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九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30分钟 命题人:魏镇 积累与运用。(35分) 1、阅读下面选文,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 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 这是植物yUn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 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ni迹。到处呈现 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大自然的语言》 ①翩然归来②yun育 ③销声n迹 ④风雪载途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在这次山东举行的十一运会上,江苏队没能夺得金牌数第一,运动员的表现也 确实是差强人意。 B、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C、这次考试,大家的成绩都很好,不及格的同学只是凤毛麟角。 D、大纵湖畔桃红柳绿,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这秀美的湖光山色。 3、下列有关《格列佛游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格列佛是以随船医生的身份出游的。他第一次出游乘的是“羚羊号”,游历的是小 人国。高跟党与低跟党、以及在绳子上跳舞等都是他此次所经历的 B、格列佛第二次出游乘坐“冒险号”游历了大人国。大人国的国王是以理智和仁慈来 治理国家的 C、格列佛第三次出游乘坐“冒险家号”游历了飞岛国。飞岛上的人很聪明,这里进行 了许多奇怪的“科学”研究,如取消词汇、食物还原等。在这里他游历拉格奈格王国。 D、格列佛第四次游历的是慧骃国,他被慧马称作为“耶胡”。这里每四年春天举行 次全国代表大会。仁慈和友谊是这个国家的美德。 4、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 做荷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 做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②把芬芳留给他人③以苦心孕育未来④以壮阔拥护生活 A、②④①③B、④②①③C、③②④①D、②④③① 5、古诗文默写:(11分) (1)其身正,不令而行 不拘一格降人才 正是河豚欲上时。(4)泪眼问花花不语 (5)前不久,中央军委为因参加国庆阅兵而一再推迟婚期的官兵们举行了一场隆重而盛大 的集体婚礼。其间,有人从《关雎》中节选了一幅对联“ 钟鼓乐之。” 送给了他们。 (6)陈涉少时的远大抱负是
2009/2010 学年度第一学期 九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总分:150 分 时间:130 分钟 命题人:魏镇 一,积累与运用。(35 分) 1、 阅读下面选文,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 分)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 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 这是植物 yÙn 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 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 nì迹。到处呈现 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大自然的语言》 ①翩.然归来 ②yÙn 育 ③销声 nì迹 ④风雪载.途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 分) A、在这次山东举行的十一运会上,江苏队没能夺得金牌数第一,运动员的表现也 确实是差强人意 ....。 B、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 ....,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C、这次考试,大家的成绩都很好,不及格的同学只是凤毛麟角 ....。 D、大纵湖畔桃红柳绿,春色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 ....,领略这秀美的湖光山色。 3、下列有关《格列佛游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格列佛是以随船医生的身份出游的。他第一次出游乘的是“羚羊号”,游历的是小 人国。高跟党与低跟党、以及在绳子上跳舞等都是他此次所经历的。 B、格列佛第二次出游乘坐“冒险号”游历了大人国。大人国的国王是以理智和仁慈来 治理国家的。 C、格列佛第三次出游乘坐“冒险家号”游历了飞岛国。飞岛上的人很聪明,这里进行 了许多奇怪的“科学”研究,如取消词汇、食物还原等。在这里他游历拉格奈格王国。 D、格列佛第四次游历的是慧骃国,他被慧马称作为“耶胡”。这里每四年春天举行一 次全国代表大会。仁慈和友谊是这个国家的美德。 4、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 做荷花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 做莲子的事业吧, ;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 。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留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壮阔拥护生活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③②④① D 、②④③① 5、古诗文默写:(11 分) ⑴其身正,不令而行 。 ⑵ ,不拘一格降人才。 ⑶ ,正是河豚欲上时。 ⑷泪眼问花花不语, 。 ⑸前不久,中央军委为因参加国庆阅兵而一再推迟婚期的官兵们举行了一场隆重而盛大 的集体婚礼。其间,有人从《关雎》中节选了一幅对联“ ,钟鼓乐之 。” 送给了他们。 ⑹陈涉少时的远大抱负是:
(⑦)能体现桃花源中人和平生活之乐的句子是: (8)月前,陈水扁在狱中放言,称其要告美国总统奥巴马,全球一片哗然。各方代表、媒 体纷纷指责这样的无稽之谈,就连他以前的众多亲信也表示“莫名”,这正印证了孟子 的 的名 (9)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此第二境也。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 安先生的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6、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徽”,请简要指出画面的景物(至少四种),然后在30字内概括出 它的寓意。(6分) (1)景物:① (共4分) (2)寓意:(2分) H日 「 7、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6分) 在“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纷纷将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展现出来,下 面请你来回答①③ ①初三某班的同学准备选编一本自己的文集一—《让我们荡起双浆》。他们对作文进行编 辑、分类,设计了“感受生命”、“体会亲情”、“走近名人”等小栏目,请你再设计 栏目。要求结构与已有栏目的名称一致,内容不重复。(1分) ②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2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在阅读、交流材料的过程中,有同学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汉语词汇具有很强的 “派生再造”能力,如“零”和“距离”相结合,可产生新词“零距离”,它表示两个对 象之间毫无距离间隔,贴得很近(紧),该词日益成为媒体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词汇, 他们打算依照“零距离”新造一个“零ⅩX”式的词,请你友情帮助:(3分) 仿词:零 释义: (2分) 造句 (1分) 8、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一个6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 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了!”话 音刚落,苹果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 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探究结果 (2分)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⑺能体现桃花源中人和平生活之乐的句子是: 。 ⑻月前,陈水扁在狱中放言,称其要告美国总统奥巴马,全球一片哗然。各方代表、媒 体纷纷指责这样的无稽之谈,就连他以前的众多亲信也表示“莫名”,这正印证了孟子 的: , 的名言。 ⑼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 风凋碧树。独上高楼,_____________。’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 此第二境也。‘_______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 安先生的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6、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徽”,请简要指出画面的景物 (至少四种),然后在 30 字内概括出 它的寓意。(6 分) (1)景物:① ② ③ ④ (共 4 分) (2)寓意:(2 分) 30 7、专题与综合实践活动(6 分) 在“漫游语文世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纷纷将自己搜集到的材料展现出来,下 面请你来回答①-③。 ①初三某班的同学准备选编一本自己的文集——《让我们荡起双浆》。他们对作文进行编 辑、分类,设计了“感受生命”、“体会亲情”、“走近名人”等小栏目,请你再设计一个 栏目。要求结构与已有栏目的名称一致,内容不重复。(1 分)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2 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在阅读、交流材料的过程中,有同学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汉语词汇具有很强的 “派生再造”能力,如“零”和“距离”相结合,可产生新词“零距离”,它表示两个对 象 之间毫无距离间隔,贴得很近(紧),该词日益成为媒体上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词汇, 他们打算依照“零距离”新造一个“零 X X”式的词,请你友情帮助:(3 分) 仿词:零 释义: (2 分)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 分) 8、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 分) 一个 6 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 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了!”