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南朝诗两首 O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东 晋大士族宰相谢玄之孙。谢玄死后,谢灵运只有十八岁就袭爵康乐公,因称谢康乐。四二O 年宋高祖刘裕代晋后,谢灵运降公爵为侯,先后出任永嘉太守及临川内史等职。他「自谓才 能宜参权要」,但却不被重用,所以对刘宋王朝心怀不满。谢灵运为人奢豪放纵,一向寄情 山水,不恤政事,游娱宴集,夜以继日。元嘉十年因谋反获罪被杀。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著名山水诗人。他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 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可是从全篇来看,往往是在结尾时落入玄言佛理 的旧套,情调消极颓废,缺乏社会内容。而且语言有时过于雕琢,所以往往比较晦涩。但谢 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开始从题材上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对南朝和唐代诗歌的发展 有一定的影响。 作品有《谢康乐集》(明焦竑本)。黄节的《谢康乐诗注》就是根据焦竑本中的诗歌部分 编注的。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附近)人。是南朝的世家豪门子弟。年少 时就有文名,早年曾做过南齐豫章王的参军、随王的功曹、文学等职。后来曾掌管中书。诏 诰,又曾出任宣城太守,所以又称他「谢宣城」。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四九九),在统治阶级 内部斗争中,因为他不肯依附萧遥光而被陷害,卒年三十六 谢朓和沈约同时,诗也齐名。号称「永明体」。梁简文帝曾称赞他们两人的诗为「文章 之冠冕,述作之楷模。」(见《梁书·庾肩吾传》)从谢朓现存的作品看,他的五言诗确实有 新的特色,即:寄情山水,不杂玄言。虽然曾受谢灵运的影响,但内容的深刻和文采的清丽 都超过谢灵运。严羽《沧浪诗话》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这话说得不错。今 天看来,他的诗对唐代诗人是有较大影响的。谢眺的赋也写得清丽,对后代也有影响。有《谢 宣城集》 【基本解读】 《登池上楼》 池上楼,在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市)。谢灵运是从宋武帝永初三年(四二二)的七、八月 到第二年(文帝景平元年)的七、八月在永嘉任太守的。这首诗应是写在四二三年的初春。 《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前部分抒发官场失意的牢骚,中间 描绘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最后表达了怀人思归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 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使人感到生意盎然。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首诗可能是谢朓出任宣城太守,离开建业,路上经过三山时所作。 诗中抒发了登山眺望时的思乡之情。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上有三峰,南北相连 京邑:指建业(今南京市)。 【拓展提升】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19.南朝诗两首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东 晋大士族宰相谢玄之孙。谢玄死后,谢灵运只有十八岁就袭爵康乐公,因称谢康乐。四二○ 年宋高祖刘裕代晋后,谢灵运降公爵为侯,先后出任永嘉太守及临川内史等职。他「自谓才 能宜参权要」,但却不被重用,所以对刘宋王朝心怀不满。谢灵运为人奢豪放纵,一向寄情 山水,不恤政事,游娱宴集,夜以继日。元嘉十年因谋反获罪被杀。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的著名山水诗人。他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 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可是从全篇来看,往往是在结尾时落入玄言佛理 的旧套,情调消极颓废,缺乏社会内容。而且语言有时过于雕琢,所以往往比较晦涩。但谢 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开始从题材上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对南朝和唐代诗歌的发展 有一定的影响。 作品有《谢康乐集》(明焦竑本)。黄节的《谢康乐诗注》就是根据焦竑本中的诗歌部分 编注的。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附近)人。是南朝的世家豪门子弟。年少 时就有文名,早年曾做过南齐豫章王的参军、随王的功曹、文学等职。后来曾掌管中书。诏 诰,又曾出任宣城太守,所以又称他「谢宣城」。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四九九),在统治阶级 内部斗争中,因为他不肯依附萧遥光而被陷害,卒年三十六。 谢朓和沈约同时,诗也齐名。号称「永明体」。梁简文帝曾称赞他们两人的诗为「文章 之冠冕,述作之楷模。」(见《梁书·庾肩吾传》)从谢朓现存的作品看,他的五言诗确实有 新的特色,即:寄情山水,不杂玄言。虽然曾受谢灵运的影响,但内容的深刻和文采的清丽 都超过谢灵运。严羽《沧浪诗话》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这话说得不错。今 天看来,他的诗对唐代诗人是有较大影响的。谢眺的赋也写得清丽,对后代也有影响。有《谢 宣城集》。 【基本解读】 《登池上楼》 池上楼,在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市)。谢灵运是从宋武帝永初三年(四二二)的七、八月 到第二年(文帝景平元年)的七、八月在永嘉任太守的。这首诗应是写在四二三年的初春。 《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前部分抒发官场失意的牢骚,中间 描绘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最后表达了怀人思归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 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使人感到生意盎然。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首诗可能是谢朓出任宣城太守,离开建业,路上经过三山时所作。 诗中抒发了登山眺望时的思乡之情。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上有三峰,南北相连。 京邑:指建业(今南京市)。 【拓展提升】 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 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 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 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 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 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 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 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 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 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4—16 题。(8 分)
