。带着这份豪情壮志来读读这两句诗。 (5)豪壮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将士们怎样的心情?(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的决心,一颗热爱祖国 的心) 3.教师小结:诗的前两句运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借一个“暗”字描写出将士们低落、孤独的心 情。后两句直接抒情,用将士们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雄心壮志激励着我们每个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古诗,想象诗境,初步体会古诗的情感,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板块四 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感悟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