话 音刚落,苹果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 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探究结果: (2 分) 二、阅读理解(55 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词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 都是形容词,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文中找出两个例 子,并体会其作用。(3分) 10、阅读本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二)(16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 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具答之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既出,得其船(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词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 都是形容词,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文中找出两个例 子,并体会其作用。(3 分) 10、阅读本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 分) (二)(16 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 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 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 分)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⑵具.答之 () 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⑷既.出,得其船 ()
12、辨别下列各组词在句中不同的意思(4分) (1)舍A便舍船,从口入() B屋舍俨然() (2)寻A寻向所志 B寻病终 ()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4分)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 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1)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2)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三) 谈读书(15分) 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 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 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 和诗的素质。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 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 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 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 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 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 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精读和背诵有助
12、辨别下列各组词在句中不同的意思(4 分) ⑴舍 A 便舍船,从口入 () B 屋舍俨然 () ⑵寻 A 寻向所志 () B 寻病终 () 13、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4 分)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 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②艺:种植。③靡:没有。④暖:遮蔽。⑤俎豆:祭器。) ⑴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⑵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三) 谈读书(15 分) 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 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和背诵。 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 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 和诗的素质。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 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 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 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该有系统地学习一些 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 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或者后来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明白的。” 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精读和背诵有助
于你透彻地理解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 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 实际问题。我曾经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用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 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作下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打不到钥匙一样。我 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地减少了。 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 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 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加强自己作 品的表现力。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多下苦功读些书,作文时就会从容不迫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6、“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中的“理想的效果”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分) 、选出与毛泽东、列宁有关读书的论述意旨最相近的一项()(2分) A、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于自知。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8、“那感受就像要开门找不到钥匙一样”中的“门”和“钥匙”各比喻什么?(2分) “门”比喻 钥匙”比喻 19、第三自然段的几个论据是根据什么顺序安排的?用文中的一个短语回答。(2分) 20、关于读书的名言谚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例。(4分) (四) 镀着阳光的项链(17分) 朱成玉 那是一张永远无法定格在胶卷上的脸,那是裱在摄影家心底的一张照片,那是一群贫苦 交加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于你透彻地理解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 “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 实际问题。我曾经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用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 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作下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打不到钥匙一样。我 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地减少了。 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 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理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 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加强自己作 品的表现力。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多下苦功读些书,作文时就会从容不迫。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 。 16、“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中的“理想的效果”在文中具体指什么?(3 分) ⑴ ⑵ ⑶ 17、选出与毛泽东、列宁有关读书的论述意旨最相近的一项()(2 分) A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于自知。 C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8、“那感受就像要开门找不到钥匙一样”中的“门”和“钥匙”各比喻什么?(2 分) “门”比喻: “钥匙”比喻 19、第三自然段的几个论据是根据什么顺序安排的?用文中的一个短语回答。(2 分) 。 20、关于读书的名言谚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举两例。(4 分) (四) 镀着阳光的项链(17 分) 朱成玉 那是一张永远无法定格在胶卷上的脸,那是裱在摄影家心底的一张照片,那是一群贫苦 交加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