壬辰寒食①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课外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传记 传记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学。在理论上,我也承认那些飞腾的想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位 置,可是实际上,我总偏爱那些事实气味比较浓重的作品。在那里,我仿佛更能够接触到一 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但是,传记所取材的人物和作家写作的态度方法,是不一致的。有些传记作品中的人物, 只叫我们钦敬,甚至于只叫我们畏惧。他不叫我们怜爱,不叫我们反省。在罗曼罗兰的传 记中,许多人物,虽然性格十分差异——例如米开朗琪罗,既不和贝多芬相近,也和米勒 有着分别——可是,读了总叫人感动、反省和振奋。像贝多芬那种坚强、泼辣而富于人情 的人物,他的震撼,我们不用多说了。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特别是米氏,都是具有 很大弱点的人,可是我们在传记里和他们接触,却感奋地分了他们的痛苦、失败,同时也分 了他们的诚挚和成功。我们的生命和他们的差不多融成一片,决不只“枕着他们休息一会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 (篇名)。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3).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课外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传 记 传记是一种实录性的文学。在理论上,我也承认那些飞腾的想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位 置,可是实际上,我总偏爱那些事实气味比较浓重的作品。在那里,我仿佛更能够接触到一 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 但是,传记所取材的人物和作家写作的态度方法,是不一致的。有些传记作品中的人物, 只叫我们钦敬,甚至于只叫我们畏惧。他不叫我们怜爱,不叫我们反省。在罗曼·罗兰的传 记中,许多人物,虽然性格十分差异——例如米开朗琪罗,既不和贝多芬相近,也和米勒 有着分别——可是,读了总叫人感动、反省和振奋。像贝多芬那种坚强、泼辣而富于人情 的人物,他的震撼,我们不用多说了。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特别是米氏,都是具有 很大弱点的人,可是我们在传记里和他们接触,却感奋地分了他们的痛苦、失败,同时也分 了他们的诚挚和成功。我们的生命和他们的差不多融成一片,决不只“枕着他们休息一会
而已。有些传记叫我们读了,只深深赞叹着作者艺术的高妙,可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 行动,却不怎么兴起重大的关心。我们只做了一回人生的旁观者和艺术的鉴赏者。这种性质 的传记,现代并不少。像莫里哀那样的名手,他的作品多少也要叫我发生这种感觉。罗曼罗 兰的名人传,分明是属于另一类的。它不是没有艺术的威力,而是这种威力在显示了一种真 实的人生之后,自己躲藏了起来。它不要叫自己浮泛在读者的意识上——因为这样会妨碍 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交感融会。这正是蒙庄所说的“得鱼忘筌”的境界,第一流的艺术家要 叫读者经由作品直接地去“关心参与”活的人生。叫人只停留在他们艺术的戏法前而不过是 那些搔首弄姿的小家罢了。真正的艺术应该超越艺术 严格说来,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自然并没有达到传记文学应该达到的理想地步,例如, 他对于那些伟大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等,就没有给予比较深入的分析—特别是社会学 的分析,而这在我们看来是相当重要的。可是,他另一方面的成功太伟大了,以至于叫人对 于这种缺点也觉得并不怎么紧要 (节选自钟敬文《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二项是 A.真正的艺术要求形式服从内容,二者是和谐地统一的 B.“飞腾的想像”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只有理论的意义 C.优秀的名人传记能同时使人参与人生却并非不要艺术鉴赏. D.罗曼.罗兰是第一流的艺术家,他的名人传记却也并不尽如人意 E.作者告诉人们“事实气味浓重.”的传记作品,有些缺点也不要紧. 2、理解 (1)文中“枕着他们休息一会””一句的含义 是 (不得超过15字) (2)文中“这正是蒙庄所说的“得鱼忘筌”的境界”一句,“得鱼忘筌”具体说的是一种怎 样的的境界 (不超过35字)
而已。有些传记叫我们读了,只深深赞叹着作者艺术的高妙,可是对于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 行动,却不怎么兴起重大的关心。我们只做了一回人生的旁观者和艺术的鉴赏者。这种性质 的传记,现代并不少。像莫里哀那样的名手,他的作品多少也要叫我发生这种感觉。罗曼·罗 兰的名人传,分明是属于另一类的。它不是没有艺术的威力,而是这种威力在显示了一种真 实的人生之后,自己躲藏了起来。它不要叫自己浮泛在读者的意识上——因为这样会妨碍 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交感融会。这正是蒙庄所说的“得鱼忘筌”的境界,第一流的艺术家要 叫读者经由作品直接地去“关心参与”活的人生。叫人只停留在他们艺术的戏法前而不过是 那些搔首弄姿的小家罢了。真正的艺术应该超越艺术。 严格说来,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自然并没有达到传记文学应该达到的理想地步,例如, 他对于那些伟大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等,就没有给予比较深入的分析——特别是社会学 的分析,而这在我们看来是相当重要的。可是,他另一方面的成功太伟大了,以至于叫人对 于这种缺点也觉得并不怎么紧要。 (节选自钟敬文《罗曼·罗兰的名人传》)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二项是 A.真正的艺术要求形式服从内容,二者是和谐地统一的. B.“飞腾的想像”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只有理论的意义. C.优秀的名人传记能同时使人参与人生却并非不要艺术鉴赏. D.罗曼.罗兰是第一流的艺术家,他的名人传记却也并不尽如人意 E.作者告诉人们“事实气味浓重.”的传记作品,有些缺点也不要紧. 2、理解 (1)文中“枕着他们休息一会””一句的含义 是__________ (不得超过 15 字) (2)文中“这正是蒙庄所说的“得鱼忘筌”的境界”一句, “得鱼忘筌”具体说的是一种怎 样的的境界?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 35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