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两束平行光干涉记录;线性洗印。 反射镜 分束板 反射镜 双光束干涉强度分布为 I(x,y)=lo(1+r cos(2nfx+po)) sin 6.+sin e “暗室”线性洗印,以获得 t(x,y)∝I(x,y), 写成(x,y)=a+BI(x,y) =t0+1cos(2m0x+0), 由“光密度计”鉴测。 其中B>0,正片;B<0,负片。 α雾底,系Ⅰ=0时底片的振幅透过率。 这里涉及“光化学”——记录介质乳胶特性研完
6.16 ▲制备——两束平行光干涉记录;线性洗印。 双光束 干涉强度分布为 ( , ) (1 cos(2 )) 0 π ϕ 0 I x y = I + γ fx + λ θ1 θ 2 1 sin + sin = = d f . “暗室” 线性洗印,以获得 t(x, y) ∝ I(x, y) , 写成 t(x, y) =α + βI(x, y) cos(2 ) 0 + 1 π +ϕ 0 =t t fx , 由“光密度计”鉴测。 其中 β > 0 ,正片; β < 0 ,负片。 α 雾底,系 I = 0 时底片的振幅透过率。 这里涉及“光化学”——记录介质乳胶特性研究
●余弦光栅的衍射特征 这表明, 经正弦光栅,后场主要成分是 三列平面衍射波。 ▲理论说明——波长λ平行光正入射 出射场U2(x,y)=tU1 )A4,(设=0) A1o+2 其中U(x,y)=At—正出射平面行射波; 1(x,y)=A1 infi (2) 斜出射平面衍射波,其方向角满足 in 0,=fa: 6.17
6.17 余弦光栅的衍射特征 这表明, 经正弦光栅,后场主要成分是 三列平面衍射波。 ▲理论说明——波长λ 平行光正入射 出射场 2 1 ~ ~ ( , ) ~ U x y = t ⋅U 0 1 1 = (t + t cos 2πfx)A ,(设ϕ0 = 0) i fx i fx At At e At e π 2π 1 1 2 1 0 1 1 2 1 2 1 − = + + 0 1 1 ~ ~ ~ = U +U+ +U− , 其中 0 1 0 ( , ) ~ U x y = At —— 正出射平面衍射波; i fx ik f x U x y At e At e ( ) 1 1 2 1 1 1 2 1 2 1 ( , ) ~ π λ + = = ——斜出射平面衍射波,其方向角满足 sinθ +1 = fλ ;
1e2 Ate -ik() 又一列斜出射平面衍射波,方向角 我们运用“相因子判断法”十分简洁地揭示了余弦光栅 的衍射特征一三个衍射斑 更具意义的是 衍射斑的光学特征反映了 余弦光栅作为一种典型结构的特征 特征表 单频光学信息 夫琅禾费衍射斑 A1(4+:c(2+9)级别 方向角 中心相对光强半角宽度 空间频率∫ t 直流成分At 交流成分At +1级sn+=f a/Dcos 0+1 空间宽度D -18,=-02MDam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其±1级衍射斑的角方位与余弦光栅的空间频率 对应: sin=±九
6.18 i fx ik f x U x y At e At e ( ) 1 1 2 1 1 1 2 1 2 1 ( , ) ~ − π − λ − = = —— 又一列斜出射平面衍射波,方向角 sinθ −1 = − fλ . 我们运用“相因子判断法”十分简洁地揭示了余弦光栅 的衍射特征——三个衍射斑。 更具意义的是 衍射斑的光学特征 反映了 余弦光栅作为一种典型结构的特征。 ▲特征表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其 ±1 级衍射斑的角方位与余弦光栅的空间频率 一一对应: sinθ ±1 = ± fλ
●余弦光栅的组合 (a)平行密接(相乘)(b)正交密接(相乘)(c)复合(相加 f:/f:=4 f1/f:=3 f2=3f (1)平行密接 G1:(x)=t+t1cos2小fx,(高频) G2:t(x)=t2+t2cos2丌2x,(低频) 组合G1G2 t2(x)=tt(注意“相乘”) for to2+ to2t, cos fix +tont, cos 2f,x 1212 +4 t, cos 2T(i+f2)x +=12Cos2(f1-f2)x 共有9个衍射斑,分布于x轴上,方向角分别为 sinb=0,±f,±f2,±(f1-f2 和±(f+f2)2 6.19
6.19 余弦光栅的组合 (1) 平行密接 G1:t x t t f x 01 1 2 1 ( ) = + cos π ,(高频) G2 :t x t t f x 02 2 2 2 ′( ) = + cos π ,(低频) 组合 G1 G2 ⋅ : t (x) = t ⋅t′ 12 (注意“相乘”) t t t t f x 01 02 02 1 1 = ⋅ + cos 2π t t f x 01 2 2 + cos 2π t t cos 2 ( f f )x 2 1 + 1 2 π 1 + 2 t t cos 2 ( f f )x 2 1 + 1 2 π 1 − 2 共有 9 个衍射斑,分布于x′轴上,方向角分别为 sinθ = 0 ,± f1λ ,± f2λ ,± ( f1 − f2 )λ 和± ( f1 + f2 )λ
(2)正交密接 G1:t(x)=t01+tcos(2丌f1x),(高频) 2:t(y)=l2+t2Cos(2f2y),(低频) 组合G1·G2 22(x,y)=t(x).t'(y) 谱斑N 0102 +tot, cos 2 fix (1)(2) +tort, cos 27f,y (3)(4) , t2 cos 2T(X+f2y)->(5) (6) 342cos2m(f1x-f2y)->(7( 普遍表示谱斑衍射角(sinB1,sin2) 与空间频率(x,f,)之关系 (sina,sinB2)=土(f、1,J,2)
6.20 (2) 正交密接 G1: ( ) cos(2 ) 01 1 1 t x = t + t πf x ,(高频) G2 : ( ) cos(2 ) 02 2 2 t′ y = t + t πf y ,(低频) 组合 G1 G2 ⋅ : ( , ) ( ) ( ) 12 t x y = t x ⋅t′ y 谱斑 No• 01 02 =t ⋅t (0) t t f x 02 1 1 + cos 2π (1)、(2) t t f y 01 2 2 + cos 2π (3)、(4) cos 2 ( ) 2 1 1 2 1 2 + t t π f x + f y (5)、(6) cos 2 ( ) 2 1 1 2 1 2 + t t π f x − f y (7)、(8) 普遍表示 谱斑衍射角(sin ,sin ) θ1 θ 2 与空间频率( , ) x y f f 之关系 (sin ,sin ) ( , ) θ1 θ 2 = ± f xλ f yλ